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翎羽 姜春媛
(作者單位:遼寧對外經貿學院)
手工制作工藝在我國民間有著悠久的制作歷史,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瑰寶,她以其悠久的歷史、精湛的技藝、豐富的門類、傳世佳作蜚聲海內外,幾千年來,傳統(tǒng)手工藝產品始終是代表中華民族的一大特色產業(yè)。傳統(tǒng)的工藝品既是文化藝術品,又是日常生活用品,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接下來我會給大家單獨介紹一下我國傳統(tǒng)工藝美術中最具代表性的品類,陶瓷。我國傳統(tǒng)的陶瓷工藝美術品,質高形美,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聞名于世界。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人早在約公元前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發(fā)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砌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見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鋁、高嶺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較高,但可塑性較差。除了在食器、裝飾的使用上,在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資源黏土經過溶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質具韌性,常溫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燒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裝水;燒至1230度則瓷化,可幾乎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溫耐腐蝕。其用法之彈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有各種創(chuàng)意的應用。陶瓷材料目前尚無統(tǒng)一的分類方法,所以通常把陶瓷材料分為玻璃、玻璃陶瓷和工程陶瓷三類。
陶瓷是以天然粘土以及各種天然礦物為主要原料經過粉碎混煉、成型和鍛燒制得的材料的各種制品。以前人們把用陶土制作成的在專門的窯爐中高溫燒制的物品稱作陶瓷,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陶瓷的傳統(tǒng)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無機非金屬礦物為原料的人工工業(yè)產品。它包括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經混煉,成形,煅燒而制成的各種制品。由最粗糙的土器到最精細的精陶和瓷器都屬于它的范圍。對于它的主要原料是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鹽礦物(如粘土、石英等),因此與玻璃、水泥、塘瓷、耐火材料等工業(yè),同屬于“硅酸鹽工業(yè)”的范疇。陶瓷的主要產區(qū)為景德鎮(zhèn)、醋陵、高安、豐城、萍鄉(xiāng)、黎川、佛山、潮州、德化、淄博、北流等地?,F代陶藝與傳統(tǒng)陶藝相比更注重質地性能,取材也與傳統(tǒng)的陶藝不同,不再僅限于瓷泥和陶泥,而是有意突破傳統(tǒng)陶藝原料的使用范圍,利用泥料的不同特性,來發(fā)揮各種材質的潛在美感。
早在歐洲掌握制瓷技術之前一千多年,中國已能制造出相當精美的瓷器。遠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已有風格粗獷、樸實的彩陶和黑陶,其中分別以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山東龍山文化為代表在陶瓷界中大放異彩。從我國陶瓷發(fā)展史來看,一般是把“陶瓷”這個名詞一分為二,為陶和瓷兩大類。中國傳統(tǒng)陶瓷的發(fā)展,經歷過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時期,種類繁雜,工藝特殊,所以,對中國傳統(tǒng)陶瓷的分類除考慮技術上的硬性指標外,還需要綜合考慮歷來傳統(tǒng)的習慣分類方法,結合古今科技認識上的變化,才能更為有效地得出歸類結論。
中國古代文明中的四大發(fā)明,其實大多與中國傳統(tǒng)工藝相關,或者說就是傳統(tǒng)工藝文明的產物。久遠的工藝美術歷史留給今人的,既有無數令世人驚羨的產品,還有吸須傳承的傳統(tǒng)工藝文化及其精神。
