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哲
Yang Wenzhe
東北電力大學藝術學院,吉林 吉林 132012
Art College of Northeast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Jilin Jilin 132012
馬歇爾?麥克盧漢曾寫道:“每一種新媒體,都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新語言,它們通過各種手段嘗試并不斷總結?!毙旅襟w是與時俱進的,是一個時間的概念,在某個具體的時間段內,總有代表這個時間段的媒體形態(tài)這個形態(tài),就是新媒體。[1]新媒體藝術便是以這個時代新媒體技術為基礎創(chuàng)作的新興藝術形態(tài)。對于新媒體藝術這一新現象的認識不得不沿用傳統(tǒng)藝術的剖析方法—新媒體藝術是在傳統(tǒng)藝術基礎上發(fā)展的。
媒體(media)一詞來源于拉丁語“medium”,很難想象,媒介“medium”最早由牛頓提出,指具有精神意義的能夠進行遠距離傳輸的力量,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媒介不應該局限為一種物質和技術實體,馬歇爾?麥克盧漢認為“媒介即萬物,萬物皆是媒介”。而媒體在不同的語境也有不同的含義,我們今天理解媒體作為大眾傳媒的工具是指荷載文字、聲音、數據等信息的介質,也是傳送上述信息的工具;新媒體在媒體形態(tài)中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相對于“舊”而言,每個時代都有這個時代的“新”。
“萬象森羅,依空而住。百變繽紛,依時而顯。空間時間者,世間一切事象之所莫能外也?!闭缱诎兹A先生所言,新媒體藝術亦莫能外也。20世紀50年代,隨著電子媒介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與微型計算機的出現,掌握錄像設備的藝術家藝術創(chuàng)作逐漸技術化與數字化,出現了動態(tài)藝術、光感藝術等,被視為新媒體藝術的開端;20世紀七八十年代,錄像藝術成為與架上藝術并駕齊驅的主要藝術媒介;20世紀90年代以后發(fā)展出建立在多媒體計算機媒介基礎上與電路傳輸結合的新型藝術形態(tài)—數字媒體藝術,狹義上在今天及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新媒體藝術可以理解為數字媒體藝術。而今天最新穎的新媒體藝術乃是“干性”硅晶計算機與生命系統(tǒng)“濕性”生物學技術的結合,即“濕媒體藝術”。
新媒體承載信息,新媒體藝術傳遞審美。
在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上新媒體藝術、傳統(tǒng)藝術的本質無異,是藝術家對現實的審美認識與對審美認識的表現過程,是藝術家“外感與物”的精神生產活動向藝術作品不斷轉化的過程。而新媒體藝術家與傳統(tǒng)藝術家的區(qū)別在于它們還將技術整合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當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完成,它便成為了欣賞者的審美對象,審美是藝術的核心本質。
在西方美術史上認為審美的感官是視覺與聽覺,這與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講審美是無利害性的命題有著一致性,康德還深入地論述了審美的“非功利性”特征,審美喜悅情感的形成與事物自身的存在無關,將一切的功利性排之于審美活動之外,是無一切利害關系的愉快對象,是精神上的快感。而在新媒體藝術作品的審美體驗中,受科學技術的作用可以使得欣賞者在進行審美體驗同時感受到其他審美因素的影響,從而提升審美感知程度,獲得更為滿意的審美體驗度。
20世紀90年代后的數字媒介與藝術的結合帶動了審美感知方式的變革,傳統(tǒng)藝術的審美感知方式與數字時代的審美體驗不再普適。
