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讀《青年文摘》,總會有把一些文章推薦給學生的沖動。閱讀本期作品,依然是這種熟悉的愉快、迫切的感覺。
推薦這些文章,不僅是因為它們能更開闊讀者的視野,增加讀者的閱讀積累,給予讀者情感上的慰藉,帶給讀者靈動深邃的思考,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很多文章的觀點、情感、內(nèi)容、思維、語言、寫法能帶來寫作方面的啟示。
最近高考成績出爐,因車禍深受重創(chuàng)的周桐,以684分的優(yōu)異成績,成為了很多人關注的焦點?!稄娬咧芡何抑皇莻€樂觀的普通高中生》向讀者講述了周桐的故事,再現(xiàn)了周桐冷靜、自強、堅韌的精神品質(zhì)?!笆澜缱屛冶轶w鱗傷,但傷口長出的卻是翅膀。”讀這篇文章,讀者能結識一個令人敬佩的青年,更能獲得其自強不息精神的感召和鼓舞。
《誰用得好就歸誰》的觀點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兩塊相鄰的地,一塊種小麥,一塊在養(yǎng)牛。如果牛沖過柵欄,跑到麥地里吃小麥,是否應該阻止這頭牛呢?燒煤的火車噴出的火星,把農(nóng)夫堆在鐵路邊自己地里的亞麻給燒了,火車鐵路公司要不要賠償?文章借很多類似的例子提出了疑問。對大眾而言,答案是非常明顯的,但作者筆鋒一轉,說科斯的看法“別具一格”??扑拐J為,所有的傷害都是相互的,誰付出的成本更低,誰就應該承擔更大的責任。無疑,這樣的責任分攤方式推而廣之,用到各種責任和權利的分配上,整個社會避免意外所要付出的總成本就會降到最低。就此引出科斯定律流行的大白話版本,就是“誰用得好就歸誰”。文章從最常見的現(xiàn)象入手,用豐富的案例和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了蘊含在事物表象后的深刻道理。寫議論文時不妨借鑒。
《鵝,鵝鵝》以生動幽默的筆觸,描寫被點了穴般的呆笨的鵝;每年產(chǎn)六十到一百個蛋,即使蛋被拿走也要盡職盡責孵蛋的可敬的鵝;把院里種的青菜吃個精光,挨了罰也不知錯的可恨的鵝;看家守院比狗還能干的機靈的鵝;嘰嘰嘎嘎吵吵鬧鬧令人生厭的鵝……讀這樣的文章,笑意會漫上讀者臉龐。細膩的白描就是這么讓人動容。
《讀書當有光芒》借袁枚之口講述了一個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書讀得好的人,腦頂上會大放其光,“字字皆吐光芒,自百竅出,其光縹緲繽紛,爛如錦繡”;讀得可以的,“熒熒如一燈,照映戶牖”;只讀不思的,即使讀得再多,也只能“字字化為黑煙”。這光之等差其實是思之等差。作者在告訴讀者他的讀書觀點:讀一本書后,要合卷想一想,這就是思考;然后想一想所讀其書,事實站得住腳嗎?觀點站得住腳嗎?與歷史與現(xiàn)實合拍嗎?這是更進一步的思辨;比思辨更高層次的是樹立自己獨特的觀點,建立系統(tǒng)化的理論體系,這就是思想。讀書應該從思考,到思辨,到思想,文章觀點明確,邏輯清晰,行文有趣。雖是小文,卻很值得一讀。
《穿越千年煙雨,我們終將相遇》以深情的筆墨,描述了與詩文的美麗相遇。或許是一個兒童散學歸來的尋常下午,或許在某個趕考的路上,或許在高高廟堂,險峻江湖……走進詩文,漫步華夏詩文的長廊,讀者能體會到生活的情趣、火熱的理想,能感受到眾多仁人志士歷經(jīng)人生風雨百折不悔的執(zhí)著……讀詩文,能體會到與傳統(tǒng)文化心意相通的快慰。富于古典美的文字,是通往語言花園的密鑰;深具哲理的古語金句,是當代人修身、齊家、處世的鏡鑒;大氣包容的古語金句,是讓我們擁抱世界,也讓世界走近我們的橋梁。
《蕨草一直在我家門前目送恐龍》從蕨草的視角,從兩億多年前那個蔥蘢如茵的世界寫起,寫到六千萬年前恐龍集體失蹤的黃昏,寫到今天父親的菜園,寫到遠處的時間的盡頭……文章展開浪漫的想象,似乎在講一個故事,但又在思考一個永恒的問題:時間的長河里,誰是激流中一閃即逝的漂浮物?誰又是岸上久遠的風景?
本刊中,還有很多文章。他們的作者正值青春,或者已從青春路過。但所有作者都用最坦誠的胸懷,最濃烈的情感,最深刻的思考,和青年人談溫馨的友誼愛情,談五味雜陳的高考,談最能治愈苦惱的親情,談和人相處的萬能話題,談在小事和要事之間的權衡,談發(fā)生在溫室里的傳奇故事,談新中國百年征途中那一個個光輝燦爛的身影,談詩歌般的阿拉伯語,談莎士比亞的人生智慧……
讀讀這些文章,看看作者如何立意、選材、構思和進行語言表達,在閱讀中涵養(yǎng)寫作能力,相信讀者會有豐厚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