首先,陶瓷是中國傳統(tǒng)工藝美術中最具代表性的品類。
當代考古資料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在我國黃河流域的河南、河北,長江流域的江西、浙江,東南沿海的廣東、廣西等地都已有燒陶器的活動。元代,景德鎮(zhèn)成為全國制瓷中心,青花釉里紅成為瓷器生產的經典作品。隋唐時期國力強盛,時與西亞、東太平洋環(huán)島等地擁有文化交流,故其時期瓷器風格雄闊,并以其博大清新,渾厚有成,華麗豐滿的風格享譽世界,并享有“瓷國“之稱;宋朝時期的瓷器可謂是中國瓷器史中最為璀璨的時代,宋時的陶瓷大以“素淡含蓄、端莊挺秀、恬靜優(yōu)雅”的特點而聞名,其中,“定、汝、官、哥、鈞”五大名窯與磁州窯、吉州窯、龍泉窯、景德鎮(zhèn)窯都是可以算作家喻戶曉的;明清時期,各色彩瓷展示著制瓷業(yè)的杰出貢獻,各種制器技藝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如斗彩、去瑯彩、粉彩、五彩等,形成一個驚羨天下的彩瓷時代。其次,青銅工藝。從公元前兩千年左右開始至殷商、西周達到鼎盛,歷經十五個世紀的輝煌。中國青銅工藝其冶鑄技術之進步、生產和鑄造規(guī)模之宏大、生產的品種和造型之多樣、設計之匠心、裝飾之精美、文化意義之豐富,都可以說舉世無雙。第二,中國是最早發(fā)現漆樹、種植漆樹、使用天然漆顆涂器物、制造漆器的國家。目前發(fā)現最早的漆碗是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漆碗,使用朱紅色漆。三代時期,漆器是貴族用品,戰(zhàn)國以后漆工藝進入了一個長達五百年的鼎盛時期,楚漢漆器是人類漆器史上難以比肩的經典之作。唐宋時代還創(chuàng)制出了各種雕漆,如剔紅、剔彩、剔犀等。添還作為造像的工藝,成為佛教藝術的重要工藝形式。最后,中國人對玉石充滿了敬意,古人說玉為萬物主宰,亦為天天地精華,玉有五德,也有辟邪除崇、延年益壽的功效。中國制玉歷史悠久,用途廣泛,形式繁多,質地瑩潤,碾琢精湛,風格獨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與時代特征,在工藝領域中獨樹一幟。它是中國的一種特殊文化,它充溢了中國整個的歷史時期,君子愛玉,儒家講究“君子必佩玉”,“無故,玉不去身”等。在先秦時期人們已經“以玉比德”,對玉質之美的喜好,更是可以洲及新石器時代。有學者曾認為中國文化實可稱作玉石文化,我們從新石器時代各種玉瓊玉壁的盛行、到周朝重玉之風極盛,自天子以下人人佩玉,《周禮》中賦予玉以德的理想和內涵;春秋戰(zhàn)國時期崇尚“君子比德于玉;到先秦時代“君子玉不去身”;漢時玉紋多描摹神話,故又為玉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隋唐時經濟繁榮,文化發(fā)達,玉的實用性與生活性提高;到明清各種玉制品,大到高達兩米多的“玉山子”,小到各種玉佩飾,皆擁有其不同的用途和價值,可以說玉可見于中國人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各個層面。玉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貴遺產和藝術瑰寶,它就像一顆明珠那樣,永遠地散發(fā)著璀璨奪目的光芒,成為世人的寵兒。
傳統(tǒng)工藝美術本質上說是舊時代的產物,也是舊文化的產物。
圖1 擺件設計
在科技主導的現代社會中,作為傳統(tǒng)手工業(yè)生產的工藝美術,不僅其生產具有一定的守舊性,而且在文化層面上也如此。有的產品在形式、風格、趣味諸方面已不能適應當代人的生活需求和審美需要;傳承的目的是文化保持,同時它亦有為當代生活服務的要求,創(chuàng)新因此而具有必然性。[1]但是創(chuàng)新是有限度的創(chuàng)新,是在傳承與保持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因為傳統(tǒng)工藝美術的產品、樣式、質料、風格等等,都已成為一種定勢,有的已作為一種傳統(tǒng)和規(guī)范而呈封閉狀態(tài)。如傳統(tǒng)玉雕、象牙雕刻,已形成那種較為工整、逼真、細致的雕琢樣式和風格,如果采用現代抽象雕塑的創(chuàng)作方法,將玉石、象牙之類的材料制作成抽象造型,這將使人感到不倫不類,不僅因為傳統(tǒng)的玉石工藝通過精雕細刻將玉石和象牙的材質之類充分表現出來,即一件作品展示了技藝和材質兩方面,如若采用抽象雕塑方法處置玉石、象牙等傳統(tǒng)工藝的材料,著力表現其藝術的觀念,似乎離傳統(tǒng)工藝美術太遠;重要的是,在人們的認識和意識中,已經形成了一種定勢和固有的認知結構。故此,在追求美的同時也要掌握好分寸,不能一味死板墨守成規(guī),也不能完全將傳統(tǒng)摒棄,為了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卻迷失了初衷。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fā)現這里存在著兩個問題,一是原有工藝與材料統(tǒng)合而形成的傳統(tǒng)本身具有封閉的結構,所有創(chuàng)新都將面臨一個“度”的規(guī)定;二是人們的認知結構決定了對其變化的接受程度和可能性。[2]因此,傳統(tǒng)工藝美術的創(chuàng)新,既有來自已有作品樣式、風格、工藝材料甚至技術的限制,也有人們已有觀念、意圖、心理定勢等方面的限制。
