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
中國人對待自然始終抱著一種謙和、尊重、敬畏的態(tài)度。正如英國著名學(xué)者李約瑟所說:“對中國人來說,自然界并不是某種應(yīng)該永遠被意志和暴力所征服的具有敵意和邪惡的東西,而更像是一切生命體中最偉大的物體?!?/p>
中國人選擇居所的哲學(xué)理念是順天應(yīng)人,寄情山水,崇尚自然,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這種“順天應(yīng)人”的生態(tài)自然觀對中國古典建筑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無論是庭院相依的建筑布局,還是院園一體的庭院模式,總是把庭院建筑與自然景色融合在一起,使人陶醉于大自然的情趣之中,形成了“因地制宜,因勢利導(dǎo)”的建筑觀。
比如安徽黟縣宏村是我國被納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兩個古村落之一,早在800多年前,這里就已經(jīng)是汪姓的聚居地。這里的地形地勢“背有雷崗山雄峙,竭溪環(huán)帶,形勢較勝”,此處山清水秀,云蒸霞蔚,氣候宜人,確實是一處環(huán)境極佳、適宜居住的地方。然而,宏村最引人注目的并非自然環(huán)境,而是其規(guī)劃建設(shè)之妙。自從定居于此,汪氏祖輩就開始將仿生學(xué)原理運用到村落的設(shè)計與建筑上,以便營造最和諧、最便利、最適宜生存的環(huán)境。他們反復(fù)詳細地審察了山脈、河流的走向及形勢,逐步建成了一座臥牛形村莊。這座“牛形村”的巧妙之處在于其水系的設(shè)計。村中一天然泉水開鑿成半月形池塘,作為“牛胃”。又開鑿一道長400余米,引村西河水南轉(zhuǎn)東出,九曲十八彎沿家家戶戶門前而過,貫穿“牛胃”的“牛腸”——水壩。此后又在村西虞山溪上架起四座木橋作“牛腳”,形成了“山為牛頭,樹為角,屋為牛身,橋為腳”的牛形村。經(jīng)過600多年的考驗,證明“牛形村”的水系設(shè)計是科學(xué)的、成功的。它充分利用了山川地利的優(yōu)勢,“牛腸”“牛胃”之設(shè),既解決了村中的消防用水,方便居民生產(chǎn)生活,又便于調(diào)節(jié)氣溫,形成舒適宜人的氣候。
在中國古代,山、水、建筑和植物是構(gòu)成園林的四大要素。因此,依山傍水的建筑觀也成為中國人營建房屋、選擇房址的重要思想。所謂依山傍水,就是要求建筑物面向水、背靠山,做到人工建筑與自然山水的和諧統(tǒng)一,把人的住所融入山水景色之中,“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園林建筑家以崇尚自然為前提,依據(jù)造園地的自然環(huán)境,以山水、建筑、花木為要素,取詩的意境作為治園依據(jù),取山水畫作為造園的藍圖,因洼疏水,沿阜疊山,配植花木,點綴亭榭,雖是人工創(chuàng)造,卻不露斧鑿痕跡,從而營造出山水相映、清幽淡雅的園林意境。
比如著名的頤和園,在園林選址和布局上處處體現(xiàn)著與大自然的融合,它西依玉泉山,頗有“悠然見南山”的境界。園林布局更以情韻取勝,追求平淡情深、幽雅脫俗的意境美,園中云峰石跡,迥出天機,參乎造化,妙合自然,不見人工痕跡。園中玉帶橋的造型十分流暢,蛋形的隱拱,漢白玉大理石的石材,均給人以十足的美感。乾隆帝曾贊美它:“螺黛一痕平鋪明月鏡,虹光百尺橫映水晶簾。”
再如,清華大學(xué)校園內(nèi)的“水木清華”,原名“熙春園”,是清代道光帝第五子愛新覺羅·奕誴的賜園。“水木清華”園北面平臺臨湖,再北有土山為屏。山丘雖不高,湖面亦不大,但它卻是按照“依山傍水”的原理建造,因此頗有野趣幽情。清人殷兆鏞為“水木清華”園寫過一副楹聯(lián),聯(lián)曰:“檻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東西南北,去來澹蕩,洵是仙居?!痹O(shè)檻以覽,皆是山光湖色般的“非凡境”;借窗以賞,皆是煙靄云影似的“仙居”。按照季節(jié)的輪轉(zhuǎn),山光湖色、煙靄云影又呈現(xiàn)出不同的景象,真可謂如詩如畫般的“天人合一”境界!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睘榱藛酒鹑祟悓Υ笞匀坏臒釔郏瑲v代文人騷客還創(chuàng)作了大量歌詠自然之美的優(yōu)秀詩篇,展示了一幅幅清新怡人的自然畫卷。
春天,四時之始,萬物萌動。春山春水,春風(fēng)春雨,春草春花,春日春泥,春夜春心……大概沒有哪個季節(jié)能勝過對春天的歌詠,恍如洞開一片春天的語言世界。
1. 春之美,在于春之音
