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和田玉熱處理改色仿子料工藝的實驗與探究

      2021-12-14 05:36:50李鴻禧倪艷華胡月伴曾楚然
      超硬材料工程 2021年4期
      關鍵詞:皮色紅褐色黃褐色

      李鴻禧,鄧 夏,陳 忻,倪艷華,胡月伴,曾楚然

      (1.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 珠寶學院,廣東 廣州 510800;2.國家珠寶玉石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平洲實驗室,廣東 佛山 528251)

      1 引言

      和田玉在我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按照其不同的產(chǎn)狀可分為:山料、山流水、戈壁料和子料四種類型[1]。天然子料的皮色有黃褐色、紅褐色、黑褐色等多種顏色,這是因為暴露在地表的原生礦受到氧化鐵、錳質(zhì)和微量有機物浸染等因素所產(chǎn)生的次生色[2]。子料因其獨特的產(chǎn)狀,細膩的質(zhì)地和靚麗的皮色深受大眾喜愛,近年來,價值也節(jié)節(jié)攀升。在利益驅(qū)使下,市場中充斥大量的仿子料產(chǎn)品,而其中一種名稱為“火燒云”的紅褐色皮色仿子料,疑是由和田玉經(jīng)過加熱處理所形成的。故本文選取山料和田玉對其進行熱處理改色工藝實踐,旨在從源頭上對熱處理仿子料進行鑒別。

      2 熱處理工藝實驗

      2.1 實驗樣品的選取與特征

      本文選取天然山料和田玉白玉N1-N6共6個樣品進行實驗(圖1),所選樣品整體顏色為白色,略微發(fā)青灰色調(diào);微透明;其中包含黑色的點狀礦物雜質(zhì);呈纖維交織結構;參差狀斷口。經(jīng)常規(guī)寶石學和紅外光譜測定,斷定實驗樣品為和田玉。

      圖1 N1-N6實驗樣品圖Fig.1 The sample of N1-N6

      2.2 熱處理實驗

      采用SGM高溫電阻爐對N1-N6樣品進行加熱。實驗電壓220V,升溫速率:4℃/min,將樣品置于干凈且干燥的5ml剛玉坩堝中進行熱處理,在實驗中通過改變樣品的預處理、加熱環(huán)境的試劑、加熱溫度、加熱時間,來達到不同的改色效果(詳見表1)。

      表1 實驗樣品熱處理條件及溫度Table 1 Heat treatment conditions and temperature of samples

      2.3 實驗結果

      圖2為樣品熱處理改色后的效果圖,其中樣品N1、N2、N4為Fe試劑處理,N1置于紅褐色氧化鐵粉末之中,先后經(jīng)過300℃和500℃的燒制,最終樣品表面殘存不均勻的紅色小斑點,刷子可將其擦去,形成的顏色不穩(wěn)定。N2和N4樣品則提前放置于綠色飽和硫酸亞鐵溶液中浸泡24小時后再進行加熱,加熱溫度500℃,恒溫2小時。其中N2樣品埋放于硫酸亞鐵粉末中加熱,形成了明顯的黃褐色表皮;N4樣品則放置于空氣(氧化環(huán)境)中加熱,也呈現(xiàn)出黃褐色外皮,但顏色相對N2較淺。N2和N4兩種顏色均與天然子料皮色相似,且形成的顏色穩(wěn)定,在裂隙和斷口處濃集,普通清潔劑未能將其顏色祛除。玉石的質(zhì)地變化也較小,改色效果良好。

      圖2 N1-N6樣品熱處理改色后的效果圖(ab為樣品正反面)Fig.2 The samples of N1-N6 after heating

      樣品N3、N5和N6為Mn試劑處理,所有樣品均置于高錳酸鉀粉末之中,高錳酸鉀本身可提供更強的氧化環(huán)境。其中N3樣品先置于試劑中封閉加熱至300℃,恒溫2小時,但顏色變化不大,后將其置于500℃恒溫2小時的封閉環(huán)境下,樣品局部出現(xiàn)輕微的紅褐色;樣品N5置于高錳酸鉀粉末上方,無蓋,加熱至600℃后恒溫3小時,結果顯示,樣品暴露空氣中的一面顏色未出現(xiàn)明顯變化,但樣品質(zhì)地變粗糙;而靠近高錳酸鉀的一面因粉末發(fā)生了擴散作用,使該面出現(xiàn)了紅褐色外皮;N6樣品則埋放于高錳酸鉀粉末中封閉加熱至600℃,樣品表面出現(xiàn)了極深的紅褐色,且質(zhì)地變得疏松,無玉石質(zhì)感。

