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美美,徐 雯,王 超,王 佳,苗小芬*
(1.蘇州大學 物理科學與技術(shù)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6;2.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蘇州市中醫(yī)醫(yī)院 病理科,江蘇 蘇州 215009)
胃癌(gastric cancer)是全世界第五大惡性腫瘤,起源于胃黏膜上皮,全世界每年約有100萬人死于該病,這導致了巨大的生態(tài)和公共健康負擔[1]。近年來,隨著新的診斷和治療策略的發(fā)展,胃癌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正穩(wěn)步下降。然而,由于腫瘤的轉(zhuǎn)移和復發(fā),胃癌患者的總體5年生存率仍然低于29%[2]。
鹽酸石蒜堿(lycorine hydrochloride,LH)是石蒜科植物中廣泛存在的一種具有藥理活性的生物堿。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植物來源的LH具有多種藥理作用,如抗病毒、抗菌、抗寄生蟲、抗感染和抗腫瘤作用[3]。LH多種功能的分子機制包括誘導細胞凋亡,抑制細胞周期進展和自噬等[4]。目前已有證據(jù)表明LH對正常細胞的毒性很低,并且對腫瘤細胞的治療作用強于正常細胞[5],然而關(guān)于LH在胃癌中的應用鮮有報道。
microRNA(miRNA)是一類內(nèi)源性、單鏈、小的非編碼RNA,長度約為22個核苷酸,在進化中高度保守,能夠在3′端非翻譯區(qū)與靶信使RNA(mRNA)結(jié)合,調(diào)節(jié)目的基因的表達[6]。miR-203是一種皮膚特異性miRNA,除參與表皮構(gòu)成外,亦可作為腫瘤抑制因子或致癌基因參與多種腫瘤的增殖和轉(zhuǎn)移[7]。研究顯示miR-203在結(jié)直腸癌中低表達并且抑制胃癌細胞SGC-7901的增殖[8]。miR-203可通過靶向毛細血管擴張突變激酶ATM抑制胃癌細胞的侵襲和轉(zhuǎn)移[9]。大量證據(jù)表明,miR-203通過靶向Slug調(diào)節(jié)癌的起始和發(fā)展。
本研究探討LH對人胃癌細胞MGC-803細胞增殖、遷移和侵襲的影響,并分析其作用機制,為其作為抗癌藥物的開發(fā)奠定基礎。
1.1.1 細胞系:人胃癌細胞系MGC-803為本實驗室保存。
1.1.2 主要試劑:鹽酸石蒜堿(成都曼思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DMEM培養(yǎng)基(HyClone公司);胎牛血清(CLARK公司);瑞氏-姬姆薩染液(南京建成科技有限公司);MTT染液、Trizol(上海碧云天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RNA酶、PI染液(Sigma Aldrich公司);RT-qPCR試劑(Vazyme公司)。
1.2.1 細胞的培養(yǎng):用含有10% FBS、100 U/mL青霉素和100 U/mL鏈霉素的DMEM完全培養(yǎng)液,在37 ℃、5% CO2條件下培養(yǎng)MGC-803細胞,每2~3 d按1∶3的比例傳代1次。
1.2.2 MTT法檢測細胞活性:取對數(shù)增殖期的人胃癌細胞MGC-803,以每孔3×103個細胞接種于96孔板中,培養(yǎng)24 h后加入含不同濃度LH的培養(yǎng)基,對照組含細胞和培養(yǎng)基,空白組含培養(yǎng)基,每組設置6個復孔,放入37 ℃、5% CO2培養(yǎng)箱繼續(xù)培養(yǎng)。分別于24及48 h后,每孔加入20 μL MTT溶液,繼續(xù)培養(yǎng)4 h,每孔加入150 μL DMSO溶液于搖床避光低速振蕩10 min,待結(jié)晶全部溶解后在酶標儀上測定490 nm處的吸光度,實驗獨立重復3次。細胞增殖抑制率/%=[1-(A給藥組-A空白組)/(A對照組-A空白組)]×100%
1.2.3 集落形成實驗檢測細胞的增殖能力:將不同濃度的LH作用胃癌MGC-803細胞48 h,消化后以1×103個/孔接種于6孔板內(nèi),十字法使其均勻分布,待細胞貼壁3 d后換成新鮮的DMEM培養(yǎng)基繼續(xù)培養(yǎng)7 d,每3天更換1次培養(yǎng)基。當培養(yǎng)基中出現(xiàn)肉眼可見克隆且顯微鏡下單個集落細胞計數(shù)大于50時,終止培養(yǎng),棄去培養(yǎng)液,PBS清洗3次,4%多聚甲醛固定細胞10 min,用瑞氏-姬姆薩染液進行染色,去離子水洗凈風干后倒置顯微鏡拍照觀察計數(shù),實驗獨立重復3次。
