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一鳴
摘要:國家公祭日是以國家最高形式紀念在南京大屠殺以及抗日戰(zhàn)爭期間死難者的紀念日,將國家公祭日融入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中,對進一步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具有重要意義。針對目前國內外對南京大屠殺誤解與忘卻的現象,高校應該把握好政治發(fā)展方向,將國家公祭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突出國家公祭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的重要性,發(fā)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師的主動性,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多樣化,提高大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與認同感。
關鍵詞:國家公祭日 高校 愛國主義 思想政治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14年起,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國家公祭日這一天舉行公祭儀式緬懷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這一紀念日的確定為加強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提供新路徑。當前,學界對國家公祭日中蘊含的愛國主義教育理念給予肯定[1],但是現有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國家公祭日傳播[2]或是以涵蓋公祭日在內的多種紀念日討論愛國主義教育[3]。本文從國家公祭日具有的愛國主義精神出發(fā),將其與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結合,進一步探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國家公祭日的內涵
國家公祭日是由國家設立的,緬懷“南京大屠殺的無辜死難者”、“所有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以及“為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的紀念日。其內在蘊含“告慰亡靈”“不忘過去”以及“以史為鑒,珍愛和平”的內涵。
告慰亡靈,紀念在南京大屠殺及抗戰(zhàn)期間死難者與先烈們。長期以來,各地民眾自發(fā)組織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盡管這場災難過去八十多年,但是中國人民沒有忘卻慘遭殺戮的手足同胞。
不忘過去,牢記南京大屠殺及抗日戰(zhàn)爭的血淚史與奮斗史。中華民族難以忘卻南京大屠殺及日本侵華戰(zhàn)爭給中國帶來的嚴重傷害。但是不忘過去是為了吸取歷史教訓,牢記那些在南京大屠殺及抗日戰(zhàn)爭期間的死難者,牢記那些為贏得戰(zhàn)爭勝利的革命者。
以史為鑒,珍惜與維護和平,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fā)展道路。以史為鑒不是為記住殺戮,而是令人民正確認識歷史真相,傳遞中華民族傳遞和平,共筑幸福生活的夙愿。
二、國家公祭日融入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價值與必要性
1.國家公祭日具有愛國主義的時代價值
一是世界和平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學生共同維護。青年學生通過講好中國故事,傳遞和平信息,攜手各國青年共同維護地區(qū)乃至世界和平,共筑穩(wěn)定、繁榮的命運共同體。
二是國家的發(fā)展需要新時代有所作為的青年學生。進入新時代,我國的發(fā)展更需要有所作為的青年學生,他們不但要有健全的人格、正確的價值觀、民族意識,還要有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能力。
三是高校以立德樹人為目的培養(yǎng)新時代青年學生。新時代,高校積極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中國與日本的關系,以開放、友好、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世界的變化,在世界發(fā)展的浪潮中仍不忘歷史,牢記使命,勇于奮斗。
四是青年學生個人需要不斷提升責任感與使命感。在歷史問題上,青年學生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區(qū)分是非曲直的判斷力;立志成才,在融入國家發(fā)展中實現自我價值,不斷提升責任感、使命感。
2.國家公祭日愛國主義價值與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相一致
國家公祭日體現的愛國主義精神與高校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價值觀相一致。這不僅體現在國家公祭日中蘊含愛國主義情感與培養(yǎng)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相一致,還體現在國家公祭日宣揚世界和平的理念與培養(yǎng)大學生珍惜生活、愛好和平相一致。最重要的是國家公祭日內涵的榜樣精神、革命力量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大學生傳承,這與培養(yǎng)大學生發(fā)揮榜樣力量,傳承中國精神相一致。高校借由公祭日講好歷史故事,傳遞中國聲音,引導大學生弘揚民族精神,發(fā)揚榜樣力量,維護國家與民族的利益。
3.國內外歪曲南京大屠殺現象催促國家公祭日融入高校愛國主義教育
“精日”是指“迷戀日本流行文化,盲目崇拜日本,貶低中華民族,更有甚者明目張膽地顛倒黑白,美化日本侵華戰(zhàn)爭”[4]的群體。對此,高校必須引起警惕與重視,引導學生還原歷史真相、正視歷史事實,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價值觀。
高校思想政治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需要。愛國主義是思想政治教育課中永恒的話題,國家公祭日的設立為高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提供新的途徑。高校將國家公祭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講好歷史故事,樹立學生們在國家利益面前的大是大非觀,做一名不愧于國家、有利于世界和平發(fā)展的新時代大學生值得進一步思考。
