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維軍 葉艷芳
【摘? ? 要】地方媒體如何在“講好中國故事”的實踐中發(fā)揮作用,是構建大傳播格局的重要課題。本文立足地方媒體的新聞實踐,從把握自身定位、洞察時代背景、提高敘事能力等方面,分析地方媒體“講好中國故事”的多種路徑。
【關鍵詞】地方媒體;以人為本;中國故事
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xiàn)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然而,面對“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我國新聞媒體國際傳播能力還不夠強,聲音總體偏小偏弱,“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局面必須盡快扭轉。[1]從我國對外傳播戰(zhàn)略來看,以機構媒體為主體、多方共建的大外宣格局尚不完備,各專所長、相互配合的“分進合擊式”對外傳播模式還有待完善。2021年9月23日,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公示獲得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國際傳播獎項的40件作品,全部由中央級和省部級媒體主創(chuàng),從側面反映出我國大外宣工作主要依靠中央級和省部級媒體完成,地方媒體在“講好中國故事”中嚴重缺位。本文就全媒體時代地方媒體“講好中國故事”的策略展開探討。
地方媒體理應提高站位,將“講好某地某市故事”的理念上升到“講好中國故事”的高度,發(fā)揮離故事現(xiàn)場更近、更懂區(qū)域發(fā)展現(xiàn)實和人文特色內涵的優(yōu)勢,增強融身大外宣格局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打開傳播視野,增強傳播自信,提升傳播能力,為“講好中國故事”積極貢獻力量。
一、地方媒體在“講好中國故事”中存在的短板
(一)“講好中國故事”的意識不夠
“講故事”對新聞媒體而言就是開展新聞報道的通俗說法,“講好中國故事”在當下主要是指面向國際社會有效傳播中國聲音。地方媒體立足本土,講故事目的主要在于呈現(xiàn)本地新聞人物、事件和風土人情,提高當?shù)氐闹取⒚雷u度及影響力,但輻射區(qū)域不夠廣闊,傳播效果僅限于在國內不同區(qū)域之間交流互鑒。可見,地方媒體提高站位,面向全球受眾自覺“講好中國故事”的意識明顯欠缺,不少地方媒體工作者和基層宣傳工作者提出 “講好某地故事”、 “講好某鎮(zhèn)某村故事”的積極性固然值得肯定,但如果沒有立足“講好中國故事”的大局觀、整體觀,不能深刻領悟“講好中國故事”的大外宣語境與本質含義,就客觀上沖淡了“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意義。
(二)“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不夠
地方媒體的定位決定其在國際傳播方面的自覺性不夠,更關鍵的是一些地方媒體在講故事的能力上也存在一些短板。一是“以我為主”的宣傳味太濃,俯瞰式、全景式、概念式內容偏多,“人們紛紛表示”、“個個臉上洋溢著喜悅”等表述方式使報道對象千篇一律;二是在典型人物塑造方面仍然存在臉譜化、概念化、拔高化等現(xiàn)象,導致傳播力受到影響;三是部分報道盲目跟風自媒體,對新聞價值不大的選題進行煽情化處理,傳播“雞湯”文,令受眾感到乏味;四是受生產成本、人才及技術限制,有些重要題材沒能做成精品,導致優(yōu)質題材淹沒在日常報道中,對本來可以現(xiàn)場采訪、多角度采訪、多層次挖掘的新聞題材淺嘗輒止,編輯記者文字功底不足,缺乏新聞敏感,在講故事時抓不住重點,導致很多優(yōu)質題材都變成了平淡無奇、簡單粗糙的作品,融媒體新聞產品匱乏,需要高投入的紀錄片、數(shù)據(jù)新聞、H5、VR、AR等新形態(tài)的新聞產品較少。
二、地方媒體“講好中國故事”的策略
(一)明辨“講好中國故事”的方向與標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以講好中國故事為著力點,創(chuàng)新推進國際傳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以此為指引,講好中國故事,至少有三個維度的方向與標準:
一是闡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邏輯”,講清楚中國制度與中國治理對解決全人類難題的積極意義;二是生動具體地講述中國人民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中表現(xiàn)出來的勤勞、勇敢、智慧等品格、向前向上向善的本質力量、以及可親可信可敬的形象;三是傳遞中華文明的厚重感、人情味和煙火氣。
對于地方媒體而言,要勤于向國家級和省部級媒體學習,從這三個維度的方向與標準來“講好中國故事”。以獲得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國際傳播獎作品《大山深處的公交車》為例,山東廣播電視臺記者選取一條公交線路,以此記錄沿線百姓生活面貌的變化,讓世界真切地看到了中國扶貧成就和背后的智慧與經驗。作品反映中國農村脫貧奔小康的巨大變化,題材重大,卻從百姓日常入手,以小見大,充分運用紀實手法,生活氣息濃郁,真切感人,為受眾徐徐展開一幅充滿人間煙火氣的美好畫卷。故事既反映了中國消除絕對貧困的巨大成就,生動塑造了為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而不懈奮斗的中國人形象,又展現(xiàn)了風俗畫式的地域風情和文化圖景,具備上述三個維度的方向與標準。
(二)吃透時代背景,增強“講好中國故事”的主題策劃能力
好的中國故事是時代長河奔涌所激起的浪花,如果缺乏對時代全面深刻的認知,新聞工作者就不可能講好中國故事。在新的偉大征程中,中華民族著眼永續(xù)發(fā)展,立足新發(fā)展階段、貫徹新發(fā)展理念、構建新發(fā)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fā)展,改革開放,創(chuàng)新驅動,以生態(tài)環(huán)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全面綠色轉型,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在國際上奉行多邊主義、成為有更多擔當?shù)呢撠熑蔚拇髧_@些就是“講好中國故事”必須吃透的時代背景。
新發(fā)展階段的共同奮斗在任何一個地市州都有具體而典型的實踐,這些實踐既凝聚了中國人共同經驗和情感,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共同的特性、命運和希望,也帶著不同區(qū)域的發(fā)展烙印,呈現(xiàn)豐富多彩的文明特征,這構成了地方媒體講好中國故事的堅實基礎。
地方媒體“講好中國故事”的主題策劃,一是要跳出一地一隅的思維限制,通過深刻學習領悟黨和國家宏觀政策,緊緊扣住時代的脈搏;二是要深入本地實際,切近觀察發(fā)現(xiàn)與宏大時代同頻共振的最具表現(xiàn)力的人和事;三是橫向比對關照,選擇最有地方特色或是地方獨有的新聞故事。
以湖北省十堰市的媒體為例。十堰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qū),即京津冀豫四個省市的“大水井”,站在黨和國家以環(huán)保促轉型、建設美麗中國的高度上,理解“水脈即國脈”以及國家水資源調配的水網建設重大意義,再深入體驗為水讓路的移民奉獻,以及保水護水的地方使命與實踐,足以挖掘典型的、甚至獨一無二的中國故事;十堰是中國“三線建設”時期第二汽車制造廠所在地,孕育了走向世界的東風汽車,傳統(tǒng)工業(yè)基地的時代轉型,工業(yè)城市帶動周邊農村消除巨大城鄉(xiāng)差別的中國式城鄉(xiāng)關系,在此都可以生動著墨;十堰這個地方水與車兩項文明的演進,都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結晶,講好水與車的故事,也能生動講述中央層面通盤優(yōu)化資源配置的中國制度優(yōu)勢;再如黨史學習階段,回溯鄂渝陜革命根據(jù)地創(chuàng)建時期紅二十五軍在十堰召開“鄖西澇池會議”,通過會前存在嚴重分歧與會后“團結得像一個人”的歷史,可以揭示我們黨和軍隊凝聚力與戰(zhàn)斗力的來源,通過紅二十五軍既領悟中央方向又不畏頑敵就地開創(chuàng)斗爭新局面的辯證統(tǒng)一,可以生動呈現(xiàn)地方與黨中央如何保持一致的成功范例。講好家國情懷、產業(yè)轉型、紅色基因傳承的故事,放置在大外宣輿論場也是頗具傳播力與說服力的。
