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麗,林春顏
龍巖市中醫(yī)院超聲科,福建龍巖 364000
糖尿?。╠iabetes mellitus,DM)是臨床常見的遺傳代謝性疾病,其中2 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T2DM)的發(fā)生率約占所有糖尿病發(fā)病率的90%,現(xiàn)已成為備受全社會關注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1]。 下肢動脈病變是T2DM 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若未及時發(fā)現(xiàn)與治療,隨著病情的進展能夠引起下肢壞疽、潰瘍,甚至截肢,給患者帶來巨大的身心痛苦[2]。因此,盡早明確診斷T2DM下肢動脈病變,并采取積極的治療措施保障患者的預后十分必要。 目前,血管造影是診斷T2DM 下肢動脈病變的金標準,然而該技術屬于有創(chuàng)操作,無法作為常規(guī)篩查手段在臨床中推廣[3]。 彩色多普勒超聲是一種定位準確、顯像清晰且無創(chuàng)傷的影像檢查技術,能夠有效識別血管狹窄程度、病變部位與斑塊大小,且具有可重復性,現(xiàn)已成為多種疾病的常規(guī)篩查手段[4]。 為了進一步完善T2DM 下肢動脈病變患者的診療工作質量,該研究選擇2020 年 6 月—2021 年 5 月期間該院 66 例 T2DM 患者與65 名無T2DM 的健康體檢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觀察并比較兩組下肢動病變情況,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擇該院收治的66 例T2DM 患者作為研究組,其中男性 35 例,女性 31 例;年齡 45~75 歲,平均(60.52±4.78)歲;病程 2~15 年,平均(5.65±2.14)年。選擇同期于該院進行體檢的65 名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 35 名,女性 30 名;年齡 45~75 歲,平均(60.50±4.75)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T2DM 符合《2 型糖尿病基層診療指南(實踐版·2019)》[5]中的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對該次研究知情,同意配合相關研究;該次研究取得了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嚴重臟器功能障礙者;免疫系統(tǒng)與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惡性腫瘤者;嚴重的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者;溝通障礙或患有精神疾病者;資料不全者。
兩組受檢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方法:選用飛利浦 EQ5 診斷儀(型號:PHILIPS,產地:荷蘭),設置探頭頻率為5.6~14.0 MHz,協(xié)助患者取仰臥體位,暴露下肢,探頭從腹股溝向下進行下肢掃查,充分明確腘動脈、股淺動脈、股動脈、脛前動脈、足背動脈的走向,分析是否存在動脈狹窄或形成斑塊。 在股動脈分叉距離2 cm 的位置,檢測股動脈內膜厚度,在動脈狹窄病變處放置取樣容積,保持聲束與血流夾角<20°,針對頻譜特征進行觀察,檢測收縮期峰值流速、阻力指標、搏動指數(shù)等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血糖指標,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與糖化血紅蛋白。 ②比較兩組患者下肢動脈內徑、阻力指數(shù)與內膜-中層厚度。 ③比較兩組患者下肢動脈血管病變的檢出情況。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標準[6]:下肢血管充盈良好,壁內膜-中膜厚度<1 mm,腔內血流通暢,在頻譜觀察下呈規(guī)則三相波形為下肢動脈正常;反之,下肢血管腔壁不平整,內膜-中層厚度≥1 mm,可見粥樣硬化斑塊,血流受阻,管腔閉塞或狹窄為下肢動脈異常,即下肢動脈血管病變。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n)與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與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血糖指標對比()
表1 兩組血糖指標對比()
組別 空腹血糖(mmol/L)餐后2 h 血糖(mmol/L)糖化血紅蛋白(%)研究組(n=66)對照組(n=65)t 值P 值8.20±2.56 4.52±1.65 9.763<0.001 12.60±2.68 8.02±1.00 12.920<0.001 9.56±1.03 6.65±0.38 21.388<0.001
