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運濤
(1.天津中醫(yī)藥大學(xué)第一附屬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天津 300381;2.國家中醫(yī)針灸臨床醫(yī)學(xué)研究中心,天津 300381)
《傷寒論》是中醫(yī)辨證論治理論體系的奠基之作,被后世醫(yī)家遵為“方書之祖”,書中所載方劑的臨床療效不僅在于藥物之間的精妙配伍,而且還與方后藥物的煎煮方法關(guān)系密切。徐靈胎云:“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與不效,全在乎此。”《傷寒論》不是一部醫(yī)學(xué)理論專著,而是一部臨床經(jīng)驗結(jié)晶之作[1]。張仲景亦是一位中醫(yī)臨床家,《傷寒論》中藥物煎煮法有多種,“去滓再煎”為其一,筆者認為探究此煎煮法之內(nèi)涵,必須要結(jié)合原文及臨床實際操作來考慮。
中藥煎煮與服用方法是《傷寒論》方劑臨床使用的重要內(nèi)容,張仲景每于方后著重筆墨詳述方劑煎服方法,足見他對于煎服法之重視,也體現(xiàn)了方藥不同煎服法對于療效的影響。在其113方中,方后煎服法明確注明“去滓再煎”者有7首方劑:小柴胡湯、大柴胡湯、柴胡桂枝干姜湯、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旋復(fù)代赭湯。
先哲醫(yī)家對于“去滓再煎”之義多有論述,但多為理論性的推測,機制闡述較為模糊,過于簡單,筆者總覺有未盡其義或臆度揣測之處,值得深入探究。
1.1 和解之劑,煎以“和”法 部分學(xué)者認為《傷寒論》去滓再煎7首方劑皆由小柴胡湯或半夏瀉心湯化裁而來,均屬和解劑范疇[2],故以“去滓再煎”之法,可使諸藥氣味醇和,使藥性和合,作用協(xié)調(diào),并行不悖,利于和解[3],此為現(xiàn)行《傷寒學(xué)》國家規(guī)劃教材之說,當(dāng)為比較權(quán)威的解釋。此種說法或濫觴于徐大椿《傷寒論類方》:“去滓再煎者,此方乃和解之劑,再煎則藥性和合,能使經(jīng)氣相融,不復(fù)往來出入。”[4]此說法似乎十分合理,但是從西醫(yī)的角度來看并無有力的科學(xué)理論依據(jù),或是注家緣于此7方為“和解之劑”而附庸臆測之說。
但此7方果真為“和解之劑”嗎?謹以小柴胡湯為例,《傷寒論》原文涉及小柴胡湯者共19條,從未明確指出小柴胡湯為和解之用。反而在104條提出“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在101條與230條指出服小柴胡湯后可“汗出而解”,可見張仲景把小柴胡湯作為解熱劑。日本人丹波元堅在《傷寒論述義》中亦提出“少陽病者半表半里熱證是也……唯小柴胡湯以清解之實為正對矣”。而小柴胡湯中柴胡用量為“半斤”即為增強其解熱的功效。由此可知小柴胡湯之功效應(yīng)以清解為主。
如果“去滓再煎”是因為和解之劑,當(dāng)煎以“和”法,那桂枝湯調(diào)和營衛(wèi),理應(yīng)屬于廣義之和解劑,為何不“去滓再煎”?而且小柴胡湯和桂枝湯之合方柴胡桂枝湯,更應(yīng)是和解劑,為何也不“去滓再煎”?可見,把“去滓再煎”理解為“利于和解”是片面的。
1.2 切中病機,止嘔降逆 有部分學(xué)者認為,《傷寒論》去滓再煎7方,組方都以臟腑不和,樞機不利,寒熱錯雜,虛實互見的病機為據(jù),選藥寒熱并用,補瀉兼施,以調(diào)和臟腑,和解少陽,且所治病證臨床皆以胃氣上逆之嘔吐噫氣為主要表現(xiàn)[5]。認為此為“去滓再煎”方劑的共同特點,也是方劑“去滓再煎”之緣由。
如果“去滓再煎”是針對此類病機,那么符合此病機、治法及組方原則之方劑均應(yīng)去滓再煎。但《傷寒論》中處方寒熱并用,補瀉兼施者眾矣,例如黃連湯,“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病機屬胸?zé)嵛负?,升降失司,有胃氣上逆欲嘔吐的表現(xiàn),用藥亦是寒熱并投,補瀉兼施,但處方并未去滓再煎。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主治上熱下寒,寒熱格拒,食入即吐,病機類同,卻未去滓再煎。
