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煥
(山西師范大學,山西 臨汾 041000)
《茶經(jīng)》幾乎涵蓋了茶學的所有內(nèi)容,可以說是一部關于茶的百科全書,其書的作者陸羽醉心茶學,潛心尋找茶情、茶事,十幾年的實地考察中踏遍了三十幾個州,到各處品鑒水質(zhì),將一路的茶聞軼事收之筆下,采茶、制茶、煮茶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親身參與了,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經(jīng)過五年的潛心研究,再加上五年的修訂刪改,《茶經(jīng)》終于進入了人們的視野,構建了中國茶學和茶文化體系。此外,他還參與了《韻海境源》的編纂,在這期間,接觸到了大量的文獻,為《茶經(jīng)》的編撰積累了豐富的史料。陸羽的《茶經(jīng)》對茶的起源、采茶、制茶的用具、茶葉的種類和采制方法、煮茶用具和方法、飲茶的用具和方法、水的品質(zhì)、有關茶的奇聞軼事、茶史資料、茶葉產(chǎn)地等進行了綜合的論述,將飲茶上升為一種文化技能,是慢生活、雅生活的代表作,宋代的點茶、明清的庭院茶聚、寺院的茶儀、日本的茶會等都受到了它的啟示,影響深遠。
通過對《茶經(jīng)》的研究,我們不但可以掌握茶葉的生產(chǎn)、沖泡及飲茶的技巧,激發(fā)人們對茶藝的喜愛,促進有關茶藝的經(jīng)濟發(fā)展。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審美理念與生活態(tài)度的展現(xiàn),通過對《茶經(jīng)》的研究還可以從中體會中華文化的魅力,提升文化自信?!恫杞?jīng)》作為茶文化的代表之作,將茶文化的審美觀念完整的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具體表現(xiàn)為自然美、中庸美、器物美、品質(zhì)美三個方面。
儒、釋、道思想在《茶經(jīng)》中實現(xiàn)了有機的融合,尤其是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闡釋,人不是萬物的主宰,而是自然界有機組成部分,人與自然應該是和諧共生的關系,而不是主宰與被主宰的關系,人應該順應萬物的本性,依從本心無心而為,遵循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順勢而為,不能將自己的觀點強加于自然。
在《茶經(jīng)》“茶之源”中作者論及茶葉的品質(zhì)時說道,山野中自然生長的茶品質(zhì)要比園圃中栽種的品質(zhì)要好,這正是道家讓萬物自然發(fā)展,不強加外力干涉,崇尚自然的體現(xiàn)。
在《茶經(jīng)》中作者提出了“茶性儉”的中心思想,這里的“儉”既有少的意思,也有行為約束有節(jié)制的意思,茶性儉說的是茶里的有效成分不多,飲茶時應該控制好水和茶的比例,遵守飲茶規(guī)則。受此影響,飲茶人的品格也會向“儉”發(fā)展,即“茶之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隨后,就成為茶文化的一個重要精神內(nèi)涵。
“茶性儉”的中心思想是陸羽在豐富的實踐中得出來的,其中既有自己的親身試驗,也有對前人的繼承發(fā)展,更體現(xiàn)了他對道家學說的接受,《老子》中說道:“治人事天莫若嗇”,嗇即有節(jié)制,不妄自作為、不過度而為,注重節(jié)儉的意思,陸羽的儉與這里的嗇有異曲同工之處,顯然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響。
在“茶之煮”中談及煮茶用的水時指出,飲茶用的水,山水最好,其次是江河水,最差的是井水。而山水最好的是甘美的泉水,緩慢流動的水,若是長期飲用奔涌湍急的水,容易使人生病。若沒有泉水,需飲用江河水時,最好去人煙稀少的地方取水。不同的水,作者更傾向于天然的山泉水,崇尚自然的思想在水的選擇上得到了有效的闡釋?!安柚臁敝兄赋霾刹钑r應該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要選擇晴朗的天氣,當天有雨不采,晴天有云也不采。在“茶之器”中提到自己精心制作的風爐時,指出風爐的其中一個腳上寫道“體均五行去百疾”即制茶時應該考慮五行的結合,這樣才能制出好茶,甚至可以去百疾,實現(xiàn)人身體的和諧。
作為正統(tǒng)的儒家思想,在“茶文化”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特別是對中庸的推崇。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意思是執(zhí)中兩用,不偏袒也不倚重,無過之也無不及,調(diào)和折中,恰到好處。將“中庸”作為為人處世的準則,其中“中”是指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方法。
儒家的“中庸”思想體現(xiàn)在陸羽的《茶經(jīng)》中就是對度的把握上,要想喝到的茶甘甜味美,對度的把握是必不可少的。采茶時,應該選擇合適的時間,如果選取的時間不得當,制作不精細,喝了就很容易生病。蒸茶的時候要蒸到適度再倒出來,煮茶時要遵循“茶性儉,不宜廣,廣則其味暗?!钡脑瓌t,沖茶的水應該適度,否則就會其味暗澹,煮茶時,要遵循“三沸”的方法,即從水煮沸時,冒出魚目似的小泡,有輕微的響聲到鍋邊緣的小泡像泉涌一樣往出冒,到水浪像波紋一樣翻滾奔騰,水煮到這樣時,就不應該再繼續(xù)煮,否則就會煮老,不宜飲用了。水剛開始煮沸時還應該放入適度的調(diào)料,炙烤時烤的外熟內(nèi)生則是炙烤不當,搗的太細,成了青綠色的粉末和青白色的茶灰,則是碾磨不當,操作不熟練,攪動的太急,則是烹煮不當……這些都是儒家“中庸”之道的體現(xiàn),采茶、制茶、取水、煮茶各個環(huán)節(jié)最重要的就是把握適度原則,中庸之道滲透在各個環(huán)節(jié)當中。
