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蔣昊辰,胡家琳,魏麗,張慧慧,李多杰,張力元
子宮頸癌(cervical cancer,CC)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fā)病率僅次于乳腺癌。依據(jù)最新的世界衛(wèi)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數(shù)據(jù),全世界每年新增病例有53萬,女性因CC死亡約25萬,發(fā)展中國家,女性因CC死亡人數(shù)占全世界女性因CC死亡人數(shù)的80%。西方發(fā)達國家,隨著篩查方法的廣泛普及人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疫苗的普遍性應用,其發(fā)病率緩慢下降。在中國,每年新增病例約14萬,死亡病例數(shù)約3.7萬[1]。近年來,CC發(fā)病人群越趨于年輕化,極其困擾著女性身心及生活健康。
CC的臨床治療主要手術和根治性放化療,然而大多數(shù)患者在就診時已確診晚期,失去手術機會,尤其是晚期發(fā)生轉移的患者,目前主要以全身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新輔助化療(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作為一種新興的治療手段,主要用于IB3或IIA2期的術前化療,也可于放療前化療及局部晚期化療,一般2~3個療程。NACT可縮小瘤體,避免殘留的癌細胞遠處轉移,減弱腫瘤活性,進而提高手術切除率和局部控制率,但仍有患者對NACT不敏感,且預后較差[2]。近年來研究[3-4]表明,腫瘤標志物在機體細胞發(fā)生癌變、生長、浸潤、發(fā)展轉移過程中發(fā)揮作用明顯,有望用于評估化療的敏感性,促進新輔助化療的最大作用。鱗狀細胞癌抗原(SCC-Ag)、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VEGF)和糖類抗原-125(CA125)在CC診療過程中有一定臨床價值。對于檢測單一腫瘤標志物,檢測率不高,且靈敏性低,而聯(lián)合檢測多種腫瘤標志物則可增加檢測率,提高診療有效率。本研究基于聯(lián)合三種腫瘤標志物,探討晚期CC新輔助化療前后患者血清SCC-Ag、VEGF、CA125水平變化特點及其與化療敏感性。
1.1 一般資料 選取蚌埠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2018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晚期CC患者共153例。依據(jù)RECIST1.1版腫瘤療效評價標準[5]將患者分為化療敏感組(n=103例)和化療不敏感組(n=50例)?;熋舾薪M:年齡34~65(41.2±0.15)歲;腫瘤直徑40~80(47.13±6.1)mm;FIGO分期:IIB期 19例,IIIC1期31 例,IIIC2期26例,IV期27例。化療不敏感組:年齡25~63(39.1±0.21)歲;腫瘤直徑30~70(41.20±5.3)mm;FIGO分期:ⅡB期 13例,ⅢC1期12 例,IIIC2期14例,IV期11例。采用國際上統(tǒng)一使用的國際婦產(chǎn)科聯(lián)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xiàn)IGO)2018年分期、TNM分期作為參考標準[6]。納入標準:(1)活檢病理證實為宮頸鱗癌;(2)FIGO分期2018年:ⅡB期及以上(IIIC1期,IIIC2期,IV期),腫瘤直徑≧4 cm;(3)預計生存期至少6個月,未合并其他原發(fā)腫瘤;(4)嚴格化療前未接受過手術、放療、化療治療、生物靶向治療等相關治療;(5)患者及家屬均應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化療過程中斷;(2)采取其他化療案及化療計量;(3)合并其他腫瘤及妊娠患者;(4)合并嚴重并發(fā)癥(心、腦、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血液系統(tǒng)疾病)等化療禁忌。本臨床研究已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新輔助化療方案 所有入組患者均予以紫杉醇聯(lián)合卡鉑(TP)方案化療,在化療前12 h,予以地塞米松片0.75毫克/片×13片,2次/天,口服;TP方案靜脈化療前30 min,予以異丙嗪25 mg,肌注1次;于3 h內(nèi)完成紫杉醇注射液(辰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規(guī)格:10 mL,60 mg)135~200 mg/m2靜脈滴注,注射用卡鉑注射液(齊魯制藥有限公司,規(guī)格:10 mL,50 mg)0.3~0.4 g/m2靜脈滴注,1次給藥。所有患者均治療3個周期,每個周期間隔時間21 d?;煏r輔以護胃、止吐、水化等對癥支持處理,化療期間予以心電監(jiān)護,嚴密監(jiān)測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及時觀察有無化療不良反應,治療結束后隨訪患者至少3個月。
