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錦文
廬山邀我去西津渡工作室喝茶。我從五十三坡亦步亦思地拾級而上,雨點兒滴滴答答地砸著五彩的傘布,宛若斷線的珍珠在散落。佇立在枕江門下放眼回望,我記憶的閘門瞬間敞開。
兒時的五十三坡商販云集,縱橫交織的街巷里貨棧、旅館、酒店、戲院、書場、茶樓星羅棋布,融匯著八方來客。草臺班子的戲曲聲聲入耳;玩雜技、變魔術(shù)、耍猴、賣藥的吆喝聲此起彼伏;說道情唱花鼓戲的流浪藝人時隱時現(xiàn),我很是青睞那種一分錢看一盤的“西洋景”。
隔條大馬路便是檣桅林立的長江碼頭,這一帶做蓬帆、繩纜、靠球等船用屬具生意的店鋪甚多。兒時的我,時常獨杵在火爐連接著風(fēng)箱的鐵匠鋪前,一只羊角鐵墩加幾把大小鐵錘和長短不一的火鉗,那些被爐火燒到殷紅的鐵塊,被心靈手巧的鐵匠叮叮當(dāng)當(dāng)?shù)劐N鍛成篙矛、簰釘和船錨,感覺很是神奇。
那時的五十三坡,各地小吃一應(yīng)俱全,雖說只是些幾分錢一客的小買賣,卻能通宵達旦地忙碌。有位矮墩墩的寧波阿婆專賣五分錢一碗酒釀元宵,酸甜香糯的口感沒齒難忘。時不時有挑擔(dān)買糖的簫聲傳來,那些糖果以軟硬、形狀和顏色區(qū)分,擺放在各自的玻璃盒里,很是誘惑。
有些記憶耐人尋味,有些則啼笑皆非。從枕江劵門到昭關(guān)石塔,那段彎彎的彈子石老街,曾經(jīng)聚集著沽街謀生的各式人等,擺只棋盤玩殘局走勝的;攤塊包袱布,丟些瓷瓶陶罐茶壺收售古玩的;賣金石字畫的;還有靠給人看相算命或是代寫書信養(yǎng)家糊口的……
西津渡街南依一峰兀立的云臺山,北臨波瀾壯闊的揚子江。原先是條始建于六朝的破山棧道,歷經(jīng)千年滄桑,不僅存有蒜山渡、大京口、西津渡和玉山碼頭等遺跡。救生會、過街石塔、觀音洞、鐵柱宮和待渡亭等唐宋元明清的遺構(gòu),更給古街增添了“一眼看千年”的神秘色彩。
西津渡挹江控海,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相傳,東晉孫恩率義軍“戰(zhàn)士十萬,樓船千首”,由海入江與劉裕在此鏖戰(zhàn)數(shù)日;南宋韓世忠率八千精兵在此巧堵渡江南侵的十萬金兵。江闊水深的西津渡自唐開元至清乾隆亦為漕運良港和通商要津,“糧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濱” 的繁盛延續(xù)千年之久。
待渡亭里那幅周鎬的《西津曉渡》帶著我穿越到一個石板街車水馬龍、水碼頭檣桅林立、江面上白帆點點的夢幻世界。李白、孟浩然、王安石、蘇軾、米芾、陸游和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都曾在這里乘船登岸吟詩作賦。晚唐詩人張祜登山臨水留下膾炙人口的七絕《題金陵渡》,“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州” 便是當(dāng)年渡口蒼茫夜色的生動描摹。
廬山工作室坐落在鬧中取靜的德安里,一幢晚清風(fēng)格的江南民居,狹窄的木樓梯被我輕緩地踩踏出敲打心靈的嘎嘰聲。
那天,廬山送我一套《廬山文集》,共十本,堆得高高一摞。我在散文《二十八年一夢》里讀到“寫稿,退稿;退稿,再寫稿”“春夏秋冬每天無怨無悔地爬格子”?;蛟S,這是他對文學(xué)創(chuàng)作苦不堪言的自嘲。我欣賞他能夠靜下心“如饑似渴地讀書,緊張亢奮地寫作”。仰慕他曾徒步八個月“沿著太平軍的進軍路線風(fēng)餐露宿”,尋覓到十萬余字口碑野史,后又潛心八年寫成長篇小說《忠王李秀成》。
我很是喜歡《風(fēng)雨西津渡》讓人遐想的結(jié)束語,“……翠女指著渡口說……翠女坐在五十山坡的臺階上說……翠女看著英國領(lǐng)事館回憶……翠女時常喋喋不休地自言自語,說些令人莫名其妙的話?!?/p>
(責(zé)任編輯 王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