“形態(tài)”是工藝美術的造型主題,而它們的表現形式,也就是它們的造型方式,卻隨著每個歷史朝代的更替而轉變,總是與當時當地的材料工藝、藝術技巧、社會風尚相適應,往往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地域特色。正是因為如此,才能將時代風華完美地展現給世人,供人欣賞品鑒。
“神韻”是工藝美術的重要思想,盡管每個歷史時期的變化往往與前一個時期大相異趣,我們仍能感受到在這些形式多樣的造型中所特有的精神氣質,不論是彩陶上稚拙的鳥紋和蛙紋、青銅器上的療厲的毀餐,還是漢代漆器上飄逸的鳳紋,在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的淘洗之后,仍然呈現出一種驚人的生命活力,感動著我們現代人。而這種神韻的承傳來源于中國傳統(tǒng)的造型觀念,即中華民族特有的哲學觀念和市美意識。人們之所以反反復復地描掌著同一個圖形,不僅僅是因為它的外形具有多么美好的欣賞價值,更重要的是在于我們所看到的這些傳統(tǒng)圖形后面,往往蘊藏著更多更深的吉祥意義。
那么如何表現出這種神韻呢?首先,真切實際的感受神韻才能表達神韻:就像沒有見過珠穆朗瑪峰的雄偉就不知道山的高大;沒有沉入海底就不知道海的寬厚;沒有沉浸在鳥語花香的草地里曬太陽就不知道春天的味道。投身自然,將自己代入其中,用心來感受身邊一切生命的鮮活美好,感悟生命的偉大與奇跡,揣摩它們想要向世間表達什么,再用雙手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塑造,將大自然的語言融入作品中,通過作品將自然的語言轉述出來。其次就是要擁有充足的耐心與強大的創(chuàng)造力。但似乎大自然好像有意限制我們的想象力,才把自然的神韻雕刻的美輪美奐。不同的生命有著不同的表達形式,它們的一靜一動無不充斥著豐富的神韻,匠人將這些神韻的片段剪輯下來,表達出來,就是工藝美術的靈魂所在。
外在形態(tài)是內在意義借以表達的方式,是內在涵義的外化和物化,所以,最初只是源生于人們對自然、宗教、和對圖騰等傳統(tǒng)圖形的崇拜,經過時間的行變,進而延伸出期盼“生命繁衍昌盛,生活富貴康樂”等許多美好象征意義來。幾千年以來,人們從未停止過對其的研究與探索,同樣也從未停止過對神韻美的追求。
綜上,我們有必要將工藝美術既看作經濟產業(yè),又看作文化產業(yè),同時也將其作為文化藝術事業(yè)來認識、理解、研究和扶持。像認識其既是物質文化又是非物質文化一樣,多方面、多角度地認識其本質和特征,從具體的工作出發(fā),加以不同的處理。如在商品生產上以經濟性為主體,但在傳統(tǒng)技藝的傳承方面又要從文化事業(yè)的角度加以支持,包括實行保護性的稅收政策,對部分工藝產品實行保護等等,透過傳統(tǒng)藝術的歷史延伸脈絡,我們可以看出,藝術本身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不斷地受到新的技術與意識觀念的沖擊而更新拓展,它的內涵與精神是民族歷史長期積淀的結果,是中華民族所特有的,也是民族形式的靈魂之所在。中國吉祥文化是東方文化的一處獨特景觀和寶貴財富,它題材廣泛、內涵豐富、形式多樣、流傳久遠,是其他藝術形式難以替代的,在世界藝術之林中,它那獨特的東方文化魅力正績緩生輝。
在追求個性化的今天,手工制作工藝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裝飾和實用的性能、手工隨心所欲的樂趣,已經不可抗拒地在我們身邊流行起來,她像風一樣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巨大的市場前景。[3]隨著高新技術工業(yè)的興起,各種新型特種陶瓷也在各個領域中找到了適合它們的崗位,獲得了飛躍性的發(fā)展,如今,陶瓷已日趨成為卓越的結構材料和功能材料。它們具有比傳統(tǒng)陶瓷更高的耐溫性能,力學性能,特殊的電性能和優(yōu)異的耐化學性能。手工制作工藝美術是生產者的藝術,它出自民間,更要融入民間、走向民間、服務于民眾,始終把實用和審美融合于一體,帶有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性,非為純藝術現象。民間工藝美術植根社會最基層,在不同的民族,不同文化百花齊放、不同地域生生不息,才得以構筑了基礎雄厚的大眾文化底蘊,并對其他文化藝術產生過深遠的影響。所以我們此次研究是為了使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國傳統(tǒng)手工藝,挖掘并欣賞它們的美。也是為了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使大家能夠愛上我們國家所獨有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