新媒體藝術“亞審美性”存在的必要條件便是新媒體藝術的“具身化”認知,在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在格式塔心理學完型學說基礎上,布魯納提出認知學習論,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思考等,建立在人的學習研究基礎上,是抽象思維的認知。20世紀60年代以來認知心理學經歷一場巨大的變革,“具身化”認知成為認知心理學研究的焦點,主張認知不只是在大腦進行的抽象認知,而是由大腦、身體以及環(huán)境共同作用。
正是由于這樣,新媒體藝術的審美體驗過程中強調欣賞者“身體的到來”,即強調欣賞者的沉浸、身臨其境。邀請欣賞者參與到藝術作品中來,注重對欣賞者身體動態(tài)的記錄與捕捉、甚而做出反應,或通過新媒體藝術作品通過自身的功利性、非功利性審美因素同時對欣賞者進行作用,使欣賞者生理體驗與心理狀態(tài)產生強有力的聯系,體現出新媒體藝術強烈的“具身化”審美認知。
“存在物就像奔流不息的河流,事物處于不斷地變化之中?!睍r代的不斷變化,城市的不斷更新,城市“會客廳”—商業(yè)街的景觀設計也在不斷地更新迭代。
長期以來,商業(yè)街都是以購物為主要模式,這種陳舊的觀念限制了商業(yè)街的思維拓展,2019、2020麥肯錫年度報告表明,隨著時代的更迭,大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商業(yè)街的需求不再僅僅滿足于有形的物質需求,逐漸轉向體驗式消費需求,傳統(tǒng)“購物式”商業(yè)街轉型為滿足大眾沉浸、體驗式的現代商業(yè)街,參與過程中越發(fā)追求心理的愉悅、氛圍的享受等精神層面的滿足,以及自身的參與性、體驗性的提升,消費習慣轉向體驗式為主的消費習慣。
新媒體藝術在數字媒體基礎上,結合審美主體的“具身化”認知,讓欣賞者參與進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之中,通過“亞審美性”因素的具身傳達使欣賞者的身體、神經、感官、運動系統(tǒng)都參與到審美活動之中,更為直接地傳達情景化的審美認知體驗。商業(yè)街景觀設計中通過對光線、界面、小品等設計的具身傳達,對消費者的身體、感官、運動系統(tǒng)進行作用,增強消費者與商業(yè)街的互動關系,提升消費者在商業(yè)街的體驗。同時具身傳達結合新穎、震撼的形式融入商業(yè)街景觀,在提升現代商業(yè)街景觀吸引力和強化現代商業(yè)街辨識度等方面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自2018年韓國三星公司與D'strict數字化媒體設計公司合作在首爾江南區(qū)核心商圈設計了數字媒體藝術作品《Wave》(如圖1)獲得巨大社會反響后。國內商業(yè)街設計也迅速引入這種具有強烈吸引力與震撼力的藝術作品,新媒體藝術介入商業(yè)街景觀設計成為熱點,成為創(chuàng)新求變的商業(yè)街景觀設計的新話題。
圖1 《Wave》(圖片來源:搜狐網)
2020年國慶,廣州北京路步行街景觀升級改造,新大新百貨外墻巨幅L型屏幕,每當夜幕降臨,一條巨龍便呼嘯而“出”,成都春熙路步行街橫空出世的《星際迷航》逼真的效果也是吸引眾多男女老少駐足,刷爆各大社交媒體。此類新媒體藝術在給予觀賞者強大的視覺沖擊、身臨其境感受同時,極大地增強了商業(yè)街的吸引力,同時商業(yè)街景觀層次得到提升。
濟南印象城中,《未界V-Space》(如圖2)是商業(yè)街景觀設計師以“重新定義煙火世界”為設計理念,融合新媒體藝術家林萬山的超現實新媒體藝術作品《八按械念》,以充滿未來感的設計手法,打造出全新的沉浸式購物體驗空間,自開街起潮流無界的《未界V-Space》每日都會吸引眾多泉城青年打卡體驗。
圖2 《未界V-Space》(圖片來源:搜狐網)
商業(yè)街景觀設計的主要目的是吸引消費者的參與,通過刺激消費者的感官,引發(fā)愉悅的情緒反應,從而產生消費。內在上新媒體藝術從感官、身體、環(huán)境多角度作用的亞審美性,以及具身化審美傳達的特點恰恰與現代商業(yè)街景觀設計需求相適應;外在上其擁有的新穎的藝術形式、強烈的視覺效果、深度的互動參與對現代商業(yè)街景觀品質的提升、對消費者的吸引、對城市文化的傳達都發(fā)揮巨大的優(yōu)勢。伴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新媒體藝術家的不斷創(chuàng)作與跨界合作,新媒體藝術介入現代商業(yè)街景觀也將如雨后春筍般興起在城市各大小商業(yè)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