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珺
(江蘇財會職業(yè)學院,江蘇 連云港 222061)
《經濟法》在經濟領域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在學科設置體系中的地位也極其重要,不僅是法學專業(yè),特別是經濟、管理等專業(yè)將其設置為專業(yè)基礎課,是通過司法統(tǒng)一資格考試、考取會計師、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等專業(yè)資格的考試課程,而且在學生進入社會、處理相關法律事務過程中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指導作用,因此???、本科、研究生階段的教育體系都在以不同角度、層次、深度及廣度根據(jù)不同專業(yè)的需求開設了經濟法課程[1]。高職院校是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搖籃,作為高職財會類專業(yè)所開設的《經濟法》(本文所稱的《經濟法》是廣義的,包含部分院校所開設的《經濟法基礎》)課程教學卻因為定位模糊而面臨一個兩難的境地,即如果適用傳統(tǒng)的《經濟法》教學體系和內容,難以滿足學生考證的需要;如果采用考證教材專用的《經濟法》教學體系和內容,則過于膚淺和狹隘,不能完全符合高職人才培養(yǎng)尤其是課程思政工作的要求。因此,需要思考如何將高職財會類專業(yè)《經濟法》課程教學與考證相結合,對高職財會類專業(yè)《經濟法》課程的體系與內容進行重新設計,從而解決上述的兩難境地,滿足高職人才培養(yǎng)尤其是課程思政工作的要求。
由于種種原因,目前各個高職院校對于財會類專業(yè)所開設的《經濟法》定位的認知是不一樣的,直接導致這一課程在不同的高職院校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千差萬別。很多高職院校將其定性為專業(yè)必修課中的專業(yè)基礎課,也有高職院校將其定性為專業(yè)必修課中的專業(yè)核心課,但也有些高職院校將其定性為專業(yè)選修課。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是因為高職院校對于《經濟法》在財會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課程體系中所發(fā)揮的作用認識不同,有些高職院校是因為整個財經商貿大類專業(yè)都開設《經濟法》而開設,有些高職院校則將其作為考證課而開設,有些高職院校則因為校企合作中合作企業(yè)所提出的要求而開設,還有些高職院校甚至將其當作了一門法制教育課。無論高職院校如何認知高職財會類專業(yè)《經濟法》的定位,所產生的結果都必然是要么適用傳統(tǒng)的《經濟法》教學體系和內容,要么采用考證教材專用的《經濟法》教學體系和內容。
眾所周知,高職財會類專業(yè)中無論是哪一種具體的專業(yè),會計專業(yè)技術資格證書都是學生未來求職和就業(yè)生涯中所必需的,其中的初級會計師證書更是學生求職的敲門磚,考慮到部分積極上進的學生高層次發(fā)展的需要,注冊會計師證書也是他們求職與就業(yè)所需要的。因此,高職財會類專業(yè)如果適用傳統(tǒng)的《經濟法》教學體系和內容,會難以適應會計考證的要求。其原因就在于目前高職所普遍適用的、傳統(tǒng)的《經濟法》教學體系其實完全在照抄本科院校法學教育所適用的《經濟法》課程教學體系,兩者之間的區(qū)別只是有些高職院校所適用的《經濟法》課程內容相比本科院校法學教育所適用的《經濟法》課程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理論方面的闡釋,顯得更為通俗易懂??墒沁@類傳統(tǒng)教學在教學體系上和內容上都完全無法滿足會計考證的需要,其原因在于目前高職所普遍適用的、傳統(tǒng)的《經濟法》教學體系和內容因為照抄本科法學教學體系和內容的緣故,其出發(fā)點和關注點都不是為了幫助學生順利通過考證服務的,而是以經濟法律知識教育為目標。
傳統(tǒng)的高職財會類專業(yè)《經濟法》教學體系和內容,固然難以滿足會計考證的要求,但是也不能矯枉過正,完全把高職財會類專業(yè)《經濟法》變成考證輔導課,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目前,很多高職院校財會類專業(yè)《經濟法》課程授課都是直接講解初級會計師考試中《經濟法基礎》科目的輔導教材,這么做是不可取的,原因主要有:第一,高職院校對于財會類專業(yè)學生的培養(yǎng)不能只重視眼前利益,只重視初級會計師考試,事實上對于學生求職與就業(yè)有益的會計師考試證書有三個,其對應的經濟法考試科目也有三個,分別是初級會計師的《經濟法基礎》、會計師的《經濟法》和注冊會計師的《經濟法》,三門考試科目的內容有一定的重合,但不是完全的重合,此外審計師考試和稅務師考試也有相應的法律科目,門《經濟法》課程難以覆蓋這么多考試科目的內容。第二,高職財會類專業(yè)《經濟法》教學還承載著對高職學生進行經濟法律知識培訓的任務,要通過這一門課的教學使學生對經濟法律知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還幫助學生掌握如何運用法律知識解決未來工作中遇到的法律問題。第三,高職財會類專業(yè)《經濟法》教學還承載著對高職學生進行課程思政教育的任務,使學生樹立法律意識,教會學生遵紀守法。這些都是定位為考證輔導課的高職財會類專業(yè)《經濟法》所無法完成的。
