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繪畫的形式也變得非常豐富,越來越多的綜合材料也被人們廣泛地運用在架上繪畫中。在傳統(tǒng)藝術中,材料語言一直是造型和色彩語言的基礎,并長期不被人們重視。但是在現代藝術中,它的地位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其實,綜合材料在我國起步較晚,立體主義出現時,西方畫家就已經開始使用綜合材料了。并且綜合材料一詞從一開始就是從西方國家傳入國內的,原意是指混合的媒介。我們可以把它拆分開來理解,首先混合的,是指各種各樣我們生活中的材料例如沙子、樹脂、清漆、石膏等混合在一起。媒介,這一詞很好理解,藝術家想要表達情感,他必須要有一個載體,它可以起到連接的作用,是藝術家和觀者之間的一個橋梁,我們把它稱之為媒介。綜合材料并不只是簡單的物質材料,它還帶有某種精神屬性。藝術是很主觀的,所以對于綜合材料的選擇,藝術家有很大的主觀性,藝術家根據畫面主題的需要,進行綜合的考量,選擇合適的材料。例如,想要厚重一點感覺的會使用粗糙的材料,想要高貴典雅的感覺會選擇使用細膩的材料等等??傊囆g家想要找到最適合的材料必須要不斷嘗試才行,還要和生活相結合,深入挖掘材料特性。
寫意油畫是介于西方繪畫和中國傳統(tǒng)繪畫之間的藝術表現形式。它是在改革開放之后才慢慢開始出現的。寫意油畫一般描繪的主題多是風景。但是它和我們傳統(tǒng)的風景是有區(qū)別的。傳統(tǒng)的風景畫只是簡單的運用到畫筆,而寫意油畫卻不局限于只用畫筆。我們雖然使用西方的繪畫顏料和工具,但是表達的是我們本民族的事物和情感。寫意油畫注重對意境的追求。所以它并不是簡單的描摹臨寫,它是通過事物的外在形象能夠揭示事物的本質來。寫意油畫并不是簡單的主觀創(chuàng)作,它與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緊密相關。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寫意作為一種創(chuàng)作方法,在于表達藝術家的情感和意境。也就是說,畫家所畫的事物,不光是對事物的外在進行描畫,更是自己內心的寫照。這與我國傳統(tǒng)繪畫一脈相承。寫意作為傳統(tǒng)的美學思想,在油畫實踐中,不斷受中國本土文化的熏陶,很大程度上吸收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使其寫意精神成為中國油畫的一大特色。寫意還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繪畫,它會根據不同的物質材料呈現不同事物的質感和趣味,同時綜合材料的應用不斷擴寬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空間。[1]
在當代藝術中,綜合材料已經成為藝術作品中生動的一部分,活躍在各個主要藝術領域。在各類年度藝術展和主題展中,我們總能看到材料比較全面的藝術作品,很難以物質進行分類。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不僅涉及到創(chuàng)作材料的選擇,還包括對材料的加工等。從材料的特性出發(fā),我們應該賦予畫面中的材料新的意義,而不是簡單地把它們堆砌起來。我們需要以合適的方式使用合適的材料,這樣才能在畫面上起到增值的效果。藝術家將多種材料技術和創(chuàng)作理念融合在一起,在為藝術提供更多新奇想法的同時,也增加了藝術作品的感染力。利用綜合材料的需要,藝術家總是對材料有感知和創(chuàng)新,跳出傳統(tǒng)材料技術的框架,獲得新的表現,因為藝術不僅是人的需要,也是人的創(chuàng)造。每種材料都具有自身的特性,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時要對材料具有感知力和創(chuàng)新力,通過嘗試性的實踐,表達藝術語言的多樣性。綜合繪畫中的材料技法大致分為三大類型,分別是媒介肌理法,拼貼法,拓印法。[2]
媒介肌理法,是藝術家借助一些繪畫工具和繪畫顏料在畫布上留下筆觸的方法,例如,我們借助刮刀進行刮刻,堆積,和噴灑繪畫顏料,以及在畫布上面黏貼金屬,木頭等,混合各種材料,給予畫面特殊的肌理效果。材料肌理就是藝術家選擇不同材質的特點,形成畫面主題的肌理。不同的材料,粗糙的,平滑的和流動的,都可以產生不同的含義。肌理在現代的很多畫中都能看到,肌理其實也存在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畫家使用肌理無非是想做出效果和大自然中某些事物相似罷了,所以在寫意油畫作品中,物質材料在畫面中所形成的肌理會給觀眾某種精神暗示,并且還會對畫面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通常我們制作肌理的材料一般有立德粉,丙烯,顏料,清漆,石膏,樹脂等材料,在正式制作肌理時,我們應該調配好各種材料之間的比例,然后再加入粘合劑,然后等膠干掉之后,肌理才會留在畫布上,但是我們制作肌理時一定要記住,并不是材料越多越復雜對畫面就是好的,還應該考慮到材料與創(chuàng)作的主題是否相得意彰。只有用得其所,才是最優(yōu)的。