再者,柴胡桂枝干姜湯主治條文并無嘔吐,雖有寒熱錯雜,但無胃氣上逆之表現(xiàn),卻也去滓再煎,而《傷寒論》治嘔之方也并非都要去滓再煎。這均說明此類病機特點、治法用藥及臨床表現(xiàn)并不是“去滓再煎”的充分必要條件。
《傷寒論》“去滓再煎”7方,可歸納為柴胡湯類方3首,瀉心湯類方4首,關(guān)于其去滓再煎之目的應(yīng)結(jié)合上述兩種類方的原文實際分別探討。
2.1 “柴胡湯類方”去滓再煎之原義——濃縮藥液 “柴胡湯類方”去滓再煎者共有3方:小柴胡湯、大柴胡湯、柴胡桂枝干姜湯。宋本《傷寒論》中此3方煎服方法相同:“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6]
此3方煎服方法相同,而且處方劑量亦有一相同點:柴胡用量均為“半斤”?!秱摗分衅渌胁窈奶幏接昧烤吹健鞍虢铩?,也未用“去滓再煎”的方法。故而,應(yīng)該是柴胡的用量決定了煎藥加水的量,也決定了是否要“去滓再煎”。柴胡“半斤”,按照柯雪帆教授對《傷寒論》藥物劑量研究結(jié)果[7],“一斤”為250 g,換算為現(xiàn)代劑量為125 g,體積很大,用水量必須較大才能浸沒藥材,否則不利于柴胡有效成分釋出,故“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然后“去滓再煎”至“三升”,以濃縮藥液,煎取藥液量為加水量的1/4,更便于服用,減輕胃腸負擔(dān)。
煎藥時藥物有效成分首先溶解在進入藥材組織的水中,然后再擴散到藥材外部的溶液中,到藥材內(nèi)外溶液的濃度達到平衡時,因滲透壓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繼續(xù)溶出了[8]。柴胡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故煎煮時間不宜過久,“煮取六升”,此時藥液量仍很大,需進一步濃縮。去滓再煎是為了減少殘渣吸附,柴胡體表面積大而疏松易大量吸附藥汁,藥汁愈濃則被吸附而丟失的有效成分就愈多,用“去滓再煎”的方法加以濃縮,就可以減少殘渣吸附而丟失有效成分[9]。
2.2 “瀉心湯類方”去滓再煎之原義——半夏減毒 “瀉心湯類方”去滓再煎者有4首: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生姜瀉心湯、旋覆代赭湯。此4方中半夏用量均為“半升”,且煎服方法相同:“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盵7]
此4方無柴胡,藥物體積也不大,仍用去滓再煎者,筆者認為目的在于減少半夏之毒性。《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將半夏列為下品:“味辛平。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咽喉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毕缕匪幬铩岸喽?,不可久服”。《本草經(jīng)集注》首先提出了生半夏引起中毒的癥狀,并指出了降低其毒性的方法:“生令人吐,熟令人下”,“凡用,以湯洗十許過,令滑盡,不爾,有毒戟人咽喉”。半夏是《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中最常用的藥物之一,含有半夏的處方共計43首,主要功效有燥濕化痰、消痞散結(jié)、降逆止嘔等。兩書中所用半夏均為生半夏,張仲景對其處理方法為“湯洗數(shù)十度,令水清滑盡”,為進一步保證醫(yī)療安全,減少和控制半夏毒性,張仲景又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特殊的煎煮方法,即去滓再煎及久煎。有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半夏的毒性成分不耐熱,不溶或難溶于水,其刺激作用可通過煎煮去除,故經(jīng)去滓再煎或久煎后的生半夏水煎液安全無毒[10]。
