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明,林 堅,劉金勇,方月龍,詹正烜,何 湞,蔡樹河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yī)院,福建福州350003
頸源性高血壓(cervical hypertension,CHBP)屬于繼發(fā)性高血壓,其病理與頸段脊柱動靜平衡紊亂誘發(fā)交感神經興奮及頸椎退變導致椎動脈持續(xù)受壓等有關,臨床表現(xiàn)以眩暈、頭痛、頭暈等為主,伴有頸項部疼痛、僵硬、肢體麻木、視物模糊等癥狀[1-2]。既往對CHBP 的認識及重視程度有所欠缺,尚未形成該病統(tǒng)一的診斷標準及診療指南,且其發(fā)病具有隱匿性,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該病臨床診療的難度[2]。臨床上應用常規(guī)降壓藥物(如鈣離子拮抗劑等)治療CHBP 可一定程度控制患者的血壓,但無法改善頸項部疼痛、僵硬及上肢麻木等頸椎病相關癥狀,且遠期療效欠佳,易造成頑固性高血壓的假象,給患者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3]。因此,需要尋找新的治療與康復方法以同時改善CHBP 患者血壓及頸部癥狀。CHBP 在中醫(yī)學歸屬“眩暈”范疇,但究其病因,本研究認為其多為頸部勞損基礎上,外受邪氣而發(fā)。頸部勞損、邪氣外受,經脈痹阻、筋骨失衡,氣機升降失常,清氣不升、腦竅失榮失養(yǎng),濁邪不降、清竅受擾蒙蔽,則成眩暈。因此在中醫(yī)“治病求本”理念指導下對頸部原發(fā)病進行綜合治療往往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南少林骨傷學術流派認為:現(xiàn)代解剖學中頸椎椎體及周圍的小關節(jié)等屬于“骨”,而椎間盤、椎間韌帶、肌肉、血管等屬于“筋”。生理狀態(tài)下,椎體、周圍小關節(jié)及椎間盤、椎間韌帶和周圍附著的肌肉保持動態(tài)平衡,筋骨和合,血絡通暢,共同構成了一個“筋骨平衡”的動態(tài)穩(wěn)態(tài)系統(tǒng)。筋骨失衡包含頸脊柱軟組織痙攣扭曲、椎體或小關節(jié)小錯位或紊亂等,這些因素刺激頸部交感神經節(jié)、壓迫血管,導致血管收縮和舒張功能紊亂,從而出現(xiàn)CHBP。因此,頸段脊柱筋骨動靜平衡紊亂是CHBP 重要環(huán)節(jié)。故其治療應以“筋骨平衡”為主旨,主張主動功能鍛煉的配合,動靜合宜,達到骨正筋柔,血管的舒縮功能恢復正常。陰虛陽亢狀態(tài)是高血壓患者常見的中醫(yī)證候特征,本研究基于筋骨平衡理念,聯(lián)合頸部功法鍛煉、刮痧、艾灸為方案治療陰虛陽亢型CHBP患者,取得良好療效?,F(xiàn)報道如下。
1.1.1診斷標準
1.1.1.1頸椎病診斷標準 符合《頸椎病的分型、診斷及非手術治療專家共識》[4]中有關頸椎病的診斷標準。即臨床表現(xiàn)為眩暈、視物模糊、耳鳴、手部麻木、聽力障礙、心動過速、心前區(qū)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經癥狀,體檢可現(xiàn)旋頸試驗陽性。X 射線片可顯示節(jié)段性不穩(wěn)定;MRI檢查顯示頸椎間盤退變。
1.1.1.2高血壓病診斷標準 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5]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即收縮壓(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張壓(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90 mm Hg。
1.1.2中醫(yī)辨證標準 參考韋貴康[6]有關陰虛陽亢型CHBP 的辨證標準。頸部疼痛或灼熱感,血壓偏高,頭暈眼花,頭重腳輕,耳鳴,煩躁易怒,口干,尿黃而少,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細。
1.1.3納入標準 ①年齡40~70 歲;②近3 個月來未接受過藥物、針灸、推拿等治療者;③患者知曉研究方案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1.4排除標準 ①原發(fā)性高血壓及其他疾?。に厮疆惓?、腎炎等)引起的高血壓;②頸部其他病變(腫瘤、頸椎骨折、椎間盤脫出、椎體結核等);③3級高血壓;④眼、心、腦及耳源性等其他系統(tǒng)疾病所致眩暈;⑤過敏體質或多種藥物過敏;⑥頭頸部存在嚴重皮膚破潰;⑦嚴重基礎疾病如心力衰竭、腎功能衰竭等。
1.1.5中止及剔除標準 ①治療過程中因個人原因自動退出;②依從性較差,違反本研究治療方案;③研究過程中新發(fā)現(xiàn)其他疾病需更換治療方案。
選取2017 年4 月—2020 年4 月在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yī)院治療的陰虛陽亢型CHBP 患者60 例。按照入組先后順序,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2組性別、年齡、病程、高血壓分級及頸椎功能障礙指數(shù)(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評分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方案經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批準號:2016KY-008-02)。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wo groups()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wo groups()
2.1.1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降壓基礎治療[5,7],選用降壓藥為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片,蘇州東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EG6100),每日晨起空腹口服1片/次,1次/d,共治療14 d。
