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云 , 伊 冰 , 鄧 陽 , 曹華斌 , 幸程鴻
(1. 江西省畜禽疫病診斷與防控重點實驗室 江西農業(yè)大學動物群發(fā)性疾病監(jiān)測與防治研究所 , 江西 南昌 330045 ; 2. 北京貝克和史東動物醫(yī)院順義分院 , 北京 順義 101300)
肥大細胞瘤是犬類第二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占犬類皮膚腫瘤的16%~21%[1-2]。因為其發(fā)病部位不明顯,容易被寵物主人忽略,從而致腫瘤的惡化及擴散,嚴重的將導致死亡。目前大范圍的手術切除是皮膚肥大細胞瘤的主要治療方案,放療可作為輔助治療手段,但是化療效果有限。遇1例犬腋下有腫塊伴有瘙癢癥狀的病例,經過臨床檢查以及組織病理學診斷確診為肥大細胞瘤Ⅰ級,現將發(fā)病過程、診治經過報告如下,以期為犬肥大細胞瘤的發(fā)病特征、診斷、治療和預后提供經驗。
金毛犬,雄性,7歲,體重33.5 kg,已絕育,有正常免疫驅蟲史。主訴:2018年12月20日,發(fā)現腋下有一直徑為2 cm左右的腫塊,有瘙癢癥狀并存在抓撓行為,未用藥。
2.1 一般臨床檢查 體溫38.7 ℃,呼吸急促,心率100 次/min,精神狀態(tài)一般,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Capillary refill time,CRT)≤2 s,皮膚腋窩下腫塊約2 cm,胸部和腹部有2處皮膚發(fā)紅。
2.2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guī)檢查和生化檢查指標均在參考值以內。血氣檢查顯示靜脈二氧化碳分壓降低,提示該犬肺泡通氣過度,其他指標均在參考值內,見表1。
表1 血氣檢查結果
2.3 影像學檢查 X 線檢查結果(圖1)顯示:可見胸廓不對稱,胸廓左側3~5肋間可見灰白色隆起陰影,其大小約為2 cm,其他部位均未見明顯異常。
圖1 X線檢查結果箭頭:皮膚腫物
2.4 細胞學檢查 細針抽取皮膚腫物進行顯微鏡檢查(圖2),可見大量富含胞漿顆粒的肥大細胞,同時可見卵圓形到圓形的細胞核,除肥大細胞外還可見成纖維細胞[3]。
圖2 皮膚腫物顯微鏡檢查(Diff-Quik染色,1 000×)M:肥大細胞; F:成纖維細胞
根據患犬的臨床癥狀,結合臨床檢查和細胞學檢查結果,診斷患犬為皮膚肥大細胞瘤。因肥大細胞瘤只能通過活檢才能分級及分期的確定,因此手術治療后將腫瘤做病理切片檢查確認分級及分期。
4.1 術前準備 患犬禁食禁水6 h,術前30 min 埋置留置針,皮下注射乙酰丙嗪0.65 mL[0.05 mg/(kg·bw)],布托啡諾1.005 mL[0.3 mg/(kg·bw)]使犬鎮(zhèn)靜后,靜脈推注丙泊酚注射液13.4 mL[4 mg /(kg·bw)]做術前麻醉,待犬進入麻醉狀態(tài)后躺臥保定,進行氣管插管術并連接呼吸麻醉機及監(jiān)護儀。
4.2 手術過程 沿著腫瘤方向切開皮膚,切開的距離大于腫瘤直徑3 cm,暴露出肌肉及腫瘤體,在瘤體周圍鈍開肌肉并分離包裹瘤體的肌肉,避開血管摘除瘤體。確認無出血后結節(jié)和十字交替縫合皮膚,碘伏消毒,關閉維持麻醉。待到動物有吞咽反射,拔除氣管插管,每15 min檢測1次心跳、呼吸、黏膜顏色,每30 min翻1次身,直至患犬蘇醒。