相信每一位中國人的啟蒙詩中,都有一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春曉》里的這兩句詩,是唐代詩人孟浩然隱居鹿門山時所作,意境十分優(yōu)美,令人怦然心動。春天的晨光里,詩人抓住醒來的一瞬間展開描寫和聯(lián)想,生動地表達了對春天的熱愛和憐惜之情。春林花多媚,春水碧于天……詩詞中的春天,有醉人的芬芳,有迷人的色彩。但《春曉》的特別之處在于,詩人獨具匠心地從聽覺落筆,寫春之聲:鳥聲婉轉(zhuǎn),悅耳動聽,再加上“處處”二字,啁啾起落,遠近應(yīng)和,使人仿佛置身于山間小道,應(yīng)接不暇。用淡淡的幾筆,寫出了繁盛的春意。雖然這些都只是詩人在室內(nèi)的耳聞,然而這陣陣春聲卻象征著無邊春色,把讀者引向廣闊的大自然,去體味那鶯囀花香的爛漫春光。
這樣的寫法,與宋代詩人葉紹翁的“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有共通之處,不過這句詩是通過視覺形象,由伸出墻外的一枝紅杏,把人引入墻內(nèi),并產(chǎn)生聯(lián)想。詩人情與境相合,覓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字里行間自然天成,毫無雕琢的痕跡。
2. 春之美,在于春之色
提到另一位宋代思想家、詩人朱熹,大家最熟悉的莫過于《春日》這首詩了?!皠偃諏し笺羲疄I,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fēng)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睆淖置嬉馑伎?,詩人采用了全景式鏡頭,一種欣喜、暢意撲面而來。撲入視野的不是一草一樹、一山一石,而是色彩斑斕、無限生機的春光。從深層意思看,由于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學(xué)家,因此這首詩也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詩?!般羲笔强鬃觽鞯朗跇I(yè)、弦歌講誦之所,“尋芳”指追求圣人之道,“東風(fēng)”就是儒家教化,“萬紫千紅”比喻孔子學(xué)說的豐富多彩。儒家教化像浩蕩的春風(fēng)吹進人的心里,吹開了心中的花朵,吹開了世間萬物,表達了詩人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3. 春之美,在于春之意
明代思想家、詩人陳獻章寫過“一痕春水一條煙,化化生生各自然”。恬靜的春水、樸素的炊煙,輕輕巧巧,十分自然,像悠遠的畫卷,融入人的心中,充滿了春意和禪意。
4. 春之美,在于春之德
清代龔自珍有“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落紅,本指脫離花枝的花,正如宋代陸游所寫“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充滿自憐和哀戚。但在龔自珍眼里,落花不是沒有感情的東西,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麗的春花成長。不為獨香,而為護花。詩人從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規(guī)律中得到啟發(fā),因此即使脫離官場,也依然關(guān)心著國家的命運,胸懷報國之志。
夏天,萬物生長,各美其美。梅子留酸之午后,星斗滿天之深夜,農(nóng)人倍忙的五月,暗中偷換的流年,都是夏天。但夏天最典型的特點在于它的生命力——只要幼苗沒被曬死,一場透雨后,照樣能長出節(jié)節(jié)綠葉。
1. 夏天有輕羅小扇、開軒納涼的閑適
唐代杜甫《夏夜嘆》有言,“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感嘆仲夏之夜太過短暫,白日太漫長。要是夜再長一些,也許會涼快點兒!于是,詩人打開窗戶,看到夜色下的細微之物,昆蟲振翅飛翔,由此聯(lián)想到生命之體無論大小,都以自得其樂為常情,物情各適。
2. 夏天是廣大勞動人民苦暑的無奈
宋代江湖詩派的戴復(fù)古感嘆:“農(nóng)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泵鑼懥肆胰昭籽紫拢r(nóng)民在田里勞作的景象。天熱得像一個大瓷窯,太陽像炭火一般,田里熱得可怕,澆灌的水像沸騰了一般,農(nóng)夫在這種天氣下耕耘,背上的汗如同有人潑了一盆水那樣多,形象地表現(xiàn)了農(nóng)民辛勤勞動的景象??吹竭@樣的情形,詩人實在無法安心坐著吃飯,這也表達了他對農(nóng)民真摯的同情和感恩之心。這首詩與白居易《觀刈麥》中“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有異曲同工之妙。
