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既不意味著降低教學質(zhì)量,也不意味著降低對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基本要求已經(jīng)成為學界的共識。該文件的一個重要意義在于促使我們重新評估現(xiàn)有的教學思路、教學方法以及練習的形式、目的和效果等。本文探討對現(xiàn)有練習形式的改革,主要討論標準化練習中的多項選擇練習對英語閱讀教學的負面影響。我們發(fā)現(xiàn)外語教學界的一個重要誤區(qū)是把多項選擇練習的科學性與閱讀訓練的科學性混為一談,無視多項選擇練習的目的與閱讀訓練的目的有實質(zhì)不同。我們認為,外語專業(yè)學生思辨能力弱與長期接受多項選擇閱讀練習的訓練有重要的因果關系。多項選擇練習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在閱讀中的主觀能動性,限制了思想展開的自由空間,淺化了閱讀認知,因而嚴重妨礙了學生閱讀能力的發(fā)展。本文最后對閱讀練習的改革提出了一些探索思路。
關鍵詞:減負;標準化練習;多項選擇練習;閱讀
引言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反響。雖然大家對《意見》有各種解讀,但學界達成了一點基本共識:該意見的要點雖然是減輕學生的學業(yè)負擔,但它既不意味著降低教學質(zhì)量,也不意味著降低對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基本要求。我們注意到,目前的熱議基本集中在叫停社會學科輔導以及減少作業(yè)量后可能產(chǎn)生的后果上,對學界這點重要基本共識的討論似乎不多。由于一般的常識是作業(yè)練習量與成績提高成正比,大家擔心減少練習量就可能對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有負面影響。既然該《意見》認定減負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減少作業(yè)負擔,那我們在解讀和落實該《意見》時,就有必要基于學界的基本共識,重新評估現(xiàn)有練習的形式、目的和效果,從而把教學改革推向練習層面。
本文主要討論標準化練習中的多項選擇練習對英語閱讀教學的負面影響。我國的英語閱讀教學,無論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專業(yè)還是非專業(yè),基本都把多項選擇練習作為閱讀教學最重要,也是最常見的練習形式。絕大多數(shù)閱讀考試也采用多項選擇練習來測試教學效果或?qū)W生的閱讀能力。采用多項選擇練習的主要理據(jù)是它的評判過程比較客觀,教師的主觀因素無法干擾評判過程。當然許多現(xiàn)實考量,如批改快捷、結果方便統(tǒng)計等因素也是多項選擇練習能很快占領閱讀教學領域的重要原因。然而,被絕大多數(shù)教師甚至學者忽視的問題是:閱讀多項選擇練習的科學性和客觀性主要涉及的其實是練習的批改和對批改結果的統(tǒng)計這兩個方面;多項選擇練習對提高學生的整體閱讀能力的幫助并不大;多項選擇練習的目的與閱讀和閱讀教學的目的存在嚴重的偏差。
我們認為,在減少作業(yè)量的硬性規(guī)定下,有必要對多項選擇練習的作用和影響進行反思。我們目前亟需考慮的問題是:多項選擇練習對閱讀教學究竟有什么幫助?它對文本的局部關注是否會影響學生整體閱讀能力的發(fā)展?它給出的選項提示是否會阻擾學生獨立運用思辨能力,限制學生的閱讀視野?它是否會切斷閱讀過程中文本外知識的自主激活和選擇?它是否會窒礙學生對文本進一步探究的好奇心?
