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柱 張豪壯 王海洋
(1 滕州市中醫(yī)醫(yī)院檢驗科,山東 滕州 277500;2 山東省立醫(yī)院,山東 濟南 250022;3 濟南市中心醫(yī)院,山東 濟南 250013)
脂肪肝是消化內(nèi)科的一種常見疾病,患病率可高達25%以上[1],其起病隱匿、病情發(fā)展緩慢,依據(jù)病情嚴重程度可分為輕度、中度、重度脂肪肝[2],輕度患者多無明顯癥狀,隨著疾病的進一步發(fā)展,患者通常表現(xiàn)出乏力、右上腹疼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便秘等癥狀[3],若不及時治療,將引發(fā)重癥肝炎、肝硬化、肝衰竭等并發(fā)癥[4],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威脅,因此應對疾病予以高度重視,及時前往醫(yī)院就診[5]。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于患者的預后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6],肝功能與血脂水平檢驗為臨床診斷脂肪肝常用方法,可以監(jiān)測患者脂代謝水平,為患者針對性治療提供有效參考依據(jù)[7]?;诖?,本文將對我院2020年1~12月就診脂肪肝患者和健康體檢人群進行對比研究,深入分析肝功能與血脂水平在臨床診治中應用價值,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12月,于我院就診65例脂肪肝患者設為甲組,其中男性38例,女性27例,年齡為 30~68歲,平均年齡(48.59±3.24)歲,病程為1~9年,平均病程(5.13±1.19)年;基礎疾?。焊哐獕夯颊?例(10.77%),高脂血癥患者26例(40.00%),冠心病患者5例(7.69%),糖尿病患者8例(12.31%)。選取同一時間健康體檢人群 65名設定乙組,其中男性35名,女性30名,年齡為30~70歲,平均年齡(48.67±3.56)歲;基礎疾?。焊哐獕夯颊?例(6.15%),高脂血癥患者5例(7.69%),冠心病患者2例(3.08%),糖尿病患者2例(3.08%)。對比兩組基本資料,不具有差異性(P>0.05)。納入標準:①甲組患者均符合脂肪肝相關診斷標準。②年齡為30~70歲。③患者自主意識清晰,可配合開展研究。④均采取肝功能與血脂水平檢驗。⑤對本次研究目的、方法知情基礎上自愿加入,簽署書面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伴有精神、認知障礙或語言溝通障礙者。②伴有心、腎等其他器官嚴重器質(zhì)性病變者。③合并嚴重并發(fā)癥者。④合并肝炎、其他肝臟疾病者。⑤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所有受試者均采取肝功能與血脂水平檢驗,在檢查前經(jīng)由專業(yè)醫(y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告知入選者檢查的重要性、檢查步驟以及應注意的事項,提高患者的檢查配合度,對于存在焦慮、煩躁等負性情緒的患者進行心理安撫,以免影響檢查結果準確性[8]。檢查前3 d應保持健康飲食,避免食用油膩類食物,檢查應在空腹狀態(tài)下進行,采集患者肘部靜脈血5 mL,置入無抗凝劑干凈試管中,將其在37 ℃的水浴鍋中水浴處理10 min,之后運用高速離心機進行離心處理,調(diào)節(jié)儀器為每分鐘3000轉(zhuǎn),離心時間10 min,將分離得到的上層血清低溫冰箱中保存,采用全自動分析儀檢測患者肝功能指標和血脂指標[9]。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天冬氨酸轉(zhuǎn)氨酶(AST)、血清丙氨酸轉(zhuǎn)氨酶ALT(ALT)水平,參考標準為:AST 0~50 U/L、ALT 0~40 U/L;對比兩組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參考標準為:TC 2.86~5.98 mmol/L、TG 0.40~1.70 mmol/L、HDL-C 0.78~2 mmol/L、LDL-C<3.14 mmol/L[1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統(tǒng)計學 SPSS24.0軟件,肝功能指標、血脂指標等計量資料(±s)、t檢驗,血清學指標陽性檢出率等計數(shù)資料%、χ2檢驗,P<0.05,說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肝功能檢查結果比較 統(tǒng)計兩組肝功能檢查結果,甲組AST(56.96±5.28)U/L、ALT(56.32±6.34)U/L水平明顯高于乙組,具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肝功能檢查結果比較(U/L,±s)
