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人》自1993年年初在北京再度復刊后,憑借著豐富多彩、接地氣的內(nèi)容,廣受職工群眾歡迎。但隨著當時市場的波動,印刷成本不久便開始大幅提升,雜志很快就收不抵支。這本64頁的刊物在當年的第四期便不得不發(fā)出一則調(diào)價啟事:
現(xiàn)定價2.20元已明顯偏低,本刊出版虧損嚴重。為保證《中國工人》在不斷提高刊物質量的前提下,逐步減少虧損,經(jīng)有關部門同意,本刊擬于1993年下半年征訂時,定價改為2.95元,半年定價17.70元……
此外,當時的《中國工人》也開始通過刊登廣告來增加收入。從這些小小細節(jié)中,便可窺見時代的變遷。無論是工會工作的發(fā)展還是職工生活的點滴變化,都被《中國工人》收錄其中。
(每月20日,關注“中國工人小管家”微信朋友圈參與話題討論)
本期話題:我與快遞小哥的故事
@安徽讀者 夏忠 瓢潑大雨下了一夜,第二天早上雨勢才減弱。我準備上班時,接到樓下送快遞的電話。平時快遞是下班時間到,而且都是到小區(qū)門外取,今天咋這么早,還送到樓下?我不禁疑惑。一樓電梯門口,全身濕透的快遞小哥解開雨衣包裹的大紙盒,說雨還在下,怕堆貨的倉庫進水,要趕在客戶上班前送達。路上積水深,怕客戶出來拿快遞不方便,他找物業(yè)央求了半天才進了小區(qū)。他衣服濕透了,怕弄臟了電梯,只能送到樓下。我問他,有雨衣為啥不穿,淋感冒劃不來。他說,不能讓包裹受潮,否則一個“差評”一天就白跑了。
@四川讀者 鄧秀華 “咚咚咚”敲門聲響起,我拿起要退的包裹,走向大門。此時已是晚上9點多了,比我選擇的上門取件時間晚了整整2個小時,對這位姓羅的快遞員的“遲到”我已經(jīng)習以為常了。我所住的地方在航空港片區(qū),小區(qū)里面空乘人員特別多,下班時間晚。為了盡量把當天退件全部收完,保證大家及時完成退貨,他都會比系統(tǒng)設定的最晚取件時間再晚1到2個小時上門取件。望著他匆匆離開的背影,我不由得心生敬意,他們無畏風雨、穿行于萬家燈火,只為帶給大家方便。
@黑龍江讀者 楊帆 由于年齡關系,我接觸網(wǎng)購的時間并不長。一次偶然在網(wǎng)上兌換活動獎品,開始了網(wǎng)購生活。與快遞小哥的接觸越來越多后,與他們的感情越來越深,也更加理解他們的辛苦和不易。我購物下單的時候,盡量選擇周六或周日到達,不讓他們白跑。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快遞小哥,他們送給我們方便,送給我們快樂,送給我們幸福,是值得我們和全社會尊重的職業(yè)。
@湖北讀者 梁征 去年中秋前夕,我給在湖北武漢居住的父母快遞了月餅和特產(chǎn)。當快遞被送到武漢的時候,快遞員在電話里說找不到地址,讓自己去取。可我的老母親已年過七旬,我接到快遞員的電話后,一下子火冒三丈。“你們以前不是直接送上門嗎?怎么這么沒有職業(yè)素養(yǎng)呢?!”快遞員也在電話里和我吵了起來。等我掛了電話后,我擔心他把氣撒到我母親身上,就連忙撥通了快遞員電話,為自己剛才的過激言語向他道歉,并把家庭地址再次告訴了他。沒過多久,快遞員給我打電話說快件已經(jīng)送到了,他也為他剛才的言語向我道歉。后來,有一次,聽母親說家里燈泡壞掉了,也是那個快遞員來送快遞時幫著把燈泡修好了。快遞員工作不易,希望我們對他們可以多點理解和溝通。
@浙江讀者 張周越洋 那時我還在銀行工作,快要過年的一天,一位快遞小哥冒雪來現(xiàn)金柜臺轉存一筆去年7月份到期的定期存款。“這筆錢到期很久了,我送的這條線每天都路過你們銀行,里面排隊長啊,怕耽誤送件就沒進來轉存。”他說這是給女兒存的錢,女兒今年三年級,很懂事,讀書很用功,上次作文寫《我的爸爸》,心疼爸爸風里來雨里去,寫得好被老師表揚,這學期數(shù)學又考了滿分……說著說著,他眼眶就紅了?!霸缟铣鲩T孩子還沒起,晚上回家孩子已經(jīng)睡著了,沒能多陪陪孩子?!痹谶@樣的場景下,服務者和被服務者身份的互換,讓快遞小哥以一種熟悉的方式展現(xiàn)在我面前—致敬每一位辛勤工作的勞動者。
@湖北讀者 王成洋 隨著快遞員隊伍的壯大,他們的權益保障也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保障快遞員隊伍權益,需要勞動、工會等部門切實承擔起責任,切實把快遞員隊伍組織起來,確保他們的權利保障。同時,權益的保障也離不開和用人單位的協(xié)商,只有勞資雙方達成共識,才能有效地保障快遞員權益。最后,快遞員隊伍自身維權和安全防護意識也有待提高,不能因為一時方便忽視安全防護而追悔莫及。
工人君:向辛勤的“小蜜蜂”致敬!
