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谷樂 霍明奎
數字素養(yǎng)是數字時代生存和發(fā)展的基本條件,分析評價大學生數字素養(yǎng),發(fā)現其問題和不足,并提出改進建議。以獲取與識別數字信息的能力、數字交流與協(xié)作的能力、創(chuàng)建數字內容的能力、數字安全保護的能力、數字問題解決的能力五個維度構建大學生數字素養(yǎng)評價體系,并以吉林省高大學生為對象進行模糊綜合評價。吉林省大學生數字素養(yǎng)水平整體較好,但獲取新技術知識能力、分享信息能力和數據保護意識相對較弱,可以從增強信息安全意識、強化數字技術基本能力培養(yǎng)等方面加強學生數字素養(yǎng)教育。
1997年,Paul提出“數字素養(yǎng)”的概念,認為數字素養(yǎng)是通過網絡搜索引擎和超文本閱讀分析信息和知識,并進行評價的技能[1]。波蘭學者Allan Martin認為數字素養(yǎng)是個人正確使用數字工具和設備,識別、獲取、管理、整合、評估、分析數字資源,構建新知識,與他人溝通的能力[2]。歐盟提出數字素養(yǎng)框架包括5個素養(yǎng)域,分別是信息域、交流域、內容創(chuàng)建域、安全意識域、問題解決域[3]。
本文將數字素養(yǎng)的內涵界定為:(1)獲取與識別數字信息的能力,指使用數字工具瀏覽、檢索、識別與應用信息。(2)數字交流與協(xié)作的能力,指能遵守法律法規(guī),通過各種渠道進行交流互動,共享數字內容。(3)數字內容創(chuàng)建的能力,指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造出自己需要的內容。(4)數字安全保護的能力,指能有效防范風險、保護個人數據和隱私、應用相關安全措施。(5)數字問題解決的能力,指能夠選擇合適的數字工具解決實際問題,并使用數字技術識別潛在問題。
本文結合相關學者研究[4-7],構建了數字素養(yǎng)相關評價指標體系,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法設置統(tǒng)計問卷。選項為非常不符合、比較不符合、一般符合、比較符合、非常符合,分別給予1-5不同的分值,問卷具體題量如表1。
表1 大學生數字素養(yǎng)調查問卷基本框架Tab.1 Basic framework of questionnaire on college students' digital literacy
此次調查主要面向吉林省本科階段大學生,收回有效問卷957份,樣本來自吉林省23所普通高等院校,其中包括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延邊大學、東北電力大學、長春理工大學等公辦院校16所,長春光華學院、長春財經學院等私立高校7所。男同學518人,占比54.1%,女同學439人,占比45.9%。樣本年級分布如表2。
表2 樣本分布Tab.2 Sample distribution
采用克朗巴哈α系數來測量問卷信度。α>0.9表示信度非常高,KMO值大于0.8說明結構效度很好。系數如表3,該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表3 信度分析Tab.3 Reliability analysis
本文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方法進行大學生數字素養(yǎng)評價,具體流程包括:
因素集U={E,I,F,P,S}。
評語集V={1,2,3,4,5}.(差——好)。
專家法對不同指標賦予權重值,確認各評價指標的權重集合如下:
同理可得二級權重集為A1={0.1,0.1,0.2,0.1,0.3,0.2};
A2={0.1,0.1,0.3,0.2,0.1,0.2};A3={0.1,0.2,0.2,0.1,0.2,0.2};
A4={0.2,0.2,0.1,0.3,0.1,0.1};A5={0.1,0.2,0.1,0.2,0.2,0.2}。
(1)建立一級維度指標“獲取、利用、評價數字信息的能力”的模糊評價矩陣:
對“獲取、利用、評價數字信息的能力”的評價結果B1為:
根據最大隸屬原則,吉林省大學生“獲取、利用、評價數字信息的能力”為“較好”。84.5%的大學生能夠瀏覽、檢索以及識別信息;75.3%大學生具有一定的文獻檢索能力;79.8%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具備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2)對指標“數字交流與協(xié)作的能力”的模糊評價結果為:
根據最大隸屬原則,吉林省大學生“數字交流與協(xié)作的能力”為“較好”。80.5%的大學生認為自己能夠選擇不同的交流工具;76.4%的大學生有意識地在學習群體內部與他人共享數字內容,清楚表達需求。
(3)對指標“數字內容創(chuàng)建的能力”的模糊評價結果為:
根據最大隸屬原則,吉林省大學生“數字內容創(chuàng)建的能力”為“較好”。71.7%的大學生知道簡單的編輯知識;49.61%的大學生不能進行高級編輯;69%的大學生能制作基礎文檔;32.21%的大學生能整合、加工和創(chuàng)造信息;70%的大學生能創(chuàng)作數字內容。
(4)對指標“數字安全保護的能力”的模糊評價結果為:
根據最大隸屬原則,吉林省大學生“數字安全保護的能力”為“較好”。85%的大學生具有良好的網絡行為規(guī)范;87%的大學生具備保護個人信息的意識;69.61%的大學生具有較強的隱私保護意識;83.4%的大學生能夠保護個人隱私以及尊重他人隱私。
(5)對指標“數字問題解決的能力”的模糊評價結果為:
根據最大隸屬度原則,吉林省大學生“數字問題解決的能力”為“好”。35.84%的大學生不能掌握數字工具基本功能;69.6%的大學生能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數字工具;32.21%的大學生獲取新技術知識的能力較弱;34%的大學生不能使用基本的數字媒體技術;46.75%的大學生不能進行圖像編輯等較難內容。
(6)對大學生的綜合評價結果為:
最終得到吉林省大學生數字素養(yǎng)的評價結果為“較好”。吉林省大學生具備一定的獲取、檢索、判別數字信息的能力,以及良好的網絡行為規(guī)范,能有意識地選擇軟件進行信息分享與交流,并能保護好個人隱私。但使用數字工具的能力、整合加工信息的能力、與他人分享專業(yè)知識的能力、高級編輯能力有待提升。
大學生需鍛煉自身獲取和篩選數字信息能力,將利用數字資源獲得的信息,及時融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提升自身整合和應用數字信息的能力。
在論壇、網站等交流與信息填報時要具有信息安全意識和隱私意識。學會保護社交時私人數據和信息。同時使用云存儲防止數據的丟失,及時備份重要數據。
高校應開設數字素養(yǎng)相關課程,如文獻檢索課程。注重培養(yǎng)數字素養(yǎng)理念,幫助學生提升數字素養(yǎng)相關能力,針對不同階段的大學生展開階梯式的培養(yǎng)。同時也要注重網絡道德素養(yǎng)教育,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案例要緊跟時代發(fā)展。
教師要加強自主學習,通過培訓和參加交流研討提高自身素養(yǎng)水平,強化教學方法和方法,同時在實際教學中有效運用。高校應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鼓勵全體教師積極提高自身的數字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