1.2.4 流式細胞儀檢測細胞周期:用不同濃度的LH處理胃癌MGC-803細胞48 h后,收集細胞,PBS洗滌2次,再用70%冰乙醇于4 ℃進行固定過夜。離心洗滌后,用預冷的PBS進行重懸,加入5 μL 10 mg/mL RNase A,37 ℃避光處理30 min,再用50 μg/mL的PI于4 ℃避光處理30 min,最后利用流式細胞儀檢測細胞周期分布,實驗獨立重復3次。
1.2.5 劃痕實驗檢測細胞遷移:取對數(shù)增殖期的胃癌MGC-803細胞接種于6孔板中,待細胞匯合達到80%左右時,用黃色槍尖在每個孔內(nèi)豎直劃痕,PBS清洗3遍后加入含不同濃度LH的低血清DMEM培養(yǎng)基繼續(xù)培養(yǎng),于0、24 及48 h分別用瑞氏-姬姆薩染液進行染色拍照,記錄各組細胞劃痕寬度,實驗獨立重復3次。
1.2.6 Transwell小室法檢測細胞侵襲:將無血清DMEM培養(yǎng)基和Matrigel基質(zhì)膠以1∶7比例稀釋后置于冰上,取25 μL加入Transwell上室膜上鋪平,37 ℃培養(yǎng)箱靜置30 min待其凝固,使用前先用無血清培養(yǎng)基浸潤上室膜。將LH作用48 h后的胃癌MGC-803細胞消化離心,用無血清培養(yǎng)基重懸并計數(shù),在上室中分別加入1×105個細胞,下室加入DMEM完全培養(yǎng)基。孵育24 h后,用棉簽擦去膜上層未遷移的細胞,取出膜后用PBS洗3次,瑞氏-姬姆薩染液染色,風干后用中性樹脂封片顯微鏡拍照,實驗獨立重復3次。
1.2.7 RT-qPCR檢測相關(guān)基因的表達:收集LH作用48 h的胃癌MGC-803細胞樣品,用Trizol 冰上裂解10 min,利用氯仿提取RNA并溶解在DEPC水中。使用反轉(zhuǎn)錄試劑盒對RNA樣品進行反轉(zhuǎn)錄測定以合成cDNA。用SYBR實時PCR試劑盒進行RT-qPCR實驗。所有引物均獲自Genewiz公司,使用2-ΔΔCt法分析mRNA表達。引物序列見表1。
表1 PCR引物序列Fig 1 PCR primer sequence
與對照組相比,LH對MGC-803細胞增殖的抑制率隨著濃度增加呈遞增趨勢(P<0.05或P<0.01),另外隨著作用時間的延長,抑制作用也顯著增強(圖1)。
*P<0.05,**P<0.01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圖1 MTT法檢測MGC-803 細胞活性的變化Fig 1 MTT assay for the changes of MGC-803 cell activity
與對照組相比,LH作用后細胞形成的集落數(shù)量明顯減少,體積也隨之減小(P<0.01),且呈濃度依賴性,當LH濃度達到20 μmol/L時幾乎沒有單克隆形成(表2)。
表2 各組MGC-803細胞克隆形成數(shù)目的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number of colony formation of MGC-803 cells in each n=3)
隨著LH濃度的增加,G0/G1期細胞所占百分率逐漸降低,S期細胞所占百分率逐漸升高,而G2期分布比例變化不大(圖2,表3)。
表3 各組細胞周期分布的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cell cycle distribution in each n=3)
圖2 流式細胞測量術(shù)檢測各組MGC-803細胞周期分布情況Fig 2 Flow cytometry assay for cell cycle distribution of MGC-803 cells
劃痕24 h后對照組已有部分細胞向劃痕處遷移,遷移比例為(60.37±1.40)%,48 h后細胞在劃痕處的遷移面積逐漸增大,遷移比例為87.17%±0.55%,劃痕傷口寬帶縮??;相比之下0.625 μmol/L組及2.5 μmol/L組細胞的遷移面積明顯小于對照組,24 h的遷移比例分別為39.70%±0.75%、35.80%±0.50%,遷移受到抑制,且48 h的抑制作用更為明顯,遷移比例分別為55.67%±0.65%、40.80%±1.40%(P<0.01)(圖3)。
圖3 劃痕實驗檢測各組MGC-803細胞遷移情況Fig 3 Wound healing assay for migration of MGC-803 cells
