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旨在辨析表允許義的“聽”“許”兩詞,并考察它們在歷史形成中的聯系。結論如下:“許”允許義出現時間早于“聽”,并且兩者在現代漢語中在詞性上“聽”是個及物動詞,“許”是個不及物動詞;且兩者的允許義在現代漢語都不再單獨通用,“許”更多作為語素活躍在現代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聽”和“許”詞性相同,詞義卻有細微差別。
【關鍵詞】 允許義;“聽”;“許”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47-0059-02
“聽”自古以來便是漢語中常用且至關重要的感官動詞,屬于“聽覺”類。感官動詞“聽”獲取信息后必定與人的言語行為息息相關。而在古漢語中存在“聽”與“許”同義替代的異文現象,作為一對在表示“準許”“允許”義的同義詞,“聽”和“許”在允許義上有什么聯系和區(qū)別?兩者在古漢語中能不能互相替換使用呢?它們各自的發(fā)展演變過程又是怎樣的呢?
一、歷時發(fā)展中的“聽”和“許”
從歷時發(fā)展來看,表允許義的“聽”和“許”有以下兩點不同:
1.始見年代
“聽”,《說文·耳部》:“聽,聆也?!保?97 頁)繁體寫作“聽”。本意為用耳朵接受聲音?!墩f文解字注》云: “凡目所及者云視。如視朝、視事是也。凡目不能徧而耳所及者云聽。如聽下、聽事是也?!薄奥牎迸c耳朵相關?!奥牎迸c言語有關,如果聽的是意見、建議、請求等有關人說出的言語,便會涉及聽到后到言語行為及回應?!霸试S、聽從”義是由此引申而來的意義。“聽”的允許義出現大約為戰(zhàn)國后期,《呂氏春秋·知士》:“靜郭軍辭,不得已而受,十日謝病,疆辭,三日而聽?!保?97 頁)高誘注:“聽,許?!薄稇?zhàn)國策·秦一》:“且軫欲去秦之楚,王何不聽乎?”(46頁)鮑彪注:“聽,猶許?!保?1頁)
另外我國學者普遍認為“不聽”的允許義最晚見于東漢典籍。方一新在探討“不聽”的“不允許”義產生時期和形成原因時,分析了“聽”在先秦兩漢的詞義演變的脈絡,他認為“聽”的本義為“聆聽、傾聽”,而先秦以來早期的義位“聽從”是由本義發(fā)展而來的,并在此義項上引申出“同意、允許”義,繼而又引申出“聽憑、聽任”義。(方一新,2003)由此可見“聽”的允許義大約是戰(zhàn)國后期至東漢這期間。
“許”始見于先秦?!墩f文·言部》:“許,聽也?!保?06 頁)“許”本義表應允義。(王鳳陽,2011)聽從別人的話,并且答應對方的要求是為“許”。并且“許”是個及物動詞,在上古只有“應允義”而沒有“容許義”。也有辭書認為“許”的本義為允許義。且在先秦時期本義為常用義。例如:
《左傳·閔公二年》:“及密,使公子魚請。不許,哭而往?!保?87頁)《韓非子·內儲說下》:“越王攻吳王,吳王謝而告服,越王欲許之?!保?47頁)
由上可以看出,允許義的“許”始見于先秦,“聽”的始見年代則是戰(zhàn)國后期至東漢。“許”的允許義比“聽”更早通用。并且在使用上,“聽”更多是表順隨義聽從。
2.現代漢語的使用情況不同
結合《現代漢語八百詞》和《漢語大詞典》的解釋來看?!奥牎笔莻€及物動詞,它的主要的詞義有:①用耳朵接受聲音;②聽從(勸告)、接受意見;③聽憑、任憑;④治理;判斷;⑤等候,等待;⑥探聽、詢問。現代漢語中作為感官動詞的“聽”依舊是本義較為通用,表示順隨的聽從義依舊還在使用,但是由“聽從”義引申出來的允許義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再使用了。再者,在漢語雙音節(jié)的趨勢之下,“聽”作為單音節(jié)的動詞,依舊單獨活躍在現代漢語中。
“許”在現代漢語中已經成為一個語素,已經不經常單獨使用。更多的是經常其他語素組合成詞才能使用。在表示允許義的時候,使用雙音節(jié)“允許”一詞。而作為動詞的“許”有“許下承諾”“許下諾言”等用法,特指允諾,作約定。作為動詞的它不能直接接賓語,是個不及物動詞。除此之外,“許”能與其他語素組合成“許多(數詞)”“興許(副詞)”“許久(副詞)”等。
由此可以得出,從現代漢語使用情況來看,詞性上“聽”是個及物動詞,“許”是個不及物動詞。詞義上,“聽”的允許義已經不再使用,而“許”的允許義則是通過“允許”一詞表示。單獨不表允許義。再有,“許”更多是作為詞素活躍在現代漢語的使用中。
二、共時的角度中的“聽”和“許”
從共時的角度來看,可以得出詞性相同,詞義略有差異的結論:
從古代漢語的使用情況來看,“聽”是個及物動詞后可接賓語?!霸S”也是個及物動詞,例如《左傳·僖公五年》:“弗聽,許晉使”。(310頁)它們的詞性是相同的,后可接名詞短語(NP)。至于詞義方面,雖然兩者是一對同義詞,在辭書中有用“許”去訓釋“聽”。并且會有前后文兩詞互見并出表示允許義和在相關典籍的異文中也存在兩者同義替代的現象:
①《過去現在因果經》:啟其父母,求欲出家。既不聽己,乃至三請,猶尚不許。(T3/621b)