必須強調(diào)的是,我們只是希望通過對多項選擇練習負面作用的思考促使大家反思標準化練習所可能產(chǎn)生的問題,無意完全否認多項選擇練習的積極作用。我們反思的依據(jù)是我們自己的閱讀和閱讀教學的經(jīng)驗。我們將首先對多項選擇練習進行簡單溯源,然后對閱讀涉及的基本理念進行思考,分析多項選擇練習所產(chǎn)生的問題,最后提出一些改革閱讀練習的思路。我們的基本觀點是:多項選擇練習的科學性與閱讀訓練的科學性本身無關,它的目的與閱讀教學的目的基本不吻合。它不僅妨礙了學生閱讀能力的發(fā)展,更限制了思想展開的自由空間。這種練習不僅使閱讀高度“貧困化”〔impoverishment,借用Sontag(1966)對闡釋的評價〕,更重要的是徹底異化了閱讀教學和練習的目的。也許我們可以作出這樣的判斷:外語專業(yè)學生被詬病的思辨能力弱與外語閱讀教學過于倚重標準化的閱讀練習,尤其是多項選擇練習有重大因果關系。
多項選擇練習的溯源
多項選擇練習是由多項選擇測試發(fā)展而來的。根據(jù)Ramirez(2013)的介紹,多項選擇測試是美國心理學會主席Robert Yerkes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提出的。他的主要動機是幫助軍隊提高對招募對象進行大規(guī)模智力測試的效率。美國軍方發(fā)現(xiàn)雖然多項選擇測試能高效率、客觀地幫助他們完成測試并統(tǒng)計出結果,但測試成績與應試者的實際能力相差很大,其結果對他們選拔人員幫助不大,因此軍方最后放棄了這種形式。不過,多項選擇測試的高效率和客觀性吸引了美國教育界的學者。在Yerkes不遺余力的鼓吹和教育界一些學者的大力推薦下,多項選擇測試從1926年起成為美國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 Boards Scholastic Aptitude Test(SAT)的主要形式。20世紀30年代,多項選擇測試成為美國中小學的主導考試形式,多項選擇練習也因此成為教學的基本練習形式。
如果Ramirez的簡單溯源成立,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1. 多項選擇測試并不是教育界的產(chǎn)物,因而它的基本理論依據(jù)與教育學無關;
2. 多項選擇測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測試的規(guī)模效率,因此它的動機是實用主義的,不是源于任何科學的教育理念;
3. 多項選擇測試的效率主要是指獲取測試結果的效率,也就是指批改測試和統(tǒng)計批改結果的效率,因此它的效率不是教育學意義上的,而是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
4. 美國軍方最終放棄了多項選擇測試形式,這表明多項選擇測試的成績并不能充分反映應試者的實際能力;
5. 由于多項選擇練習是為多項選擇測試而設計的,因此多項選擇練習強化的只可能是學生應對該測試形式的應試技能,而不是所學科目的基本能力。
Ramirez(2013:24)對標準化測試的局限性有非常深刻的思考,他下面這段剖析對我們反思多項選擇練習的負面作用有重要的啟示:
Standardized testing teaches skills that are counter to skills needed for the future, such as curiosity, problem solving, and having a healthy relationship with failure. Standardized tests draw up a fear of failure, since you seek a specific answer and you will be either right or wrong; they kick problem solving in the teeth, since you never need to show your work and never develop a habit of figuring things out; and they slam the doors to curiosity, since only a small selection of the possible answers is laid out before you. These kinds of tests produce thinkers who are unwilling to stretch and take risks and who cannot handle failure. They crush a sense of wonder.
我們沒有發(fā)現(xiàn)有專門的研究介紹多項選擇測試引入中國的時間。根據(jù)我們的經(jīng)驗判斷,它的大規(guī)模引入與國外教材和考試進入中國市場,尤其是托福考試的進入有重要關聯(lián)。由于我國傳統(tǒng)練習和測試主觀性強、批改耗時,多項選擇測試很快風靡中國外語教學領域,成為英語教學的主要練習和考試形式。
閱讀
閱讀似乎是一個簡單明了的概念。其實不然。閱讀是一個有目的的話語活動。閱讀目的多種多樣。有些閱讀,如閱讀說明書或報紙等,是為了獲取信息;有些閱讀,如閱讀詩歌、小說等,則是為了體驗;有些閱讀,如閱讀哲學著作等,是為了深度思考;還有些閱讀,如專業(yè)閱讀,是為了獲取專門的知識信息。哪怕在地鐵上隨意翻閱讀物,也是有打發(fā)時光的目的。不同的目的決定了對文本類型的選擇,不同的目的也決定了不同的閱讀要求。讀者受到閱讀目的的制約,會根據(jù)各自的目的尋找不同的線索、關注不同的內(nèi)容、采用不同的策略、投入相應的精力、調(diào)動相應的資源和激活相應的知識。這方面關聯(lián)理論有深入、系統(tǒng)的討論(Sperber & Wilson,1995)。
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閱讀還有另外一種目的,那就是學習語言。通過閱讀學習語言與一般閱讀最大的不同是它的雙向維度。它除了關注文本中的信息以外,還關注語言的使用(conscious monitoring,Krashen的術語)。也就是說,通過閱讀學習語言除了增進知識以外,還能培養(yǎng)語言意識。對于身處非外語使用語境的英語學習者來說,閱讀英語文本是最重要的語言接觸(exposure)。Krashen(1981)認為這樣的語言接觸至關重要,因為語言意識的發(fā)展和內(nèi)化需要大量的語言接觸。