早在二十世紀剛開始時,西方一些前衛(wèi)的藝術家,例如馬蒂斯、布萊克、畢加索等,就對手工紙拼貼藝術進行了實驗性的探索和研究。當畢加索的第一張拼貼作品《藤椅上的靜物》問世之后,拼貼法開始被大眾知曉。它完全打破了傳統(tǒng)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思路。拼貼法,顧名思義,就是將各種可能不太相干的材料拼在一起,然后貼在我們的畫面中。拼貼,這種手法現在經常出現在當代藝術家的畫面中。拼貼并不是簡單的將材料進行疊加,它也是要根據一定的構成法則,色彩關系然后再通過藝術家的再創(chuàng)造,使材料變成另一種形式呈現在觀者面前,在這個過程中藝術家就像視頻剪輯師一樣,有一堆材料放在那,但藝術家只會選取對自己主題有用的材料 ,拼貼在畫面中。拼貼法打破了傳統(tǒng)的西方繪畫法則,透視,在拼貼過的畫面中透視法則可能蕩然無存。[3]
拓印是我國的傳統(tǒng)的手工藝,它始于宋朝,是最古老的印刷技術。但現在,隨著物質材料不斷創(chuàng)新,一些藝術家從我國的本土文化出發(fā),將拓印這種技法運用在油畫中。拓印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復制,它可以復制很多東西的紋理和質感。例如,鞋底,魚網,球拍,植物等,然后借助油畫顏料,丙烯,油漆等繪畫材料,印到我們的畫面中。藝術家徐冰《鬼打墻》作品就是用宣紙來拓印長城的一幅藝術作品。運用拓印的方法,可以將長城上磚石被歲月侵蝕的印痕完美的復制出來,這樣給觀者帶來無比震撼的視覺感受。
從畫面的關系來看,拓印法不但可以制造出豐富畫面的基底,還可以繪制出各種生動的形象。我們在拓印內容時,也是需要藝術家進行二次創(chuàng)造的,需要藝術家對畫面進行經營與安排,根據藝術家對主題的理解,選擇合適的材料和內容。
二十世紀80年代,隨著西方繪畫觀念的涌入,中國藝術家也開始嘗試使用不同的材料運用在自己的畫面中。但是,當時國內藝術家對綜合材料也知之甚少,所以也沒有屬于自己的材料藝術想法,經過幾十年不斷的探索和研究,一批以綜合材料為主進行寫意油畫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逐漸浮現出來,諸如管策,尚楊,許江,張元,朱進等等。他們從本土文化中出發(fā),發(fā)現不同藝術之間都在自然中呈現一種和諧狀態(tài)。下面筆者重點分析一下我國具有代表性的畫家,他們在綜合材料作品中的繪畫特色。
許江是我國比較早的,將綜合材料運用在油畫創(chuàng)作中的藝術家了,他也是一位中西結合的藝術家,他根植于中國文化,又受到了西方國家的熏陶,他把這兩者物質很好的融入了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許江的畫面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很有氣勢,雖然沒有見過藝術家本人,但是從他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他本人內心肯定有一團熊熊燃燒的火焰。他的藝術被稱為繪畫浮雕,他的作品都挺厚重的,給人一種視覺的碰撞之感。在他的《弈棋》作品中,就透出了中西合璧的氣質。這幅畫中的元素有棋盤,棋子,石膏手,臉膜,還有宣紙。其中棋盤,棋子,和宣紙都是很能代表我們中國文化的,而且整個畫面透出一種古樸的氣息。材料本身彰顯的文化價值,于其創(chuàng)作理念很契合。
許江非常注重繪畫中精神層面的意趣,他支持在寫意油畫中不光要使用材料,更應當注重文化內涵。在許江的作品《葵園》系列中,他很明顯的完成了從物質性到精神性的升華,觀者能很明顯的感覺到他筆下向日葵強大的生命力。所以我們不能只是看到畫面表面的材料,我們更應當了解材料背后所暗含的精神寓意。我們需要油畫民族化,如果我們脫離了我國文化的語境,那我國油畫和西方油畫也沒有什么異同了。