在創(chuàng)新話語體系上,地方媒體也要著眼提高對外宣傳的親和力感染力和針對性有效性,要看我們的話語外國人是否愿意聽、聽得懂,要尋找中外利益交匯點、話語共同點、情感共鳴點,探索掌握跨文化傳播的技巧。例如,每年到十堰武當山的外國人約4萬人次,常住外國人口400余人,全市涉外武館已達23家。立足武當山講好中國故事,應抓住中國傳統(tǒng)道家思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個關鍵點,利用老子是世界公認文化名人這個大背景,以小切口,或者通過外國人來講述的他方視角,呈現(xiàn)中國綠色發(fā)展理念,展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魅力和地域風情。
三、地方媒體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的路徑
(一)以人為本,緊扣人物性格與命運“講好中國故事”
塑造人物形象和典型,在于刻畫人物的性格與命運。從“講好中國故事”大外宣的需求來看,中國人具有時代感的性格特征與命運走向,相對于宏觀敘事和價值觀直接陳述,更容易喚起海外受眾的共情與共鳴。
人物形象和典型塑造首先要在矛盾中刻畫人物,其次在于情節(jié)與細節(jié)表達,需要把握“新聞人物化、人物故事化、故事情節(jié)化、情節(jié)細節(jié)化”的內在邏輯遞進。在新聞實踐中應學會片斷式呈現(xiàn)、沖突式設計、文學式表達。
片斷式呈現(xiàn)要把故事的重要片斷寫具體、寫豐實,用微觀鏡頭,消解讀者對典型人物概念化臉譜化的刻板印象。好的細節(jié)描寫能把人物或事物最本質的性狀鮮明而又逼真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從而增強作品的真實感和藝術感染力。[2]
沖突式設計是要把沖突當做展現(xiàn)人物性格的手段,例如人民日報通訊《一個人,一輩子,一道渠》,作者有意識地設計沖突,學習劇本的手法,每個小標題下都有一對戲劇沖突,在展現(xiàn)矛盾出現(xiàn)——化解——出現(xiàn)新矛盾——再化解中,讓故事情節(jié)跌宕起伏,讓故事在矛盾與化解中一步步推進,在沖突與轉合中抓住讀者的心。[3]
文學式表達,重在增強審美意趣。人物通訊無疑是新聞作品中最可借鑒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種文體,可以在客觀敘事的基礎上適當融入白描、特寫等豐富多樣的文學表現(xiàn)手法,讓中國故事可感可信。
(二)多點發(fā)力,抓緊國際傳播力建設
從宏觀層面來看,地方媒體要推動更高標準的精品生產,確保在區(qū)域內具有傳播力的作品同時具有強大的海外傳播力。地方媒體應克服人才、技術與資金的難題,重點突圍,突破“應景式”、“急就章”的套路,為“講好中國故事”投入優(yōu)質資源,制定生產規(guī)則,樹立所在媒體標桿,拉動所在媒體全面發(fā)展。
從微觀層面來看,地方媒體要創(chuàng)新生產模式和產品樣式。全媒體建設成為國際傳播的主流發(fā)展方向,以視頻、圖片、動漫為代表的影像傳播成為主流,移動化、碎片化、個性化是主要傳播特征。地方媒體要想在國際傳播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轉換報道理念,生產更多的輕量化、可視化產品,更好地適應用戶需求的變化。
從運營策略上看,地方媒體要進一步處理好與中央級和省部級媒體的關系。地方媒體應把握媒體融合的時代機遇,用好 “借船出海”策略,通過成熟的互聯(lián)網技術,力爭將適合海外傳播的產品推送到中央級、省級媒體對外傳播的平臺上去。
結語
假如一個民族沒有流傳自己的故事,這個民族不會有真正的歷史。[4]履行“講好中國故事”的時代使命,地方媒體理應摒棄陳舊觀念,把握媒介融合的時代機遇,加大業(yè)務培訓力度,提升講好故事的能力,更好地融入國際傳播大外宣矩陣。
注釋:
[1]習近平新聞思想講義(2018年版)[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18:148.
[2]曾令飛.典型人物采寫報道中的幾個著力點[J]. 新聞前哨,2019(03).
[3]陳利云,壽川.情到深處心當墨——談人民日報兩個先進人物通訊報道何以打動人[J].中國報業(yè),2017(05上).
[4]高小康.人與故事——文學文化批判[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5.
(作者:夏維軍,十堰廣播電視臺綜合廣播總監(jiān);葉艷芳,漢江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