4.3 術后護理 術后皮下注射痛立定1.675 mL[0.05 mL/(kg·bw)]給犬止痛,速諾注射液1.675 mL[0.05 mL/(kg·bw)]和康衛(wèi)寧3.4 mL[0.1 mL/(kg·bw)]用于預防感染,術后帶伊麗莎白項圈,限制活動3 d,防止犬抓撓手術部位。每天對術口進行消毒護理(2~3 次/d),根據其恢復情況,2周后可拆線。
將摘除的腫瘤體放入福爾馬林浸泡的送檢瓶中,進行病理組織分級檢查。腫瘤表皮層完整,無破潰,真皮層可見大量束狀的結締組織,嗜酸性較強;部分區(qū)域可見彌散分布的圓形細胞,胞體較大,嗜堿性藍染(圖3A)。大量浸潤的細胞呈圓形或者橢圓形,細胞大小不一致,細胞染色深,核大深染,細胞質嗜堿性,藍染,核質比高,未見核分裂(圖3B)。確診為肥大細胞瘤Ⅰ級,低等級肥大細胞瘤。
圖3 犬肥大細胞瘤病理組織學觀察(H.E.染色)A:低倍鏡下腫瘤組織表皮和真皮層的病理學特點 (100×); B:高倍鏡下腫瘤組織分布和腫瘤細胞特點 (400×)
患犬于術后2周拆線,傷口恢復良好。1個月后進行復查,檢查相應組織情況及是否擴散。1個月后復查(圖4),手術部位組織界限清楚,組織表面不平整,暫無擴散,其他部位無明顯異常。
圖4 X線檢查結果
肥大細胞瘤是一種常見的犬類皮膚腫瘤,在臨床表現和生物學行為上具有高度異質性,復發(fā)和轉移的可能性各不相同[4]?;荚摬〉膭游锿ǔD挲g較大,平均年齡為9歲。據報道,柯利牧羊犬、拉布拉多尋回犬、金毛尋回犬、哈巴狗、中國沙皮犬和德國牧羊犬等由于遺傳因素患肥大細胞瘤的風險較高,但沒有性別傾向[5]。大多數犬只會出現單發(fā)腫塊,但也有一些會出現多發(fā)病灶,常見的轉移部位包括局部淋巴結、肝臟、脾臟和骨髓,影響臨床分期,進而影響治療和預后[6]。因此在進行切除后,確定腫脹物分化程度及分級尤為重要。按照 Patnaik系統(tǒng)[7]和Kiupel系統(tǒng)[8]來確診分期及分級,根據分化程度和侵襲性將犬肥大細胞瘤分為三級:Ⅰ、Ⅱ級和Ⅲ級,根據細胞有絲分裂情況分為低等級和高等級。大多數Ⅰ級肥大細胞瘤的被覆表皮完整,腫瘤與周圍組織界限明顯,富含藍染顆粒,無有絲分裂象。Ⅱ級肥大細胞瘤比Ⅰ級肥大細胞瘤的范圍更廣、更深,深入至真皮層深部,甚至是皮下組織中,有少量的有絲分裂象。Ⅲ級肥大細胞瘤分化不良,與周圍組織界限不明顯,可深入到皮下組織中,壞死和潰瘍是常見的繼發(fā)性特征,有絲分裂相多。低等級肥大細胞瘤,10個400倍視野中大于6個分裂相或2個多核細胞,中位復發(fā)大概14周,中位生存期為23個月。高等級肥大細胞瘤,10個400倍視野中大于3個異常細胞核,中位復發(fā)約為3周,中位生存期不到4個月。
本病例中H.E.染色腫瘤被覆表皮完整,腫瘤與周圍組織界限明顯,局限于真皮層中。肥大細胞分化程度良好,形態(tài)均一,排列成條索狀或疏松的片狀。肥大細胞細胞界限明顯,富含藍染顆粒。細胞核較小,呈圓形或卵圓形,可見核仁,無有絲分裂象。判定為肥大細胞瘤Ⅰ級,低等級肥大細胞瘤。對于低等級的Ⅰ級肥大細胞瘤,治療以控制局部復發(fā)為主,可考慮大范圍手術切除,配合術后放射治療和或長期使用類固醇控制局部殘存腫瘤復發(fā)治療[9]??紤]到腫瘤的復發(fā)性和轉移性,建議經?;卦L,本病例術后1個月回訪未見明顯復發(fā)和轉移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