在張元的綜合材料作品中,他使用了生活中可見的一切材料,在他作品中的材料不是單一的,而是以多種復雜的材料技法,創(chuàng)作出強烈的肌理效果和視覺表現。他熱衷于對材料的深入研究,并且他能夠在他的作品中充分發(fā)揮材料的本質,并把它們轉化成自己獨特的符號和繪畫語言。張元在進行研究綜合材料中,一直立足于中國民族文化之中。在他的作品中,我們也能感受他比較注重表現當時的文化社會背景下的民族精神和傳統(tǒng)文化元素。在作品《天水一色》中,他利用現成品亞麻布獨特的肌理和材料與油畫融合,產生新的視覺形式,在材料、形體、色調、構圖等方面形成有機統(tǒng)一。它既不是粗糙的,也不是隨意的。畫面的塊與形融合在畫面的結構關系中。通過丙烯顏料與材料的有意識重組,藝術家利用材料的文化屬性,通過繪畫來展現超越物質本身的文化語言,表達中國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張元也通過這部作品表達了對自然客觀存在的尊重。同時,他也用自己的藝術形式表達了對中國山水世界更深層次的質疑。再如,他在綜合材料繪畫《自然,裂變系列之一》中,張元運用不同的材料,結合傳統(tǒng)油畫顏料,創(chuàng)作出充滿肌理效果的藝術作品,山體的厚重與萬物叢生的場景,被張元的綜合材料表現的淋漓盡致,大自然本身就充滿著隨機性與不穩(wěn)定性,而張元正是通過這種肌理的表現形式來對大自然的本質進行藝術的刻畫,使得材料在繪畫中并不是那么突兀,反而融合于作品中,恰到好處的展現出大自然宏偉的氣質。
在綜合材料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有很多不是我們人為能控制的因素。尚揚很重視繪畫創(chuàng)作中的這種偶然性,這種偶然性有時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他說:“隨機,即在能夠把握住作畫過程中出現的‘偶然性因素’,并將其發(fā)生引入至畫面中成為的某種存在意味。而作畫人的個人修養(yǎng)與經驗性趣味必然也會左右作畫的過程,從而達到順其自然的有效的把握偶然性,同時作畫人骨子里的那些東西也將會袒露無疑”。想要獲得這種偶然的驚喜,藝術家必須要對材料十分的熟悉,因為綜合材料具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在尚揚的作品中,他經常將丙烯、墨水、沙子、清漆、植物、照片、蠟等材料介質折疊在一起,并使用拓印、噴墨等創(chuàng)作手法。在“大景觀系列”作品中,尚揚以沙、丙烯、油畫為媒介進行創(chuàng)作。西方看似破碎的開端集,似乎有寫意山水的自然韻味。他的作品充滿了傳統(tǒng)藝術的魅力,對人、社會、自然、文化等多方面的關懷,打破了傳統(tǒng)與現代、物質與精神的界限。由此,綜合材料在尚揚的畫面中得到了全新的再創(chuàng)造。具有山水風格和綜合材料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形式成為了尚楊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
第一次見到綜合材料的繪畫,就被其畫面深深的感染,我記得當時在展覽中見到的是基弗的作品,大受震撼。原來畫畫可以這樣畫啊,就這樣,他的這些畫像一顆種子一樣,在我讀研的時候,悄悄的在我心里發(fā)了芽。在研究生期間,我開始有意識的把綜合材料運用在我的畫面里,比如水泥,石膏,金箔,鐵粉啊等材料,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我發(fā)現繪畫不能一味的模仿別人,還得融入一些特色,我想到了我國本土畫家許江,他的作品帶有濃濃的東方情懷,我一下子,就喜歡上了他的作品。他的葵花太有生命力了,而且尺幅巨大,帶給人的力量也是無窮的。
在我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也是深受他的啟發(fā),我選擇了枯荷作為我的描繪對象,其實畫荷的畫家也挺多的,如林風眠,常玉,吳冠中等人,荷自古以來,就被文人墨客所喜愛,并作為清潔高雅的象征??墒钱斘羧盏暮扇~褪去了綠衣,只剩下鄒巴巴的皮囊,難免會別人忽視,但是每每我看見這樣情景的時候,心頭卻涌上來一股感動。讓我忍不住想要畫下來。
下面這幅畫是我的作品,在《荷韻》(圖1)這幅作品中,我嘗試了多種材料媒介結合起來使用,分別用到了水泥,石膏,金箔,這幅畫我想描繪的是深秋荷塘里荷葉已經枯萎時的畫面,我在湖藍色的底上刷了一點水泥,水泥正好可以營造這種蕭條的氛圍,然后荷葉的顏色上,我也做了一些調整,沒有用的很深沉,為了和背景的深色做區(qū)分,突出視覺中心,后面又使用了白石膏,使用白石膏是我的偶然嘗試,我發(fā)現白石膏在畫面中正好可以啟到局部提亮的效果,很自然,和整個畫面很契合。在荷葉的局部地方,我還用到了銅箔,因為銅箔加熱之后會出現比較斑斕的顏色,我覺得和枯萎的荷葉很搭,于是就用在了局部地方。在使用綜合材料的過程中,我發(fā)現,綜合材料繪畫,不是材料的堆砌,找到適合畫面的材料才是最重要的。
圖1 《荷韻》
隨著時代的飛速發(fā)展,藝術的觀念在不斷地推陳出新,藝術的形式也層出不窮。在寫意油畫的中,加入了材料,是順應了時代和藝術發(fā)展的潮流,也增加了油畫藝術從未有過的視覺表現的張力。綜合材料在油畫中的使用也越來越普遍,中外藝術家都在進行大膽的嘗試著,努力尋求著新材料,新形式。力求將綜合材料之美詮釋到極致,對于油畫專業(yè)的學生來說,更是要緊跟時代的潮流,把握住藝術的創(chuàng)造脈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