      綜上,最適合加熱改色仿子料的試劑為硫酸亞鐵試劑,將樣品浸泡于硫酸亞鐵飽和溶液中,浸泡時間24h,再將其置于500℃的氧化環(huán)境下加熱,恒溫2h,可產(chǎn)生淺黃褐色,若需得到更深的顏色,可將樣品在同樣條件下置于硫酸亞鐵粉末中加熱。通過調(diào)控浸泡時間、加熱溫度、恒溫時間等還可以將改色效果進一步優(yōu)化。而高錳酸鉀試劑的改色方法有待進一步研究,在500℃下未能將樣品顏色明顯改變;而在600℃下雖能成功將皮色變?yōu)榧t褐色,但玉石質(zhì)地卻變得疏松,不再有玉石溫潤細膩的質(zhì)感。后續(xù)應當改變恒溫時間、增加中間的溫度梯度進行更詳細的探究。

      3 熱處理和田玉與天然子料的鑒別

      3.1 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XRF)

      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是一種快速、無損、多元素同時測定的現(xiàn)代測試技術,在珠寶實驗室中廣泛使用。本實驗采用日本島津公司的EDX-7000能量色散X射線熒光光譜儀,選取N1-N6樣品進行測試,樣品表面均為非拋光面。測試溫度:25℃;大氣氛圍;準直器直徑:3nm,測試結果見表2。

      表2 樣品X射線熒光光譜測試數(shù)據(jù)(%)Table 2 X-ray fluorescence data of samples(%)

      測試結果顯示,N1-N5樣品表面的主要組成元素為Ca(45.87%~47.93%)和Si(44.65%~47.15%),而N6樣品表面除了含有Ca和Si之外,還含有32.50%的K元素,推測是在Mn熱處理實驗中大量的KMnO4粉末受熱揮發(fā)至樣品表面所致。在所有樣品中還含有少量Mn、Ti、Cu、Zn等元素。其中N3和N6樣品中Mn元素的含量為1.43%和4.17%,而其他樣品的Mn含量僅為0.29%~0.39%,N3和N6遠高于其他樣品;N5中因測試點在沒有被改色的一面,故Mn含量并不高。綜上,可將Mn含量的高低作為鑒別是否經(jīng)過Mn試劑熱處理的依據(jù)。

      經(jīng)過Fe試劑熱處理的樣品N1、N3和N4在Fe含量上并沒有與其他樣品顯出明顯的差異,因和田玉本身就含有一定的Fe2+和Fe3+,且XRF測試并不能將價態(tài)進行區(qū)分,故無法用其去識別Fe試劑熱處理的樣品。

      3.2 紫外-可見光分光光譜分析

      紫外-可見光分光光譜是在電磁輻射作用下,由寶石中原子、離子、分子的價電子和分子軌道上的電子在電子能級間的躍遷而產(chǎn)生的一種分子吸收光譜。本次測試在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珠寶鑒定實驗室完成,使用GEM-3000型號的紫外-可見分光光譜儀對樣品N1-N6、天然的無色山料和田玉及黃褐色皮色的子料和田玉進行測試分析。測試波長范圍為200nm~1100nm,積分時間為220毫秒,采用反射法進行測試。

      測試結果顯示,天然無皮色和田玉在藍紫區(qū)279、375、395nm和近紅外區(qū)950nm處產(chǎn)生吸收(圖3a),其中279nm附近的吸收是由O2-與Fe3+之間電荷轉(zhuǎn)移所致[3];375和395nm附近的吸收是由Fe3+產(chǎn)生的d-d電子躍遷所致,即6A1→4T2(D)和6A1→4E(D)躍遷[4]。950nm處的吸收是Fe2+八面體在斜方畸變的四方場中產(chǎn)生的5B1g→5A1g躍遷所致[5],因在近紅外區(qū)域內(nèi),對表皮呈色并無較大影響。天然黃褐色子料的紫外-可見光吸收光譜與無皮色的樣品相似,只是在260~327nm處產(chǎn)生了更寬的吸收帶,并使光譜整體發(fā)生了紅移,吸收了藍紫區(qū)的光,從而產(chǎn)生黃褐色皮色。

      圖3 樣品紫外-可見光光譜圖Fig.3 UV-Vis absorption spectra of samples

      在Fe試劑熱處理的樣品N1、N2和N4中,N1與天然無皮色和田玉的紫外-可見光吸收光譜一致,在藍紫區(qū)261、379、395nm和近紅外區(qū)950nm處產(chǎn)生了吸收谷(圖3b);而在樣品N2和N4中還可以見到327nm處的吸收谷,這是Fe3+的6A1→4T1躍遷所致[6],是Fe試劑熱處理樣品產(chǎn)生黃褐色的主要原因。

      在Mn試劑熱處理的樣品N3、N5和N6中,樣品在藍紫區(qū)258、328、379、395nm處,綠區(qū)533nm處和近紅外區(qū)950nm處產(chǎn)生多個吸收谷(圖3c),其中533nm處的吸收是由高自旋態(tài)的Mn3+在三方場中的5E→5A1躍遷所致,是樣品產(chǎn)生紅褐色的主要原因[7]。

      綜上,將三種不同成因皮色的和田玉進行對比(圖3d),天然黃褐色皮色的子料在265nm~327nm處有一條吸收寬帶;Fe試劑熱處理后的黃褐色樣品在327nm處可見吸收谷;Mn試劑熱處理后的紅褐色樣品在533nm處有吸收谷,從而能將三種不同成因的皮色進行區(qū)分。

