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瑤竹
百余年的中國話劇發(fā)展歷史表明,話劇作為一種現(xiàn)代舞臺藝術樣式,促使其產(chǎn)生、發(fā)展、壯大的根本原因在于順應時代趨勢、反映人民心聲、謀求民族強盛。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以下簡稱北京人藝)作為中
國話劇藝術的大本營和排頭兵,在歷任領導的指導下,在一代代藝術家們的努力下,七十年來創(chuàng)作出了大量真正順應時代趨勢,反映人民心聲的話劇作品。
《人藝海報的故事》一書,以海報為主線,相當于以“劇目”為綱,不時增補背景故事,回顧初心來路,不僅形式與內(nèi)容的呼應別具一格,更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一代代人藝人鍛造藝術作品、傳承藝術品格的歷史脈絡。
為新中國文化事業(yè)勾陳補闕
本書書名既為《人藝海報的故事》,顯然離不開海報設計的故事。海報設計的基礎,是對劇作的深刻解讀,因此其創(chuàng)作本身就是思想的凝練。而作者郭娜作為北京人藝的資深平面設計,設計了2005年以來人藝幾乎所有的海報和宣傳品;徐德亮參與設計并題寫了多部人藝劇作的劇目,還和多位人藝的新老藝術家深入交談,與老藝術家們有著較為深入的交往,也豐富了觀察的視角。他們作為新時代人藝發(fā)展的當局者和旁觀者,觀察記錄了許多人藝不為人知的幕后故事,這是十分寶貴的一手資料,也奠定了高水平、高質量創(chuàng)作的基礎。
回顧百年話劇發(fā)展史,在老舍、焦菊隱、于是之、藍天野等老一輩藝術家的艱辛摸索中,話劇發(fā)展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老舍、曹禺、于是之、英若誠等先生的“人藝老故事”人們耳熟能詳。但反映人藝精神文脈傳承的“新故事”,同樣能夠展現(xiàn)新時代中國藝術界的正能量。
但我們發(fā)現(xiàn),記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藝藝術家創(chuàng)作經(jīng)典作品的書籍資料還比較豐富;記錄八十年代以來人藝歷史和話劇創(chuàng)作中的故事的已經(jīng)為數(shù)不多;記錄新時代人藝工作者創(chuàng)作立得住的新作品,傳承叫得響的老作品,尤其是新老藝術家之間的傳幫帶系統(tǒng)的資料,竟然是空白。
而當好中華民族復興偉業(yè)的參與者和推動者,為推動高質量發(fā)展提供文化支點,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創(chuàng)造文化產(chǎn)品,為戰(zhàn)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zhàn)貢獻文化力量,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也是學苑出版社長期以來的追求。因此,本著為文化事業(yè)拾遺補闕的原則,學苑出版社出版了這部由九三學社社員郭娜和徐德亮合著的《人藝海報的故事》。
不負所望,書中所挖掘的歷史細節(jié),正是對新中國話劇史研究非常有價值的側寫。比如,不久前剛剛獲得了“七一勛章”的藍天野老先生就談到,他在新中國成立前參加過“祖國劇社”和“演劇二隊”兩個社團的工作。那時的劇團,海報大小基本相當于四尺三裁的宣紙(45cm×69cm),但往往沒有專職的宣傳設計,誰能畫誰就畫——藍老是學美術出身,自己還畫過好幾出戲的海報。畫完大家一起出去張貼,“連公共汽車上都貼,還去電影院里宣傳,還在電影播放之前放幻燈片,也給電影觀眾發(fā)單頁”。從1952年人藝正式成立開始,都是由每出戲的舞美做相關的說明書設計,海報也基本都是舞美自己創(chuàng)作。1957年首都劇院收歸人藝專有以后,首都劇場兩邊的看板也就專門用于宣傳人藝的新戲,劇場也有了專門的美工可以畫海報,但通常也是舞美出思路,再請美工完成。老藝術家李濱也回憶說,當時她們就在人藝后面辦公樓的門口,立上一個木頭架子畫海報,趕上下雨,還得趕緊往屋里搬,不小心還弄得一身顏料。
諸如此類的鮮活生動的側影還有很多,共同勾勒出中國話劇發(fā)展的歷史。而這些老藝術家“為人民服務”的人藝精神也有所體現(xiàn):
“我總覺得五十年代初和八十年代初一樣,雖然政治氣氛不同,但社會風氣都是積極向上,樂觀拼搏的。每天走進辦公樓門口上班的時候,我常常覺得,恍惚間看到了那些20多歲的大師們,年輕的鄭榕、于是之、刁光覃、舒繡文、董行佶他們,樂樂呵呵,熱火朝天地畫著海報、開著玩笑,邊畫邊討論著劇情、人物,偶爾聊兩句今天晚上吃什么,昨晚宿舍里又發(fā)生了什么趣事。一陣急雨,年輕人們七手八腳地往屋里抬木架子,搬顏料盒,海報還是被雨水沖得一道一道成了大花臉,大家相互看著,忽然哈哈大笑……那是大師們的青春,也是中國話劇的青春?!?/p>
傳承“崇德向善”之風,做好“靈魂的工程師”
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記錄、展現(xiàn)老一輩優(yōu)秀藝術家的事跡和精神,對于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也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
藍天野老先生,不但是中國話劇舞臺上重要的工作者,新中國成立前還是地下工作者、老共產(chǎn)黨員,2021年6月29日,以94歲高齡,榮獲中國共產(chǎn)黨黨內(nèi)最高榮譽“七一勛章”,也是獲獎者中唯一的文藝工作者。