研究組脛后動脈、足背動脈的內徑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股動脈、腘動脈、脛后動脈、足背動脈的中膜-中層厚度與阻力指數(shù)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下肢動脈內徑、阻力指數(shù)與內膜-中層厚度對比()
表2 兩組下肢動脈內徑、阻力指數(shù)與內膜-中層厚度對比()
組別 內徑(mm) 中膜-中層厚度(mm) 阻力指數(shù)股動脈 腘動脈 脛后動脈 足背動脈 股動脈 腘動脈 脛后動脈 足背動脈 股動脈 腘動脈 脛后動脈 足背動脈研究組(n=66)對照組(n=65)t 值P 值7.18±0.32 7.20±0.26 0.392 0.696 4.80±0.25 4.85±0.30 1.037 0.302 1.85±0.20 2.23±0.10 13.721<0.001 1.70±0.16 1.95±0.14 9.512<0.001 1.32±0.30 0.92±0.15 9.629<0.001 0.91±0.14 0.66±0.12 10.966<0.001 0.55±0.23 0.35±0.12 6.225<0.001 0.35±0.12 0.20±0.15 6.325<0.001 0.84±0.16 0.64±0.12 8.084<0.001 0.85±0.12 0.60±0.12 11.922<0.001 0.92±0.15 0.71±0.12 8.840<0.001 1.02±0.20 0.72±0.20 8.584<0.001
研究組下肢動脈血管病變的檢出率(16.67%)高于對照組(3.0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下肢動脈血管病變的檢出率對比[n(%)]
下肢動脈病變是T2DM 患者的常見并發(fā)癥,由于機體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tài),代謝功能出現(xiàn)障礙,引起下肢動脈內膜脂質變性與異常沉積,干擾了內膜平滑肌功能與血管內皮細胞,致使膽固醇大量積,最終造成硬化斑塊形成[7-8]。 下肢動脈病變能夠導致皮膚萎縮、肌肉萎縮、下肢壞疽、間歇性跛行等問題,甚至嚴重者需要截肢,給患者的健康與生活質量帶來了巨大的影響[9]。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時診斷T2DM 患者下肢動脈病變,積極開展防治工作已成為臨床工作中的重要任務[10]。 早期T2DM 下肢動動脈病變的癥狀并不具備典型性,隨著病情的進展,下肢血流異常問題日益突顯,特別是嚴重的狹窄與斑塊形成時,缺血處皮膚溫度發(fā)生變化,此時易被患者察覺,可進一步出現(xiàn)感覺異常、顏色異常、靜脈充盈時間增加等問題,甚至皮下組織呈不斷擴大的暗藍色或黑色,最終引起糖尿病足,這也是此類患者致殘的重要病因[11-12]。
目前,動脈造影技術是診斷下肢動脈血管的金標準,但存在費用高、侵襲性強等問題[13]。近年來,隨著超聲技術的發(fā)展,其在T2DM 早期血管病變的診斷中也發(fā)揮出了重要的優(yōu)勢[14]。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下,能夠明確下肢血管病變的嚴重度與具體位置,清楚觀察到內壁、內膜形態(tài),以及搏動與斑塊情況,具有無創(chuàng)、操作簡便等優(yōu)勢[15]。同時,彩色多普勒超聲能夠提高血流成像信號,繼而明確血管狹窄與閉塞情況[16]。 該文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與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 可見,該組T2DM 患者機體仍處于高血糖狀態(tài),血糖控制效果并不理想。 同時,研究組脛后動脈、足背動脈的內徑低于對照組(P<0.05),股動脈、腘動脈、脛后動脈、足背動脈的中膜-中層厚度與阻力指數(shù)高于對照組(P<0.05)。 同時,下肢動脈血管病變的檢出率高于對照組(P<0.05)。 結果說明,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能夠有效明確下肢動脈血管內膜情況與功能狀況,其中T2DM 患者下肢動脈內徑、中膜-中層厚度與阻力指數(shù)可見明顯異常, 進一步增加了管徑狹窄與閉塞風險,誘發(fā)下肢動脈病變。 彩色超聲觀察下健康人群的血管充盈良好,走向平直,血流顏色正常,多普勒觀察下血流為頻帶窄狀態(tài),呈三相波,收縮期下無血流信號窗;T2DM 下肢動脈病變者血管走向彎曲,伴有軟斑、硬斑、顆粒狀鈣化斑等硬化斑塊形成,管腔狹窄處可見明顯的血流充盈缺損,呈稀疏血液或花彩血流,多普勒觀察下呈兩相波或單相波,甚至為連續(xù)頻譜與湍流,頻帶寬,頻窗消失。
綜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能夠有效明確T2DM患者的下肢動脈病變情況,為臨床診療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具有顯著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