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開平
摘要:“雙減”政策要求全面壓減作業(yè)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yè)負擔。而同時,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興趣愛好和生活環(huán)境,所能夠進行的語文作業(yè)的內容和方式會呈現出較大的差異性,因此,教師要深入考察學生在這些方面的差異,積極落實“雙減”政策的要求,進行分層作業(yè)設計,讓學生通過多種類型的作業(yè)進行多方面知識的學習和多種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綜合成長。
關鍵詞:雙減;語文;作業(yè);分層;設計
中圖分類號:A?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21)-48-262
在“雙減”政策下,教師要真正給予學生時間、空間和思維上的自由,秉承因材施教的理念,充分了解不同學生在思維方式、興趣愛好和生活環(huán)境等方面的差異,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展開相應形式的作業(yè),以此讓語文作業(yè)能夠切實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對學生的知識結構、思維能力、精神品質進行有效的拓展與培養(yǎng)。本文就具體談一談“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作業(yè)分層設計的創(chuàng)新策略。
一、根據學生思維差異,分層設計體驗類作業(yè)
鞏固課堂知識是語文作業(yè)的重要目的。而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普遍會讓學生以反復抄寫和背誦的形式展開作業(yè),造成學生的作業(yè)過程過于枯燥,作業(yè)效果不夠理想。因此,教師可以從學生思維方式的差異性角度出發(fā),引導學生自由發(fā)揮想象力、情感體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運用多種方式對課堂基礎知識進行回顧,豐富學生的學習感受。
例如,在學習《山居秋暝》后,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思維方式,分層設計體驗類作業(yè)。比如,一些學生具有良好的想象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詩歌中的明月、清泉、竹林、蓮藕等事物進行想象,在腦海中構建相應的畫面,從而對詩歌內容進行生動記憶。又比如,一些學生具有良好的形象思維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等詩句展開繪畫活動,描繪出具有明月、松樹、小溪等意象的水墨畫,對詩歌內容進行生動表現。又比如,一些學生具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詩歌內容創(chuàng)作成“皎潔的月光播灑在茂密的松林中,清澈的小溪潺潺流動”等優(yōu)美的抒情散文,從而進一步充實對詩歌內涵的理解。同時,對于朗誦能力較為優(yōu)秀的學生,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想象為作者,運用悠揚舒緩的語氣對詩句進行誦讀,增強對作品意境和情感的體會。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從學生思維方式的差異性出發(fā),分層設計體驗類的作業(yè),讓學生擺脫以背誦與抄寫為主的作業(yè)模式,幫助學生對課堂基礎知識進行有效鞏固,強化學生的作業(yè)興趣。
二、根據學生閱讀愛好,分層設計拓展類作業(yè)
拓展所學知識,進一步豐富文化修養(yǎng)和思維深度是語文作業(yè)設計的重要目的。而這一教學目的主要可以通過閱讀來完成。因此,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根據所感興趣的問題,閱讀相應類型的課外書籍,瀏覽相關的文化網站,觀賞多種文化節(jié)目進一步豐富學生的知識修養(yǎng)。
例如,在學習《走月亮》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閱讀愛好,分層設計拓展類作業(yè)。首先,教師可以將作業(yè)的主題設定為月亮文化和鄉(xiāng)村文化等方面。之后可以讓學生分別閱讀多種類型的書籍,展開相應的知識探究。比如,在探究與月亮有關的文化知識時,一些學生對于科學知識有著濃厚的興趣,因而可以閱讀《十萬個為什么》等書籍對月亮的構造特點和運行規(guī)律進行充分了解。一些學生對于傳統(tǒng)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因而可以閱讀《唐詩300首》《宋詞300首》等書籍,了解到月亮在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光明、團圓、高潔、思念等內涵。又比如,在探究鄉(xiāng)村文化時,一些學生可以對《鄉(xiāng)土中國》等社科類書籍進行閱讀,借助書籍中的論述對文本中作者的情感和阿媽的形象進行更為深入的認識。一些學生可以對其他描寫鄉(xiāng)村生活的散文和小說進行閱讀,了解更為豐富的鄉(xiāng)村文化。一些學生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觀賞不同時期的鄉(xiāng)村風貌,對鄉(xiāng)村環(huán)境的保護,鄉(xiāng)村精神的傳承等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引導學生以教材知識為依托,展開豐富的拓展探究活動,進一步充實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提升學生的思維深度。
三、根據學生生活環(huán)境,分層設計實踐類作業(yè)
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塑造學生良好的精神品質是語文作業(yè)設計的重要追求。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生活環(huán)境的差異,引導學生借助親子關系、社區(qū)環(huán)境等因素展開多種類型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對課堂知識進行靈活運用與更為深入的感悟,幫助學生培養(yǎng)深厚的人文情懷,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例如,在學習《慈母情深》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環(huán)境,自由展開實踐活動。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本中作者母親的有關知識進行深入學習。比如,一些學生的家庭周邊有著較多的工廠,因而可以在工廠中進行參觀,對勞動者的工作過程和工作環(huán)境進行充分了解,從而對文本中描寫作者母親的文段進行深入的理解。又比如,一些學生的家長喜歡講故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與家長進行親切交流,了解家長的工作經歷和工作感受,體會家長的辛苦,從而深刻感悟作者對母親勤勞淳樸品質的贊美。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文本知識進行自我精神品質的塑造。比如,一些學生能夠通過文本的閱讀體會到母親工作的辛苦,因而可以在家庭中承擔一定的勞動,對自身的勞動技能進行培育。一些學生能夠通過作者產生的羞愧情感體會到勤儉節(jié)約的重要性。因此可以嘗試行程艱苦樸素的生活習慣,節(jié)約家庭的經濟支出。同時,一些學生的社區(qū)中經常會有較多的文化活動,學生可以以此為契機,對文本內容進行有感情的朗誦,展開以母愛為主題的文化宣講活動,進一步對所學知識進行運用,提升自身的孝順意識。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生活環(huán)境的差異展開多種類型的作業(yè),進一步豐富學生的作業(yè)形式,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塑造完善的品格。
綜上所述:在“雙減”政策下,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在思維方式、閱讀愛好、生活環(huán)境等方面的差異,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特點展開形式自由、內容多樣的語文作業(yè),幫助學生高效鞏固基礎知識、有效拓展文化修養(yǎng)、綜合提升知識運用能力,從而有效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讓學生的多種語文能力獲得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王立,《小學語文作業(yè)設計的創(chuàng)新性研究》,《西部素質教育》,2017,第3期。
[2]劉瓊香,《小學語文作業(yè)設計的現狀探析及其對策》,《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第9期。
[3]丁燕霞,《讓作業(yè)在智慧設計中靈動飛揚——小學語文作業(yè)設計的問題思考及策略研究》, 《華夏教師》,2018,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