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峰
統(tǒng)編本教材為了專項強化語言表達能力,設置了習作單元,旨在舉全單元之力,指導學生圍繞著一個訓練點,寫出一篇高質量的習作。作為一個全新的設置,習作單元中的習作例文也就承載著全新的價值,教師不能依照傳統(tǒng)教材中的固有理念,僅僅讓學生一讀了之,而是要緊扣習作例文之間的內生價值,真正提升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我以統(tǒng)編本三年級上冊習作單元中《我家的小狗》和《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這兩篇習作例文的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操作策略。
一、發(fā)揮范例作用,從洞察中體悟寫法
所謂習作例文,就是在習作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參考的范例資源。與單元中精讀課文相比,習作例文的起點和呈現(xiàn)出來的文本質態(tài)都與當下學生的生活、能力相接近,因此示范效能就會變得更加聚焦而純粹。這就需要教師采取不同于精讀課文的策略,將教學指向于單元的訓練要素。鑒于此,教師可以利用兩篇范文展開統(tǒng)整性、深入性細讀。首先,要關注學生在習作過程所暴露出來的與語文要素相關的共性問題,同時與本單元語文要素密切相關的個性化問題。
如第一篇習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作者可以將小狗的可愛之處寫得生動形象,這是在日常生活中仔細觀察之后自然得出的,可以組織學生相機找出凸顯小狗淘氣可愛的部分,與同伴進行交流與分享;在閱讀《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時,教師就可以在學生初步閱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把握文本核心信息,將描寫楊梅外形、顏色和味道的語言提煉出來,并感受楊梅的特點。在學生形成自己的閱讀感受之后,教師可以搭建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平臺,鼓勵學生將自己的心得體會進行交流,形成對習作例文的基本共識。
在這一板塊的教學中,教師緊扣習作例文存在價值所采用的教學策略,具有兩個鮮明的特點:首先,整個過程都體現(xiàn)出非常鮮明的自主性,將文本的閱讀、感知,完全交給學生自己,給予他們廣闊的空間和實實在在的學習權利,讓學生認知得到根本性的落實;其次,對于交流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定位明確,即為寫好習作而服務,因此無需對文本的感知進行深入點撥,否則就會陷入吃力不討好的尷尬局面。
二、明確表達思路,從構思中例文引路
當學生在課堂中明確了自己所要描寫的對象和內容之后,就可以相機選擇一篇與自己內容相近的習作展開相對細致的閱讀??v觀統(tǒng)編版教材中的習作單元,編者所編選的兩篇習作例文,絕不是簡單的重復,也不是量的堆積,而是兩種不同典型情況的代表。正所謂“術業(yè)有分工”,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言語實踐,針對相匹配的習作例文展開探究,積極推動學生言語實踐能力地不斷發(fā)展。
如本單元中的兩篇習作例文,一篇描寫動物小狗,一篇描寫植物楊梅。描寫對象的不同,就決定了作者所采用的方法也是完全不同的。如描寫動物小狗,作者采用一種近乎于敘事的方式展開描寫,將小狗的特點躍然紙上;而第二篇習作描寫的是植物楊梅,由于是植物,其特性與動物有著天壤之別,所以作者在選擇維度、謀篇布局、遣詞造句上都與第一篇習作有著較大的差異。為此,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從文本的構思入手,作者先用總起,交代“我的故鄉(xiāng)在江南,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統(tǒng)領全文,隨后描寫了楊梅樹生長的過程,緊接著聚焦楊梅果實,從外形、顏色的變化來展現(xiàn)楊梅的生長過程,最后以詳實的文字展現(xiàn)、描繪了楊梅的味道以及自己品嘗楊梅的感受。
不同的事物,不同的寫法,為學生提供了全新的認知體驗和策略引導。教師可以借助這兩篇習作的特點,在正式動筆之前,充分發(fā)揮教材中文本內容的特點,引導學生結合自己所描寫的內容,在模仿中進行創(chuàng)造,更好地設置習作的整體性框架。
三、聚焦借鑒價值,在遷移中積極落實