秋天,秋波橫流,秋爽媚人。古人云,轟然入夏,悠然入秋。天高、云淡、氣凈、風(fēng)清,秋涼緩緩到人的枕邊、眉間、心頭,又引得萬物漸漸歸于沉寂。
1. 秋天是善解人意的
唐代李嶠有“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常言道“秋風(fēng)掃落葉”,秋風(fēng)之蠻橫可見一斑。這里不用“掃”“吹”,也不用“刮”“剝”,卻用一個“解”字,用得極妙!因為“解”是專心地去化解。風(fēng)兒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讓葉子怡然清爽、溫柔繾綣地離開母體,找到歸宿。喚醒了人們對美好生命的感念。
2. 秋天又是愁緒難解的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边@是宋代辛棄疾所作《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的最后兩句。此時詞人被彈劾去職,閑居帶湖,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游于博山道中,卻無心賞玩當(dāng)?shù)仫L(fēng)光,遂在壁上題了這首詞。詞中運用對比手法,以“愁”字貫穿全篇,感情真率委婉,言淺意深,玩味無窮。人的喜怒哀樂往往相反相成,極度高興轉(zhuǎn)而潛生悲涼,深沉的憂愁翻作自我調(diào)侃。作者過去無愁而硬要說愁,如今卻愁到極點而無話可說。只得轉(zhuǎn)而言天氣,“天涼好個秋”。結(jié)尾表面看似輕脫和幽默,實則十分含蓄,充分表達了作者之“愁”的深沉。
冬天,冬寒水結(jié),萬物收藏??嗪臍q月,過冬似乎是一場修行?!伴T盡冷霜能醒骨,窗臨殘照好讀書?!蔽覀兂Uf良辰美景,修行便是能把看似不是美景的日子過成良辰。
1. 冬天,目之所及全是蕭瑟
晉代陶淵明的“秋月?lián)P明暉,冬嶺秀寒松”,寫出了秋末冬初時,秋月朗照的奇幻場景。月光下,一切景物都蒙上了一層迷離的色彩,冬日高嶺上的一棵青松在嚴寒中展現(xiàn)出勃勃生機。
2. 冬天,卻又充滿了希望
大自然物候的變化,讓人感到天氣漸暖,春天將近的喜悅。唐代杜甫的“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一個“催”字寫出了詩人“催春”“盼春”之情。以詠嘆筆調(diào)點明“陽生春來”,時間飛逝,轉(zhuǎn)眼又是冬去春來。
日月交替,朝夕輪回,給予了古代文人騷客不竭的創(chuàng)作靈感。歲月攬不走星月,時光帶不走晨輝,讓我們再細細品味日月星辰的美麗。
1. 日月星辰,開闊壯美
很多人應(yīng)該都記得《紅樓夢》第四十八回“香菱學(xué)詩”,其中寫道:“‘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边@算是道出了王維這句詩高超的藝術(shù)境界?!按竽聼熤保L河落日圓”,出自王維的一首紀(jì)行詩《使至塞上》,記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所見的塞外風(fēng)光。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么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那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diào),緊接著一個“直”字,卻又表現(xiàn)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這兩句詩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被王國維稱為“千古壯觀”。
2. 日月星辰,細膩明凈
王維還有一句更為人所熟知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出自《山居秋暝》,描繪了秋雨后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fēng)光和村民的淳樸風(fēng)尚。松間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聲音,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dāng)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fā)光,多么幽清明凈的自然美啊!
