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劍韜
福建省立醫(yī)院超聲科,福建福州 350001
糖尿病是慢性代謝性疾病,疾病發(fā)生率較高,患者疾病發(fā)生后,會出現(xiàn)血糖水平升高的情況,若不能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對其血糖水平控制,則較易引發(fā)相關并發(fā)癥的情況,其中下肢血管病變較為常見[1-2]。 下肢血管病變的發(fā)生,可導致患者出現(xiàn)下肢腫脹、麻木、疼痛等癥狀,隨著疾病的不斷進展,可出現(xiàn)間接性跛行的情況,嚴重降低患者機體健康水平和生活質(zhì)量,若不能為患者實施針對性、科學化的治療方案來改善患者的病情,則可能導致截肢[3-4]。 彩色多普勒超聲是診斷下肢血管病變的主要方法之一,具有無創(chuàng)、可重復性強、操作簡單等特點,有著一定的應用價值[5-6]。 為探究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臨床效果,該研究以2020年1 月—2021 年5 月糖尿病患者50 例、健康體檢者50名為研究對象,均為其實施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對其檢查的結(jié)果分析,以此總結(jié)彩色多普勒超聲的應用價值,報道如下。
以糖尿病患者50 例為研究組,同時選取健康體檢者50 名為對照組, 其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對其檢查的結(jié)果進行分析。 研究組中,年齡40~71 歲,平均(53.20±4.36)歲;病程 2~10 年,平均(5.31±1.26)年;男 29 例,女 21 例。 對照組中,年齡 39~72 歲,平均(52.69±6.44)歲;男 30 例,女 20 例。 兩組受檢者的年齡、性別等基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即代表兩組間有著較好的可比性, 所有受檢者均知情同意參與該研究,且該研究已被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研究組臨床上確診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②肝腎心等功能基本正常;③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①嚴重精神系統(tǒng)疾病者;②合并惡性腫瘤者;③先天性下肢畸形者;④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⑤藥物過敏史者;⑥難以積極對該研究配合者。
以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實施檢查,探頭頻率設置為7.5~12 MHz,聲束與血流夾角<60°,取樣容積設置為0.15~0.2 cm,最低血流速度為10 cm/s,以此確保血流的敏感性。實施檢查的過程中,協(xié)助受檢者保持為仰臥位,充分暴露雙下肢,自然伸直腿部,將探頭輕放于患者的下肢上,注意不可加壓,實施下肢血管的檢查,沿著動脈投影體表,向遠端進行探查,直至患者的足背動脈。橫切面觀察患者的血管管腔具體情況,縱切面測量具體部位的血管,在舒張期測量IMT(血管后壁與前壁內(nèi)膜至中層的厚度),>1 mm 為增厚,>1.5 mm 則為斑塊。 二維超聲模式下檢查血管腔狹窄、閉塞的情況,查看是否存在斑塊,并觀察血管壁的回聲。 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模式下,對血流充盈情況、血流頻譜形態(tài)特征等查看。
①對兩組下肢動脈血管病變發(fā)生情況、動脈管徑作觀察,并分析兩組不同動脈血流量、下肢動脈病變嚴重程度評分的差異性。
②下肢動脈血管病變:主要為股動脈、腘動脈、脛后動脈、足背動脈。
③動脈管徑:包括足背動脈、脛后動脈、腘動脈、股深動脈、股淺動脈、股總動脈。
④動脈血流量:即足背動脈、脛前動脈、腘動脈、股動脈。
⑤下肢動脈病變嚴重程度評分:主要為下肢動脈斑塊評分、下肢動脈狹窄評分、下肢動脈硬化評分,每項均為0~3 分,分數(shù)越高,即代表下肢動脈病變程度越嚴重[7]。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 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頻數(shù)和百分率(%)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糖尿病患者的下肢動脈血管病變檢出率為90.00%,高于對照組健康體檢者的下肢血管病變檢出率1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下肢動脈血管病變情況對比[n(%)]
研究組患者的足背動脈、脛后動脈、腘動脈、股深動脈、股淺動脈、股總動脈等管徑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下肢動脈管徑對比[(),mm]
表2 兩組下肢動脈管徑對比[(),mm]
組別研究組(n=50)對照組(n=50)t 值P 值足背動脈0.91±0.32 1.85±0.17 18.343 0.001脛后動脈 腘動脈 股深動脈1.18±0.20 2.23±0.13 31.126 0.001 3.32±0.20 4.61±0.19 33.066 0.001 5.69±0.36 7.25±0.31 23.219 0.001股淺動脈 股總動脈6.45±0.28 8.22±0.33 28.919 0.001 8.51±0.53 9.17±0.47 6.588 0.001
研究組患者的足背動脈血流量高于對照組,其脛前動脈、腘動脈、股動脈血流量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下肢動脈血流量對比[(),m3/s]
表3 兩組下肢動脈血流量對比[(),m3/s]
組別 足背動脈 脛前動脈 腘動脈 股動脈研究組(n=50)對照組(n=50)t 值P 值1.98±0.23 0.20±0.08 51.687 0.001 0.71±0.08 1.63±0.25 24.784 0.001 9.03±2.11 14.36±2.69 11.024 0.001 30.98±5.32 44.61±4.96 13.251 0.001
研究組患者的下肢動脈斑塊評分、下肢動脈狹窄評分、下肢動脈硬化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4。
表4 兩組下肢動脈病變嚴重程度評分分析[(),分]
表4 兩組下肢動脈病變嚴重程度評分分析[(),分]
組別 下肢動脈斑塊評分下肢動脈狹窄評分下肢動脈硬化評分研究組(n=50)對照組(n=50)t 值P 值2.31±0.20 0.55±0.13 52.172 0.001 2.87±0.13 0.62±0.22 62.260 0.001 2.67±0.22 0.53±0.17 54.426 0.001