與對照組相比,給藥組穿膜細胞數(shù)明顯減少,當LH的濃度為1.25 μmol/L時細胞侵襲率為40%,而LH的濃度為2.5 μmol/L時細胞侵襲率僅為20%(P<0.01)(圖4)。
圖4 Transwell實驗檢測各組MGC-803細胞侵襲情況Fig 4 Transwell assay for invasion of MGC-803 cells
隨著LH濃度的升高,MGC-803細胞內(nèi)N-cadherin、vimentin、Zeb1和Snail的表達水平?jīng)]有明顯變化。Slug、MMP2和MMP9的表達水平顯著降低,而miR-203的表達水平顯著升高,其中5 μmol/L組的miR-203表達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1.25 μmol/L和2.5 μmol/L組,而Slug、MMP2和MMP9表達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1.25 μmol/L和2.5 μmol/L組(P<0.01)(表4~6)。
表4 各組MGC-803細胞內(nèi)N-cadherin、vimentin、Zeb1基因表達水平的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N-cadherin,vimentin,Zeb1 gene expression levels in each group of MGC-803
表5 各組MGC-803細胞內(nèi)Snai1、MMP2、MMP9基因表達水平的比較Table 5 Comparison of Snai1,MMP2,MMP9 gene expression levels in each group of MGC-803
表6 各組MGC-803細胞內(nèi)Slug、miR-203基因表達水平的比較Table 6 Comparison of Slug,miR-203 gene expression levels in each group of MGC-803 cells
miRNAs作為重要的轉(zhuǎn)錄后調(diào)控因子,已被廣泛報道參與多種生理和病理過程[10]。已有的研究證據(jù)表明,多種miRNAs在胃癌進展過程中異常表達,并介導多種靶基因調(diào)控細胞增殖、侵襲、轉(zhuǎn)移等。利用RT-qPCR檢測了多例胃癌樣本及配對的非癌樣本中miR-203的表達情況,結(jié)果顯示胃癌樣本中miR-203的表達顯著低于非癌樣本,且與胃癌晚期及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密切相關(guān),提示miR-203的下調(diào)可能在胃癌的發(fā)展過程中起關(guān)鍵作用[11]。過表達miR-203顯著抑制胃癌細胞集落形成、細胞遷移及侵襲。本研究顯示LH能顯著升高MGC-803細胞內(nèi)miR-203的表達水平,從而抑制細胞的增殖、遷移和侵襲能力。
轉(zhuǎn)移是導致胃癌死亡率較高的主要原因。上皮細胞間充質(zhì)轉(zhuǎn)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與轉(zhuǎn)移進程有關(guān)的復雜生理過程,可使細胞間黏附喪失,細胞角蛋白結(jié)構(gòu)發(fā)生改變,提高癌細胞的遷移和侵襲能力[12]。多種研究表明miRNAs參與該過程[13]。本研究將LH作用于胃癌細胞后,miR-203的表達顯著上升,而Slug的表達顯著降低,提示miR-203可能與Slug協(xié)同作用抑制胃癌細胞的增殖和侵襲,可能是LH發(fā)揮抗胃癌的靶標分子。
基質(zhì)金屬蛋白酶MMPs是選擇性調(diào)控腫瘤微環(huán)境促進腫瘤轉(zhuǎn)移的重要因子,被認為是EMT過程中的誘導劑。在大部分腫瘤類型中,MMPs的表達水平都顯著升高,其中MMP2和MMP9是主要的蛋白水解酶,通過破壞基底膜,促進腫瘤細胞局部和遠處的浸潤,誘發(fā)腫瘤細胞的侵襲轉(zhuǎn)移。有研究表明MMP2和MMP9的血清學水平與胃癌組織的侵襲深度、癌細胞的轉(zhuǎn)移呈正相關(guān)[14]。本研究顯示LH作用后MGC-803細胞內(nèi)MMP2和MMP9的表達水平下降,可能是由于抑制了細胞遷移和侵襲能力。
綜上所述,LH抑制MGC-803細胞增殖、遷移和侵襲,可能與上調(diào)miR-203的表達,下調(diào)Slug、MMP2及MMP9的表達相關(guān)。該研究表明低毒高效的LH對轉(zhuǎn)移性胃瘤的治療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