所謂關注語言的使用,不僅僅是指在閱讀過程中習得陌生詞匯,更重要的是指通過觀察詞語的搭配、語境對詞匯的影響、句子結構和語篇特點等,提高語言敏感度,從而內(nèi)化語言意識。舉個大家都熟悉的例子:《新概念英語》第二冊的第一課A Private Conversation。如果我們閱讀這篇課文的目的是為了學習語言,課文的題目和開頭幾句話就值得我們注意:
Last week I went to the theatre. I had a very good seat. The play was very interesting. I did not enjoy it. …
為什么題目用的是private而不是personal?在這句話中,theatre明明是第一次出現(xiàn),但為什么是went to THE theatre?通常不是說go to school、go to hospital嗎?為什么不用like而是enjoy,這兩個動詞究竟有什么區(qū)別?等等。
這類問題可能很初淺,但語言意識,也就是Krashen所謂的conscious monitoring正是通過在語言接觸中對一個個具體的、簡單的問題進行自主反思得到發(fā)展的。反思提高了語言敏感度,而語言敏感度則增強了我們的語言意識。Conscious monitoring的關鍵是讀者的自主性和自覺意識。在閱讀中所發(fā)生的語言接觸也有利于潛移默化的語言學習和語言意識的內(nèi)化(unconscious learning)(Krashen,1981)。
閱讀理解力的發(fā)展更依賴高度的自主意識。唯有自主的閱讀活動才能促使讀者展開自由的思想活動。如果我們的思維在閱讀時跟著別人的指點亦步亦趨,我們的“思想就會停擺。這樣的閱讀雖然用腦子,但卻沒有思想”(曲衛(wèi)國,2018)。著名文學評論家Miller在討論文學閱讀時特別強調(diào)了閱讀自主性的重要性。如果沒有了自主性,閱讀時就不會去質(zhì)疑,沒有問題,思想就無所作為。Miller(2002:159)提出了innocent first reading的概念:
Unless one has performed that innocent first reading, nothing much exists to resist and criticize. The book is deprived beforehand, by a principled resistance to literatures power, of much chance to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its readers.
大作家Woolf(1935: 48)在討論閱讀時,特別強調(diào)閱讀是一個獨立思辨的過程:
To admit authorities, however heavily furred and gowned, into our libraries and let them tell us how to read, what to read, what value to place upon what we read, is to destroy the spirit of freedom which is the breath of those sanctuaries. Everywhere else we may be bound by laws and conventions—there we have none.
從認知學角度看,閱讀是讀者自主的認知活動,其結果是“心理模式”(mental model)的構建。構建心理模式需要讀者自覺調(diào)動各種資源。這個過程不僅需要利用文本提供的資源,更需要動用讀者的各種生活體驗和閱讀經(jīng)驗:
However, comprehension typically requires the comprehender to integrate the sense of these words and sentences into a meaningful whole. To do so, construction of a suitable mental model is necessary. A mental model is a mental representation that is created from information in the real, or an imagined, world —i.e. a gist representation of what the comprehender has read (or heard, or seen). (Oakhill et al.,2015:1)
認知學的研究告訴我們,調(diào)動和運用各種文本內(nèi)外的資源是構建心理模式以完成閱讀理解的關鍵。
21世紀的網(wǎng)絡發(fā)展為讀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豐富資源,對閱讀的資源調(diào)動和運用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Ramirez(2013:1)認為“閱讀技能”的傳統(tǒng)定義在網(wǎng)絡時代已經(jīng)不合時宜,我們必須重新界定和思考我們所需要培養(yǎng)的閱讀技能,閱讀能力必須包括創(chuàng)意、批判思維和好奇心:
The 21st century requires a new kind of learner—not someone who can simply churn out answers by rote, as has been done in the past, but a student who can think expansively and solve problems resourcefully. The traditional academic skills of reading, riting, and rithmetic must be replaced with creativity, curiosity,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and collaborative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order to solve the complex problems of tomorrow.
