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慕蘭
(中國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東 青島 266100)
《學記》 是 《禮記》 中的一篇文章,雖只有1 219 個字,但卻是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遺產,更是教育史上的名篇。它通篇論述了教育問題,含有寶貴的教育教學思想,同時作為古代教育專著,在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原則、教育方法等教育問題的論述中也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思想,強調了德育的重要性,并把德育工作貫穿到教育的整個過程中。
《學記》 一開篇便肯定了教育對于國家統(tǒng)治、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作用,結尾處更是把教育作為國家事務的根本,不難看出,對于教育的高度重視貫穿了 《學記》 通篇。“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古代統(tǒng)治者要建立國家,治理社會和民眾,需要大力興辦教育,而教育的目的正是為了鞏固統(tǒng)治,這是因為“人不學,不知道”,只有通過教育,才能真正地“動眾”“化民”,從而改良社會。學校與教師通過教育教學來傳授知識,教化民眾,培養(yǎng)人們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和規(guī)范,遵守社會倫常秩序,如此才能形成良好的社會風俗,維持社會穩(wěn)定。這其中雖有封建階級的局限性,但也能明顯看到古代教育十分重視教化民眾,“化民成俗”,是希望改變舊的社會風氣,通過人的轉變和素質提升,來促進整個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這本身就是一項重要的德育工作,也屬于精神文明建設范疇,從中可以感受到先人對于德育教化的認識和智慧。
《學記》 第四段中闡述了教育進程和學習年限,規(guī)定了在不同階段學生需要達到一定的教育目標,而考核與評價方式中也彰顯了德育色彩濃厚的古代教育內容,注重學生德智全面發(fā)展。第一年“離經辨志”注重考查學生讀經斷句、記憶背誦方面的能力,以及對學習的興趣;第三年“敬業(yè)樂群”主要考查學生是否重視學習,是否與同學友好相處,融進集體;第五年“博習親師”考查學生是否已經具有廣博的知識儲備以及是否尊敬老師;第七年“論學取友”是考查學生在論證學問、學術和選擇朋友方面的能力;入學九年后考查學生是否具備觸類旁通的能力、有智慧的見解和覺悟、處理事情的能力,同時并不違反老師教授的道理和社會準則。從 《學記》 描述的不同年限的教育內容中可以明顯看到,從入學伊始,學校便十分重視學生品行、道德的培養(yǎng),每一個學習階段都應達到不同的教育目標,學生九年學業(yè)全部完成之后就可以“化民易俗”,所以學校德育教育最終又要落實到社會德育中,感化民眾,使人信服、歸附,使民眾形成文明的思想觀念和遵守禮儀的社會風尚。同時, 《學記》 明確了不同學段的考查要求和標準,表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應遵循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德育應把握學生年齡、認知特點等,分階段、分層次設置不同德育目標,開展德育工作。
3.1 啟發(fā)誘導。 《學記》 中十分提倡啟發(fā)誘導的教育教學原則,“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認為教育教學不要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應該要引導、開導學生,從而啟發(fā)他們學習探索的自覺性,開啟心智,使他們善于動腦,思考和鉆研問題、通曉道理,學生在一個容易接受的環(huán)境中學習,會不斷取得信心和進步,這對于形成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也有很大幫助。
啟發(fā)誘導的原則本身就蘊含著德育思想,實際上也是德育的重要原則,教育應以人為本,無論是知識的傳授還是道德的培養(yǎng),單純灌輸和強加給學生的方法是行不通的,要允許他們有思考和質疑的空間,只有引導受教育者,重視其主體地位,啟發(fā)其自覺,疏通其思想,學校和教師的要求才能被學生真正理解和接受,以增強他們對德育內容在心理上的認同以及在道德意識和道德規(guī)范上的自覺性,從而形成良好的品格修養(yǎng),促進成長成才。
3.2 長善救失。 《學記》 介紹了學生容易犯的四種錯誤,并認為作為教師要了解這些錯誤,并熟知學生犯錯誤時的心理特點,更重要的是“長善而救其失者也”,這就表明了教育過程中要實施長善救失原則,要注重培養(yǎng)和發(fā)揚學生長處,糾正學生錯誤,克服不足,全面發(fā)展。
長善救失原則的德育思想,一方面體現在它認識到學生各有長處和短處,只有用全面的觀點了解學生,才能把握好教育教學規(guī)律,教育正是幫助個人發(fā)揮長處,并通過學習彌補不足,也就是常說的用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要及時強化學生思想、品德、行為中的積極因素,消除原有的不良習慣,從而提升思想水平和行為素質。另一方面還體現在它關注受教育者心理發(fā)展的特點,學生在學習和德育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多與心理活動有關,只有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和波動,才能真正地挽救過失,觸及心靈,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格。