3. 日月星辰,相親相近
唐代另一位山水詩人孟浩然寫過“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這是詩人在《宿建德江》里刻畫秋江暮色的兩句詩,是唐人五絕中的寫景名句。日暮時刻,蒼蒼茫茫,曠野無垠。放眼望去,遠處的天空顯得比近處的樹木還要低,“低”和“曠”相互依存、相互映襯。夜幕降臨,高掛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這種極富特色的景色,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領(lǐng)略得到。
4. 日月星辰,知心解意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讀來清朗優(yōu)美,風(fēng)致天成,為李白膾炙人口的名句之一?!岸朊忌皆隆秉c出了遠游的時令是在秋天?!扒铩弊钟中稳菰律?,信手拈來,自然巧妙。月只“半輪”,使人聯(lián)想到青山吐月的優(yōu)美意境。這里的“影”指月影,是說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生活經(jīng)驗告訴我們,如果人是靜止的,那么觀水中月影,任憑江水怎樣流,月影都是不動的。只有“月亮走,我也走”,觀者順流而下,才會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境。因此,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靈!
5. 日月星辰,如臨其境
清代的詩論家陶虞開在《說杜》一書中指出,杜甫有不少“以詩為畫”的作品,“遲日江山麗,春風(fēng)花草香”就是極富詩情畫意的佳作?!斑t日”即春日,《詩經(jīng)·豳風(fēng)·七月》有“春日遲遲”的說法。春日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溪水映日的秀麗景色,雖是粗筆勾畫,筆底卻是春光駘蕩。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濃郁的芳香,展現(xiàn)出明媚的大好春光。詩人通過聯(lián)想,把春風(fēng)、花草及其散發(fā)的馨香有機地組合在一起,使讀者體會到惠風(fēng)和暢、百花競放、風(fēng)送花香的感受,有身臨其境的藝術(shù)效果。
湖光山色,鳥語花香……這眼中所見、耳中所聞和心中所感,在詩人的筆下則被凝練成一首首樸實脫俗的山水田園詩,裝點著文學(xué)的浩渺星空。
1. 山水田園,是古代向往的生活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最能代表陶淵明田園詩派的千古名句。蘇軾說:“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本褪钦f東籬邊隨便采菊,偶然間抬頭見到南山,在這樣適意的隱居生活中,陶淵明感受到物我兩忘又物我合一的真意妙趣。南山,指的不僅僅是廬山,更是一種隱逸的意象。
2. 山水田園,寄托了相思綿長
詩詞中問句出現(xiàn)得并不多,最美的莫過于唐代王維“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紅豆,生于南國,其果鮮紅渾圓,外表晶瑩剔透,因此常被南方人作為服裝的裝飾物。南方既是紅豆產(chǎn)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以“紅豆生南國”起興,暗示后文的相思之情,語極單純,而又富于形象?!按簛戆l(fā)幾枝”,輕聲一問,承得自然,顯得分外親切,蘊含著意味深長的相思之情。紅豆與相思聯(lián)系在一起,則是來源于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傳說,古代一位女子,因為丈夫戰(zhàn)死邊疆,思念亡夫太甚,哭死在樹下,化為紅豆,在春天的時候生長發(fā)芽。從此以后,紅豆便被人們稱為“相思子”,也在文學(xué)中引申為戀人、朋友間的相思之情。
3. 山水田園,讓人樂觀達觀
