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熙
“勝勝慢”是什么?恐怕沒幾人知道,但若提起“聲聲慢”,你一定會禁不住吟道: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p>
李清照將“聲聲慢”填成了最美的樣子,漸漸地,人們早已忘記“勝勝慢”才是它原本的名字。
是李清照改的嗎?
“勝勝慢”的創(chuàng)作者是“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的晁補(bǔ)之。當(dāng)時,晁補(bǔ)之最喜歡的家妓榮奴離他而去,有感于此,故專門為她創(chuàng)作了一首曲詞,名字就叫“勝勝慢”?!奥奔础奥保涮攸c(diǎn)是“拖音裊娜,不欲輒盡”,很適合去抒發(fā)那種低回纏綿、悠悠不盡的情意。
后人依此調(diào)填詞,也都題作“勝勝慢”,但有一個人例外,他每句的韻腳都用“聲”字,于是雨聲、風(fēng)聲、更聲、鈴聲、角聲、笳聲等各種秋聲,共同奏出了一支凄涼而綿長的秋曲。這哪里是“勝勝慢”?分明是“聲聲慢”嘛。蔣捷的《聲聲慢·秋聲》一出,“聲聲慢”也迅速流行起來,后來人們干脆將所有的“勝勝慢”都改成了“聲聲慢”,這其中就包括李清照的“尋尋覓覓”詞。
聲聲慢·秋聲
南宋·蔣捷
黃花深巷,紅葉低窗,凄涼一片秋聲。豆雨聲來,中間夾帶風(fēng)聲。疏疏二十五點(diǎn),麗譙門、不鎖更聲。故人遠(yuǎn),問誰搖玉佩,檐底鈴聲?
彩角聲吹月墮,漸連營馬動,四起笳聲。閃爍鄰燈,燈前尚有砧聲。知他訴愁到曉,碎噥噥、多少蛩聲!訴未了,把一半、分與雁聲。
詩詞賞析
蔣捷,“宋末四大家”之一,被譽(yù)為“長短句之長城”,經(jīng)典名句有“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diǎn)滴到天明”等。由于終生未仕,蔣捷的生平比較模糊,大致生活在宋元易代之際。
公元1274年,蔣捷進(jìn)士及第。還未待他施展抱負(fù),臨安城已被元軍攻破。蔣捷成了一個流浪者,過吳淞江時,他留下了那首絕唱《一剪梅·舟過吳江》。
公元1279年,南宋徹底覆亡。從此,蔣捷的許多愁里,又多了亡國之愁。
秋日里,他躺在僧廬下聽雨,回想一生,悲從中來。少年的歡娛,中年的悲傷,到而今都變成了“無情”,作為亡國之人,他經(jīng)歷了太多“悲歡離合”,以至最后都無動于衷了。不過,在寫《聲聲慢·秋聲》的時候,蔣捷應(yīng)該還未到此地步。
“黃花深巷,紅葉低窗,凄涼一片秋聲”,開篇總寫秋聲,點(diǎn)出聽秋的地點(diǎn)——深巷里低窗下,以及時間——菊開葉紅的深秋時節(jié)?!捌鄾觥笔乔锫曀尸F(xiàn)出來的整體情感基調(diào)。
首先是雨聲、風(fēng)聲?!岸褂曷晛恚虚g夾帶風(fēng)聲”,豆雨即豆花雨,農(nóng)歷八月的雨。時至仲秋,雨中必然夾著一層涼意,何況還有蕭瑟的涼風(fēng)呢?
接著是更聲?!笆枋瓒妩c(diǎn),麗譙門、不鎖更聲”,這一點(diǎn)點(diǎn)的更聲仿佛都敲在了詩人心頭上,他不想聽,偏偏又聽得真切,每一聲都無法落下?!胞愖S門”,即城樓上的大門,作者愁悶到極致,開始埋怨譙門:你怎么不把更聲阻擋在外面呢?
更聲才停,“鈴聲”又作。“故人遠(yuǎn),問誰搖玉佩,檐底鈴聲”,這里包含一個心理活動:風(fēng)搖玉佩,泠泠作響,噫?是老朋友來了嗎?可我的老友都在遠(yuǎn)方,哪會突然而至??!哦,原來是屋檐下的鈴兒在響……這里,明寫鈴聲,實(shí)則在思念故人。
夜?jié)u深沉,秋聲還在增加,到黎明時,又多了“角聲”“笳聲”。這是軍營里的聲音,是令士卒游子心驚的戰(zhàn)爭之聲。與之相對的則是思婦為丈夫趕制寒衣的“砧聲”。
隨“砧聲”響了一夜的還有“碎噥噥”的“蛩聲”。這蛩聲,像是在對人訴愁,可愁太多難以訴完,索性把一般的愁分給大雁吧?!霸V未了,把一半、分與雁聲”。至此,全詞在雁聲、蛩聲、砧聲、角聲、笳聲……的疊加中落下帷幕。詞雖完結(jié),聲音卻永遠(yuǎn)地飄蕩開去。清代詞學(xué)家陳廷焯評曰:“結(jié)得不盡,并能使通篇震動?!?/p>
責(zé)編:何建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