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涵
Yu Xiaohan
長春市朝陽區(qū)文化館 吉林 長春 130000
Cultural Center of Chaoyang District, Changchun Jilin 130000
隨著色彩提取技術和繪畫技術的成熟,色彩在繪畫中的內涵變得無比豐富,成為繪畫藝術的重要表達方式之一。在創(chuàng)作繪畫作品時,合理地運用色彩元素,不僅能夠豐富畫面,還能夠增加畫面的情感,使欣賞者更容易感知作品中的藝術元素。可見色彩是繪畫作品表情達意的關鍵內容,亦是繪畫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
象征性是藝術作品中常見的藝術屬性,象征性的存在使藝術作品具有更加引人入勝的藝術吸引力之外,還具有豐富的趣味性,增加欣賞者對藝術作品的好奇程度,引發(fā)愉悅的審美體驗。在繪畫藝術中,畫家傳情達意的重要方法就是色彩,不同的顏色具有不同的心理暗示,象征著不同的情感和形象。不僅如此,在其他的藝術作品中,色彩也具有極大的象征意味,如在中國傳統(tǒng)的戲劇藝術中,人物形象的好壞,人物性格的塑造,常用臉譜上的顏色來表達,白色代表奸佞、黑色代表嚴肅、紅色代表忠誠、黃色代表暴躁。不同的藝術形式中,色彩的象征性有所不同,如在繪畫藝術中,顏色的象征屬性更加豐富,白色更多地象征純潔,黑色則象征邪惡、黑暗、肅穆,綠色是生機和希望,藍色代表憂郁、悲傷,紫色則象征神秘詭譎,紅色是喜慶,黃色是榮耀。[1]但在不同的民族文化里,色彩的象征性亦有所不同,如中西方的繪畫藝術中,紅色在中國是喜慶和吉祥,但在西方則代表血液和邪惡,白色在中國代表死亡,在西方則代表圣潔美好。
如上所述,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象征意味,在不同的藝術種類和不同的地域民族中,色彩的象征性有所差異,雖然象征意義有所不同,但其象征作用不變。在繪畫藝術中,色彩常常是畫家表情達意的重要手段,是畫家傳達自身情感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我國著名畫家張大千的仕女圖(如圖1),大多使用紅色、藍色、綠色、粉色等顏色,用以表現(xiàn)女性的柔和明麗,整幅作品看上去素顏簡淡,又不失明媚的神韻,生動傳神地表現(xiàn)出中國對女性傳統(tǒng)的審美情感,流露出畫家的審美情趣。[2]而西方著名的后印象主義先驅梵高,他筆下的畫作無一不具有濃墨重彩的感覺,在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中,梵高使用大量顏色濃重的顏料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其代表作《向日葵》、《星空》(如圖2)在給人一種蓬勃旺盛感覺的同時,也流露出梵高內心的熱烈的思想意志。
圖1 仕女圖
圖2 《星空》
色彩在繪畫中,除了能夠表達畫家的思想情感,傳情達意之外,還可以增加繪畫作品的藝術神韻。神韻是繪畫作品的靈魂所在,一幅線條再優(yōu)美,畫面結構再合理的作品,如果缺少神韻,就如同一個人沒了靈魂,神韻是繪畫作品畫龍點睛中的“睛”,也是最考驗畫家藝術水平的地方。我國著名的莫高窟壁畫(如圖3),其色彩豐富,線條流暢,故事精彩,畫面恢弘,是我國壁畫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莫高窟壁畫之所以具有崇高的藝術價值之外,不僅是因為其精彩的畫面故事,悠久的歷史年代和流暢的畫面線條,更是因為豐富的畫面色彩,為其增加了不可多得的藝術神韻,使人過目不忘。再如著名畫作《千里江山圖》(如圖4),作品以墨色和青綠色為主,整幅作品氣韻天成,美輪美奐,欣賞繪畫作品如同欣賞大好河山,但如果作品只有流暢優(yōu)美的線條,而沒有為其著色,《千里江山圖》的藝術價值將大打折扣。
圖3 莫高窟壁畫
圖4 《千里江山圖》
