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傳播普及有時會因為受眾情緒而影響到傳播普及效率,例如受眾抵觸情緒就會帶來一定程度的負面效應,而通過情緒引導的方式來增加受眾的信任程度,則能夠加快科學傳播與普及。本文通過對受眾情緒進行分析,并對科學傳播普及期間受眾情緒的影響提出個人看法,希望為關注受眾情緒的人群提供參考。
關鍵詞:受眾情緒;科學傳播與普及;情緒調(diào)動
引言:學術(shù)交流、社會交流等溝通形式都存在對科學知識的傳播與普及,信息傳播形式的多樣化讓人們接收科學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由于人類的情緒能夠?qū)崿F(xiàn)個體與外部環(huán)境的互動,所以受眾情緒是否積極正面將有可能對科學傳播與普及造成影響。因此,有必要對受眾情緒在科學傳播與普及中的影響進行研究。
一、受眾群體對科學的判斷
每個人所了解的科學知識各有不同,這也導致了學術(shù)領域與社會公眾之間面對科學存在明顯的認知差異性。學術(shù)界的認知往往會強于非學術(shù)界的公眾群體,這種觀點同樣適用于各個行業(yè)。人類觀念上的不同導致人們難以理解更高層次的科學知識,所以在面對眾多難以理解的科學知識時,人們便很難徹底投入到科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進而導致人們出現(xiàn)負面情緒。因此在科學傳播與普及期間,社會公眾因為認知不足就將會對科學提出爭議,尤其是在關乎到切身利益的科學時,因為難以理解且很難驗證真?zhèn)危菚е率鼙娙后w出現(xiàn)強烈的抵制心理,此時的科學傳播與普及變得受到非常多的干擾。
社會公眾在對某一項科學一無所知時,人們是否相信該科學知識往往依賴于科學家的解釋,只有相信提供科學知識的科學家,才會選擇去了解科學知識的相關內(nèi)容。一般而言,社會公眾不認可科學觀點,很多時候并不是在實際分析科學后提出的反駁,而是情緒層面的不信任。因為科學知識在開展科學實驗時,無法讓社會公眾獲得參與感,此時的公眾就只能通過“局外人”的身份來選擇是否相信科學。例如在每年的高考結(jié)束后,數(shù)學、英語等學科很難引發(fā)全國討論,而語文作文則更加容易引發(fā)討論,這是因為所有人都可以針對作文提出看法,參與感的增加將會減少質(zhì)疑??茖W傳播與普及同理,受眾在面對不了解的科學內(nèi)容時,往往會保持懷疑,并站在中立角度等待科學內(nèi)容的蓋棺定論,此時若有人對科學提出質(zhì)疑,就會引導很多中立受眾的情緒一同提出質(zhì)疑,進而影響到科學傳播效果。科學傳播普及是一種科學界與非科學界的雙向互動,若科學界以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傳遞科學,就無法與社會公眾產(chǎn)生平等對話的機會,進而制約科學傳播普及效率[1]。
二、受眾情緒對受眾科學認知判斷的影響
受眾情緒能夠?qū)θ说恼J知造成一定影響,當受眾對于某些信息存在抵觸心理時,便會在懷疑與不信任中主動對信息進行規(guī)避,在這種負面情緒下,科學知識同樣難以順利傳遞給廣大受眾。而通過為受眾提供一個輕松的氛圍,則能夠讓科學知識的接收效果得到大幅提高,進而促使科學傳播普及工作變得更加簡單。
心理學在進行情緒喚醒研究時發(fā)現(xiàn),中度情緒喚醒有助于保留更多外顯記憶,人類的記憶力能夠在情緒喚醒中得到顯著提高。因此在科學知識的傳播普及中,可以適當采用情緒喚醒的方式來加強社會公眾對知識內(nèi)容的印象,進而在有需求的時候讀取相關記憶。例如在開展科學傳播普及之前,可以通過在人們的生活中利用網(wǎng)絡媒體留下大量相關記憶點,以此來加深公眾的情緒與印象,這樣便可以在科學知識真正進行傳播普及時,促使公眾產(chǎn)生更好好奇心,進而實現(xiàn)對科學知識的傳播。受眾情緒能夠影響到受眾群體對于科學知識的判斷,所以合理引導受眾情緒正是傳播普及知識的關鍵。