1.3 療效評估標準 NACT前后:均行常規(guī)影像學檢查(CT/MR/PET-CT等)評估病情,依據(jù)影像資料及活檢病理及婦檢等情況,觀察及評估腫瘤病灶大小及變化值。測量所有靶病灶最長徑,計算所有長徑之和,依據(jù)化療前后病灶變化值百分比進行化療療效評估。依據(jù)RECIST1.1版腫瘤療效評價標準[5]評估療效分為4類:完全緩解(CR)為所有靶病灶消失(腫瘤標志物正常),全部病理淋巴結短直徑≤10 mm;部分緩解(PR)為靶病灶長徑總和比基線水平縮小≥30%;疾病進展(PD)為病灶長徑總和增加≥20%且靶病灶直徑和絕對值增加≥5 mm或出現(xiàn)一個以上新病灶;疾病穩(wěn)定(SD)為靶病灶較少的程度沒達到PR,增加的程度也沒達到PD水平(長徑之和減少<30%或增大<20%)?;熋舾薪M:CR和PR例數(shù)總和;化療不敏感組:PD和SD例數(shù)總和。
1.4 檢測方法 采取患者化療前、化療1、2、3周期后晨起的空腹靜脈血5 mL(采集前禁食水8 h)。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測定血清VEGF水平(威海威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常值范圍為0~169pg/mL;采用酶免疫發(fā)光法(美國雅培公司)檢測血清SCC-Ag、CA125水平,正常參考范圍分別為SCC-Ag≤1.5 ng/mL,CA125<35 U/mL,檢測值高于正常范圍則即為陽性。
1.5 觀察指標 新輔助TP方案治療前后:(1)觀察化療前、化療1、2、3周期后血清SCC-Ag、VEGF、CA125水平變化;(2)觀察化療敏感組和化療不敏感組2組的血清指標,對比2組化療前后血清SCC-Ag、VEGF、CA125水平變化;(3)依據(jù)患者化療后血清SCC-Ag、VEGF、CA125下降百分比分為3組:<40%組、40%~60%組、>60%組,對比其腫瘤直徑變化值與化療反應率。血清指標下降百分比=(化療前值-化療后值)/化療前值×100%;化療反應率=(PR+CR)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4)探討血清SCC-Ag、VEGF、CA125下降百分比與化療敏感性的相關性。
2.1 新輔助化療后總有效率 NACT后,完全緩解26例,部分緩解77例,化療總有效率為67.32%(103/153) 。
2.2 NACT前后血清SCC-Ag、VEGF及CA125水平比較 1、2、3周期化療后,患者血清SCC-Ag、VEGF、CA125水平均下降(P<0.05)。見表1。
表1 NACT前后各血清指標水平比較
2.3 化療敏感組與化療不敏感組NACT前后各血清指標比較 化療敏感組化療前血清SCC-Ag、VEGF、CA125水平高于不敏感組(P<0.05),化療后低于不敏感組(P<0.05)。見表2。
表2 化療敏感組與化療不敏感組化療前后各血清指標比較
2.4 各血清指標下降百分比與NACT后腫瘤直徑的關系 依據(jù)化療后的血清SCC-Ag、VEGF、CA125下降百分比分為3組:<40%組、40%~60%組、>60%組,各血清指標變化所對應的腫瘤直徑變化值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各血清指標下降百分比與腫瘤直徑變化值的關系
2.5 各血清指標下降百分比與化學反應率的關系 各血清指標下降百分比所對應的化療反應率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各血清指標下降百分比與化學反應率的關系
2.6 各血清指標下降百分比與化療敏感性的關系 Spearman相關性分析法顯示,NACT后血清SCC-Ag、VEGF、CA125下降百分比與化療敏感性呈正相關(P<0.05)。見表5。
表5 各血清指標下降百分比與化療敏感性的關系
