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融媒體傳播讓新聞報道進入秒發(fā)時代,面對突發(fā)事件如何及時發(fā)聲,如何科學準確地引導輿論?出現(xiàn)報道失誤時,如何迅速應對,把負面影響減少到最???本文試從如何應對突發(fā)事件和報道事故的處置兩個方面,對黨媒新聞宣傳應急機制的建立進行探討。
關鍵詞:突發(fā)事件報道;報道事故處置;應急機制
中圖分類號:G21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9-0164-03
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的快速發(fā)展,融媒體傳播讓新聞報道進入秒發(fā)時代,這無疑對新聞報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看到新聞事業(yè)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擔負著反映輿論、引導輿論的一個重要任務?!盵1]在突發(fā)事件面前,各級黨媒的發(fā)聲報道,往往對突發(fā)事件的定性和最終處理起著定盤星的作用。同時,黨媒的新聞報道一旦出現(xiàn)失誤或者報道事故,往往會陷入網絡輿論的風口浪尖,處置不力就會損害黨媒形象,給黨的新聞宣傳工作造成巨大損失。因此,在融媒體傳播時代,黨媒無論是在應對突發(fā)事件的宣傳報道上,還是在處置報道事故時,都要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和完善新聞宣傳報道的應急機制,以保證黨媒對突發(fā)事件的宣傳報道及時準確、引導有力;對報道事故快速響應,處置妥當。善于利用黨媒的權威性與公信力優(yōu)勢,將圍觀群眾轉變?yōu)榉e極的話語協(xié)商者和正面輿論引導的助推者。
新聞應急機制是指媒體在應對報道突發(fā)事件和處置報道事故時所采取的應急措施和制度安排。內容一般包括組織機構、報道預案和處置報道事故預案、預案執(zhí)行、預案總結。需要采取應急機制的突發(fā)事件主要是指各類重大自然災害、各類重大安全事故和重大疫情事件等,按照危害影響程度一般制定Ⅳ級響應預案。
突發(fā)事件發(fā)生后,應急領導小組要迅速啟動響應預案,按照工作流程,各應急報道小組分赴現(xiàn)場和相關部門開展全媒體采訪報道、開設熱線電話、收集各方資訊,第一時間聯(lián)系應急、公安、消防、交通、醫(yī)療等有關部門,及時準確報道突發(fā)公共事件動態(tài)信息和處置進展情況。
突發(fā)事件和報道事故往往是一對孿生兄弟,突發(fā)事件應對不力,難免會衍生報道事故。報道事故按差錯內容一般分為輿論導向政治性差錯、事實性差錯和技術文字性差錯三類,應急處置按照危害影響程度,對應分為一般、較大、重大和特別重大四級。
黨媒如何發(fā)揮好新聞應急機制的作用,結合商洛日報社的實踐過程,應當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建立新聞報道應急機制,把準黨媒輿論宣傳的時、度、效
“時”就是注重時效,搶先掌握突發(fā)事件新聞報道的主動權和話語權。新聞報道的重要特點就是新鮮、及時,黨媒要對重大事件、突發(fā)事件及時反應,在新聞采訪上搶占時機制高點,做到重大問題不缺位。同時又要把握好新聞報道的時宜性,選擇好輿論引導的話題和時機,首先要圍繞受眾關注的重點,搞清什么時候該報道什么內容,什么先發(fā)什么緩發(fā),在報道上快報事實,慎報原因,重大事項還要觀照后續(xù)發(fā)展情況,做到不搶發(fā)不滯后,關鍵時刻看黨媒,該發(fā)聲時不失語。
“度”就是選好新聞報道的角度,把握好傳播引導的尺度,要選好切入點,準確把握新聞報道的適度性,恰如其分地宣傳客觀事實[2]。依據(jù)融媒體傳播規(guī)律,把準時域報道和區(qū)域傳播數(shù)量,搞清什么問題應集中報道,什么內容應后續(xù)報道,對該強化突出的重大主題宣傳,該淡化處理的負面內容,都要掐尺等寸,掌握好宣傳報道的度量火候,切記過猶不及,力求不虛不夸、不炒作不走樣,保證輿論引導適度而不過度。
“效”就是把握好突發(fā)事件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多角度、全方位發(fā)掘更多有價值的新聞。避免以點代面、以偏概全,以豐富的報道內容增強黨媒新聞傳播的影響力、吸引力、感染力,確保取得最佳輿論引導效果。
2012年5月,陜西洛南縣公安民警李安民應群眾報警要求,在保護群眾生命安全制服“武瘋子”王敏榮的過程中身受重傷,被送往醫(yī)院搶救,“武瘋子”被武警擊傷治療無效死亡。有兩家媒體當即對此事進行了報道,引起了當事人親屬的不滿,給事件的善后處理帶來了不利影響。面對這起傷人事件,商洛日報社啟動新聞報道應急預案,對如何報道進行了研判。透過這起傷人事件,圍繞當時普遍存在的如何解決非正常人員社會管理這一難題,采訪挖掘民警李安民的感人事跡。在李安民救治無效獻出年輕生命后,采取追記的手法,適時推出長篇通訊《熱血寫忠誠》,生動地再現(xiàn)了民警李安民無私無畏、忘我奉獻的愛民情懷。這一重大典型報道推出后,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也得到了上級的認可,李安民被省委組織部追認為中共黨員、被省政府確定為烈士。商洛日報社的報道不僅促進了事件的善后處理,其新聞作品也獲得了當年的陜西新聞一等獎。
二、建立新聞報道應急機制,把準黨媒輿論宣傳的情、理、法
