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治學科視兒童的生活為寶貴的課程資源。勞動教育更是離不開兒童的生活,因此,教師要善于挖掘學生的生活資源,以學生生活為主線,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習慣、建構其勞動價值觀。
《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指出:勞動教育是發(fā)揮勞動的育人功能,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活動。同時《綱要》還提出:在學科專業(yè)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弘揚勞動精神、培養(yǎng)勞動習慣和品質、樹立正確勞動觀念的主陣地之一,教師應正確把握勞動教育融入學科教學的路徑,讓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美麗的道理,讓課程中的勞動育人價值得以彰顯。
一、關注生活,養(yǎng)成良好品質
道德與法治學科視兒童的生活為寶貴的課程資源。勞動教育更是離不開兒童的生活,因此,教師要善于挖掘學生的生活資源,以學生生活為主線,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習慣、建構其勞動價值觀。
(一)關注校園生活,學會勞動技能
勞動教育融入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真實需求,讓他們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幫助他們更快地融入校園生活。
以一年級學生為例,學生從幼兒園進入小學,第一次在開學時領到許多新書,也多了很多文具用品,此時,學生就需要學會整理自己的書包。在一年級上冊的第一課“開開心心上學去”就安排了讓學生整理書包的專題內容,旨在指導學生通過勞動養(yǎng)成良好的整理習慣,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觀察—表達—實踐”這三步來指導學生整理書包,學會愛惜書本。先觀察什么樣的方法可以保護自己的新書,讓自己的書包干凈整潔;然后小組討論、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最后動手實踐。教師也可以設計一場整理書包的比賽活動,激發(fā)學生的競爭意識,在活動中學會勞動方法。
(二)關注家庭生活,激發(fā)情感體驗
家庭是兒童溫馨的港灣,《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的“我愛我家”單元旨在引導學生關注家庭生活,學會關心家人、關愛家人。筆者認為,培養(yǎng)低年段的學生自我勞動能力、學會簡單的家務勞動則是一個很好的表達愛、表達關心的契機。
再如一年級下冊的第十二課“干點家務活”,教師可以與家長交流,搜集孩子們在家勞動的照片或視頻作為教學資源,教師也可以設計家務活大比拼等類似的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地學習做好家務活。但是為什么要做好家務活?在這節(jié)課上不僅要有活動的指導,更要有情感的引導。讓學生明白,做家務不僅僅是作為家庭一分子的責任,積極做家務勞動還可以讓父母、爺爺奶奶等長輩在忙碌之余獲得休息的時間,是向家長表達關心的實際行動。只有從情感教育的角度觸動學生的心靈,他們才更愿意在家庭生活中積極地參與勞動,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才會更深刻、有效。正如魯潔教授所說:“生活的事實表明,兒童們不僅享有生活的價值,同時也在建構有價值的生活......當他們能為他人、為生活的需要而付出努力時,當他在幫助別人解除痛苦與煩惱時,他也會因體現(xiàn)了自己的價值而倍感幸福與快樂、自尊與自信?!?/p>
(三)關注社會生活,崇尚勞動精神
小學《道德與法治》編寫組方崢嶸老師說:“在社會成長的視野中,勞動是社會前進的動力?!裆谇冢趧t不匱,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進程中無不凝聚著各行各業(yè)勞動者的汗水與智慧。引導學生感受人類社會成長幸福的同時,更意在讓他們體會了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是社會前進的動力?!笨梢姟兜赖屡c法治》中的勞動教育,要引導兒童關注廣闊的社會,他們才會去觀察、去發(fā)現(xiàn)、去行動。在豐富的社會生活中有眾多優(yōu)秀的勞動榜樣,這些都是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學生的學習要融入于社會生活之中,讓課內學習向課外延伸,積極發(fā)現(xiàn)榜樣、學習榜樣的勞動精神,并以此涵養(yǎng)自己的勞動素養(yǎng)和道德品質。
學生對勞動者的愛是涵養(yǎng)個人品德的甘泉。如二年級上冊第十五課“可親可敬的家鄉(xiāng)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人和事,例如自己的鄰居、自己的親戚或者是學校食堂的阿姨、門崗的保安叔叔等,通過一個個生動活潑的勞動榜樣讓課堂變得鮮活起來,讓紙上的勞動者的形象立體化、具體化,為學生向各行各業(yè)的勞動者學習創(chuàng)造條件。
