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玲
摘? 要: 家國情懷是每一個炎黃子孫認同的文化領域的國民精神,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學生是我國教育方針的核心所在,無論是傳統(tǒng)化教學手段,還是新課程改革模式,家國情懷都自始至終貫穿于各個學科,尤其在新形勢下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廣大一線教師秉承“以生為本”的理念,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智力潛能和身心素養(yǎng)方面的差異,循循善誘地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并滲透家國情懷教育,為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本文作者聯(lián)系自身工作實際,就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暢談了行之有效的體會,值得大家一睹為快。
關鍵詞:家國情懷;初中歷史;研究價值;歷史故事;教學素材
家國情懷是每一個炎黃子孫認同的文化領域的國民精神,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學生是我國教育方針的核心所在,無論是傳統(tǒng)化教學手段,還是新課程改革模式,家國情懷都自始至終貫穿于各個學科,尤其在新形勢下初中歷史教育過程中,廣大一線教師秉承“以生為本”的理念,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智力潛能和身心素養(yǎng)方面的差異,循循善誘地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并滲透家國情懷教育,為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筆者借此交流契機,就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隨談一些感想,以達拋磚引玉之愿景。
一、家國情懷內涵與素養(yǎng)的解讀
初中歷史新課標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并詮釋了其內涵:探究歷史知識主要包含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以及國民使命感、責任感和歸屬感等人文追求??梢?,家國情懷就是指學生對家鄉(xiāng)與國家的無比熱愛,既是對中華民族和祖國的使命感、責任感和認同感的體現(xiàn),又是家國意識和世界意識的體現(xiàn)。但是,在不同的時代對家國情懷具有不同解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古人的詮釋,“拯救國家于危難之際”是近代人的詮釋,全心全意為民族及國家富強所做出的不懈努力是中國共產黨人的詮釋,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際,每一個國民一定要具有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對天下蒼生的尊重、對共同文化信仰的執(zhí)著等情懷。
家國情懷是支撐中華民族興旺發(fā)達和文化歷久彌新的精神力量,主要包含如下素養(yǎng):
1.對民族、國家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歷史學科是初中階段中考科目,要求教師自覺承擔“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在教學過程對學生加強民族、國家的使命感與責任感,讓他們主動肩負起民族興旺、國家富強的使命?;仡櫷拢豢盎厥?,在祖國大好河山遭到列強入侵時,曾經有無數仁人志士和英雄人物為了保家衛(wèi)國,奮不顧身地與侵略者進行殊死搏斗,其壯舉可歌可泣。這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素材,教師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必須予以深入挖掘與靈活應用,讓學生樹立為國富強而勤奮好學的遠大理想。
2.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認同感
天下沒有兩片一樣的葉子,也沒有完全一樣的國家與地區(qū),環(huán)顧全球,不難發(fā)現(xiàn)各國的語言、文化、信仰之間的差異非常大,但隨著全球經濟化步伐的加快,各國(地區(qū))之間的文化交流、經貿互動越來越緊密,特別在面臨環(huán)境污染、氣候變化等方面,命運共同體理念就呼之欲出。因此,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深入學習人類命運共同體理理念,不斷增強這一新理念的高度認同感。
3.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歸屬感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四大發(fā)明、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的驕傲與自豪,隨著這些優(yōu)秀文化的蓬勃發(fā)展,振興中華的偉大事業(yè)有了堅不可摧的精神力量支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歷史教學大綱的需要,是培養(yǎng)學生擁有愛國主義精神的需要。
二、家國情懷為主題的研究現(xiàn)狀與研究的價值
1.國外研究現(xiàn)狀
涉及家國情懷研究過程中,國外先后出現(xiàn)了一般集中與“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等理念,著名美國教育家杜比先生撰寫的《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一文中詳細地對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的兩個不同的概念予以詮釋;阿多諾于1950年出版的《權威人格》一書中深層次探索愛國主義教育的內涵與重要性,并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了總結。
2.國內研究現(xiàn)狀
隨著改革開放浪潮的滾滾推進,我國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了可喜可賀的成就,其中,家國情懷研究也取得長足的進步,許多學者認為當代中國社會家國情懷素養(yǎng)必須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趙亞夫、齊健的《歷史教育價值論》和鄭琳、朱漢國的《新編歷史教學論》。其中,2003年出版發(fā)行的《歷史教育價值論》具有十分主要的意義,作者認為家國情懷和人文素養(yǎng)的整合歷史教育的核心所在,歷史教師應該主動承擔起養(yǎng)成教育的重任。隨著家國情懷教育研究的不斷深化,涌現(xiàn)出了李德藻、范麗麗、王東升和解彩霞等著名學者,他們分別依次撰寫了《歷史學科的特征與教學創(chuàng)新》《淺談中學歷史教學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中學歷史教學與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和《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與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等著作,他們的學術研究雖然立足點不同,但一致認為建立和諧的校園和社會的人文環(huán)境以及構建區(qū)域特色的校本和地方課程至關重要,是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的主要途徑。