②《國語·越語上》:夫差將欲聽與之成,子胥諫曰:“不可。夫吳之與越也,仇讎敵戰(zhàn)之國也?!保?73頁)
③《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吳王將許之。子胥言于吳王曰:“天以越賜吳,勿許也?!保?106頁)
在“聽”和“許”允許義的使用中,大部分的時候兩者是可以互相替代或者互見并出的。對兩個詞進行義素分析法,可以看出兩詞詞義上的細微差別:
義位
義素 上對下/對等 憑借力量、
地位 對他人的請求或者意愿 對他人的行為 同意 答應
聽 + + + + + -
許 + + + + + +
在詞義上兩者存在著細微的差異?!奥牎钡谋玖x是用耳接受聲音,作為聽覺動詞的“聽”如果聽的是意見、建議、命令等信息,那么就涉及一個接收信息之后的行為反應了。“聽之”就是對獲得的信息持積極的接受,“不聽”則相反。是一個信息“多對一”的反應過程?!奥牎钡膶ο蠖啾憩F在言語上的意見、諫言上。“許”在詞義上本義為應允義,在表示允許義上其中一個義項可能是答應、許可?!逗鬂h書·千乘貞王伉傳》:“悝后因中常侍王甫求復國,許謝錢五千萬。”(1798頁)這里的可翻譯為“答應(允許)給蟹錢五千萬”。這個“許”表應允的時候就有許可的意味在?!霸S”的賓語常常是人,詞義上側重答應別人的請求。
三、結論
本文就“聽”“許”和“聽許”這三個形式的異同,從共時和歷時兩個層面進行“聽”“許”兩詞的同義辨析,得出以下結論。
(一) “聽”和“許”。從歷時發(fā)展看,第一在始見年代上,“許”允許義最早出現于先秦且為本義?!奥牎痹试S義應當是出現在戰(zhàn)國后期至東漢年間?!霸S”的允許義早于“聽”。第二在現代漢語的使用情況來看,經過歷史的演變,在詞性上“聽”是個及物動詞,“許”是個不及物動詞。詞義上,“聽”的允許義不再通用,“許”在現代漢語中更多是變?yōu)椤罢Z素”活躍,單獨使用情況較少。且單獨使用時也表“允許”義。
(二)“聽”和“許”。從共時的角度看,古代漢語的允許義的使用中,兩者均為及物動詞,用法較為一致。在古代漢語使用的過程中,有出現“聽”和“許”同義替代的異文現象,說明一般情況下,兩者在“允許”義使用上是可以互相替代的。詞義上,兩者存在著細微差別,“聽”的允許涉及到接收信息后的反應過程?!霸S”的應允義上有答應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方一新.“不聽”之“不允許”義的產生年代及成因[J].中國語文,2003,(06):531-539+576.
[2]吳齊陽.“聽”的系統(tǒng)考察[D].湖南大學,2017.
[3]劉越昕.“聽”“聽”的形義演變及關系[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8,34(06):69-73.
[4]于智榮,王恩建.“不聽”的“不允許”義的出現不遲于漢初[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6,(05):23-26.
[5]王鳳陽.古辭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6]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7]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漢語大詞典第八卷[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1.
[8](東漢)許慎撰,徐鉉等校.說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9]陳奇猷釋.呂氏春秋新校釋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0](漢)劉向編訂.戰(zhàn)國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1](宋)鮑彪.欽定四庫全書子部·雜史類戰(zhàn)國策(鮑彪注)卷3[M].
[12]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 1990.
[13]徐元浩撰.國語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2.
[14](西漢)司馬遷撰.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4.
[15](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作者簡介:
黃麗梅,女,廣東惠州人,廣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詞匯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