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琢
《孝經(jīng)》云:“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币虼?,古人對于帽子特別重視。漢字中的“帽”經(jīng)歷了怎樣的演化過程和用法變化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帽”字。
在漢字的歷史上,“帽”字的形成實際上經(jīng)過了一個相當復(fù)雜的過程?!懊薄弊衷雌鹩凇摆ⅰ保?),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禿寶蓋”。
“冖”字歷史悠久,從金文到楷書的字形一脈相承。
它展現(xiàn)的是一個覆蓋的形象,好似腦袋上的一頂帽子,上邊的一橫像帽頂,兩側(cè)則像帽子下垂的邊緣。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冖”字雖然像帽子,但它所表示的可不是我們戴的帽子。
《說文解字》中說:“冖,覆也,從一,下垂也。”“冖”
最開始的意思就是覆蓋物,是古人用布或紗做成的罩子,用來蓋在盛食物的鼎上,保持潔凈。所以“冖”
不是人的帽子,更像是鼎的“帽子”。
隨著漢字的發(fā)展演變,在表示覆蓋物的“冖”上添加其他筆畫,就漸漸形成了今天的“帽”字。
首先,“冖”里添加了兩橫,形成了“ ”( )字?!?”就是今天“帽”字最開始的形體。許慎說:“ ,小兒蠻夷頭衣也,從冂;二,其飾也?!彼裕?”字就是小孩和蠻夷頭上的“衣服”,也就是帽子。其中的兩橫,表示的是帽子上的裝飾。
接下來經(jīng)過進一步添加,“ ”變成了“冒”字。作為小篆中最開始表示帽子的字,“ ”字十分形象,只是有些簡略。于是“ ”下又被添加了表示眼睛的“目”,形成“冒”字,用來表示覆蓋至眼睛上方的帽子。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冒”可以組詞為“冒犯”“冒充”,不再用來表示帽子,但我們一定要注意它的寫法——“冒”的上面并不是“日”或“曰”,而是對帽子的象形。
(摘自《漢字就是這么來的》,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