很多學生包括教師在內,對于習作例文的運用一直都存在一個認知誤區(qū),即習作例文一般都是在習作指導時、學生動筆前運用,而且一般都會只用一次,讀完之后,象征性地做一些交流,但其效果究竟有多大,并沒有深究。事實上,習作例文的運用并沒有所謂的固定時間,也不是一次終結,而需要根據(jù)具體的情況靈活運用。
相對于起步習作而言,學生對于習作例文的依賴就顯得尤為明顯,新授環(huán)節(jié)中例文的運用并不解決這個階段學生的寫作障礙,即便看上去很多學生都已經聽懂了,明白了,但不到真正動筆之時,誰也無法真正了解學生的習作障礙。因此,當學生在動筆時,教師可以就可能形成的動態(tài)生成性障礙鼓勵學生及時回顧例文解決。如有一位學生描寫了自己家的小貓,但對于小貓的特點并沒有描寫清楚,主要在于單元要素“學會觀察”并沒有能夠真正落實到位。為此后續(xù)修改時,教師就相機點撥學生,重新回到習作例文中去,看看《我家的小狗》中是怎樣描寫小狗活動的,在關注如何觀察的問題上,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將這篇《我家的小狗》與精讀課文《搭船的鳥》統(tǒng)整起來,尤其是聚焦于動態(tài)化的描寫,一方面聚焦文字感受作者的細節(jié)描寫,另一方面則是還原作者的表達狀態(tài),更好地推動學生的言語表達狀態(tài),從而形成富有針對性的表達效果。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就沒有指望一次性運用例文能完全解決問題,而是在學生實實在在的習作后,暴露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之后,讓學生富有針對性地再次回到習作例文中,從中獲取方法,讓再次閱讀充滿了針對性和實效性。
四、關注交流評改,在支架中不斷修繕
由于起步習作階段,學生的習作能力參差不齊,教師就應該充分關注習作中存在的典型的、共性的問題,指導學生進行第二次習作指導。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還可以繼續(xù)運用習作范例價值,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習作與例文進行對比,在比照式的閱讀中明晰自己存在的問題。
如本次習作中,很多學生都選擇觀察植物,描寫水果的不在少數(shù),但無論是描寫水果的生長過程還是描寫水果的味道,始終都少了那么一點點味道。如果教師直接點破學生習作中存在的問題,那就喪失了一次學生自我辨析的契機。為此,教師可以選擇相關的語段,與習作例文中的內容進行集中呈現(xiàn),比如有的學生選擇了描寫自己老家庭院中的蘋果樹,也模仿《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一文,描寫了蘋果的生長過程和蘋果成熟之后的味道,教師則將這兩個語段與這篇習作例文中的相關段落集中呈現(xiàn)。學生在一開始初讀的時候,并沒有能夠發(fā)現(xiàn)其中表達的奧妙,但結合自己的描寫就發(fā)現(xiàn),作者描寫楊梅生長過程,不僅抓住顏色和外形來寫,還凸顯其變化的過程。如“先是淡紅的”“變成深紅”“變成黑的了”,而在寫楊梅的味道時,作者更以鮮活的語言描寫了自己品嘗楊梅的感受,比如“又酸又軟”“連豆腐都咬不動了”“太甜”“不覺得酸了”“已經被酸倒了”,正是這些獨特的感受,作者將自己品嘗楊梅味道的過程寫得如此具體而可感,讓讀者都產生不禁要品嘗一下的沖動。有了這樣的認知,學生就能夠清晰看到自己習作所存在的,并在后續(xù)的修改和二次創(chuàng)作過程中,著力將教學的關注點聚焦在需要著力修改的地方。
通過這一板塊的教學,統(tǒng)編本習作單元中的例文示范作用就得到了進一步體現(xiàn)。因此,只有經歷了實實在在的描寫之后,學生才能更好地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才能探尋到作者在描寫的精妙。如果將這些內容在學生動筆之前就直接告知,學生接受的也只是一些機械性的概念認知,而無法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
起步習作離不開示范和引領,習作例文的價值就顯得尤為鮮明,但教師不能完全將其與傳統(tǒng)教學中的習作范文進行等同,而需要從統(tǒng)編本習作中的價值進行關聯(lián),凸顯其示范的作用,并在作文之前、作文之時、作文之后進行不同維度的使用,才能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
(作者單位:山東陽谷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劉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