2.1.2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給予頸部功法鍛煉聯(lián)合天地刺激法治療,共治療14 d。
2.1.2.1頸部功法鍛煉 ①頸部前屈:頭頸部取中立位,雙手十指交叉,扣于枕部,雙臂用力向前拉,欲使頭前屈,同時頭頸部肌肉發(fā)力,維持頭頸部不動,保持12 s,然后頭頸部竭力下壓,使頭低下,雙手托于下頜與之對抗,維持頭頸部不動,保持用力12 s。②頸部側屈:頭頸部竭力向左(或向右)發(fā)力,欲使頭向左(或向右)側,以左(或右)手撐住相應側頭(顳)部與之對抗,維持頭頸部不動,保持用力12 s。③托天拔項:雙足與肩同寬,雙手交叉翻轉,從下慢慢向上舉,當手舉到接近肩膀時,掌心向前,再將雙手高舉過頭;舉到最高點時,用力向上推,肘關節(jié)伸直,上肢肌群繃緊,此時眼睛注視自己的雙手背,保持15 s。④后伸挺項:雙足與肩同寬,雙手背后交叉翻轉,掌心朝下后,雙肘繃直,盡量讓交叉的雙手從下慢慢向上抬,頭向后仰,挺胸收腹;雙手背伸極限時,保持15 s,然后再把交叉的雙手放下。以上所有動作完成為1組,每天訓練3次,每次做3組,持續(xù)14 d。
2.1.2.2天地刺激法 ①頭頸部刮痧:參照《針灸學》[8]進行穴位定位,按《刮痧拔罐指南》[9]進行刮痧操作?;颊呷∽?,充分暴露頸項部,先以濕巾擦拭干凈,再將刮痧油均勻涂抹于刮痧部位;刮痧板與皮膚呈45°;采用輕刺激補法,以皮下毛細血管充血,皮膚潮紅為度;刮痧力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每條線刮10 下;頭部以百會穴為中心,向前刮至神庭穴,向后刮至風府穴,向兩側分別刮至角孫穴。頸部按照督脈及膀胱經循行路線,自上而下由風府穴刮至大椎穴,分別由雙側天柱穴刮至肩井穴。②涌泉穴艾灸:患者取仰臥位,將點燃的艾條置于距穴位1寸處,采用雀啄灸法,雙側均灸15 min,以局部皮膚微紅,患者感到溫熱為宜。以上治療均隔日1次,共治療7次。
分別在治療前1 天及治療結束后第1 天觀察以下指標。
2.2.1血壓 按照《國家基層高血壓防治管理指南》[10]推薦的測量方法,統(tǒng)一使用臂式電子血壓計[歐姆龍(大連)有限公司,U16 型]測量收縮壓(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張壓(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晨起空腹、安靜放松、坐位狀態(tài)下測量同側手臂血壓2 次,每次間隔1~2 min,取2 次的平均值,若2 次差異>10 mm Hg,則測量第3 次,取后2次的平均值記錄。
2.2.2頸項部疼痛程度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對治療前后靜息狀態(tài)的疼痛程度進行評估[11]。VAS評分0~10分,0分代表無疼痛,10 分表示劇烈疼痛,評分越高疼痛程度越嚴重。
2.2.3頸椎功能障礙程度 采用頸椎功能障礙指數(shù)(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評分對治療前后頸椎功能障礙程度進行評估[12]。具體包括疼痛程度、頭痛、個人護理、閱讀、重物提起等10 個項目,每個項目評分0~5 分。NDI 評分越高,則頸椎功能障礙程度越重。
2.2.4中醫(yī)證候積分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量化評分原則對眩暈、頭痛、急躁易怒等癥狀進行賦值評分[13]。癥狀分級量化標準見表2。
表2 癥狀分級量化標準Table 2 Symptomatic grading and quantifying standard
2.2.5降壓療效評估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3]進行療效評定,分為顯效、有效、無效3個等級。①顯效:DBP 下降10 mm Hg 以上,并達到正常范圍;DBP 雖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0 mm Hg 或以上。②有效:DBP 下降不及10 mm Hg,但已達到正常范圍;DBP 較治療前下降10~19 mm Hg,但未達到正常范圍;SBP 較治療前下降30 mm Hg 以上。須具備其中1項。③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者。
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采用SPSS 26.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表示,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治療前比較,2 組治療后SBP、DBP 均明顯下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治療后SBP、DBP 均明顯更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血壓比較() mm HgTable 3 Comparison of blood pressure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mm Hg
表3 2組治療前后血壓比較() mm HgTable 3 Comparison of blood pressure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mm Hg
注:與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Notes: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1) P<0.05;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2)P<0.05.