“情”是以情動人,新聞報道能否打動人,關鍵在于是否有真情。要善于發(fā)現(xiàn)新聞事件中的真善美,洞察假丑惡。多讓筆墨、鏡頭、音像、影視關注群眾,挖掘那些“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鮮活素材,采寫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生動活潑、情景交融的新聞精品。
“理”是以理服人,依理采訪,報道以理,講大理講公理地采訪報道。從黨和政府的工作全局出發(fā)把握定位,找準工作切入點和著力點,堅持以人為本,從人民群眾的期盼出發(fā),通達社情民意,反映人民心聲,滿足人們了解突發(fā)公共事件真相和處置情況的需求,增強群眾公共安全意識,提高全社會風險防范和應對能力。特別是要把握好主流和支流、全局和局部的關系。引導群眾多看主流,不被支流和表面現(xiàn)象支配,要點面結合,以點說事,以面說理,切忌一葉障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不能把表面現(xiàn)象當作本質問題報道。要善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唯物辯證法駕馭新聞報道[3],切實提高黨媒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法”是依法開展突發(fā)事件的新聞報道,對于突發(fā)事件的報道,要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fā)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等法律法規(guī),發(fā)揮黨媒主流媒體具備的行政資源優(yōu)勢,爭取相關主管部門授權,第一時間進入現(xiàn)場采訪,第一時間發(fā)布權威信息,力求黨媒的突發(fā)事件報道規(guī)范化、制度化。新聞報道必須遵規(guī)守法,法規(guī)是規(guī)范報道的標準,也是凝練提升情理的前提。情是理的基礎,理是情的升華,而情、理、法都寓于新聞事件和事件的處置過程中。新聞報道的主體是人和事,圍繞情、理、法而展開。突發(fā)重大事件往往牽動著人們的感情神經,重大新聞報道就應充滿人文關懷,以情吸引人、感動人,通過有溫度的報道,揭示出蘊含其中的道理,要善于在新聞報道的情感挖掘中,水到渠成地注入主流價值觀和先進文明的思想,巧妙地結合當前形勢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既要實事求是,生動感人,又要合法正當,符合公序良俗[4]。因此,黨媒的報道既要做到入情入理,又要入法入規(guī),情理法交融,讓報道明法理、有溫度。
三、建立新聞報道應急機制,確保黨媒輿論宣傳的精、深、強
“精”是制作精良。黨媒要立足打造新聞精品,精心搞好策劃。優(yōu)質內容是媒體的立身之本,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對突發(fā)事件的新聞報道,已成為媒體不可推卸的傳播責任和在競爭中取勝的有力武器。做好突發(fā)公共事件的報道,往往也是創(chuàng)作優(yōu)稿的好時機。報道突發(fā)事件,要緊扣重大主題,緊扣時代脈搏,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努力創(chuàng)作出感染力強、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精品。面對突發(fā)事件要善于選題,主題不突出就算不上好作品,選題不準確也達不到預期效果。選題準確,可以登上重要版面,選題不準確,就難以面世[5]。
“深”是深入采訪、深耕細作,確保突發(fā)事件報道有深度?!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腳底板下出新聞,要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把采訪報道工作往深里做,往細里做,往實里做,通過深入細致的采訪,挖掘豐富素材、感人事跡,打磨有深度、有內涵的新聞產品。
“強”是新聞性強,感染力強,宣傳效果強。周密策劃,采取消息、現(xiàn)場短新聞、通訊、評論、系列報道、連續(xù)報道多形式組合,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網微端全媒體呈現(xiàn),圍繞重大題材,做到采集傳播迅速,內容豐富厚實,報道方式手段多樣,主題鮮明有高度,特色突出反響大,社會宣傳效果好。
2015年8月12日零時30分左右,陜西省山陽縣突發(fā)特大山體滑坡事件,造成8人遇難、57人失蹤。災害發(fā)生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作為地方黨報,商洛日報社迅速啟動應急預案,全力配合省、市、縣做好搶險救援新聞應急報道。在緊急搶險救援期間,結合每天召開的新聞發(fā)布會,采取“消息+通訊+圖片”的方式,及時跟進報道救援情況,先后刊發(fā)稿件圖片近30篇。