三、科學傳播普及中對受眾情緒的引導
(一)受眾積極情緒的引導
積極情緒是受眾在個體獲得滿足后出現(xiàn)的具有愉悅性質(zhì)的情緒,在積極情緒的狀態(tài)中,受眾個體思維將會變得更加靈活,此時在面對問題時同樣可以更好地解決。為了能夠提高受眾的積極情緒,就需要通過引導的方式幫助受眾獲得精神上的滿足。科學工作者平時開展的各項工作往往與社會公眾具有層次上的差異,所以為了實現(xiàn)情緒引導,就應該主動增設親民講座以及其他活動,以此來讓公眾了解更多科學知識,并提高對科學知識的認知。在此期間,還可以通過打造明星科學家的方式來提高部分科學家的知名度,利用明星效應來拉近公眾與科學家之間的距離。由公眾認可的明星科學家來進行科學知識的普及,能夠有效提高知識普及效率與質(zhì)量。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挑選部分德高望重的前輩科學家來進行事跡傳播,通過讓人們加深對于老牌學者的認知,能夠有效拉近學者與公眾的距離,并提高科學認同感。
(二)賦予公眾更多精神獎勵
精神獎勵有助于提高人們的滿足感,在進行科學傳播普及時,通過滿足受眾群體的精神世界,讓受眾獲得精神上的滿足,進而加強受眾對于科學的認可。現(xiàn)如今,很多與科學有關的電視節(jié)目都會選擇利用答題的方式來增加互動性,這種模式對于電視前的觀眾而言,能夠在面對問題時從精神層面參與到答題環(huán)節(jié)中,若觀眾的答案與最終公布的答案能夠保持一致,就會給觀眾帶來一定程度的精神滿足感,并讓關注進入積極向上的喜悅情緒。若觀眾在答對的同時節(jié)目內(nèi)的答題者回答錯誤,則會讓觀眾在對比過程中獲得更多滿足感,這種情況就是精神獎勵的一種呈現(xiàn)方式[2]。
在科學傳播普及期間,受眾情緒能夠帶來非常大的影響,通過結(jié)合社會媒體來打造科學傳播平臺,能夠讓嚴肅的科學知識與科學道路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在電視、網(wǎng)絡平臺進行科學普及時,需要在專業(yè)性與娛樂性中需求平衡點,以寓教于樂的方式來引導科學內(nèi)容的傳播。受眾情緒從本質(zhì)上就是受眾的感受與態(tài)度,只要受眾情緒在面對科學時能夠保證積極向上,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科學的傳播效果。遼寧推出的節(jié)目《奇幻科學城》就是科學節(jié)目的發(fā)展方向,通過游戲獲得成就感與精神獎勵,能夠在互動游戲中提高受眾科學熱情的同時激發(fā)人們對于科學的好奇心,積極正面的受眾情緒能夠讓人享受到科學知識帶來的美好。
結(jié)論:總而言之,受眾情緒積極與否將會決定受眾面對科學知識的態(tài)度,科學知識的傳播與普及工作很難在受眾的負面情緒下完成,因此要通過引導積極正面情緒的方式來為受眾提供學習科學知識的環(huán)境。相信隨著更多人了解到受眾情緒對科學傳播與普及的影響,科學傳播普及一定會變得更好。
參考文獻:
[1]王怡秋,延婧.新媒體時代基于受眾心理的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新傳播探析——以《唐宮夜宴》為例[J].傳媒論壇,2021,4(20):16-18.
[2]李京陽,楊小明.受眾情緒在科學傳播與普及中的影響[J].科技傳播,2019,11(04):6-9.
作者簡介:李孟遙,(1986-12-11),女,漢,天津市,專業(yè):視覺傳達專業(yè),院校:韓國東明大學,學歷:研究生,單位:天津規(guī)劃展覽館,職稱:館員,研究方向:科學推廣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