此外,茶中正平和的品質(zhì)受到自然界和人類的喜愛,人們可以通過飲茶平心靜氣,消除煩惱,如茶之事中提到的劉琨說在他心煩意亂時,??亢日嬲暮貌鑱硖嵘窠鈵灐2枭L在山野中,味苦中帶著甘甜,這正與儒家倡導的中庸思想相契合,儒家要求人們做事不偏不倚,保持中庸之道,正與茶的本質(zhì)相符。
在《茶經(jīng)》中作者指出茶“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認為飲茶人的品性和德行是十分重要的,茶是高貴的,只有行為謹慎、簡單質(zhì)樸、儉而有德的人才能與之匹配,這里的“精”與茶的“儉”遙相呼應。同時他還鼓勵人們積極飲茶,行飲茶之禮,由于茶性儉,飲茶中受到的約束很多,所以在飲茶、煮茶的時候會受其熏陶,品格也會更加趨向“儉”,走向精行儉德。使茶文化的精神內(nèi)涵得以發(fā)展?!恫杞?jīng)》中不管是茶的來源、茶的器具、茶的制造、還是茶的煮沸、飲用,都貫穿著精益求精的思想。選茶的難度跟選人參的難度相當,茶乃南方嘉木,作者認為,茶與屈原《橘頌》中的“后皇嘉樹”的內(nèi)涵相當。
在《茶經(jīng)》中“茶性儉”的思想貫穿始終,在器具的選擇上主張實用樸素,要有利于茶湯品質(zhì)。如煮水的鍋應該選擇鐵鍋,鐵鍋雖然不像甕或石料那樣雅致,但是耐久,雖然不像銀器那樣奢侈華美,但是與茶相匹配,飲茶是樸實無華的活動,不管是器物的選擇還是飲茶的人,都應該與質(zhì)樸簡約的茶道精神相符,飲茶時飲茶人應該全身心的投入到飲茶的活動中,不受外物的影響,從而實現(xiàn)精神上的自由,人與茶與自然融為一體,最終使其內(nèi)化為心得修養(yǎng)。
有助于塑造儉而有德的人格。
上文中提到飲茶之人儉而有德,這是在飲茶過程中受茶的性質(zhì)的影響形成的,品茶之人淡泊名利,品行端正,不被繁華的世俗生活所叨擾,淡泊明志。茶葉選擇的難度堪比人參,茶葉從樹上到包裝好,要經(jīng)過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七個步驟,可分為從胡人皮靴的皺縮狀到類似經(jīng)霜荷葉的萎縮狀八個等級。從采摘到制作完成,再到茶的煮制、飲用,每一步都要做到精益求精,每一步都要把握一定的度,這個過程漫長而復雜。飲茶者在了解到這些之后會對飲茶有全新的認識,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心靈上得到升華。
引導人們樹立尊重自然的觀念。
《茶經(jīng)》處處體現(xiàn)著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茶源的選擇中說道茶的選擇“野者上,園者次”;茶的采摘中寫道,采茶應在二月、三月、四月間;水的選擇應該是山泉水最好,其次是江河水,最后是井水。這些對道家天人合一、效法自然的提倡會在飲茶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引導人們樹立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營造和諧的相處環(huán)境
中正平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中庸》中提到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庸思想主張不過也不及,恰到好處,從茶的采摘、制作,煮茶的時間、火候、方法,水源的選擇等方面無一不在體現(xiàn)適度原則,把握適度原則不僅能品嘗到自然醇香的茶,還能修養(yǎng)身心,有益于身心健康,是養(yǎng)生之道德體現(xiàn)。對茶性的把握能夠使飲茶者達到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的效果,從而營造一種和諧的相處環(huán)境。
《茶經(jīng)》開啟了唐代以后的飲茶風尚,飲茶方法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茶經(jīng)》是第一篇論述茶的專著,是中國茶書的開山之作,內(nèi)容廣博,體例嚴密清晰,構建的茶學體系和茶文化精神經(jīng)久不衰,是傳統(tǒng)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在經(jīng)濟文化繁榮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飲茶文化的影響依舊不減,林語堂先生甚至說到:“只要有一把茶壺,中國人走到哪都是快樂的?!痹诮?jīng)過一個世紀的衰微之后茶文化又得到了煥發(fā)。對《茶經(jīng)》的解讀,仿佛能夠重新感受到中國厚重悠久的飲茶文化,飲茶時能夠感受到其中蘊含的中和、節(jié)制之美?!恫杞?jīng)》中的器具在今天已經(jīng)不復存在,水源的選擇、煮茶的火源也不再適應當今社會,但我們對《茶經(jīng)》的解讀更多的是體會其中的藝術與風致,感受古人精致的生活。撫平現(xiàn)實世界中人們浮躁的內(nèi)心,營造一種平和、雅致的內(nèi)心世界,促進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