在十多天的采訪中,記者分4個采訪小組,分頭到特大山體滑坡?lián)岆U救援指揮現(xiàn)場、衛(wèi)生防疫組、家屬接待善后處理組、綜合治理安保組進行深入采訪,聯(lián)系采訪了事發(fā)當晚的獲救礦工、公安消防救援人員醫(yī)護防疫人員、遇難家屬等,搜集到大量真實鮮活的一手材料和感人細節(jié)。面對域外媒體的一度質疑特大山體滑坡是天災還是人禍時,商洛日報社的報道及時發(fā)揮了輿論引導作用。救援結束后,對前期采訪進行綜合提煉,及時刊發(fā)了長篇通訊《生命至上 青山作證》,用一組組飽含感情、富有畫面感的真實故事,生動地還原了救援過程,重點突出地反映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在大災面前,堅持以人民生命高于一切,采取科學搶險避災措施,再現(xiàn)了黨員干部和廣大官兵忘我奉獻的時代精神。通過全方位多角度的報道,讓社會及時地了解了事件的處置過程。
四、建立新聞報道應急機制,確保黨媒報道事故處置早、快、凈
“早”是早防范早發(fā)現(xiàn)早處置。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旗幟鮮明地抓導向、抓管理,強化陣地意識。堅持采編審??l(fā)全流程閉環(huán)管理,從新聞采訪第一關抓起,做到無采訪不新聞。對重大突發(fā)事件實施預案報道,用制度和流程常態(tài)化防范報道差錯。嚴格采編審??l(fā)程序,堅持“三審三校一讀”和重大事件、重要稿件送審制度,強化印前終審和印后“第一讀者”把關,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在質量管理上拿出看家本事,確保黨媒重大突發(fā)事件報道有預案,不出導向性或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不一致甚至相違背的政治性差錯。
“快”是快速反應。發(fā)生報道事故后要及時作出反應,迅速啟動報道事故處置預案?!昂檬虏怀鲩T,壞事傳千里”,在融媒體時代,黨媒的報道一旦出錯,爭取主動權是最明智的舉措,不能“瞞”“捂”“拖”,更不能有“鴕鳥心態(tài)”,企圖僥幸過關。如果處理不及時,就有可能致使新聞報道事故影響面擴大,引發(fā)輿情就會產生二次災害,給黨媒形象造成更大的不良影響。因而要主動采取措施進行引導和說明。
“凈”是處置干凈,徹底到位,不留后患。實施倒查追責三不放過,按照全部、部分、主要、次要、直接、間接、一般和領導責任分別追責。違反發(fā)稿流程,不按程序辦事,關鍵事件、關鍵環(huán)節(jié)、關鍵材料新聞來源不清楚和不準確,往往是造成重大新聞事故的“關鍵所在”和“隱患所在”。同時,要高度認識重大新聞事故對黨媒的主流媒體權威地位造成的危害,及時開展全面集中整改,吸取教訓,舉一反三,教育采編人員切實增強黨媒的喉舌意識,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把好新聞生產流程的每一道關口,避免新聞報道出現(xiàn)政治性差錯和失實,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守土負責,不斷增強輿論引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確保黨媒全媒產品全面創(chuàng)優(yōu)。
2019年10月24日,南方某報于18時49分發(fā)布微博,聲稱日前引發(fā)關注的暨大失聯(lián)女大學生已被找回???9時38分廣州公安發(fā)布實時快訊稱暨大失聯(lián)女生尸體已被找到,經家屬初步判斷是失聯(lián)者李某。這與某報的報道內容大相徑庭,引起輿論嘩然。原因是某報的微博沒有說清找回的是失聯(lián)女大學生的遺體,概念模糊,造成重大新聞報道事故,雖然是微博報道,卻引爆網絡輿論,給該報聲譽造成不良影響。
五、結語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計劃雖然趕不上變化,但凡有預案,就能每遇大事有靜氣,避免事到臨頭張皇失措,顧此失彼,手忙腳亂,亂中出錯。本文通過黨媒在應對重大突發(fā)事件和處置報道事故中的幾個實例,有力地闡釋了建立重大突發(fā)事件新聞報道應急機制的重要意義和明顯效果,為融媒體時代擦亮黨媒的金字招牌、凸顯黨媒權威報道地位提供了借鑒。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把握好新聞工作的基點[EB/OL].人民網-理論,http:// theory.people.com.cn/n/2014/1016/c389908-25846716.html,2014-10-16.
[2] 王丹.新聞宣傳要把握好時、度、效[EB/OL].人民網-理論,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913/c40531-22916920.html,2013-09-13.
[3] 魏杰.如何把握正面宣傳的時度效[EB/OL].人民網-傳媒,http://media.people.com.cn/n1/2020/0324/c40606-31645218.html,2020-03-24.
[4] 劉真.淺談新聞報道“情,理,事”的最佳結合點[EB/OL].文秘幫網,https://www.wenmi.com/article/pu6li8004igx.html,2019-07-06.
[5] 施新弟.新聞宣傳要樹立精品意識[EB/OL].云南法制網,http:// www.ynfzb.cn/Ynfzb/FaChiShiPing/201510219377.shtml,2015-10-21.
作者簡介 趙有良,本科,記者,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