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 趙光輝
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xié)委員安庭認為,城市化的進程、生活方式的變遷,讓城鎮(zhèn)里的孩子們極易疏離農業(yè)和農村,互聯(lián)網條件下的城市生活,讓學生們更容易沉溺于電子產品,從小患上“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城市病”。因此,他建議鼓勵大中小學定期開設學農類實踐活動,傳承“吃苦耐勞、團隊合作”的精神。
安庭的建議得到了很多網友的認同和支持,對孩子、對下一代的身心教育誰都關心,何況大家都面臨著共同的問題:隨著城鎮(zhèn)化的提升,孩子們離自然越來越遠,從自然中獲得的身心滋養(yǎng)也越來越弱。因此,能提供改變的“學農類實踐活動”就顯示出特有的價值。今天提議的“學農類實踐活動”和過去有一個本質的不同:它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是對孩子的身心教育。因此,需要重新設計、落實。
首先,一定要注重農事活動具有的身心教育的科學性、系統(tǒng)性,需要學校和農業(yè)農村部門攜手來謀劃。其科學性是指把植物作物種植生長、生產管理的植物學、農學、環(huán)境保護等觀念融入其中;還可以在每學期規(guī)劃好的課程點,把學校里相關課程的教室移到戶外、移到田間,做到知識學習與實踐體驗結合,提高孩子們的動手能力,這樣一定有助于他們抗拒電子產品的過度吸引。其次,要從教育體系的補充完善出發(fā),增加農事實踐課程的分量。目前我們的中小學教育過多、過早與高考銜接,正是這樣的弊端才造成不僅是農事體驗這類課程很少顧及,就連體育、手工等列進課程表的內容,也很容易被擠占、被邊緣化。因此,需要教育從頂層設計為這個課程制定清晰的功能、目標、要求,起碼要厘清這個課程是干什么的。
記者從農業(yè)采訪中感受到,這個活動乃至課程,它的終極目標應該是培養(yǎng)學生自身成長。通過農事體驗課程提升作為自然之子的人對自然、植物、作物的認知認識,提升動手能力;進而,通過自身的農事實踐,體驗感受人與自然、人與農業(yè)、人與作物的關系,既感受到來自自然和植物的力量,也認識農業(yè)與科技的作用;最終,有助于形成人與自然、人與環(huán)境、人與農業(yè)、人與勞動的和諧生命觀。如果能實現(xiàn)這個目標,這不是孩子們在培養(yǎng)自我、強大身心方面最大的收獲嗎?
“三農”領域的供銷合作社、農資企業(yè),對此都應該有所關注、有所行動、有所貢獻,因為他們具有先行先試的行業(yè)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