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丕永,王瑞英,王永千,鄒 冉,段 琦
(山東華安新材料有限公司,山東淄博 255300)
1,1,2,2-四氟乙烷(CHF2-CHF2,簡稱HFC-134,R134)已被聯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為二氟二氯甲烷(CFC-12)的中遠期替代品。HFC-134是1,1,2,2-四氟乙烷(HFC-134a)的同分異構體,制冷系數(COP值)為3.84,比HFC-134a和CFC-12的制冷系數高,且具備HFC-134a的幾乎全部優(yōu)點[1]。它無毒、不燃,對臭氧層無破壞作用(耗竭臭氧層潛勢ODP值等于0),制冷效率高,能耗低,與現有制冷機的潤滑油相容,在某些方面比國際上普遍認為是CFCl2(R12)首選替代物的1,1,2,2-四氟乙烷(即HFC134a)要好[2]。R134作為新型氟利昂替代型制冷混合工質的基礎原料在制冷工業(yè)方面有很好的使用價值。本文對1,1,2,2-四氟乙烷的制備方法和應用簡單概述。
1,1,2,2-四氟乙烷,氣分子式為C2H2F4,分子量102.0,CAS號359-35-3,沸點-23℃,熔點-89℃,密度1.213g/mL(15℃),折射率1.222(@15℃)。
最早合成Rl34的報道始于1936年,當時,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艾伯特·亨納(AlbertL.Henne)和瑪麗·雷諾爾(MaryW.Renoll),在研究乙烷和乙烯的氟衍生物過程中,提出了Rl34的合成方法[3]。
宋錫瑾[4]將R22的裂解混合氣直接加氫得到R134。主要反應過程如下:
下面幾種方法使用的催化劑制備方式不同,均涉及四氟乙烯為原料合成HFC134。
1958年蘇聯人克努尼揚茨提出四氟乙烯(TFE)為原料常溫常壓下,Pd催化加氫制備HFC-134,產率達到96%。
1990年Moore(EP365296)等提出用Al2O3負載鈀常溫下合成HFC-134,日本的米田等(日本公開特許公報,平2-129131)提出活性炭負載鈀常壓下100~150℃合成HFC-134,收率為84%。
浙江大學在中國專利(公開號CN1086802)提出用含有含氟烯烴氣加壓合成HFC-134的方法,活性炭或三氧化二鋁負載催化劑Pd,在100~170℃條件下合成出HFC-134。
北京宇極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利用HCFC-22在高溫條件下裂解成HCFC-22和TFE的混合物,再混合一定比例氫氣,通入多孔金屬氟化物或多孔金屬氟氧化物負載的金屬催化劑床層,在加熱條件下生成HFC-134[1]。
美國專利US4605798中介紹了一種方法,C2Cl2F4的氫解制備R134。通過過氯乙烯的氯氟化來制造C2Cl2F4時,得到的產物通常有CClF2CClF2(CFC-114)和CF3CCl2F(CFC-114a)的異構體混合物組成。此CFC-114s通過加氫脫鹵用于制造HFC-134和HFC-134a。由于HFC-134與HFC-134a的沸點比較接近,較難分離,因此該方法采用的較少。
通過對合成方法的比較可以得出四氟乙烯還原法具有潛在的工業(yè)化價值。由于純的四氟乙烯極易自聚,難以實現加壓下的加氫,且容易堵塞管道及反應器,四氟乙烯混合氣(指四氟乙烯與惰性氣體形成的混合物,惰性氣體指反應條件下與四氟乙烯和氫氣均不發(fā)生反應的氣體)加氫可以采用加壓加氫,提高加氫效率。
1,1,2,2-四氟乙烷可以制備含氟中間體、農藥和醫(yī)藥等,如制備R134a,作為一種物質混配制冷劑,用于高溫熱泵、噴霧劑、氣霧劑、發(fā)泡劑等方面。
制備1,1,2,2-四氟乙烷反應過程如下:
埃勒夫阿托化學有限公司[5]公開了以1,1,2,2-四氟乙烷為原料,不使用催化劑,盡在氫氣存在下通過簡單的熱處理即可將R134異構化為R134a。反應器放在功率1.5kW的電爐中,電爐的溫度用熱電偶測定。同時輸入反應物(R134和H2),用質量流量計控制流量,從而控制摩爾比。通過改變反應器材質,原料的流量以及停留時間,觀察實驗效果。發(fā)現常壓下,實驗在長度為47cm和內徑為2.1cm的石英管反應器中進行,溫度在700℃,氫氣流量29.9mmol/h,R134流量31.7mmol/h,停留時間95S時,R134轉換率47%,R134a的選擇性81%。
宋錫瑾[4]提出一氯二氟甲烷(R22)為原料,裂解成含四氟乙烯C2F4混合氣,以鈀為催化劑加氫合成1,1,2,2-四氟乙烷,以鉻為催化劑經異構化制得1,1,2,2-四氟乙烷(R134a)。加氫的最佳工藝條件是:反應溫度80℃,V(C2F4)∶V(H2)=(1∶2)~(1∶4),氣體流速2.50~3.50m/min,C2F4的轉化率80%左右;異構化的最佳工藝條件是溫度300℃,異構化后的混合物中R134a的體積分數大于72.6%。
科幕埃弗西有限公司[6]提出用作高溫熱泵中的工作流體,這種工作流體中包含1,1,2,2-四氟乙烷構成的制冷劑。工作流體中包含至少一種選自以下的制冷劑:(2,3,3,3-四氟丙烯、E-1,3,3,3-四氟丙烯、3,3,3-三氟丙烯、氟代乙烷、二氟甲烷、五氟乙烷、1,1,1,2,2-五氟丙烷、1,1,1,2-四氟乙烷、1,1,1-三氟乙烷、1,1-二氟乙烷、1,1,1,2,3,3,3-七氟丙烷以及它們的混合物。
