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
摘要:目的 探討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真武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在2019年1月-2021年1月期間內(nèi),選取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將其進行分組(分成2組,隨機數(shù)字表法,每組均為40例),A組采用西藥治療,B組基于此,給予真武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施治,對比兩組臨床療效,另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清 NT-proBNP水平。結(jié)果 B組治療總有效率(95.00%)較A組(70.00%)高(P<0.05)。B組治療后NT-proBNP水平較A組低(P<0.05)。結(jié)論 針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采用真武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效果好,能降低其血清NT-proBNP水平,應(yīng)用價值高。
關(guān)鍵詞: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真武湯合血府逐瘀湯
【中圖分類號】R54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3-01
慢性心力衰竭實為多種心血管疾病病情進展后的嚴重或終末階段,同時也是世界范圍內(nèi)防治慢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方面。近年,伴隨冠心病患病人數(shù)的日漸增多,其已將風(fēng)濕性心臟病予以替代,成為誘發(fā)心力衰竭的主要誘因。當(dāng)前,臨床多采用西藥治療冠心病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如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洋地黃等,雖然能緩解癥狀,但效果有限,且長期用藥副作用大[1]。伴隨中醫(yī)藥研究的日漸深入,采用中藥治療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憑借療效穩(wěn)定、安全性高等優(yōu)點,在臨床中逐漸得到推廣。真武湯合血府逐瘀湯由真武湯、血府逐瘀湯合成,能水、血、氣同治,有活血化瘀、溫陽利水、條暢氣機之功。本文圍繞所收治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真武湯合血府逐瘀湯施治,就其效果進行評定,現(xiàn)作一探討。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2019年1月-2021年1月,對來本院接受治療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選取,共計80例,將其進行分組(隨機數(shù)字表法),在A組40例中,40歲為最小年齡,最大90歲,中位值(61.28±3.78)歲,22例男性,其余女性(18例),最短病程5個月,最長7年,中位值(3.15±0.61)年,美國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心功能分級標準(NYHA)[2]:Ⅱ級11例,Ⅲ級15例,Ⅳ級14例。B組中,年齡40~90(61.17±3.85)歲,男、女之間比值為23:17,病程5個月~7年(3.11±0.58)年,NYHA分級:12例Ⅱ級,16例Ⅲ級,12例Ⅳ級。兩組以上所羅列數(shù)據(jù)經(jīng)比對,差異均不明顯(P>0.05)。
納入標準:(1)均與“2007中國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治療指南”中此病診斷標準相符[3];(2)NYHA分級均為Ⅱ~Ⅳ級;(3)治療前均有清晰意識與認知。排除標準:(1)肝腎功能異常;(2)急性心力衰竭;(3)惡性腫瘤、精神疾病及嚴重內(nèi)分泌疾病;(4)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5)免疫、血液系統(tǒng)障礙;(6)近期有治療經(jīng)歷(1個月內(nèi))。
1.2方法
A組給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如利尿劑、強心藥、冠心病Ⅱ級預(yù)防藥物、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劑、β-受體阻滯劑等。B組基于A組,采用真武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組方為炙甘草10g、桔梗12g、枳殼10g、赤芍15g、紅花10g、生姜10g、白芍10g、黃芪30g、制附子10g(先煎)、牛膝15g、川芎15g、柴胡10g、當(dāng)歸15g、桃仁12g、白術(shù)15g、茯苓20g。水腫甚者,基礎(chǔ)方加五加皮、漢防己各15g;咳喘甚者可加葶藶子20g;心絞痛加薤白10g、瓜蔞15g;心悸甚者加炒柏子仁12g、遠志15g。1劑/日,水煎服(400mL),早晚分服(2次)。兩組均治療15d。
1.3觀察指標
就兩組療效、血清NT-proBNP水平進行比較。(1)療效。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dǎo)原則》[4]制定本文療效判定標準,若心功能提高2級,基本恢復(fù)至本次復(fù)發(fā)前水平,體征、癥狀均有顯著好轉(zhuǎn),即顯效;若體征、癥狀較治療前,有一定好轉(zhuǎn),心功能提高1級,即有效;若體征、癥狀與治療前相比,沒有改善,或出現(xiàn)惡化情況,即無效。顯效、有效例數(shù)相加之和與總例數(shù)比值,即為總有效率。(2)血清NT-proBNP水平。分別在治療前及治療15d使,采集兩組患者的空腹靜脈血(3mL),離心處理(半徑8cm,3000r/min,15min),得血清后,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出血漿NT-proBNP水平。