糖尿病是慢性代謝性疾病的一種,主要發(fā)生率中老年人群中,且受到人們飲食習慣、生活習慣改變、社會老齡化加重等的影響,使得糖尿病的發(fā)生率呈逐漸升高的趨勢。 高能量飲食、高糖飲食等是機體胰島負荷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疾病發(fā)生后,需要長時間接受胰島素或降糖藥物干預來對其血糖水平控制,但是患者長時間接受藥物治療,可能降低用藥的依從性,出現(xiàn)減少藥物劑量、停藥、更換用藥種類等的情況,導致血糖水平控制不佳,增加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8-9]。 導致患者出現(xiàn)糖尿病的具體原因尚未完全明確,可能與遺傳、酗酒、吸煙、高脂血癥、肥胖等有關,對于糖尿病的治療,尚不存在根治性的治療方案, 血糖水平升高會損害患者的神經(jīng)、血管、眼球、腎臟等組織器官,增加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下肢血管病變是糖尿病患者的大血管病變的并發(fā)癥,其主要癥狀與患者下肢血管缺血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可引發(fā)下肢靜息痛、皮溫低、感覺異常、麻木、疼痛等癥狀,隨著疾病的進展,患者的下肢皮膚會受到供血不足的影響而出現(xiàn)發(fā)黑、潰爛等表現(xiàn)[10-12]。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發(fā)生,與脂質(zhì)代謝紊亂、氧化應激之間有一定的關系,疾病發(fā)生早期,會累及下肢小動脈,高血糖狀態(tài)下,下肢小動脈血管壁會出現(xiàn)病理與生理變化,大量炎癥因子介導,引發(fā)血管壁內(nèi)皮功能紊亂,從而出現(xiàn)氨基酸、蛋白質(zhì)的非酶糖化反應,患者血管壁結(jié)構(gòu)蛋白發(fā)生糖化,增加管腔狹窄的概率。 動脈血管壁平滑肌細胞增殖,會增加血管中膜的厚度,降低血管彈性。 局部血管內(nèi)的血液中血脂水平升高,會使得大量晚期糖化終產(chǎn)物生成以及聚集。 動脈管腔閉塞的發(fā)生則與單核巨噬細胞、平滑肌細胞所誘發(fā)的脂質(zhì)反應有關,脂質(zhì)反應會使得患者管壁內(nèi)膜因紅細胞、血小板沉積而不斷增厚,血管壁粥樣硬化斑塊不斷附著,從而出現(xiàn)管腔閉塞的情況。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發(fā)生,嚴重降低了患者的機體健康水平,影響其正常生活質(zhì)量,因此,加強患者的早期疾病診斷和治療干預,來改善其預后,十分必要[13-15]。
常規(guī)情況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超聲成像中,其會出現(xiàn)多個節(jié)段相關血管壁鈣化的情況,聲像圖特征為高回聲、不同均質(zhì)回聲的相關鈣化斑塊,其結(jié)構(gòu)具有不穩(wěn)定的特點,能夠在血流沖擊下,引發(fā)血栓形成、出血、斑塊破裂的情況,從而出現(xiàn)管腔閉塞。 血管造影是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診斷的金標準,雖然診斷準確度較高,但是其創(chuàng)傷較大,費用較高,難以隨時了解患者的血管變化,因此應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該研究中,研究組下肢動脈血管病變檢出率為90.00%,高于對照組下肢血管病變檢出率10.00%(P<0.05);研究組患者的足背動脈、脛后動脈、腘動脈、股深動脈、股淺動脈、股總動脈等管徑均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足背動脈血流量高于對照組,其脛前動脈、腘動脈、股動脈血流量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下肢動脈斑塊評分、下肢動脈狹窄評分、下肢動脈硬化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即代表彩色多普勒超聲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診斷中應用,可較好檢出疾病,反映患者的具體病情。 有學者研究顯示,經(jīng)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顯示,糖尿病患者頸后動脈、腘動脈、足背動脈、股動脈的管徑均低于健康體檢者,且其下肢血管閉塞、下肢、斑塊的檢出率均高于健康體檢者[16]。該研究結(jié)果與相關學者研究結(jié)果相比,一致性較高,且該研究同時進行了下肢動脈血流量、下肢動脈病變嚴重程度評分等的研究,表明該研究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 醫(y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使得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臨床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得以提高,其具有操作簡便、無創(chuàng)、價格低廉等特點,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的病情。彩色多普勒超聲應用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診斷中,能夠多個角度觀察患者的下肢血管情況,進行血管管徑、硬化斑塊、管腔內(nèi)中膜厚度等情況測量,多階段追蹤下肢血管病變。 常規(guī)情況下,下肢血管壁的內(nèi)膜為光滑狀態(tài),其動脈走行正常,血管管壁與血流束存在較為清晰的界限,而對于下肢血管病變者,則其管腔中存在腔內(nèi)凸起的斑塊, 其斑塊處的相關血流變細,或存在充盈缺損,收縮期峰值流速有所增高。因此,可通過以上表現(xiàn)、癥狀等,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診斷提供依據(jù),指導患者接受更加針對性、有效性的治療干預。
綜上所述,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發(fā)生,會對患者的機體健康水平以及生活質(zhì)量造成不良的影響, 加強患者疾病的早期診治干預來改善患者的預后十分必要。 彩色多普勒超聲的應用,可較好檢出患者的疾病,反映患者的疾病情況,以此指導患者接受更加針對性的治療干預,促進患者預后的改善,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