與治療前比較,觀察組治療后VAS評分、NDI評分、中醫(yī)證候積分均明顯降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治療后VAS評分、NDI 評分、中醫(yī)證候積分均明顯降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治療前后VAS評分、NDI評分、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VAS score,NDI score and TCM syndrome score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cores
表4 2組治療前后VAS評分、NDI評分、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VAS score,NDI score and TCM syndrome score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cores
注:與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Notes: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1)P<0.05;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2)P<0.05.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降壓總有效率明顯更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2組降壓療效比較[n(%)]Table5 Comparison of antihypertensive effect between two groups[n(%)]
本研究結果顯示,2 組治療后血壓均低于治療前,觀察組血壓低于對照組,且降壓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這表明基于筋骨平衡理念的頸部功法鍛煉聯(lián)合天地刺激法能降低CHBP 患者血壓。這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①本研究基于“筋骨平衡”理念采用頸部功法鍛煉聯(lián)合天地刺激法進行治療。頸部功法鍛煉具有簡便易行、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特點,能明顯緩解頸項部痙攣、僵硬[14],提高椎體周圍肌群的力量,增強肌群間的平衡能力,矯正脊柱的生理弧度,恢復椎體與肌群的“筋骨平衡”狀態(tài),有效緩解疼痛。此外,頸部功法鍛煉屬于有氧運動,其可以通過調節(jié)自主神經系統(tǒng),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性,減少血液中兒茶酚胺濃度,緩解小動脈痙攣及末梢小血管痙攣狀態(tài),改善微循環(huán)以降血壓。這與童成成等[15]研究觀點相似。②天地刺激法源于南少林骨傷學術流派,包含頭頸部刮痧療法和涌泉穴艾灸療法,上下同治,具有調節(jié)陰陽、調整上下平衡之功。刮痧部位以頭頸部為主,直接刺激頸部皮膚及皮下組織,能松解頸、肩、背及臂的肌肉痙攣,消除水腫,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16];此外,刮痧還可通過調節(jié)神經-免疫-內分泌、改善微循環(huán)、降低血液黏度、調節(jié)免疫力來實現(xiàn)對血壓的調控。這與劉海華[17]研究結果一致。艾灸涌泉穴具有補腎益精、疏通經絡、平肝潛陽、降火納氣、交通心腎等作用[18],可以起到上病下治,引火歸元之功。艾灸涌泉穴可以有效改善血管結構、彈性、舒縮功能,調節(jié)自主神經和血管舒縮,提高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及脂質代謝。這也許是艾灸涌泉能夠降低CHBP 患者血壓的主要原因。因此,本研究采用頸部功法鍛煉聯(lián)合天地刺激法能更有效地改善CHBP 患者高血壓及頸椎平衡紊亂的癥狀,標本兼治。
本研究結果顯示,2 組治療后頸部VAS 評分、NDI評分、中醫(yī)證候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頸部VAS 評分、NDI 評分、中醫(y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這提示頸部功法鍛煉聯(lián)合天地刺激法可有效減輕CHBP 患者頸部疼痛,改善頸椎活動度,促進頸椎功能康復。這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①頸部功能鍛煉通過頸部前屈、頸部側屈、托天拔項、后伸挺項等方式鍛煉頸部肌肉,減輕疼痛,改善頸椎功能,長期練習還能調整和恢復頸部筋骨平衡狀態(tài)。②天地刺激法先以百會穴為中心進行頭頸部刮痧治療,開上焦之氣,疏通經絡,使氣血得以宣通;聯(lián)合艾灸涌泉穴,引火歸元,滋陰潛陽,故能減輕CHBP 患者陰虛陽亢癥狀,降低中醫(yī)證候積分。
本研究基于筋骨平衡理念,應用頸部功法鍛煉聯(lián)合天地刺激法能有效改善陰虛陽亢型CHBP 患者血壓水平,緩解頸部疼痛,改善頸椎活動度,提高頸椎功能。操作方法簡便易實施,有利于充分發(fā)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值得臨床推廣。但本研究納入樣本量偏少,也未觀察遠期療效,下一步將開展多中心、大樣本隨機研究,并加強隨訪,評估遠期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