馬保嶺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古老而偉大的中華文明。九曲黃河奔流入海,以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偉大品格,成為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黃河流經(jīng)濟南市章丘區(qū)26.45公里,源于黃河母親的孕育和滋養(yǎng),地處黃河下游的章丘區(qū)是一座具有豐厚底蘊的歷史文化名城,遠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特別是4600多年前,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龍山文化就誕生于章丘。
龍山文化在黃河文化中獨樹一幟,于1928年首次發(fā)現(xiàn)于濟南章丘龍山城子崖而得名。龍山文化的發(fā)現(xiàn),證明中國東部存在一個土生土長不同于仰韶彩陶文化的黑陶文化。這種黑陶文化在許多方面與殷墟文化更加接近,否定了“中國文化西來”的假說,使章丘城子崖成為聞名于世的“考古圣地”。作為龍山文化的典型器物,龍山黑陶以“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瓷”,堪稱東方藝術珍品、世界文化瑰寶。今年8月30日,濟南市獲評東亞文化之都的獎牌上,龍山文化熠熠閃光。
黨的十八大以來,濟南市章丘區(qū)堅持把弘揚龍山文化、講好黃河故事、堅定文化自信擺在突出位置,大力推進以龍山文化為主的特色歷史文化的挖掘與保護、活化與轉(zhuǎn)化、研究與闡釋、共建與共享,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上不斷邁出新步伐。
弘揚龍山文化,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我們堅持挖掘與保護齊抓,延續(xù)歷史文脈。以實施中華文化資源普查工程為契機,對208處區(qū)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5處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2.6萬件館藏文物、8批非遺名錄進行挖掘保護,建立文化資源檔案和“文化E點通”公共數(shù)據(jù)平臺,建設章丘區(qū)博物館、城子崖國家遺址考古公園、歷史文物遺址口袋公園,推進焦家遺址等考古發(fā)掘研究納入國家“考古中國”項目。城子崖遺址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fā)現(xiàn)”,龍山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被批準為省級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完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體系,保護五音戲、章丘梆子、章丘芯子、章丘鐵鍋等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被評為全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普查工作先進集體。強化歷史文化古鎮(zhèn)古村和傳統(tǒng)村落保護,擁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2個、省級歷史文化生態(tài)名村(鎮(zhèn))9個。實施鄉(xiāng)村記憶工程,建成50多處村史館,實現(xiàn)對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活態(tài)性保護。加強辛銳展覽館、章丘第一支抗日武裝、三澗溪村鄉(xiāng)村振興展館等11處紅色文化基地保護開發(fā),實施中宣部紀錄小康工程山東省試點區(qū)建設,建成線上線下紀錄小康展館,存史資政、教化育人。
弘揚龍山文化,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我們堅持活化與轉(zhuǎn)化同步,彰顯時代價值。打造國家龍山文化博物館等重要地標,推動文化遺產(chǎn)活化利用和傳承創(chuàng)新,形成輻射城子崖遺址、焦家遺址、東平陵故城遺址、洛莊漢王陵、危山漢墓等文化元素的國家龍山文化博物館群。實施龍山文化IP塑造工程,聚焦章丘特色和龍山文脈,開展以龍山文化為主體的特色歷史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工程,在全省區(qū)縣率先推出“中國龍山 泉韻章丘”城市區(qū)域品牌,以闖關東文化、鐵匠文化、儒商文化“三大硬核文化”為支撐,以“敢闖敢創(chuàng)、善作善成”“千錘百煉、精益求精”“誠信明禮、互利共贏”為內(nèi)涵,以聽覺、視覺、行為識別“三大系統(tǒng)”助推落地,推出《魅力章丘人》第一季視頻作品6部、城市區(qū)域品牌短視頻4部,推出《中國龍山 泉韻章丘》城市形象宣傳片,《幸福泉》《章丘造》《章丘情》《章丘美》等適合各類人群傳唱的系列原創(chuàng)城市主題歌曲,推出李清照、孟洛川等人物主題海報、微信表情包近20組,位列“2020中國城市品牌形象百優(yōu)縣市”榜單第七位,建立起了溝通歷史與現(xiàn)實、拉近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文化體系。依托黃河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建成黃河文化博物館,系統(tǒng)展示黃河流域歷史文化。聚力補齊黃河灘區(qū)民生短板,實施黃河灘區(qū)遷建工程,黃河流域章丘段21個村,3300戶,12068人全部搬進幸福河社區(qū),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弘揚龍山文化,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我們堅持研究與闡釋并重,加強服務供給。整合民間組織、高等院校、研究機構(gòu)、學術團體等資源,成立龍山文化研究會,打造具有章丘特色和學術影響力的龍山文化研究高地。挖掘以李清照為代表的名士文化資源,推進李清照詩詞文化傳承和活化利用。舉辦“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zhì)量發(fā)展(章丘)調(diào)研行”新聞發(fā)布會等采訪采風活動,邀請中國文聯(lián)、人民日報專家學者走進龍山,探訪龍山,《龍山尋根》等文學作品在《人民文學》等國家級文學期刊刊發(fā)。承辦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龍山文化衛(wèi)星會議、“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日”山東主場等對外文化交流活動,推動文化走出去。在中國農(nóng)民豐收節(jié)慶?;顒印⒅袊▏H)文化旅游博覽會等活動中融入黃河文化、龍山文化元素,打造黃河文化、龍山文化對外傳播符號。