藍老書畫造詣頗高,是一代宗師李苦禪的入室弟子。當郭娜和徐德亮兩個“晚輩后生”提出想請藍老題寫本書書名后,藍老不僅很快就把書法作品帶到了劇院,并一再表示“如果采用,表示榮幸,如果不用,也沒有關系”。這種一切從作品出發(fā)、謙遜認真的作風,在書中所記錄的很多藝術家身上都有所反映,可見,這也是人藝精神的其中一個方面。
人藝舞臺之外的榮光,不僅有“七一勛章”獲得者老藝術家藍天野,還有獲得過“北京榜樣”榮譽的青年演員金漢。當時藍老任導演排練《吳王金越王劍》。公演前一個星期,2014年4月14日晚上8點多,正趕往劇院排練的金漢在胡同里忽然聽到有人大喊“抓小偷啊!抓小偷!”他順著喊聲看過去,見兩位女士呼救,一名男子拿著搶來的女士書包正要逃竄。
金漢毫不猶豫地奔過去揪住歹徒,與歹徒搏斗起來。誰知歹徒還有同伙,手持匕首從暗中沖上來向金漢猛扎,趁著金漢受傷,拽起同伙逃跑了。一身鮮血的金漢去協(xié)和醫(yī)院醫(yī)治,左肩縫了七針,右臂縫了兩針,頭上還有一針。第二天上午,裹著紗布的金漢就又回到人藝要參加排練。院領導、演員、同事紛紛探望慰問,“強制”他休息。
在“偶像”頻頻“塌房”“翻車”,甚至挑戰(zhàn)公序良俗和國家法律的時代,不禁令人迷惘:文藝工作者真的配不上人民的期待和喜愛了嗎?而這樣一個個仿佛與舞臺無關的小插曲,卻讓觀眾重新認識文藝工作和文藝工作者——喜愛推崇這樣的藝術家,不會讓觀眾感到羞恥,反而往往感受到一種榜樣的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健康向上、永遠充滿希望。
其實,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作品是對生活的凝練升華,文藝工作者藝術高度最終是要與其人格高度相互作用的。如果創(chuàng)作者心術不正,又怎么可能完成大氣恢弘、引人向上的作品呢。
讀了郭娜、徐德亮整理的人藝故事,我們看到了真正的文藝工作者的追求和信念,以及這種信念的來源。我們相信他們在帶給我們藝術上的享受的同時,也能夠帶領觀眾共同思考、進步。
描繪當代中國話劇藝術中的中國夢
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的作家藝術家應該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通過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
歷史上,中華民族之所以有地位有影響,不是靠窮兵黷武,不是靠對外擴張,而是靠中華文化強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具體到話劇藝術來說,一出出好的作品,之所以對觀眾具有吸引力,是因為導演、演員、燈光、舞美,包括海報設計者都心往一塊想、勁兒往一塊使,共同締造出一部優(yōu)秀作品。因此,本書中,就如同海報之于劇作一樣,海報的創(chuàng)作過程只是一個引子,目的在于展示一出出好戲背后方方面面的努力,描繪一幅當代中國話劇藝術工作者群像。
比如畫《伊庫斯》海報的故事。2018年北京人藝將英國當代劇作家彼得·謝弗的《伊庫斯》搬上舞臺。“伊庫斯”音譯自于拉丁文Equus,是“馬”的統(tǒng)稱,“馬”的意象背后是人性最深處的痛苦與掙扎。郭娜和導演班贊溝通時,班贊提了兩個意見,一是馬要占畫面的主體,并且要突出馬的嚼子,二是要用到拉丁文單詞Equus。
濮存昕老師當知青下鄉(xiāng)的時候,在東北就養(yǎng)過馬,還給馬接過生,跟馬的感情特別深,而且他的畫畫得也很不錯。班贊就提出想請濮老師手繪一張馬。濮老師欣然同意,畫了幾種不同風格和角度的供選擇,班贊選中了一幅馬頭。郭娜又把原作線條加了一些虛化的效果,突出和真實的嚼子的對比。班贊又要求,馬的眼睛應該是充血的,應該是被刺瞎的,是紅的。郭娜又給出了兩三版,有深紅一點兒的,有淡紅一點兒,有隱隱的紅的。最后選用的是隱隱的紅色的版本。
海報設計完成后,濮老師看了第一眼就說:“喲,我的馬怎么跑起來了!”但隨即又提出了一個問題:馬嚼子的結構不準確,少了兩個鼻環(huán),就不能暗示出劇作中“枷鎖”的潛臺詞。為了讓大家了解,濮老師專門帶劇組人員去馬場參觀,體驗生活。
觀眾看戲,對海報可能一掃而過。但誰又知道這一張海報背后,有多少工作者們,本著對藝術負責的態(tài)度,花費了多少心血——一張海報尚且如此,劇目的創(chuàng)作歷程更可想而知??梢哉f,文藝工作者“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文藝工作者用智慧和奮斗淬煉出來的。文藝工作者也唯有真用心,用真心,才能創(chuàng)作出真正“不可替代”的藝術作品,才能真正地“大有可為”。
結語
無論是在艱苦卓絕的長征路上,還是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抑或是解放戰(zhàn)爭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話劇工作者都緊跟黨的旗幟奮勇前進。由本書所講述的新時代人藝工作者的故事不難看出,新時代中國的話劇工作者,依然緊跟黨的旗幟在奮勇前進。
“應該用現(xiàn)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xiàn)實生活,用光明驅散黑暗,用美善戰(zhàn)勝丑惡,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薄舱绫緯笥浿兴裕爸袊脑拕∷囆g還在前進。前路有知己,他日盡繁花!”
(作者為學苑出版社編輯)
責任編輯:馬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