有關閱讀的研究牽涉不同的學科領域,內(nèi)容極其豐富。這里對一些閱讀基本理念的討論只是揭示了閱讀研究成果的冰山一角。不過,即便是這樣掛一漏萬的討論,也能幫助我們加深對閱讀,尤其是對閱讀能力的認識,從而為我們提供反思多項選擇練習作用的基本框架。
多項選擇練習對閱讀教學的負面影響
依據(jù)前面的討論,我們在反思多項選擇練習時,也許應該考慮這么幾個問題:
● 多項選擇練習是否能提高學生獨立、自主地處理文本內(nèi)外資源的能力?
● 多項選擇練習是否能幫助學生基于文本又不限于文本地展開自由、深入的思想活動?
● 多項選擇練習是否能增強學生自覺的語言意識?
● 多項選擇練習是否能引導學生超越文本所提供的視野,以喚起他們更大的好奇心?
1. 多項選擇練習是否能提高學生獨立、自主地處理文本內(nèi)外資源的能力?
這個問題的核心思考點是多項選擇練習是否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眾所周知,多項選擇練習由題干、答案和干擾項構成。盡管干擾項會給學生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惑,但答案和干擾項的存在改變了閱讀的性質(zhì)。閱讀理解需要讀者獨立梳理文本資源,獨立甄別文本線索的關聯(lián)性,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獨立思考、獨立論證以形成獨立判斷和自己的解讀。選擇項的提示使讀者依據(jù)文本資源進行獨立思考、解讀認知過程變成了按圖索驥地尋找信息或答案的過程。換言之,選擇項的存在使閱讀變成了在導游指引下的游覽過程。雖然選擇項對文本有一定的依賴,但選擇項給出的提示使文本自身的提示被高度弱化。學生常常在對文本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就能根據(jù)選擇項里的線索找到答案。學生利用文本資源不是為了形成自己的閱讀理解,而是為了選擇選擇項里的答案,這樣的練習自然會弱化學生判斷、處理文本資源的能力。
更嚴重的是,多項選擇練習使原本屬于學生的獨立閱讀變成了基于出題人閱讀的再閱讀,它預設某種心理模式的存在。預設的心理模式使閱讀理解的對象發(fā)生了錯置。由于受到了出題人閱讀體驗和閱讀目的的限制,學生在文本閱讀過程中的知識和體驗失去了關聯(lián)性。引導性的閱讀使閱讀的目的也發(fā)生了異化。閱讀不再是為了理解原文,而是為了理解出題人對文本的理解。盡管出題人為了使選項有一定的難度,故意地制造了干擾項,但排除干擾項往往不需要文本外的線索,因而學生無需激活或動用文本外的知識資源,僅憑文本內(nèi)的資源就能按提示找到答案。如此異化的閱讀怎么可能保證學生閱讀的獨立性?再者,干擾項未必是學生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產(chǎn)生的疑惑,它們主要是來自于出題人在他/她自己閱讀過程中產(chǎn)生的問題,甚至是為了增加選擇難度而設計的偽干擾項。如某教材在為Bacon的Of Studies一文設計多項選擇閱讀理解題時,出了這么一道題目:
Which of the following may NOT belong to the major benefits of reading and learning?
A. Enjoying oneself when he (or she) is alone.
B. Displaying ones eruditeness in a conversation.
C. Showing off ones jewelry in discourse.
D. Being capable of making more sensible judgment and better decision.
做這樣的題目,學生只需要按選項提示去尋找文本資源,無需個體體驗和知識就能找到答案。這樣的練習能提高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嗎?
2.多項選擇練習是否能幫助學生基于文本又不限于文本地展開自由、深入的思想活動?