浙江巨化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專利CN108676547 A公開了一種中高溫熱泵混合工質,適合作為冷凝溫度為60~110℃的中高溫熱泵系統(tǒng)的制冷劑。該混合工質由HFC-134、HFC-152a和潤滑相容劑按不同的質量比組成。
大金工業(yè)株式會社專利CN106179 A[7]提出含有1,1,2,2-四氟乙烷和1,1-二氟乙烷的共沸和/或類似的共沸混合物,1,1-二氟乙烷摩爾分數小于30%,以及將上述混合物用作制冷或空調系統(tǒng)的制冷劑。
納幕爾杜邦公司專利CN101875837 A[8]一種制冷劑組合物包括:①五氟乙烷、三氟甲氧基二氟甲烷、六氟環(huán)氧丙烷,或它們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混合物,其量為基于組合物重量的83%~88%;②1,1,2,2-或三氟甲氧基五氟乙烷,1,1,1,2,3,3,3-七氟丙烷,或它們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混合物,其量為基于組合物重量的5%~15%。在②中,至少一種環(huán)狀或非環(huán)狀的,含有一個或幾個氧原子的烯鍵式不飽和烴或飽和烴,其重量為基于組合重量的1%~4%。
納幕爾杜邦公司專利CN1071854 A涉及包含二氟甲烷、1,1,1,2-四氟乙烷以及1,1,2,2-四氟乙烷的組合物,用作:制冷劑、氣溶膠推動劑、傳熱介質、氣態(tài)介電物質、滅火劑、聚合物諸如聚烯烴類和聚氨酯類的發(fā)泡劑,以及動力循環(huán)的工作流體。
浙江大學[9-11]涉及制冷劑及制備方法專利中由于1,1,2,2-四氟乙烷GWP值較R134a低較多,1,1,2,2-四氟乙烷均制冷劑的組分之一。例如:一種環(huán)保型的制冷劑及其制備方法,其中制冷劑由二氟甲烷、1,1-二氟乙烷和 1,1,2,2-四氟乙烷組成,各組分質量分數為:二氟甲烷 40%~90%、1,1-二氟乙烷 5%~40% 和1,1,2,2-四氟乙烷 5%~50%。本發(fā)明制備的環(huán)保型制冷劑飽和液體比體積較大,可以極大減少制冷系統(tǒng)中制冷劑的充灌量,相當于降低制冷劑的GWP,同時降低制冷劑泄漏后可燃物燃燒的可能性;單位體積制冷量較大,可以縮減壓縮機的體積,降低制冷系統(tǒng)的成本;環(huán)境性能好,ODP為 0,GWP 相對于 HCFC-22 和 R-410A 極大降低。
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在授權專利CN101275067 B中提供了一種三元近共沸制冷劑,包括由 1,1,2,2-四氟乙烷、二甲醚和丙烷三種物質組成的三元混合物,其中 1,1,2,2-四氟乙烷的摩爾百分比濃度為 1%~20%,二甲醚的摩爾百分比濃度為1%~40%,丙烷的摩爾百分比濃度為40%~90%。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制備所述混合制冷劑的方法。本發(fā)明另外提供一種所述混合制冷劑的用途。該混合制冷劑適用于單級壓縮制冷系統(tǒng),可替代傳統(tǒng)R502和R22,具有較高效率和較小的壓比,可燃性較低;其 ODP 為零,GWP 比R502 和 R404A 大大減小。
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專利CN110655909 A[15]發(fā)明一種適用于汽車空調的環(huán)?;旌侠涿剑谝唤M分為1,1,2,2-四氟乙烷(R134),第二組分為反式-1,3,3,3-四氟丙烯[R1234ze(E)],第三組分為三氟甲基甲基醚(RE143a)。
另外西安近代化學研究所等單位也對含有R134的混合冷媒進行了制備及應用研究。
上述專利中均含有1,1,2,2-四氟乙烷,通過加入適量的,1,2,2-四氟乙烷,降低混合冷媒的GWP值。產物中HFC-134/HFC-134a比值的變化可能導致熱力學特性的極大變化,而這些熱力學特性在制冷應用中是很關鍵的。
HFC-134是已知的發(fā)泡劑,可用于制造鏈芳基芳烴聚合物泡沫材料,HFC134公開于加拿大專利1086450,、日本公開申請5-287111和美國專利5278196和5182040。
陶氏化學公司專利[13]中涉及發(fā)泡材料的發(fā)泡劑組合物包含70%~95%重量的主發(fā)泡劑1,1,2,2-四氟乙烷,和占所述發(fā)泡劑組合物總摩爾數約30%~5%重量的次發(fā)泡劑。
歐文斯科寧知識產權資產有限公司專利[14]提到包含納米石墨和HFC-134的聚苯乙烯泡沫,可見R134可用于聚苯乙烯泡沫的發(fā)泡工序。
1,1,2,2-四氟乙烷是一種重要的含氟制冷劑。目前1,1,2,2-四氟乙烷的開發(fā)和研究仍處于初級水平。國內還未見有工廠進行工業(yè)化生產,因此1,1,2,2-四氟乙烷的國內工業(yè)化開發(fā)之路還需要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