1.4統(tǒng)計學(xué)處理
SPSS24.0處理數(shù)據(jù),t、X2分別對計量、計數(shù)資料進行檢驗,P<0.05表示差異明顯。
2.結(jié)果
2.1兩組治療效果比對
與A組相比,B組治療治療總有效率更高(P<0.05),見表1。
2.2兩組血清NT-proBNP水平對比
治療前,兩組NT-proBNP水平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15d時,兩組與治療前相比,均有降低(P<0.05),而B組較A組,降幅更大(P<0.05),見表2。
3.討論
冠心病心力衰竭實為冠心病病情進展后的終末階段,臨床表現(xiàn)為口唇紫紺、心悸、胸痛及胸悶等。此病在傳統(tǒng)中醫(yī)中屬于“水腫”、“喘證”、“胸痹”等范疇,心為其病位所在,且多數(shù)患者還涉及其他四臟,本虛標實為其病機的主要特點,且還存在心腎氣陽兩虛情況,而水濕泛濫、瘀血內(nèi)停為其標[5]。當(dāng)出現(xiàn)心陽不振、心氣虧虛情況,溫煦受抑,血脈運行隨之受阻,久之,便會使血流瘀滯;另外,腎陽虛難達蒸騰水液之功,引起水濕內(nèi)停;水濕泛濫肌膚,凌心射肺,引發(fā)諸癥,如水腫、胸悶等;而當(dāng)瘀血痹阻心脈時,則會誘發(fā)口唇紺紫、胸痛、心悸等癥;“痰水之壅,由瘀血而使然”,以及“血不利則為水”,水濕、瘀血彼此作用,形成惡性循環(huán),從而造成慢性心力衰竭難以治愈。真武湯是一種典型的溫陽利水代表方劑,其中,茯苓具有淡滲利水之功;芍藥則能散惡血、去水氣;白術(shù)可以起到健脾燥濕的作用;附子則有溫腎助陽之功;生姜可達宣散水氣的目的。對于血府逐瘀湯而言,則為對血行不暢、胸中血瘀之癥施治的常用中藥,其中,桃紅四物湯不僅能養(yǎng)血,而且還能活血化瘀;四逆散則能達到暢血符之氣機,散行氣和血;合枳殼具有寬胸理氣、升降相因的作用;桔梗則能開肺氣,且還能載藥上行;牛膝具有引血下行及通利血脈之功;另外,基于此,加生地加黃芪,能利水消腫,且還可以大補元氣,用于冠心病心力衰竭治療,可切中其病機特點,即瘀阻水停、心腎氣陽兩虛。從本文結(jié)果可知,與A組進行比較,B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與相關(guān)研究結(jié)論相一致[6],可證實此藥療效。
有報道[7]指出,血清NT-proBNP實為一種多肽類激素,由心室肌合成、分泌,已被推薦為診斷心力衰竭的重要指標,其在早期診斷心力衰竭及判定其嚴重程度上的價值,已得到肯定。另有研究[8]指出,NT-proBNP的釋放正相關(guān)于心室容積與壓力,且緊密相關(guān)于左心室功能異常。所以,測定血清NT-proBNP水平,除了能夠用作冠心病心力衰竭的診斷及危險分層之外,還可以當(dāng)作評價其療效及預(yù)后的重要指標。從本文可知,兩組治療后的NT-proBNP水平較治療前,均有降低,而B組降幅更大。提示真武湯合血府逐瘀湯在改善心室容積與壓力方面,有著更突出效能,能夠改善心室功能。
綜上,將真武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進行治療,可獲得理想效果,有助于其血清NT-proBNP水平的降低,值得臨床應(yīng)用。
參考文獻:
[1]朱筱蓮,陳鳳燕. 真武湯加減治療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分析[J]. 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2):161-162.
[2]Douglas PZ,Peter L,Robert OB,et al,陳灝珠主譯. Braunwald 心臟病學(xué)(2版)[M]. 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 70-71.
[3]中華醫(yī)學(xué)會心血管病學(xué)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 2007中國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治療指南[S].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12) : 1-29..
[4]鄭筱萸.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dǎo)原則[S]. 北京: 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 86.
[5]焦利東,吳華棟. 真武湯合血府逐瘀湯輔治冠心病心衰對心功能及血管內(nèi)皮功能的影響[J]. 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20,36(3):340-341.
[6]邵證明. 觀察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療效及其對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的影響[J]. 臨床研究,2020,28(2):P.126-127.
[7]梁坤,李慶鋒. 血府逐瘀湯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臨床癥狀及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的影響[J]. 中國衛(wèi)生工程學(xué),2019,18(4):48-50.
[8]張成雙. 真武湯加減對慢性心力衰竭(陽虛水泛)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心功能分級的變化分析[J]. 臨床研究,2020,28(7):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