孟浩然《過故人莊》中有一句“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描寫了詩人要到朋友所在的村莊做客,在村外看到的景色。漫收近景,綠樹環(huán)抱,顯得自成一體,別有天地;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則又讓村莊不顯得孤獨,展示了一片開闊的遠景。這個村莊坐落平疇而又遙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靜不冷傲孤僻,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學(xué)情趣,從而成為自唐代以來田園詩中的佳作。
4. 山水田園,讓人想象無窮
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出自《望廬山瀑布》,可謂字字鏗鏘有力。一個“飛”字,把瀑布壯觀的景象描繪得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見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當(dāng)之狀如在眼前。
5. 山水田園,讓人最難割舍
白居易回憶江南時寫過“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詩人曾任兩年的杭州刺史,后來又擔(dān)任一年多的蘇州刺史,漫游江南,旅居蘇杭,對江南有著相當(dāng)了解。當(dāng)他晚年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時,寫下了三首《憶江南》,可見江南勝景在他心中的深刻印象。這兩句詩別出心裁地采用異色相襯的描寫手法,以“江”為中心下筆,又通過“紅勝火”和“綠如藍”,展現(xiàn)了鮮艷奪目的江南春景。在白居易的筆下,從初日、江花、江水之中獲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襯的手法而形成了一幅圖畫,色彩絢麗耀眼,層次豐富分明。
6. 山水田園,讓人熱愛生活
大文豪蘇軾也善于記錄生活:“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边@是蘇軾題在惠崇所畫的《春江曉景》上的詩句。視覺由遠及近,從江岸到江面,隔著疏落的翠竹望去,幾枝桃花搖曳多姿。雖說不是桃花怒放之時,但春天的無限生機和潛力,已經(jīng)透露出來。江上春水蕩漾,好動的鴨子在江水中嬉戲游玩。這句詩化用了唐人孟郊的“何物最先知?虛庭草爭出”,以及杜牧的“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徑香寒蜂未知”。蘇軾學(xué)古而不泥古,前人詩句的意境,加上自己觀察的積累,熔煉成了這一千古佳句。
草木雨雪,縱橫紙上。草木萌動,雨雪含情,都是自然給人類的饋贈。讀到某個句子的時候,便仿佛穿越了時空,凝視同一株花草,沐浴同一片雨雪,與古人同在。
1. 草木雨雪,牽引詩人心緒
唐代著名邊塞詩人高適寫過“十里黃云白日曛,北風(fēng)吹雁雪紛紛”。這是高適在睢陽送別著名的琴師董庭蘭時作的《別董大二首》(其二)里的兩句,描繪的是當(dāng)時的自然景色。黃云蔽天,綿延千里,日色只剩下一點余光。夜幕降臨后,又刮起了北風(fēng),大風(fēng)呼嘯,伴隨著紛紛揚揚的雪花,一群征雁疾速地從空中掠過,往南方飛去。這兩句詩所展現(xiàn)的境界闊遠渺茫,是典型的北國雪天風(fēng)光。日暮天寒,本來就容易引發(fā)人們的愁苦心緒,而眼下,詩人正在送別董大,其執(zhí)手依戀之態(tài),我們是可以想見的。
2. 草木雨雪,撫平詩人心結(jié)
我們經(jīng)常用“好雨知時節(jié),當(dāng)春乃發(fā)生”來描繪適時的雨、及時的事、可意的人。杜甫在一開頭就用一個“好”字贊美“雨”,把雨擬人化,說它“知時節(jié)”,懂得滿足大自然的客觀需要。不是嗎?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jié),正需要甘霖,雨就下起來了。你看它有多么“好”!