3.3 善歌繼志。 《學記》 中將唱歌的人與教學的人聯系到一起,會唱歌的人可以帶動別人和他一起唱,會教學的老師則可以培養(yǎng)學生高遠的志向,并實現教師本人的寄托和抱負,要做到這一點不僅需要把握教學規(guī)律、了解學生心理、掌握教學原則等,還需要教師簡潔明達的教學語言,含蓄美妙的語言引人入勝。
一方面,善歌繼志的德育觀表現在教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格志向,向學生傳達教師對生活、國家與社會的美好向往,理想抱負是求學的動力與方向,教師應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追求和情懷,從而引導學生用功讀書;另一方面,善歌繼志的德育觀十分強調語言的重要作用。語言是進行教學和德育的主要工具之一,也是學生接受信息的重要來源,德育離不開宣講道理,利用簡潔明達的語言可以帶給學生美的享受,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與學生的日常交流,都會讓人感覺到溫暖和力量,就像優(yōu)美的歌聲充滿了藝術感。
4.1 情景感受。 《學記》 曾論述了大學開學時要舉行隆重的儀式,對不聽教的學生要進行一定懲罰,學生要將學習融入休息和游樂中,老師和學生要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等內容。這些論斷既是教學方法和教育要求,也創(chuàng)設了一種積極的教育情境,體現出濃厚的德育思想。通過舉行隆重的開學典禮活動,比如穿禮服、祭祀先圣、擊鼓等,莊重嚴肅的儀式可以在學生心里埋下勤奮讀書的種子,引導他們樹立遠大志向,用認真嚴謹的態(tài)度對待自身學業(yè),并擺設教鞭形成震懾效果,形成嚴肅的校風學風氛圍。此外, 《學記》中也論述了教育應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情操,引導學生在演奏樂曲、作詩、禮儀、技藝中掌握各種技能和學習規(guī)律,并告誡學生永遠心懷學習的志向,在休息時、娛樂中都不能忘記,在藝術中既學習技能又陶冶情操,在休息游玩的情境中熏陶性情,所謂寓教于樂,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親近師友,取得進步。
4.2 實際練習。 《學記》 在闡述學生學習態(tài)度和方式之后,引用了《兌命》 中的語句——“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敏”一字正是表達了學過的道理要立即去實行,最終落實到實踐行動中,這體現出 《學記》 已意識到實踐的重要地位。教師傳授很多內容,闡釋各種道理、學習方法等,可如果學生只是在聽取階段停滯不前,沒有付諸行動,便不會取得學業(yè)上的成功,只有在實踐中才可以加深對學習和道德的認識,從而實現知行統(tǒng)一,學以致用。 《學記》 的后半部分也再次描述了實踐練習的教育方式,鐵匠煉鐵、弓匠煉弓,駕馬車,都要從最基本的練習技術開始做起,教師指導學生學習也是如此,從小事起步,耳濡目染,學生在基礎的實踐鍛煉中體會由淺入深、由簡到難的道理,才能真正明白教師的教誨以及學習和做事應循序漸進的道理。
《學記》 認為教育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是國家發(fā)展的源頭,“建國君民”,都要深深地依靠教育,這就賦予了教師極高的社會地位。 《學記》 中記載,國君在老師面前要把自己稱為臣,教師在向君子講課時,不用面朝北,以顯示出對教師的格外尊敬。從這些闡述中可以看出在學校教育中,首先要教育學生尊敬老師,老師有威嚴、被尊敬,他的道術、學術才會被尊敬,學生在學習時才會有認真嚴謹的態(tài)度,這是從師學習的必要原則。其次,教師承擔著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的任務與使命,在古代,也就是培養(yǎng)能治理社會的官吏或者統(tǒng)治者,所以從師學習也關系到國家與個人的命運,選擇老師就不得不慎重。
《學記》 中大量篇幅都說明了成為一個好老師應具備的能力與條件,涉及到廣博的知識、熟練的教育技巧、教育規(guī)律等多個方面,對教師的專業(yè)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這是因為教師對學生的成長成才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政治素質、道德教育上扮演著無可替代的角色,這也是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因此,尊敬師道是德育的重要內容。
關于 《學記》 中的德育觀遠遠不止文中所談論的內容,畢竟中國古代教育很大程度上就是以倫理道德為主的人文性教育, 《學記》 作為古代教育的名篇,也時刻閃耀著德育思想的光輝,其中許多教育教學觀點在今天看來仍然極具智慧性和啟發(fā)性。時代發(fā)展變化,德育教育永遠必不可少,我們要繼承和發(fā)展 《學記》 的德育思想,使它為新時代的學校德育工作發(fā)揮應有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