3.課題研究價值
“教書育人”是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神圣使命,而育人是學校教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每個教育工作者必須秉承“以文育人、以德育人、以史育人”的觀念,因此,基于家國情懷的初中歷史教育研究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1)從理論探究層面而言: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家國情懷既可以不斷豐富愛國主義教育素材和理論支撐體系,也能進一步優(yōu)化校本資源中“立德樹人”基本要求。
(2)從實踐探索層面而言:進一步完善初中歷史教學改革的操作程序,積極營造民主和諧的師生互動氛圍,誘發(fā)學生對歷史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同時,能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學會從辯證的歷史觀發(fā)現(xiàn)、分析、歸納和演繹問題,逐步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世界觀,為培養(yǎng)學生的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創(chuàng)造夯實基礎。
三、基于家國情懷的初中歷史教育實踐策略
1.深挖教學素材,巧妙融入家國情懷
部編版初中歷史新教材具有真實、客觀的特點,蘊含比較豐富的家國情懷元素,教師只有深挖教學素材,才能自然地引入家國情懷教育,才能讓學生掌握豐富的歷史知識的同時,蕩起愛國主義的情感漣漪。
例如:筆者在執(zhí)教《五四運動》一課時,先讓學生默讀全文的后探尋“五四運動”發(fā)生的原因,然后創(chuàng)設“巴黎和會”主題情景劇,幾個男生自告奮勇地走上講臺即興表演各國代表,他們的才藝贏得了其他學生的嘖嘖稱贊,尤其在中國代表顧維鈞激情洋溢的演講時爆發(fā)出了雷鳴般的掌聲。類似模擬化真實情境,不僅觸動了學生的心靈,而且頓生民族使命感和責任感。
2.借助歷史故事,引導學生體會愛國情懷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靈活滲透蘊含家國情懷的歷史故事,可以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誘發(fā)學生對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的崇拜之情。但是,選擇歷史故事不能隨心所欲,只有在緊密結合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把握時機,才能有效引導學生體會愛國情懷。
例如:筆者在執(zhí)教《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一課時,先直接打開多媒體展示歷史故事“強渡大渡河”的畫面:當時煙霧彌漫,炮火隆隆,十七名勇猛的紅軍戰(zhàn)士構成的渡河突擊隊,冒著槍林彈雨成功地登錄到對岸……然后,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他們十分敬佩紅軍奮勇作戰(zhàn)、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并切身感悟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是抗日的宣傳隊,是革命的播種機,是解放事業(yè)燎原之勢的火苗,從而萌發(fā)出愛國主義的情懷。
3.巧妙聯(lián)系現(xiàn)實,開辟家國情懷教育新天地
學習歷史既是從回顧已經發(fā)生的重大事件中受到啟迪,又是為現(xiàn)實生活服務的,假如沒有真正立足現(xiàn)實看歷史,那就失去了學習歷史知識的意義。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只有把歷史事件與現(xiàn)實生活實際巧妙地聯(lián)系起來,才能開辟家國情懷的新天地。
例如:筆者在執(zhí)教《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zhàn)》一課時,為了讓學生了解“南京大屠殺”的真相,先播放了2017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剪輯畫面,要求學生一邊仔細觀看,一邊思索:我國為什么專門設立公祭日?難道就是為了讓國人牢記當年的屈辱經歷嗎?通過大家集思廣益的研討,最終得出了如下觀點:(1)為了向全世界人民證明日本軍國主義的“南京大屠殺”罪證不可抵賴;(2)為了追憶在“南京大屠殺”中犧牲的民眾,為了緬懷為國捐軀的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們;(3)為了喚醒每一個炎黃子孫對和平的堅守與向往,但絕不是無限延續(xù)仇恨。最后,師生互動合作后形成共識:設立國家公祭日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需要,是弘揚中華民族在抗日戰(zhàn)爭中表現(xiàn)出來的抗戰(zhàn)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需要,是構建“抗戰(zhàn)精神”與“家國情懷”有機結合體的需要,是號召全國人民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不懈奮斗的需要。
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初中歷史新課標特別強調的觀念,我們一定要深入學習初中歷史教學大綱和新課程標準,勇于挖掘教材中家國情懷因素,積極構建輕松愉悅的師生互動氛圍,誘發(fā)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想學生家國情懷教育所思,給學生家國情懷教育所需,解學生家國情懷教育所惑,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陶冶道德情操,歷史學科素養(yǎng)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水源.歷史課堂家國情懷培養(yǎng)路徑探究[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19(04):127—128.
[2]范祖輝.基于家國情懷理念的歷史教學實踐摭探[J].成才之路,2019(16):31.
[3]陳清清.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J].學苑教育,2019(08):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