這個問題的核心思考點是閱讀是否能激發(fā)學生自由、深入的思想。
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個人會根據(jù)自己不同的閱讀經(jīng)驗和知識結構對文本內(nèi)的線索進行認知。這意味著讀者對文本的理解有高度的個體差異。鑒于多項選擇要求確定的答案,出題人無法將涉及太復雜的文本外知識或互文知識的答案寫入練習選項供學生選擇。我們在討論第一個問題時已經(jīng)指出,多項選擇練習預設某種心理模式的存在,所謂的閱讀理解其實是對出題人的文本理解的反芻理解。因此多項選擇練習簡化了閱讀過程,壓縮了學生根據(jù)文本進行自由思想的空間。多項選擇練習根本不允許學生在做練習時有充分的主觀體驗和思辨空間。對于多項選擇的簡化,Tagg(2003)曾從認知的角度有過評論。他指出,完成多項選擇閱讀練習基本只需對文本有粗淺的認知,不需要調(diào)動存儲在長記憶中的復雜知識。依據(jù)短記憶的思維活動使學生只關心根據(jù)選項線索和文本的淺層表述,對文本深層的意義張力根本沒有興趣,實際上也無法顧及。這樣的閱讀練習根本無法激發(fā)學生自由、深入的思想活動。
多選擇項閱讀練習所提供的選項有如Woolf筆下的authorities,指揮著學生的閱讀思路,告訴他們“how to read, what to read, what value to place upon what we read”。在如此喪失讀者自主性和思維空間的閱讀里,學生的思想何以激發(fā)?深入的思辨何以發(fā)生?這樣的閱讀練習,正如Miller所批評的那樣:“nothing much exists to resist and criticize”。例如下面這道練習題就劃定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學生無法越雷池一步:
Decid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states the authors purpose of writing.
A. To express his belief that a man could have nine lives as a cat has.
B. To tell that lifes value lies not only in ones struggle against adversity, but also in ones readiness to help others.
C. To describe his frustrating experience in his struggle against the disease.
當閱讀理解的思維空間被壓縮到三個選項,學生能有自己的閱讀體驗和思想自由嗎?
3.多項選擇練習是否能增強學生自覺的語言意識?
這個問題的核心思考點是“自覺”二字,即多項選擇練習是否能提高學生自覺注意語言使用過程中的問題意識。
多項選擇練習一般會把所要考查的語言點放在四個選項內(nèi)。由于大多數(shù)涉及語言點的多項選擇題僅涉及詞匯或語法的一般特點,因此在做選擇題時,學生無需觀察該語言點在文本中的具體表現(xiàn),只要根據(jù)對該詞語的詞典釋義就可以找到正確選項。如:
Reading distilled books is ____.
A. as dull as drinking salted water.
B. as tasteless as drinking pure water.
C. as healthy as drinking clean water.
D. as common as drinking boiled water.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對distill的解釋是:
to make a liquid such as water or alcohol more pure by heating it so that it becomes a gas and then letting it cool.
了解詞典解釋的學生在做這道題目的時候需要看原文嗎?我們前面已經(jīng)說過,閱讀是動態(tài)的語言接觸(exposure),它能使學生對語言使用產(chǎn)生高度敏感,從而強化和內(nèi)化語言意識。含語言點的多項選擇練習使動態(tài)的語言接觸蛻變成了靜態(tài)的詞匯練習,而靜態(tài)練習閹割了語言的生命,根本無法促成無意識層面的語言習得,語言知識的內(nèi)化因而也就無從談起。
將所要考查的語言點放入選擇項的另外一個負面作用就是學生在做練習時不會去注意其他沒有放入練習選項的語言現(xiàn)象。簡言之,學生在語言學習層面也被剝奪了自主性和獨立性。沒有自主的語言觀察,語言意識的養(yǎng)成又何以可能?
4.多項選擇練習是否能引導學生超越文本所提供的視野,以喚起他們更大的好奇心?