繪畫色彩的發(fā)展史,可以說成是一部繪畫藝術的發(fā)展史。在繪畫藝術發(fā)展之初,由于人們的物質生產(chǎn)水平低下,繪畫顏料稀少,人們對繪畫顏料的獲取和提煉技術都不高,繪畫色彩單一。隨著人們物質生產(chǎn)水平的提高,繪畫的色彩逐漸豐富起來,用以作畫的顏料增加,繪畫作品呈現(xiàn)出更加多元的發(fā)展趨勢。而在如今,繪畫和色彩已經(jīng)合二為一,幾乎不可分割,人們提到繪畫藝術,自然而然地想到色彩,仿佛缺少了色彩,繪畫藝術就不夠完美似的。
我國唐代美術理論家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述:“昔謝赫云:畫有六法: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jīng)營位置,六曰傳移模寫?!逼渲械碾S類賦彩就是根據(jù)畫作的類型進行色彩設置。這也是在繪畫藝術中最常見的一種著色方式,常見于寫實畫作,根據(jù)作品描繪的主體,遵循事物本身的自然顏色或畫家對作品的感知情況進行賦彩,達到自然流暢的審美效果,從而打造出完美的藝術作品,給觀賞者深入的藝術體驗。
渲染是我國傳統(tǒng)繪畫的常用技法之一,尤其是水墨畫,渲染手法能夠很好地體現(xiàn)出畫面色彩的獨特性,強化作品欣賞力與價值。但渲染技法的運用需要畫家具有嫻熟的繪畫功底才能發(fā)揮出技法的本身效果,往往需要畫家下極大的工夫練習筆法的運用,同時還要求畫家掌握色彩的屬性、顏料的材質,以及上色效果等知識,才能夠出色地完成一幅渲染畫作。人們在制作有顏色的物件時,時常會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所以,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藝術家們一般都會結合繪畫主題與自身情感進行色彩的調和[3],以便更好滿足自身藝術作品所需的元素,達成一種渲染的目的。
平涂的上色技法常用于畫面的色彩配置,平涂能夠淡化畫面暗淡的局部,可以使畫面產(chǎn)生強烈的對比效果,給人一種極大的視覺沖擊力。除此之外,平涂的繪畫技法還可以調節(jié)畫面的視覺平衡感,使作品呈現(xiàn)出和諧統(tǒng)一、生機盎然的視覺效果。平涂技法的運用也充分考驗畫家對色彩、布局、繪畫等知識的綜合掌握能力,要想自如地使用平涂技法,繪畫家們要加強注重色彩的應用,充分考慮作品主題,使得欣賞效果達成一種完美與獨特,給觀眾別樣的視覺沖擊,引起他們的共鳴。
留白在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較為常見,最著名的是宋代小品繪畫大師馬半邊和夏一腳。他們的畫作將傳統(tǒng)的全景式山水畫的格局演變?yōu)橐环N更加自然的山水畫作,在作品中往往更加凸顯筆墨的功力,著墨不多,但線條流暢,構圖精巧,畫面中有大量的留白。但這種山水格局的變革并非一朝一夕完成,而是在繼承前人剪裁經(jīng)營特點的基礎上,真正完成這種邊景式山水構圖變革,是以被人們稱為“殘山剩水”(如圖5)。這種畫作的出現(xiàn),單論其藝術成就,留白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留白的畫面不僅是空間感的一種表達,更是獨具匠心的藝術手法,是我國傳統(tǒng)繪畫的民族體現(xiàn)。雖然不著一墨,徒留大片空白,卻勝過潑墨揮毫,精心畫作,正是大片的留白才彰顯出作品悠然空靈的視覺美感,這也恰恰是留白對畫面的巨大影響之一。
圖5 殘山剩水
綜上所述,色彩不僅是畫面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畫家表情達意的重要方式之一,色彩的發(fā)展演變對繪畫都有著重要的影響。畫家想創(chuàng)造出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應加強對繪畫藝術中色彩藝術性表現(xiàn)力的分析,了解色彩的運用和特征,熟悉色彩在繪畫中的獨特作用,才能真正地創(chuàng)造出一幅引人注目,極具藝術價值、審美價值、思想價值、歷史價值的作品。色彩是繪畫藝術的重要構成,是繪畫作品內在靈魂的外在呈現(xiàn),推動了繪畫藝術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