“瀉心湯類方”中半夏的作用在于消痞散結(jié)、降逆止嘔,去滓再煎的目的在于延長煎煮時間,以解除半夏之毒性?!耙运欢罚笕×?,使半夏之有效成分充分析出,而控制其毒性成分的析出,“去滓,再煎取三升”,濾去藥渣后再進一步煎煮,以最大程度去除藥液之毒性?!叭プ以偌濉币部梢钥醋魇蔷眉宓囊环N方式。久煎可以解除生半夏之毒性,《傷寒雜病論》中半夏用至“半升”或以上,用以消痞散結(jié)、降逆止嘔者皆必久煎,雖原文并未明確說明久煎,但按加水量與煎成藥液之比例來看煎煮時間均較長。如小半夏湯,半夏“一升”,生姜“半斤”,“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加水量與煎成藥液比值約為5∶1,這需要較長時間煎煮才能達到。因其配伍單純,而方藥本身適合久煎,故不用“去滓”而直接久煎。所以,不論去滓再煎或是久煎,主要目的均在于減少半夏之毒性。
3.1 柴胡 通過文獻檢索發(fā)現(xiàn),對于去滓再煎方劑的現(xiàn)代藥效影響及成分分析研究主要以小柴胡湯為研究對象,其余6方的相關(guān)研究較少。有研究證實小柴胡湯煎煮30 min所得藥液的藥理作用主要是解熱、抗炎、抗菌;若去滓再煎至50 min,其藥理作用除解熱、抗炎、抗菌之外還具有抗腫瘤、抗病毒、抗硬化、抗?jié)?、抗自由基、抗精神失常、增強免疫能力,以及利膽保肝等作用[11]。這些新的藥理作用的產(chǎn)生,可能是因為去滓再煎后使方劑產(chǎn)生了新的有效成分,擴大了小柴胡湯的臨床使用范圍。柴胡的主要化學(xué)成分為柴胡皂苷,主要有柴胡皂苷a、b1、b2、c、d 等,其中以柴胡皂苷a、b1、d 藥理活性最為明顯,是柴胡的主要有效成分,而且長時間在水溶液中加熱會使柴胡皂苷a轉(zhuǎn)化為柴胡皂苷b1。柴胡皂苷a、d對慢性活動性肝炎治療有效率為18.5%,而b1對其治療有效率為90.4%[12],可見去滓再煎后可增加柴胡有效成分的含量,提高臨床療效。
有研究顯示[13],小柴胡湯去滓再煎與不去滓再煎、兩次煎法相比,柴胡皂苷a含量增加62.31%、49.01%,柴胡皂苷d含量增加59.47%、28.71%,柴胡皂苷d含量增加59.47%、28.71%,柴胡皂苷b1含量增加41.93%、16.14%;人參皂苷Re含量增加33.96%、0.2%;而且3種煎煮法相比,不去滓再煎法中各種成分的含量最低。說明去滓再煎法不僅僅是單純提高了藥物的濃度,而且使方藥水煎液的化學(xué)成分性質(zhì)發(fā)生了變化,從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小柴胡湯的臨床功效。孫明瑜等[14]研究表明,小柴胡湯合煎液去滓再煎與分煎液對脂多糖(LPS)誘導(dǎo)的大鼠發(fā)熱模型均有顯著的解熱作用,但合煎液去滓再煎后其解熱的顯效及持續(xù)時間均優(yōu)于分煎液。所以去滓再煎法不但提高了藥物有效成分的析出和濃度,而且能使藥物相互反應(yīng)更完全,產(chǎn)生更大功效。
3.2 半夏 中國出版的權(quán)威中藥著作如《中藥大辭典》《全國中草藥匯編》等皆將生半夏歸為有毒中藥。生半夏毒性主要表現(xiàn)為口舌咽喉刺痛、麻木,嚴重者出現(xiàn)呼吸困難、肝腎損害甚至出現(xiàn)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15]。生半夏的毒性成分是草酸鈣針晶、凝集素、類蛋白、生物堿、有機酸和兒茶酚胺等?,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16],草酸鈣針晶主要存在于半夏的黏液細胞中,這種黏液細胞,就是古人所說的具有“滑”性的物質(zhì),熱水能令其充分釋放,待“水清滑盡”,半夏的刺激性成分便隨之而去,也就減輕了半夏的毒性。生物堿入湯劑,通過高溫煎煮,可使刺激性作用消失,兒茶酚胺通過高溫后可分解,故水煎煮亦可使生半夏之毒性消失[17]。嚴曉鶯等[18]對生半夏水煎液毒性進行研究,生半夏經(jīng)兩次煎煮各30 min以上,兩煎濾液合并再煎煮濃縮,其中低劑量組(1 g/kg是成人劑量4倍)對小鼠的肝臟和腎臟沒有明顯的影響,中劑量組(5 g/kg是成人劑量20倍)對小鼠的肝臟和腎臟的影響較小,證實去滓再煎可減少生半夏毒性。
“去滓再煎”的方法來源于張仲景的醫(yī)療實踐,是大劑量藥物及部分有毒藥物煎煮的權(quán)宜之計。既要用大量的水來煎煮大量藥物或有毒藥物,又不想將藥物煎煮時間太長,故而采用此法。無論從理論探討還是臨床實踐,均可證明“去滓再煎”在臨床療效方面的重要作用。張仲景是一位中醫(yī)臨床大家,筆者認為對于張仲景學(xué)說的研究要從原文及臨床實際出發(fā),而不是主觀臆測,這樣才能深入了解張仲景原意,提高臨床使用經(jīng)方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