Ramirez(2013)認為這是閱讀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新閱讀能力的基本要素。
由于閱讀的目的是為了做選擇題,學生檢查自己是否理解文本時只需考慮給定的多項選擇題就可以,文本閱讀的完整性從而遭到了極大的破壞。由于多項選擇題大多是根據(jù)文本局部資源編寫的,因此學生在做選擇練習時,只需關注相對應的局部段落,無需考慮文本的完整意思。只關注文本局部理解的閱讀練習能引導學生超越文本所提供的視野嗎?這樣的練習使超越文本成了奢談,甚至連文本的局部視野都無法超越。
Kintsch(1988:163)非常強調(diào)一般知識在閱讀理解中的作用:
General knowledge about words, syntax, the world, spatial relations—in short, general knowledge about anything—constrains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comprehensions at all levels. Indeed, this is what makes it possible to construct these representations.
由于局限于文本資源的多項選擇練習無需學生運用文本外的知識和體驗,學生就無法從自己的角度,依據(jù)自身的知識結構和生活經(jīng)驗去解讀文本線索,與所閱讀文本發(fā)生互動甚至爭論。根據(jù)我們的教學經(jīng)驗,教學中常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教師和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答案項不同,但因為是答案,大家只能費勁地按照答案項去苦思冥想。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教師和學生的個體知識和經(jīng)驗根本沒有用武之地,個體脫離文本的想象空間也不可能存在。閱讀如果不允許想象力馳騁,學生會有好奇心嗎?Arendt(1971:85)認為想象力是思想活力之所在:
In order to appear to my mind only, it must first be de-sensed, and the capacity to transform sense-objects into images is called “imagination.” Without this faculty, which makes present what is absent in a de-sensed form, no thought processes and no trains of thought would be possible at all.
某教材里有一篇課文叫The Virtues of Growing older。Growing older能有什么好處?文章作者Carol Siskin的討論其實是開放的,這從課文的最后一段可以看出:
Most Americans blindly accept the idea that newer is automatically better. But a human life contradicts this premise. There is a great deal of happiness to be found as we grow older. My own parents, now in their sixties, recently told me that they are happier now than they have ever been. They would not want to be my age. Did this surprise me? At first, yes. Then it gladdened me. Their contentment holds out great promise for me as I move into the next—perhaps even better—phase of my life.
課文這樣開放的結尾本應喚起學生更大的好奇。然而,當學生做完了下面的多項選擇練習,他們是否會在被蓋棺定論后,萌發(fā)進一步思考的好奇呢?
Decid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states the authors purpose of writing.
A. To tell readers that growing older is more pleasant than being young.
B. To prove that struggling to be young is part of American values.
C. To point out some advantages of growing older that have been overlooked.
結語
練習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提高練習的有效性將使在減負的同時不削弱教學效果、不降低學生能力培養(yǎng)要求成為可能。把《意見》落到實處就要求我們對現(xiàn)有練習進行反思。需要再次強調(diào)的是,我們無意否定多項選擇練習在閱讀教學和練習中的作用,但考慮到國內(nèi)各學段外語閱讀教學均過于依賴多項選擇練習,我們認為現(xiàn)在有必要對多項選擇練習對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負面作用進行反思。
然而,反思并不意味著簡單取消閱讀教學中的多項選擇練習。尋找、耙梳文本線索以及根據(jù)別人提供的線索對文本進行解讀,這些都是閱讀能力的一部分。我們認為,任何調(diào)整都必須遵循以下宗旨:閱讀練習的目的不是為了應試,而是為了訓練學生的整體閱讀能力。閱讀練習的關鍵是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是激發(fā)他們思考,是鼓勵他們自主地根據(jù)自己的知識和體驗,在與文本互動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理解或接受別人的理解。具體說來,也許我們可以從這幾個方面思考和調(diào)整:
1. 增加閱讀練習類型,增加開放性問題(open or open-ended questions)。這類問題最大的好處是能使學生自己的經(jīng)驗和知識結構與問題產(chǎn)生高度關聯(lián)。這類問題能促使學生選擇和運用相關知識和經(jīng)驗,迫使他們?nèi)ニ褜ず线m的文本線索,以達到強化他們與文本的互動,提高整體閱讀能力的目的。
2. 多項選擇練習有定點考查的優(yōu)勢。我們可以通過多項選擇練習提醒學生可能被忽略的文本線索或語言現(xiàn)象。多項選擇練習的干擾項和答案項必須以文本為依據(jù)。干擾項之所以能夠干擾,不是因為它們違背常識,而是因為文本中的線索否定了其合理性。因此干擾項設計必須有閱讀認知的理據(jù)。
3. 語言多項選擇練習的設計必須根據(jù)相關語言項在文本語境里的具體使用情況,而不是根據(jù)一般的語言使用規(guī)則和詞典釋義。換言之,如果學生沒有理解該詞語在文本里的用法,即便他/她認識這個單詞,他/她也很難選擇正確答案。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迫使學生去仔細閱讀文本。
4. 我們在前面討論中談到,閱讀是基于個體知識和經(jīng)驗的開放性話語活動。由于多項選擇練習往往是根據(jù)出題人的理解或出于為了增加選項難度而人為設計的,因此有些練習設計局限于出題人的視野和知識,有些則出于難倒學生的游戲心理。著名作家王蒙在一檔電視節(jié)目中說過,自己“做不來”孫子的小學語文題:
以下哪句話的意思更接近“在我的窗外有一棵楊樹”?