通過發(fā)現(xiàn)身邊的勞動者,讓學生明白今日美好的生活正是每一個普通的勞動者在每一天的勞動中創(chuàng)造成的,勞動是幸福生活的源泉,只有勞動才能創(chuàng)造美好的生活;讓勞動的精神在共鳴、共振中建構起學生的生活觀、勞動觀、價值觀,促使其崇尚勞動,尊重每一位勞動者,涵養(yǎng)其勞動精神。
二、關注傳統(tǒng),繼承民族美德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熱愛勞動的民族,勤勞是中華兒女的傳統(tǒng)美德之一,《尚書·周書》中有言,“功崇惟志,業(yè)廣惟勤”。梳理《道德與法治》教材,我們也發(fā)現(xiàn)在教材中眾多的傳統(tǒng)文化素材中亦蘊含著勞動育人點,如一年級上冊“快樂過新年”中呈現(xiàn)的剪窗花、貼春聯(lián)、包餃子;一年級下冊“我不拖拉”中的傳統(tǒng)故事《拖拉鳥》;等等。在教學中學生知道了中華民族的重要傳統(tǒng)節(jié)日,了解了家鄉(xiāng)的生活習俗,明白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增強了民族認同感,提升了文化自信。在學習與傳統(tǒng)勞動相關的故事中,教師可以通過“閱讀—思考—表達”這三步來指導學生講好故事。應鼓勵學生閱讀故事,思考故事中所傳遞的思想,并把故事及其思想分享給其他同學。例如“我不拖拉”一課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閱讀繪本故事《拖拉鳥》,讓學生思考:拖拉帶來哪些麻煩、勤快能給我們帶來什么?通過故事鼓勵學生養(yǎng)成勤快的好習慣。再如二年級下冊“我是一張紙”一課通過引導學生讀蔡倫造紙的故事,讓學生懂得勞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改變,并養(yǎng)成創(chuàng)新勞動的意識。
在講述傳統(tǒng)習俗的課題時,教師應充分開發(fā)當?shù)氐恼n程資源,融入地方特色,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繼承傳統(tǒng)、發(fā)揚傳統(tǒng)。例如二年級上冊“家鄉(xiāng)新變化”一課中,教師可以結合家鄉(xiāng)特色讓學生去體驗和實踐一些傳統(tǒng)技藝,如學習廈門本地的“漆線雕”、體驗千人糕的制作等,感受勞動美,體驗勞動的不易,珍惜勞動成果。
通過傳統(tǒng)勞動文化的學習與實踐,學生獲得了與同伴合作的體驗、獲得了與傳統(tǒng)文化“溝通”的體驗。在體驗中學生會思考、會動手、會探究、會創(chuàng)新,在體驗中感受傳統(tǒng)勞動的時代魅力。這樣的體驗使學生自覺熱愛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也催動了誠實勞動、辛勤勞動和創(chuàng)新勞動思想的萌芽。
三、關注審美,感受勞動之趣
陶淵明這樣描寫勞動: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這是勞動中真實而平凡的美好,但是并不是每個勞動的人都能有這樣的感受。在卓別林的電影《摩登時代》中,勞動是機械的,人成為沒有思想的工具人,只為了勞動而存在。今天的我們拒絕“摩登時代”式的勞動,我們更需要關注的是勞動中的美,讓勞動之美慰藉心靈,使勞動充滿美的趣味和詩的情意。
勞動之中蘊含生命之美。例如二年級下冊“試種一粒籽”一課中,教師可以開展植物栽培的勞動,鼓勵學生把自己的種子種在花盆中,然后帶到學校,每天澆水、觀察種子的變化。當種子破土而出時,教師鼓勵學生把這一瞬間用文字或者圖畫記錄下來,讓學生感受生命的奇妙。同時,教師也可以出示種子在石縫中、在屋頂?shù)蓉汃ぶ幤仆炼龅膱D片,讓學生感受生命之美在于頑強、在于堅韌。
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一項重要的教育任務是讓孩子的周圍不光有自然世界,而且也有勞動、創(chuàng)造、建設的世界,因為人的美在勞動中顯示得最為明顯?!痹诙昙壪聝缘谑n“我的環(huán)保小搭檔”中,教師鼓勵學生用身體力行的勞動去愛護我們的自然世界、地球家園。例如在學校的種植園種下一棵樹,自己設計、縫制購物袋,通過勞動踐行愛地球、愛環(huán)保、愛生活的理念。
勞動之中有歡樂與激情。蘇霍姆林斯基這樣描述兒童的勞動:“體力勞動對于幼小的兒童來說,不僅是一定的技能和技巧的活動,不僅是德育,而且還是無邊無際和無比豐富的思想的世界。這一世界能激起道德方面的、智力方面和審美方面的情感,沒有這些情感,就不可能認識世界?!倍昙壣蟽缘谄哒n“我是班級值日生”中,通過精心的課程設計,我們可以看到責任,學生值日勞動的責任心在互動中被培養(yǎng);我們可以看到協(xié)作,學生在勞動中開動腦筋,協(xié)力解決難題;我們還看到了感謝,值日生的勞動給班級帶來了整潔、干凈和美麗,也給班級的所有同學帶來了一天的美好心情。
綜上,將勞動教育融入于《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意識,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養(yǎng)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使學生在勞動教育中豐盈內心世界,在勞動中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在勞動中創(chuàng)造美好的生活。
【吳曉婷,福建省廈門市湖里區(qū)教師進修學校第二附屬小學,一級教師】
責任編輯︱郭鑫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