國際歪曲不實的言論與報道。國際上,部分國家、學者及媒體出現歪曲南京大屠殺歷史事實的言論與報道。鑒于國際對南京大屠殺歷史的曲解與否定,高校以國家公祭日為載體,引導大學生認清南京大屠殺以及日本侵華戰(zhàn)爭的實質,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教育大學生牢記歷史使命感,真正捍衛(wèi)國家的尊嚴與人民的利益,擔負起歷史的重任。
三、國家公祭日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1.凸顯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創(chuàng)新性,引導大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國家公祭日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將國家公祭日融入思想政治課體系中,將公祭日與五門思想政治課有機結合。高校教師講好整個抗日戰(zhàn)爭歷史,培養(yǎng)學生要有明辨是非的價值觀,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正確看待中日關系的發(fā)展。
其次,國家公祭日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除注重內容與課程相結合,還要注重課程形式的多樣性。多樣化的課堂形式有助于大學生更切實的體會南京大屠殺與日本侵華戰(zhàn)爭給中國人民乃至中華民族帶來的傷害。
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還應注重第二課堂的開設,開展國家公祭日的宣傳與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大學生主要生活環(huán)境是在校園,利用學生社團活動、社會實踐、志愿者活動等體驗式教育形式,開展各式紀念活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南京大屠殺、抗日戰(zhàn)爭等歷史事實,向大學生傳遞正確的價值觀。
2.發(fā)揮思想政治教師的主導性,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p>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師上好思想政治教育課,在教學中切實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教師正確理解國家公祭日的內涵,并將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中是值得探討的重要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讓學生了解南京大屠殺與中華民族抗日戰(zhàn)爭史,還要將歷史銘記于心,并將這段歷史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
高校教師應引導學生注重實踐,將弘揚愛國主義與當今國際形勢、國內發(fā)展相結合,將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不斷創(chuàng)新。教師通過指導學生閱讀相關的歷史書籍、觀看有關抗日戰(zhàn)爭的電影作品、參觀歷史圖片展、博物館等,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了解更多的歷史真相。同時,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參加有關國家公祭日的紀念活動,使大學生深刻體會從活動中所傳遞的對死難者的哀悼之情和對世界和平的渴望之情。
3.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多樣性,開展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一是結合新媒體展現新時代大學生的風貌。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通過微信公眾號平臺、微博、易班等多種方式,結合知識問答、視頻制作、海報制作等多樣形式,與大學生生活相融合,開展一系列國家公祭日宣傳與教育活動。
二是結合當地情況開展紀念活動。高??梢越Y合各省各地區(qū)情況,選擇就近的烈士墓、紀念館等開展紀念死難者的活動。
三是出版適合大學生的國家公祭日讀本。目前,市面上已經出版適合中小學閱讀和學習的國家公祭日讀本。針對大學生成長的特點,以及個人發(fā)展與國家需要相結合,適合大學生閱讀和學習的關于國家公祭日的讀本或者書籍也應加緊編寫與出版。
4.大學生增強其主體性,不斷提高自身的責任感、使命感與認同感
大學生要明確自身所處的環(huán)境以及扮演的角色。大學生以國家公祭日作為培養(yǎng)愛國主義的載體,從歷史的教訓中不斷認識到自身的歷史責任感與時代使命感。以此為基礎,大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思想意識,并與自身相結合、與生活實踐相聯系。
大學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與實踐相結合。大學生在參與各項國家公祭日的活動中,不要將活動流于形式,而是將愛國付諸于實踐,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主動維護國家與民族的利益與尊嚴。
大學生拓寬國際視野,提升國家認同感與民族責任感。在全球化發(fā)展的背景下,大學生要拓寬國際視野,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世界發(fā)展的趨勢,認清國家發(fā)展的方向,在融入世界發(fā)展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
綜上所述,新時代高校加強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依舊是極其重要的,將國家公祭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為愛國主義教育提供重要的途徑。新時代,高校應多維的將國家公祭日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以適應世界趨勢、國家發(fā)展、高校育人以及大學生成長的需求。
(責任編輯:姜秀靚)
參考文獻:
[1]李紅濤,黃順銘.一個線上公祭空間的生成——南京大屠殺紀念與數字記憶的個案考察[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7,24(01):5-26+126.
[2]段鵬.南京電視臺國家公祭日15小時大型直播節(jié)目評析[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5(09):53-55.
[3]張智,馬琳.儀式禮儀: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J].思想教育研究,2019(04):118-122.
[4]楊金華,黃陳晨.“精日”現象透視[J].紅旗文稿,2018(17):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