3. 草木雨雪,激發(fā)詩人奮進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边@是白居易應(yīng)考習(xí)作《賦得古原草送別》里的前兩句,相傳是他十六歲時所作。按科舉考試規(guī)定,凡指定的試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類似?!半x離原上草”,緊扣題目“古原草”三字,并用疊字“離離”描寫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歲一枯榮”,寫出原上野草秋枯春榮,歲歲循環(huán)、生生不息的規(guī)律。此二句不但寫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寫出一種從烈火中再生的理想,一句寫枯,一句寫榮,對仗工整,故卓絕千古!
蟲魚鳥獸,飛動毫端。詩詞歌賦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動物形象,有飛禽、走獸、魚鱉、昆蟲,還有神話動物,借以彰顯斗志、舒展胸襟、宣泄義憤、抒發(fā)意氣。
1. 對蟲魚鳥獸的細致觀察,離不開陶淵明
前面我們講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后面的兩句就是“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傍晚時分,南山景致甚佳,霧氣在峰間繚繞,飛鳥結(jié)伴而還。飛鳥朝去夕回,山林乃其歸宿。自己屢次離家出仕,最后還得回歸田園,田園是自己的歸宿。詩人從南山美景中聯(lián)想到自己的歸隱,從中悟出了返璞歸真的哲理,他在《歸去來兮辭》中這樣寫道:“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他以云、鳥自喻,云之無心出岫,恰似自己無意于入仕;鳥之倦飛知還,正像本人厭惡官場而歸隱。本詩中“飛鳥相與還”與《歸去來兮辭》中“鳥倦飛而知還”,其寓意實為同一。
2. 蟲魚鳥獸之動,讓人更加體會山川林木之靜
南朝蕭梁詩人王籍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是千古傳誦的名句,被譽為“文外獨絕”。這首詩是王籍游若耶溪時所作,使人感受到若耶溪的深幽清凈。“蟬噪”“鳥鳴”使若耶山林的寂靜顯得更為深沉。像唐代王維的“倚杖柴門外,臨風(fēng)聽暮蟬”,杜甫的“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用聲響來襯托靜,而這種表現(xiàn)手法正是王籍首創(chuàng)。
3. 蟲魚鳥獸讓人豪情萬丈
“天蒼蒼,野茫茫,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這是北朝民歌《敕勒歌》里的最后三句。這首民歌勾勒出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fēng)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生活的豪情,境界開闊,音調(diào)雄壯,語言曉暢自然,藝術(shù)感染力極強。草原是牧民的家鄉(xiāng),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過于豐茂,牛群羊群統(tǒng)統(tǒng)隱沒在那綠色的海洋里。只有當(dāng)一陣清風(fēng)吹過,草浪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閃現(xiàn)出來。那赭黃的牛,雪白的羊,東一群,西一群,忽隱忽現(xiàn),到處都是。由靜態(tài)到動態(tài),由天蒼一色變?yōu)槎嗖识嘧?,整個草原充滿了勃勃生機,連那穹廬似的天空也為之生色。因此,后世把這最后一句稱為點睛之筆,對“吹”“低”“見”三個動詞的施力者“風(fēng)”的刻畫,倍加欣賞。
4. 蟲魚鳥獸激發(fā)人的博大胸懷
王維的“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來自贈別之作《送梓州李使君》。其實,這首詩的立意不在惜別,而在勸勉。因而一上來就從懸想著筆,遙寫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今四川三臺縣)的自然風(fēng)光,形象逼真,氣韻生動,令人神往。這兩句詩氣象宏大,神韻俊邁,開頭便極有氣勢:萬壑千山,到處是參天的大樹、杜鵑的啼聲。既有視覺形象,又有聽覺感受,讀來使人恍如置身其間,大有耳目應(yīng)接不暇之感。