以濟南市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為牽引,深化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打造“文明典范 出彩章丘”品牌,章丘入圍“2021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開展民間文化藝術傳承保護,組建章丘五音戲、章丘梆子等100多家莊戶劇團、5000多人的文藝隊伍,開展文化進校園、進機關、進企業(yè)、進社區(qū)、進軍營等特色文化藝術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開展以“百家媒體瞰章丘、百名作家寫章丘、百名書畫家繪章丘、百件歌舞曲藝作品頌章丘、百名攝影家拍章丘、百名宣講員贊章丘”為主要內(nèi)容的文藝“六百”工程,創(chuàng)作文藝作品7300多件,舉辦展覽20多場次。推出《國寶發(fā)現(xiàn)——溯源龍山》等紀錄片,并在央視播出。充分利用融媒體平臺傳播優(yōu)勢,推出“中國龍山 泉韻章丘——‘兩創(chuàng)’故事匯”欄目,展示“兩創(chuàng)”成果,以文化繁榮興盛講好黃河故事,目前推出9期,點擊量超過100萬人次,擴大了龍山文化、黃河文化品牌溢出效應。
弘揚龍山文化,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我們堅持共建與共享雙贏,推進文旅融合。以龍山文化“雙創(chuàng)”為重點,全面參與黃河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工程和“中國黃河”國家形象宣傳推廣活動,在濟南打造全國重要的黃河文化交流合作中心中當先鋒、做表率。借助濟南市打造“東亞文化之都”新名片,積極參與年俗非遺、戲曲演出、旅游觀光、儒學禮儀等文化交流活動,推動龍山文化交流互鑒。打造“沿黃生態(tài)走廊”和“齊魯古道·文旅走廊”,抓實繡源河華僑城文旅項目,攜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寶藏》、中國科學院《中國國家地理》,聯(lián)合打造國家寶藏·奇幻空間、國家寶藏·奇妙劇場、中國國家地理探索中心三大核心驅(qū)動項目,以及幾何書店、文化定制餐飲市集、室外娛樂設備360極限飛球等文化旅游項目,并在《國家寶藏》展演中推出國寶總動員之《蛋殼陶尋親記》,弘揚龍山文化,傳承文化基因。抓好明水古城項目,植入清照文化、儒商文化,打造國際泉水旅游度假區(qū)。打造闖關東文化展覽館,建設集傳承教育、黨性教育現(xiàn)場教學、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于一體的平臺。牽手“百年山大”,在繡源河畔建設山東大學龍山校區(qū)(創(chuàng)新港),打造文化教育主體功能區(qū)和文化創(chuàng)意創(chuàng)新產(chǎn)業(yè)園,積極爭創(chuàng)國家雙創(chuàng)示范園,推動文旅融合發(fā)展。強化旅游資源整合,成功創(chuàng)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qū),打造展現(xiàn)黃河文化、龍山文化的標志性旅游目的地。發(fā)揮黃河文化、龍山文化、泉水文化等文化遺產(chǎn)作用,聚焦古村落、濕地公園、田園綜合體等特色資源,推進鄉(xiāng)村旅游提檔升級,推出非遺自駕游路線、紅色主題一日游、紅色旅游路線11條,廣泛開展龍山文化等歷史文化課外研學、勞動體驗等活動,讓青少年在研學中開闊眼界,推動文化傳承發(fā)展。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章丘將按照省委、市委工作部署,持續(xù)推動黃河文化、龍山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充分展現(xiàn)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革命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時代價值,建設厚植家國情懷、傳承道德觀念、群眾同根共有的精神家園。(本文作者系中共章丘區(qū)委書記)
The Yellow River is the mother river of the Chinese nation, which gave birth to the ancient and great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Yellow River meanders rapidly into the sea, becoming a significant symbol of Chinese nation with its perseverance and magnificence.
The Yellow River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root and soul of it. The Yellow River flows 26 kilometers through Zhangqiu, Jinan. Originating from the nourishment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Zhangqiu is a county with abunda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legacies. Ancestors lived there as far as the Neolithic Age about 9000 years ago, especially the Longshan Culture, a significant origi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was born there over 4600 years ago.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Zhangqiu government has focused to carry forward Longshan Culture, tell the Yellow River Story well and strengthen cultural confidence, strongly promoted the exploration and protection, acti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research and explanation,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characteristic historical culture dominated by Longshan culture, and continually take new steps in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