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麗 張國強 盧先枝
壺腹癌為罕見惡性腫瘤,在占胰頭區(qū)域胃腸癌中發(fā)病率約0.5%,在惡性腫瘤中發(fā)病率約7%[1]。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為治療壺腹癌標準術式,可清除腫瘤病灶,抑制癌細胞持續(xù)增殖,減輕腫瘤細胞浸潤,但部分患者術后易復發(fā),導致患者死亡?;诖?,本研究選取我院壺腹癌患者120例,探討壺腹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患者預后的影響因素,報告如下。
本研究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壺腹癌患者120例,男性73例,女性47例;年齡:<60歲91例,≥60歲29例;分化程度:高分化32例,中分化51例,低分化37例;TNM分期:Ⅰ期28例,Ⅱ期49例,Ⅲ期43例;腫瘤大小:<5 cm 114例,≥5 cm 6例。
(1)納入:①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磁共振檢查、病理檢查確診為壺腹癌;②存在上腹痛、膽囊增大等癥狀;③符合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指征;④臨床資料完整。(2)排除:①復發(fā)壺腹癌者;②伴有其他原發(fā)性惡性腫瘤者;③隨訪期間失訪者。
1.3.1 調查方法 采用我院自制《壺腹癌術后遠期生存影響因素》調查問卷,收集患者性別、年齡、分化程度、腫瘤大小、有無血管侵犯、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NLR)水平、血小板/淋巴細胞(PLR)水平、有無淋巴結轉移和有無術后輔助治療信息,進行統(tǒng)計分析。經預實驗,本調查問卷內部一致性信度Crobach’sα系數(shù)為0.82,各維度分別為0.71~0.79;重測信度為0.85,各維度分別為0.74~0.80,內容效度為0.96。
1.3.2 檢測方法 取3 ml外周靜脈血,應用全血分析儀檢測血小板、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值,計算NLR、PLR水平,按照檢測儀器說明書實施檢測操作。
①3年生存率,術后對本組患者隨訪3年,統(tǒng)計壺腹癌患者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3年生存和死亡情況。②比較死亡者和生存者患者性別、年齡、分化程度、TNM分期、腫瘤大小、有無血管侵犯和NLR、PLR水平等指標的差異,分析影響壺腹癌患者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3年生存的因素。③以單因素分析結果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因素為自變量,以術后3年死亡和術后3年生存為應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分析。
120例患者均獲得有效隨訪,生存78例,死亡42例,3年生存率為65.00%(78/120)。
性別、年齡、分化程度與壺腹癌患者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3年生存無明顯相關性(P>0.05);腫瘤大小、有無血管侵犯、NLR水平、PLR水平、有無淋巴結轉移和有無術后輔助治療是壺腹癌患者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3年生存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1。
表1 單因素分析
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TNM分期高、腫瘤≥5 cm、存在血管侵犯、NLR高表達、PLR高表達、存在淋巴結轉移、術后無輔助治療,是影響壺腹癌患者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3年生存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多因素回歸分析
壺腹癌發(fā)病機制復雜,目前,臨床針對其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多認為飲酒、吸煙、慢性炎癥、膽道結石等因素相關,且相關良性腫瘤惡變也會導致壺腹癌發(fā)生[2-5]。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為臨床常用術式,具有一定治療效果,但因壺腹癌發(fā)病率低,對于術后患者遠期生存的相關研究鮮有報道,影響臨床實施防控工作[6-7]。
結果顯示,120例壺腹癌患者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均獲得有效隨訪,3年生存率65.00%。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腫瘤大小、有無血管侵犯、NLR水平、PLR水平、有無淋巴結組轉移和有無術后輔助治療是壺腹癌患者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3年生存的影響因素(P<0.05),初步提示上述因素有患者術后3年生存具有關聯(lián)性。TNM分期高、腫瘤病灶較大者,腫瘤侵犯程度高、侵犯范圍廣,會增加手術對機體創(chuàng)傷,增加免疫等應激反應,影響術后恢復,且高分期患者癌細胞擴散范圍更廣,術后復發(fā)和轉移風險更高,影響預后效果;獲得轉移潛能為癌癥進展的重要條件之一,實體腫瘤多存在經淋巴管、血管轉移特性,合并淋巴結轉移者癌細胞淋巴管轉移風險更高,易導致癌細胞經淋巴復發(fā),而存在血管侵犯者,血管受累會影響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的徹底性,導致在術后短期內腫瘤細胞復發(fā),或導致癌細胞經血行轉移至肝臟等器官,影響遠期生存。NLR、PLR表達水平增高主要和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血小板表達失衡相關,可反映機體是否存在急性炎癥反應和局部免疫效應,其表達水平越高,機體炎性狀態(tài)越強烈,免疫效應作用越低,利于腫瘤增殖、侵襲、轉移[8-9]。
經進一步研究,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TNM分期高、腫瘤≥5 cm、存在血管侵犯、NLR高表達、PLR高表達、存在淋巴結轉移、術后無輔助治療是影響壺腹癌患者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3年生存的危險因素(P<0.05),有力佐證上述因素和壺腹癌患者術后遠期生存的相關性。臨床可據(jù)此實施干預措施:若患者存在血管侵犯,則應結合個體實際情況,實施血管部分切除或移植血管治療,避免術后出現(xiàn)血行轉移,進一步確保手術治療效果,降低對預后的不良影響;針對腫瘤分期高、病灶體積大等不良預后風險較高的患者,術后積極實施放化療等輔助治療措施,消除殘留癌細胞組織和微小病灶,最大程度降低復發(fā)和轉移風險,改善預后。此外,鑒于壺腹癌患者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生存的影響因素較多,和腫瘤病理、分子生物學等多方面相關,臨床應結合患者實際治療需求,選取最佳術式或綜合治療方案,確保手術治療效果和患者生存質量。
綜上所述,TNM分期高、腫瘤病灶大、NLR和PLR高表達、合并血管侵犯、伴有淋巴結轉移及術后未實施輔助治療是壺腹癌患者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3年生存的危險因素,臨床應據(jù)此進行實施干預措施,延長患者術后生存期,提高預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