表1 兩組患者肝功能檢查結果比較(U/L,±s)
2.2 兩組患者血脂指標比較 統(tǒng)計甲、乙兩組TC、TG、HDL-C、LDL-C等血脂指標水平,結果顯示:甲組TC、TG水平明顯高于乙組(P<0.05);兩組患者HDL-C、LDL-C水平比較不具有差異性(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脂指標比較(mmol/L,±s)
表2 兩組患者血脂指標比較(mmol/L,±s)
2.3 兩組患者血清學指標陽性率對比 甲組患者肝功能聯(lián)合血脂檢測陽性檢出率(89.23%)明顯高于乙組(3.08%),具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學指標陽性率比較[n(%)]
脂肪肝是由于脂肪過度在肝臟沉積所導致的肝功能異常性疾病,其病因多種多樣[11],主要為肝細胞損傷與肝細胞內(nèi)脂肪增多引起,同時大量飲酒、不健康飲食(高熱量、高膽固醇)、肥胖、缺乏體育運動、糖尿病、大量服用損傷肝細胞藥物等也會一定程度增大患病風險,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12-13]。近些年隨著生活質(zhì)量提升,飲食結構、生活方式等發(fā)生變化,脂肪肝的患病率呈明顯升高趨勢[14-15],在2型糖尿病、肥胖、代謝異常人群中患病率已超過50%,成為降低國民生活質(zhì)量一個重要因素[16-17]。
脂肪肝在患病早期多無明顯自覺癥狀,很容易被患者所忽略[11],從而錯過疾病治療最佳時間,加重對肝臟功能損傷[12],且臨床表現(xiàn)同肝炎具有相似性,僅通過臨床表現(xiàn)診斷容易出現(xiàn)誤診、漏診等現(xiàn)象[13],需借助其他方法來進行輔助診斷,以提高臨床診斷準確性,保障患者臨床治療效果[18-19]。以往臨床診斷脂肪肝的方法有影像學檢查、肝組織活檢等,其中肝組織活檢是診斷脂肪肝的“金標準”[15],具有較高的準確性,但其具有創(chuàng)傷性,且醫(yī)療費用較高,患者接受度較低,易引起應激反應,不適宜作為臨床檢查[20-21];腹部超聲、B超等影像學檢查靈敏度較低,易受到各種因素干擾而導致誤診,臨床效果并不理想[22-23]。
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發(fā)展,發(fā)現(xiàn)肝功能與血脂水平檢驗對脂肪肝有良好的診斷效果[24-25],其具有操作簡單、準確性高、創(chuàng)傷性小等優(yōu)勢,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推廣,實現(xiàn)對早期脂肪肝的有效篩查,促進疾病的早期治療[26-27]。ALT存在于肝細胞細胞質(zhì)中,當肝細胞由于脂肪堆積而導致受損時,其將進入到血液中,當損傷持續(xù)加劇時,存在于肝細胞線粒體中的AST也將進入到血液中,使得血液中ALT、AST水平顯著升高,因此肝功能指標的異常也被視為判斷肝細胞損傷的重要依據(jù)[28-29]。同時肝臟細胞受損還將造成血脂代謝異常,機體攝入較多脂肪后,TC、TG水平將會明顯上升,同時這兩種指標也存在于細胞線粒體中,也可以反映出細胞受損程度[30-31],通過肝功能和血脂檢查可以有效判斷患者肝細胞受損情況,提高脂肪肝臨床診斷效果,監(jiān)測患者的病情發(fā)展變化,及時調(diào)整臨床治療方案,評估患者的預后效果,促進疾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32-34]。在本次研究中對脂肪肝患者和健康體檢人群均采取肝功能和血脂水平檢測,結果發(fā)現(xiàn):甲組AST、ALT水平明顯高于乙組(P<0.05);甲組TC、TG水平明顯高于乙組(P<0.05);兩組患者HDL-C、LDL-C水平比較不具有差異性(P>0.05);甲組患者肝功能聯(lián)合血脂檢測陽性檢出率明顯高于乙組(P<0.05),反映了肝功能聯(lián)合血脂檢測對脂肪肝診斷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采取肝功能聯(lián)合血脂檢測診斷脂肪肝,可以了解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為患者后續(xù)治療提供科學依據(jù),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