子宮頸癌(CC)是女性第四位常見惡性腫瘤,是女性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CC致病因素主要與人乳頭狀瘤病毒(HPV)有關[7],嚴重威脅著女性身心健康。CC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生物免疫治療等,早期CC可行根治性手術及根治性放療,晚期CC治療手段較為棘手。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技術日新月異,新型化療藥物的不斷研發(fā)上市,化療藥物的更新治療已成為CC重要的臨床治療手段。依據(jù)宮頸癌最新診療指南[1],化學治療主要適用于同步放化療、NACT和姑息化療。而NACT的興起,能有效縮小局部腫瘤體積,提高手術切除率,減少病理危險因素,改善全身癥狀及生活質(zhì)量,然而,長期的臨床實踐證明并非所有患者對化療藥物均產(chǎn)生敏感,反而預后較差。因此如何評估化療敏感性、避免濫用化療藥物已成為目前婦科腫瘤學領域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隨著免疫分子生物學的發(fā)展,多種腫瘤標志物被發(fā)現(xiàn),目前,SCC-Ag、VEGF、CA125、CEA等腫瘤標志物,在診斷CC方面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8-9]。單獨的檢測手段對疾病診療的靈敏度較低,而聯(lián)合檢測多種腫瘤標志物則可提高靈敏度及特異度。目前,有關晚期CC聯(lián)合檢測血清SCC-Ag、VEGF、CA125水平變化與化療敏感性的相關分析研究較少。本文將基于三者腫瘤標志物的聯(lián)合,探討晚期CC NACT前后患者血清SCC-Ag、VEGF、CA125水平變化,及其與TP方案化療的敏感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化療前相比,1、2、3周期化療后,患者血清SCC-Ag、VEGF、CA125水平均下降?;熋舾薪M化療前血清SCC-Ag、VEGF、CA125水平高于不敏感組,化療后低于不敏感組。說明化療后血清SCC-Ag、VEGF、CA125低水平則預示化療反應較好,而化療后血清SCC-Ag、VEGF、CA125高水平說明化療反應較差。董格等[10]局部晚期CC化療前后 VEGF、SCC-Ag水平變化與其化療敏感性呈正相關,VEGF、SCC-Ag水平下降幅度越大其化療敏感性越高,腫瘤直徑變化值越大、化療反應率越高。本研究進一步運用Spearman相關性分析法得出結論,晚期CC NACT后的血清SCC-Ag、VEGF、CA125下降百分比與化療敏感性呈正相關,r值分別為,0.528、0.462、0.448。本文也證實了血清指標SCC-Ag、VEGF、CA125水平變化與化療敏感性的關系,隨血清SCC-Ag、VEGF、CA125水平下降,患者化療敏感性增加,其化療反應率越高。程金龍等[11]也得出腫瘤指標變化與化療敏感性相關性。本資料聯(lián)合監(jiān)測SCC-Ag、VEGF、CA125水平變化對化療敏感性的分析對后續(xù)治療方案的選擇有較好指導作用。
多數(shù)研究[12-13]證明SCC-Ag水平變化對評估病情、療效分析、轉移、復發(fā),及患者生存與預后都有重要監(jiān)測價值。Guo等[14]研究得出SCC-Ag可以預測腫瘤復發(fā),特異性高于70%,應考慮對CC提供治療依據(jù)。Choi等[15]在CC患者治療前SCC-Ag 水平高的患者中,接受NACT的患者比未接受輔助化療的患者預后更好,尤其是輔助放化療組遠處轉移率低于單純放療組,輔助化療與高SCC-Ag 水平患者的無病生存期和無遠處轉移生存顯著相關。研究[16]表明CC治療后和復發(fā)時,SCC-Ag 水平當其治療前值高(≥ 4 ng/mL)時可用于預測復發(fā)和生存。VEGF是一種廣普的腫瘤標志物,為重要的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VEGF存在特異性加快內(nèi)皮細胞的分裂、增殖以及增強血管通透性活性的作用,在腫瘤的發(fā)展、侵襲生長、轉移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3-4,17]。Lv等[18]發(fā)現(xiàn)VEGF在HPV感染的CC患者腫瘤組織中高表達,高水平VEGF預示患者預后不良,該研究為CC患者HPV感染的臨床治療提供理論支持。VEGF可能在CC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重要作用,VEGF基因多態(tài)性可能通過調(diào)節(jié)腫瘤血管生成影響早期CC的腫瘤易感性和生存期[19]。CA125于1981年從上皮性卵巢癌抗原檢測出的一種糖蛋白。CA125是盆腔腫瘤、消化道腫瘤等多種相關的腫瘤標志物,其診斷的敏感性較高,但特異性較差,90%的患者血清CA125與病情進展有關,因而多用于病情檢測與療效評估。
綜上所述,監(jiān)測血清SCC-Ag、VEGF、CA125水平變化可作為評估新輔助化療療效,為晚期CC新輔助化療制定后續(xù)治療方案提供相關依據(jù)。然而,本文研究入組樣本較少,理論依據(jù)尚淺,期待后續(xù)擴大樣本量進一步證實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