A. 一棵楊樹長在我的窗外。
B. 我從窗口看出去,看見了一棵楊樹。
C. 有一棵楊樹被我看見了,它在窗外。
王蒙認為全部都對,可這道題偏偏是單選題。王蒙的孫子說:您歇著吧,這題您做不了,讓您考試,您也及格不了。*
在設計閱讀練習時,我們必須要記住閱讀是一個開放性的話語活動,閱讀不是為了獲得一個確定的答案。讓閱讀練習能包容多角度解答的可能,鼓勵學生調(diào)動自己的知識和體驗去質(zhì)疑是訓練學生閱讀能力、思辨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5. 雖然有不少教材在閱讀理解練習中采用了提問形式,但許多問題似乎僅僅涉及文本的淺表層面,很少涉及對文本深層意義的探討。如果我們把所有的閱讀都當成了獲取信息的閱讀,就顯然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辨能力。
6. 也許我們可以考慮在閱讀練習中增加學生提問的部分。讓學生自己根據(jù)文本線索提出問題,這對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和語言意識的培養(yǎng)有非常大的好處。我們也可以讓學生自己編寫多項選擇練習,這樣我們就可以借助他們提供的干擾項了解他們在閱讀中所遇到的困惑。
總之,閱讀練習的設計是教材編寫中難度最高,也是最復雜的。每一個題目都應該有明確的考查點、訓練側重和理據(jù)。遺憾的是,國內(nèi)大多數(shù)教材在編寫閱讀練習時非常隨意,漫無目的,根本經(jīng)不起推敲。絕大多數(shù)練習沒有經(jīng)過任何預先試驗(pilot test),因此練習的有效性根本得不到保障。這種情況亟需改變。
參考文獻
Arendt, H. 1971. The Life of the Mind[M]. San Diego, CA: A Harvest Book.
Kintsch, W. 1988. The Role of Knowledge in Discourse Comprehension: a Construction-integration Model[J]. Psychological Review, 95(2): 163—182
Krashen, S. D. 198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Pergamon Press.
Miller, J. H. 2002. On Literature: Thinking in Action[M]. London: Routledge.
Oakhill, J., Cain, K. & Eblro, C. 2015. Understanding and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A Handbook[M]. London: Routledge.
Ramirez, A. 2013. Save Our Science: How to Inspire a New Generation of Scientists[M]. Longbeach, CA: TED Conferences.
Sontag, S. 1966. Against Interpretation[A]. In Sontag, S. (ed.) Against Interpretation and Other Essays[C]. New York, NY: Picador. 3—14
Sperber, D. & Wilson, D. 1995.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 Blackwell.
Tagg, J. 2003. The Learning Paradigm College[M]. Boston, MA: Anker.
Woolf, V. 1935. How should one read a book? [A]. In The Common Reader Second Series[C/OL]. (2020-01-07)[2021-08-05]https://ebooks.adelaide.edu.au/w/woolf/virginia/w91c2/contents.html. 148—155
曲衛(wèi)國. 2018. 經(jīng)典閱讀與思想停擺[J]. 當代外語研究, (3): 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