      2.3 熱重分析及差熱分析

      熱分析技術是建立在物質(zhì)熱行為基礎上的一類分析方法,研究物質(zhì)在受熱或冷卻時產(chǎn)生的物理和化學的變化速率、溫度以及所涉及的能量和質(zhì)量變化。本實驗采用德國NETZSCH同步熱分析儀對樣品進行熱重分析(TG)和差熱分析(DTA)。儀器型號:STA2500,升溫范圍:30℃~1000℃;升溫速率:10℃/min。選取樣品N2、N3、N4和天然黃褐色皮色的子料磨粉后進行同步熱分析測試。

      實驗結果顯示,在溫度從30℃~1000℃的升溫過程中,所有樣品的重量隨溫度上升而減少。其中樣品N2失重率為4%,N3失重率為7.5%,N4失重率為5%,天然黃褐色子料的失重率為4%(圖4a)。

      圖4 樣品的熱分析譜圖Fig.4 TG and DTA spectra of the samples

      由差熱分析可知(圖4b),所有樣品均為放熱反應,其中天然的子料樣品因未受到熱處理,在30℃~300℃范圍內(nèi)出現(xiàn)了吸熱谷,是天然子料中所含的吸附水和層間水脫水所致,而在熱處理樣品中層間水和吸附水早已脫去,從而沒有該處的吸熱谷。樣品N3在800℃~900℃產(chǎn)生了強吸熱谷,是由樣品在Mn試劑熱處理后生成的β-褐錳礦(β-Mn2+Mn3+[O8|SiO4])吸熱分解所致[8]。天然的子料、N2和N4樣品中在900℃附近產(chǎn)生弱的吸熱收谷,推測與赤鐵礦和褐鐵礦分解吸熱有關。因和田玉皮色僅存在于表層,含量較少,吸熱效應并不明顯,無法將天然子料和Fe試劑熱處理后的樣品進行區(qū)分。在950℃~1000℃范圍內(nèi),所有的樣品均出現(xiàn)了吸熱谷,是和田玉樣品中透閃石礦物開始脫羥基水所致[9]。

      3 結論

      (1)利用Fe、Mn試劑對和田玉進行熱處理改色的實驗中,將樣品浸泡于飽和硫酸亞鐵溶液24h后,在密閉氧化環(huán)境下加熱至500℃,恒溫2h后的改色效果最好,表皮顏色與天然和田玉子料最接近,且不影響玉石的質(zhì)地。

      (2)紫外-可見光光譜分析表明,天然黃褐色皮色子料在260~327nm處由O2-與Fe3+之間電荷轉(zhuǎn)移和Fe3+的6A1→4T1躍遷所致的吸收寬帶,是黃褐色皮色產(chǎn)生的原因。Fe試劑熱處理的樣品在327nm處出現(xiàn)吸收谷,而非吸收寬帶,可將其與天然樣品進行區(qū)分。Mn試劑熱處理樣品在533nm處由高自旋態(tài)的Mn3+在三方場中的5E→5A1躍遷所致的強吸收谷,是紅褐色皮色產(chǎn)生的原因。

      (3)XRF測試分析表明,經(jīng)過Mn試劑熱處理的樣品表面Mn含量為1.43%~4.17%而普通樣品的含量僅為0.29%~0.39%,可作為無損檢測的依據(jù)。

      (4)TG和DTA測試分析表明,天然的和田玉子料在30℃~300℃范圍內(nèi)出現(xiàn)吸附水脫水所產(chǎn)生的吸熱谷,而所有熱處理的樣品缺少該處的吸熱谷。其中Mn試劑熱處理的樣品在800℃~900℃出現(xiàn)β-褐錳礦分解所產(chǎn)生的強吸熱谷。

      猜你喜歡
      皮色紅褐色黃褐色
      氫氧化亞鐵制備實驗的再改進
      堿液顯色鑒別小麥皮色的方法研究*
      糧食儲藏(2021年3期)2021-08-13 09:21:26
      三頭奶牛
      VR寶石顯微鏡下和田玉籽料的鑒別特征
      淺談和田玉籽料
      長頸鹿
      瑟瑟的夢
      中國詩歌(2018年5期)2018-11-14 20:52:30
      板栗樹的栽培方法
      中西結合
      知識窗(2017年8期)2017-08-23 02:10:26
      探討小麥皮色的化學檢驗方法
      曲阳县| 烟台市| 鄂伦春自治旗| 宜良县| 左云县| 灌阳县| 石嘴山市| 福建省| 宾阳县| 青龙| 平定县| 昌乐县| 河池市| 乃东县| 肥乡县| 瓦房店市| 邹城市| 齐河县| 江北区| 永平县| 明星| 司法| 彝良县| 萨嘎县| 宜君县| 延长县| 堆龙德庆县| 常州市| 锦州市| 明星| 东安县| 阳信县| 舟山市| 手机| 利川市| 饶河县| 日土县| 武冈市| 常山县| 绥宁县| 波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