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優(yōu)文
查爾斯—瓦爾丹·阿爾康(Charles-valentine Alkan,1813.11.30--1888.3.29)是浪漫主意時期非常重要的一位法國音樂家,與肖邦、李斯特同處于一個時代;他是肖邦惺惺相惜的摯友,同時李斯特對他更是推崇至極。肖邦被譽為"鋼琴詩人”,他的作品風格充滿著詩情畫意,最為突出的就是其旋律獨具特色,擁有精致、憂傷、內(nèi)斂、寬廣如歌的特點,使鋼琴真正的表現(xiàn)出了像人聲和弦樂樂器一樣連貫綿長的“歌唱”能力。而李斯特,我們稱他為“炫技大師”,他的作品風格氣勢恢宏,激越昂揚,以極大程度拓展了鋼琴的超級技術(shù)而著稱,其作品技巧極為復雜,絢麗奪目。而當筆者欣賞阿爾康的作品時,不禁驚嘆:它竟同時擁有肖邦與李斯特二人最為奪目的優(yōu)點!不得不說,阿爾康是個非常善于取長補短的音樂家,他的旋律有著肖邦精美、如歌的特點,有些地方更是借鑒并創(chuàng)新了其"花腔式”旋律、精巧的裝飾音使音樂更加富有表現(xiàn)力。不同的一點是阿爾康的旋律比之肖邦則更加的沉重而深邃。在技巧方面,阿爾康比之李斯特,也只會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個人認為其二人可并稱為“技術(shù)大匠”,這首“回憶”的作品里,有非常之艱深的技術(shù)難點,音樂有如呼嘯的龍卷風席卷而過,像交響樂一般宏偉,強勁遼闊。
如此重要的浪漫派音樂家卻有著與其作品偉大程度成反比的知名度,甚至很多圈內(nèi)的音樂人士對他知之甚少,當我查閱其個人資料時,發(fā)現(xiàn)在各大網(wǎng)站各個期刊中關于他的研究文獻寥寥無幾,只有幾篇文章詳細概述了其一生的傳記,我翻閱資料時發(fā)現(xiàn),李斯特雖然對他推崇至極,卻并沒有演奏他的作品,包括他自己,也是鮮少演奏。我想除了他性格孤僻以外,作品艱深的技巧已經(jīng)令人望而生畏、難以完成。更別提在完成技術(shù)后做到對音樂的表達,這也是使他的作品流傳度不廣的原因之一?,F(xiàn)如今,越來越多的音樂研究專家開始重視這位被世人所淡忘的音樂家,認為發(fā)掘阿爾康的作品是具有極重要意義的。而本人對此作品進行深入的研究,從阿爾康不平凡的音樂經(jīng)歷為起點,通過他傳奇的音樂旅程和獨特的創(chuàng)作生涯,通過自身對這首作品的研究與學習,將《“回憶”三首傷感小品》中匠心獨具的音樂形態(tài)、困難艱深的鋼琴技巧和鉤深極奧的音樂情感進行探繹索隱,給學習阿爾康作品的演奏者一些可供參考的理論依據(jù),在使更多的人了解認識到這位偉大的音樂家、對其作品更深入的理解上略盡綿薄之力。
阿爾坎,1813年11月31日出生于法國巴黎。在其幼年時期,就展現(xiàn)出了無與倫比的音樂才能:6歲時考入音樂學院,8歲獲得視唱的第一名;9歲,他的老師愷路畢尼(Cherubini)稱贊他為所有同齡孩子里最聰明優(yōu)秀的一個;10歲獲得了鋼琴比賽的一等獎;12歲時獲得和聲比賽一等獎;20歲時獲得了管風琴比賽第一名;16歲到23歲在音樂學院教授視唱練耳課程,他曾經(jīng)教導過法國的著名音樂教育家納迪亞布蘭哲的父親。
阿爾坎在音樂學院里的鋼琴老師是約瑟夫-齊默爾曼(P.J.Zimmermann)。阿爾坎在社會上的名聲傳播開來和他老師對他的愛護、賞識和提拔有著分不開的關聯(lián)。齊默爾曼曾聘他為教學助理,并帶著他出席巴黎各個藝術(shù)、文化圈的社交場合,由此,阿爾坎認識了很多著名的文豪例如大仲馬,小仲馬,雨果,喬治桑等,還有偉大的鋼琴家肖邦和李斯特,阿爾坎非常崇拜肖邦,不僅與他一直維持著非常密切的關系,甚至對阿爾坎今后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被人們稱之為是肖邦的浪漫派后繼者、第二個李斯特。
在阿爾坎25歲的時候,他與肖邦合開了一場音樂會,致使他名聲大震,聲譽達到了頂峰,僅遜色于李斯特。這一切看起來非常的順利,似乎他的人生即將開掛,走向人生巔峰。但是在當時的時代里,大肆風行像李斯特那樣炫技華麗的風格,而阿爾坎卻固執(zhí)的演奏著古典作品,如舒伯特、莫扎特之類的作品。于是有人開始抨擊他,阿爾坎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敏感而固執(zhí)的他不愿意附庸當時的主流音樂,他并沒有回應他人對他的種種批評,躲進了自己的世界里,不再追求名利并數(shù)年沒有重返舞臺,埋頭苦干的寫自己的作品;對于這件事情上,還有另外的一種說法:阿爾坎的性格里有一種極不平衡的矛盾感,一方面他是天才型的完美舞臺演奏家,另一方面他又不喜歡舞臺的表演,或許像他這樣天才型的人太過于精益求精,對作品的要求太高,導致了對自己舞臺上的表現(xiàn)并不十分滿意,所以他退出了舞臺,這種矛盾的性格也充分體現(xiàn)在了他創(chuàng)作的作品里。
1844年時,阿爾坎重返舞臺,并獲得了空前的成功,此時大家以公認他為當代最頂尖的鋼琴家,但由于后來又發(fā)生了一件事(在法國巴黎音樂學院的職位被其學生取代)使阿爾坎受到打擊,再次過起了與世隔絕的生活。阿爾坎謝絕一切客人,當有人來訪時,他會在門口掛起寫有“阿爾坎先生不在家”的紙牌,其實他正都在家里的閣樓中不愿見人,謝絕了一切的演出活動,潛心創(chuàng)作。直到阿爾坎60歲時,才開始了每年六場音樂會的頻率,曲目涉獵非常之廣,大力宣揚貝多芬后期作品與舒伯特的作品。但奇怪的是,他幾乎很少演奏和推薦過自己的作品,在其晚年更是對自己的作品閉口不彈。究其原因是否是因為他那矛盾敏感的性格,使他不愿意將作品公諸于世?;蛟S,他有著像中國古代的隱世高人一般的高遠情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