(您關注的焦點熱點、正在經(jīng)歷的冷暖,歡迎告訴我們)
“愛心暑托班”的“喜”與“憂”
曹影棠
暑期來臨,孩子的托管自然而然成為職工家庭“急難愁盼”問題中的典型。照理說,企業(yè)開辦“暑托班”所投成本不大又能解決職工后顧之憂,從而為企業(yè)贏得一波好感。但現(xiàn)實卻是,企業(yè)對“暑托班”喜憂參半。為此,筆者和多家企業(yè)工會做了深入交流,得出的結論便是企業(yè)擔心孩子間嬉戲打鬧造成磕磕碰碰,即安全問題。針對企業(yè)這一顧慮,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企業(yè)工會可以發(fā)放問卷調(diào)查職工對暑托班的期望與顧慮,再通過職工代表大會,就職工普遍關心的問題集思廣益找出最佳解決方案;其次,企業(yè)工會在選擇暑托班老師的標準上,一定要把專業(yè)性放在首位;最后,企業(yè)要秉持“暑托班循序漸進,職工自主自愿”的辦班思路和原則。“愛心暑托班”開辦的第一、二年都應該是試水階段。在此階段,企業(yè)工會應把重點放在積累辦班經(jīng)驗與收集職工反響這兩方面,而非一味做大。
如何辦好“愛心暑托班”需要企業(yè)不斷探索,而工會組織更要以實際行動幫助企業(yè)跨出辦班憂慮區(qū),引導企業(yè)從憂心忡忡轉為熱情滿滿。
工人君:解決好職工的“急難愁盼”問題,需要企業(yè)和各級工會一起努力,各級工會組織也要扮演好領路人的角色,引導企業(yè)更好地服務職工。
莫讓員工科技成果成“擺設”
尹希東
每年,一些企業(yè)單位投入大量資金搞科技攻關活動,每到年底涌現(xiàn)出不少科技成果。但這些成果往往在轟轟烈烈一陣后,就被束之高閣,甚至變得悄無聲息了。職工辛辛苦苦搞出的這些成果,既沒有轉化為現(xiàn)實生產(chǎn)力,也沒有進行推廣,浪費了人力、物力,成了掛在墻上、貼在展板上的“擺設”。
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筆者認為不外乎以下原因:一是沒有真正結合生產(chǎn)實際搞科技攻關,從而導致科技成果與生產(chǎn)實際相脫節(jié);二是科技攻關成果不成熟,缺乏推廣應用轉化的基礎;三是缺乏科技攻關的前瞻性,“成果”誕生之時,就是成為“馬后炮”之日;四是不重視職工的勞動價值;五是個別人員存在功利主義思想,人家都在搞“成果”搞“政績”,不搞面子上過不去,搞了不管好用不好用,反正也能弄個“成果獎”,名利雙收。
科技是第一生產(chǎn)力,是保障企業(yè)高質量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強力支撐。只有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不斷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發(fā)揚求真務實的精神,尊重職工的創(chuàng)造精神,才能提高科技成果的貢獻率,從而實現(xiàn)科技興企的戰(zhàn)略構想。
工人君:企業(yè)要擺正思想,莫讓員工科技成果“中看不中用”,也莫讓有價值的成果當“睡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