5. 蟲魚鳥獸充滿了生命力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是杜甫的名句。是詩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時寫的《絕句》的前兩句,描寫的是草堂周圍明媚秀麗的春天景色。這兩句詩以不同的角度對美景進行了細微的刻畫。“翠”是新綠的顏色,是初春時節(jié),萬物復(fù)蘇,萌發(fā)生機時的顏色?!皟伞焙汀耙弧毕鄬?一橫一縱,展開了一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這兩句詩以“鳴”字最為傳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得更加生動活潑,白鷺在清新的天際中飛翔,一派勃勃生機的景象。
6. 蟲魚鳥獸易激起文人的同理心
白居易寫過“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待母歸”。三月,春暖花開,鳥兒鳴唱,民間有“不打三春鳥”之說。三春指孟春、仲春、季春。春季是候鳥遷徙最活躍的時節(jié),也是鳥類繁殖的關(guān)鍵時期,鳥兒通常在這個時節(jié)產(chǎn)卵孵子,這時若打死一只親鳥,一窩嗷嗷待哺的雛鳥就會傾巢而亡,勢必會對鳥類種群的生存和繁衍造成危害。詩人用樸實自然的語言,在詩中發(fā)出勸誡之聲。通過蘊含真摯感情的“子望母歸”的親情現(xiàn)象,勸誡世人要愛護動物、善待動物,表達了對鳥類命運的關(guān)注和同情,表現(xiàn)出詩人“仁民愛物”“民胞物與”的仁愛之心。
7. 蟲魚鳥獸代表了詩人的美好愿望
宋代歐陽修“日暖風(fēng)輕言語軟,應(yīng)將喜報主人知”,出自《野鵲》。喜鵲,自古在中國民間就有很多美麗的傳說。喜鵲被人們賦予了吉祥、如意、美好的象征,總是給人們帶來希望和期盼。喜鵲悠然自在地飛翔、散步和鳴叫,尤其是它嘰嘰喳喳的叫聲,似乎是在告訴人們,好運將如期而至。同樣,歐陽修的另外一首“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出自詠物詩《畫眉鳥》。它不同于詠花賞鳥的消閑之作,又有別于一般詠物寄情的詩,而是一首含有深邃理趣的哲理詩。畫眉鳥千啼百囀,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姹紫嫣紅的山花更加賞心悅目,然而“鎖向金籠”四個字,與前面描寫的景象形成了強烈反差。這首詩情景結(jié)合,寓意深遠,通過對畫眉鳥自由生活的贊美,反映了作者在貶官外任中對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贊美大自然的優(yōu)美詩句,我們還可以列舉很多很多……
誰不希望有一個美好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世界?《詩經(jīng)·大雅·旱麓》中描繪的“鳶飛戾天,魚躍于淵”,陶淵明虛構(gòu)的世外桃源,不正是我們所向往和追求的嗎?鄭板橋“欲養(yǎng)鳥莫如多種樹”的教誨,不正是我們當(dāng)代人正在實踐的行為準(zhǔn)則嗎?如果我們?nèi)祟惸苤蒙碛谝粋€松青柳翠、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的優(yōu)美環(huán)境中,該是一件多么幸福愜意的事情??!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8個字,卻蘊含著樸素的自然界生生循環(huán)的哲理。禪宗認為,“禪”可以在日常的穿衣吃飯中證得,但日常的穿衣吃飯絕不等于“禪”,它只存在于放下名利計較的最樸素、最自然的生活之中。
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總是會被各種各樣的“閑事”所纏繞,春來傷春,秋來悲秋,居閑厭寂寞,從仕愁羈束,因而往往體會不到大自然的生機盎然,感受不到人生的陶然樂趣。春天有百花,秋天有月亮,夏天有涼風(fēng),冬天有大雪,這些都是大自然的景觀,如果人能夠回歸本心,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那便是人生最好的時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