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全媒體記者 曹 眾 宋 成
在祖國東北,佳木斯市向東,沿221 國道前行約15 公里,就來到了中國農業(yè)合作化經營的發(fā)源地——樺川縣星火朝鮮族鄉(xiāng)星火村。
村內,“新中國第一集體農莊”的印記隨處可見。第一個集體農莊,第一個拖拉機站,第一個突破大面積高產地區(qū),第一個寫進小學課本的集體農莊,在這里曾誕生過新中國的幾個第一。
讓土地生金,讓人生希望,讓日子有奔頭,這樣的生活信條體現了幾代星火人的勤勉務實。
1945 年,樺川解放。1947 年,樺川水利農場建立,并組織農民進行集體化生產,體驗大規(guī)模經營和農業(yè)機械化的好處。1948 年初春,水利農場派人到吉林省敦化、延吉等地,動員有種植水稻經驗的朝鮮族農民遷移。于是,這些“老星火”們在房無一間、地無一壟、一窮二白的情況下,來到茫?;脑?,建房安家,開荒種稻。
1951 年,樺川水利農場響應政府號召,學習蘇聯辦集體農莊經驗,新中國第一個集體農莊——星火集體農莊成立。
披荊斬棘,寒來暑往,難忘那燃情歲月?!澳菚r可苦了,早晨光腳下地插秧,那水拔涼拔涼的。”金東新、姜吉龍兩位老人,對那種寒冷記憶猶新:“水上面一層小冰碴,腳伸進去拔得趕緊往回抽。黨員干部先帶頭下地,腿都凍木了也都挺著。1967 年才有了水靴子,后來發(fā)明了插秧機,我們就輕松多了?!?/p>
光陰似箭,歲月不居。2013 年,中央1 號文件提出要扶持聯戶經營、專業(yè)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星火”也開啟了合作社種植新時代。
從前求高產,是為了讓更多人能吃飽飯。“老星火”鉆研水稻耕作生產技術,曾建設了可日加工8 萬斤的制米廠。如今,不但追求高產,還追求高質量?!靶腔鸫竺住背掷m(xù)暢銷全國30 多個大中城市?!拔覀兩a的有機稻通過中綠華夏認證,大米能賣到每公斤60元左右?!贝甯刹拷榻B。
2017 年,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引領和扶持下,光伏發(fā)電和秸稈發(fā)電扶貧項目落戶星火村,帶動貧困戶年均增收4000 元。此外,還建起了食品加工廠,用村民們“釀米酒、腌泡菜、做打糕”的老手藝增加收入。大米鍋巴、小米鍋巴、泡菜等新型包裝食品,形成品牌銷向全國。
“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2019 年,22 戶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新建的多功能綜合文化樓里歡聲陣陣,民族舞蹈隊和門球隊遠近聞名,孩子們免費上學……星火村呈現出社會主義新農村蒸蒸日上的新氣象。
村上有文化的長者念叨著:“咱這日子越來越好了,往后一準會更紅火!幸福的星火漸呈燎原之勢?!?/p>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苯陙?,星火村先后獲得了“全國文明村”“省級文明村”“新農村建設四星級村”“市級黨建示范點”“縣級五面紅旗村”等榮譽稱號,入選了“全國鄉(xiāng)村旅游重點村”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