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正堂
《構建初中語文課堂評價體系,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育研究》為揚州市“十三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在市、縣各級教育部門及市教科所、區(qū)教研室等有關專家的指導下,學校課題組成員開展了一系列的課題實驗活動,研究工作進展順利,給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注入了新鮮血液,促進了課堂教學實效的提升,為課堂評價體系的全方位建立奠定了基礎。
一、構建了評價體系與素養(yǎng)培育相結合的研究方式
利用初中語文課堂評價體系改變課堂教學模式的重要部分,是我們孜孜以求的目標。關于優(yōu)化評價體系,在工作中我們主要分兩個步驟展開:一是利用好現(xiàn)有的評價體系,積極開展案例研究;二是積極利用研究成果,嘗試加強體系,提升功能的實踐程度。
二、形成了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整體評價標準
評價體系中所涉及的標準,從內容和形式上都有較強的指向性,以目標+過程+效果為載體的評價模式,能夠容納較全面的評價內容,這些內容很多都能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培育產(chǎn)生關聯(lián),能夠根據(jù)課堂教學情況和學生發(fā)展特點,進一步推動評價體系促進力量的增強。
三、改變了課堂教學結構與側重點
1.改變課堂教學結構
課堂教學評價從多個維度展開,如對學習目標、學生課堂表現(xiàn)、作業(yè)完成情況、實踐能力等多個層面,不同的課型制定了不同的評價標準。重點要求課堂環(huán)境和諧、目標設定合理、教學內容適切、教學過程嚴實、學習方式多元、學習效果顯著等方面進行課堂評價,這幾個方面也引導教師改變課堂教學結構。
2.幫助學生掌握技能
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的內驅力,根據(jù)學習目標,讓學生樹立“問題意識”,學生可以帶著問題進課堂,解決了這些問題后,再帶著新的問題離開課堂。課堂上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多讓學生動手。
四、學生學習興趣和思維方式
我們曾在研究中以語文學科為例,借助觀察、問卷、統(tǒng)計等諸多方式展開了簡單的測評,測評結果能夠印證幾個結果。
1.因為評價體系的變化,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創(chuàng)新習慣明顯增強。
2.當面對開放性與探索性問題時,學生會受到評價的影響,自覺將所學知識綜合運用于問題場景之內,這體現(xiàn)出他們逐步具有了活躍的思維與實踐能力。
3.因為評價體系的因時、因勢變化,課堂增加了信息技術的應用比重,學生對于信息技術的適應性也逐步提高,這為他們開辟了比較廣闊的學習渠道。
五、體現(xiàn)了教學過程的有機性
在教學評價體系的促進力量影響下,教學過程的有機性更強,在學習目標保持不變的同時,教師之教與學生之學的過程不再生澀,而是置于具有一定復雜性問題情境中的可能性,能夠分別著眼于不同側面,保證教師的教法更加應對自如,學生的學法更加強調自主分析與協(xié)作探究的方式應用。
教師的教學能力是在實踐當中慢慢積累的。對于每一堂課中自己的評語用得怎么樣,學生的收獲如何,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都應該認真總結,寫好每一堂課的教學后記,爭取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改進。
(本文系揚州市“十三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構建初中語文課堂評價體系,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育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16/N/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