我國現(xiàn)階段《經濟法》的課程設置無論從課時安排及相關法規(guī)的選擇上普遍缺乏課程個性特征和專業(yè)的適應特性,造成這一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是將《經濟法》作為獨立的法律學科、法律部門應具有的所有相關法規(guī)總合為一部《經濟法》教材,并將其內容延續(xù)于所有相關專業(yè)的授課體系中,從而形成了“大經濟法”的教學體系[2]。可是,高職財會類專業(yè)《經濟法》必須完成三個教學目標:滿足考證的需要、講授經濟法律知識、進行課程思政教育,這意味著其課程體系的組成部分必須能夠對應這三個目標。《經濟法》的課程體系由經濟法知識基本結構、具體內容、教學方法、課程設置幾個方面組成。目前高職《經濟法》知識基本結構存在很多分歧、根本無法統(tǒng)一,如有的是由經濟法總論、經濟主體法律制度、經濟秩序維護法律制度、宏觀調控法律制度組成[3],有的是由市場主體法、市場行為法、市場規(guī)制法、宏觀調控法、勞動和社會保障法、程序法組成[4],有的是由企業(yè)公司和金融管理方面的法律、對外貿易工業(yè)產權方面的法律、市場運行方面的法律、金融稅收及會計法律制度組成[5],有的是由經濟法基礎、財產權益法、企業(yè)公司法、財政金融法、社會責任法組成[6]。知識結構不一樣引起教學內容的千差萬別,不同教學內容的講授需要不同的教學方法,知識結構和教學內容的不同還會導致課程設置的不同,如32課時、48課時、64課時、72課時、80課時和96課時居然同時出現(xiàn)在不同高職院校的《經濟法》課程設置中。同理,基本結構、具體內容、教學方法、課程設置的不同也自然會引起教學結果評價的不同,這么多高職院校財會類專業(yè)《經濟法》課程體系的不同初衷并非是為了迎合用人單位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也不是為了迎合學生考證的需要,完全是因為對于課程定位認知的不同造成的,這樣的《經濟法》課程體系隨意設置是非常不合理的。
由于高職院校對于財會類專業(yè)《經濟法》課程定位認知的模糊,以及所引起的《經濟法》課程體系隨意設置,導致課程內容不全面,難以滿足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第一,從滿足考證需要的角度出發(fā),目前高職財會類專業(yè)《經濟法》課程內容非常不全面,例如初級會計師考證中《經濟法基礎》科目需要考會計法律制度、支付結算法律制度,注冊會計師考證中《經濟法》科目需要考物權法律制度,這些內容都是傳統(tǒng)的《經濟法》教學體系和內容中難以覆蓋的。第二,從講授經濟法律知識的角度出發(fā),高職財會類專業(yè)的學生究竟需要學習哪些經濟法律知識,在現(xiàn)實中也是沒有定論的,企業(yè)、高職院校和授課教師由于彼此之間認知的不同和工作需要的差別也往往難以形成共同的結論,《經濟法》課時的有限性更是需要授課教師在教學實施時對教學內容進行取舍,卻又缺乏統(tǒng)一和科學的取舍標準,導致無法傳授學生所需要的全面知識。第三,課程思政教育元素的深入挖掘凸顯高職財會類專業(yè)《經濟法》的課程內容不夠全面,例如沒有物權法會影響學生權利意識的培養(yǎng),沒有合同法會影響學生誠信意識的培養(yǎng),沒有會計法會影響學生職業(yè)道德的培養(yǎng),沒有稅法會影響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等,從而嚴重影響課程思政教育的效果。
顯然,如果過于偏重傳統(tǒng)的《經濟法》教學體系和內容,會難以滿足學生考證的需要,而會計證書對于學生畢業(yè)后的求職與就業(yè)是不可缺少的敲門磚;如果過于偏重考證,甚至直接適用考證專用教材實施《經濟法》教學,又會忽視對于學生必要的經濟法律知識的傳授,學生無法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習經濟法律提升道德水平、形成社會公德、學會遵紀守法,導致難以完成課程思政教育的任務,不能完全符合高職人才培養(yǎng)工作的要求。要解決前面所提到的高職財會類專業(yè)《經濟法》課程體系與內容存在的具體問題,完成滿足考證需要、講授經濟法律知識、進行課程思政教育三個人才培養(yǎng)目標,必須要將傳統(tǒng)的《經濟法》教學與考證任務相結合,在課程體系與內容設計上充分考慮到如何能夠在講授經濟法律知識、進行課程思政教育的基礎上同時能夠滿足學生考取初級會計師、會計師和注冊會計師考證的需要,兩者之間實現(xiàn)平衡而不過于偏重于其中一方而忽視了另一方的需要。
初級會計師考試、會計師考試和注冊會計師考試有三門經濟法律類考試科目,分別為經濟法基礎、經濟法(中級)和經濟法(CPA),由于高職財會類學生不是法學專業(yè)出身,缺乏基本的經濟法律基礎和專業(yè)知識,僅靠學生自學這三門科目的考證教材很難真正理解和掌握從而順利通過考試,所以高職院校財會類專業(yè)《經濟法》課程知識基本結構設計需要把這三門考試科目的知識都納入進來。但是如果單純照搬三門考試科目的知識,依然無法解決學生因為缺乏法學專業(yè)知識背景而無法理解和掌握考點的問題,因此在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上高職財會類專業(yè)《經濟法》不應扮演單純考證輔導的角色,而應側重于對三門考試科目知識中基礎理論的講授,同時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完成專業(yè)與思政教育。現(xiàn)代會計之父、會計教育家潘序倫說:“立信,乃會計之本。沒有信用,也就沒有會計?!备呗氃盒X敃悓I(yè)《經濟法》知識基本結構設計就是要在滿足考證需要的同時,把誠信原則、職業(yè)道德和法律信仰都灌輸?shù)綄W生意識之中,使之形成良好的會計職業(yè)品質。
由于高職學生自身的特點以及高職法律課程的特點,高職法律課程教學不同于本科法律課程教學,也不同于高職其他專業(yè)課程的教學,必須是一個多種教學方式并用的混合式過程,需要采用案例分析法、自主探究法、情景模擬法、角色扮演法、小組討論法等多種適合高職經濟法課程教學的教學方式。這里僅就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擬法和小組討論法相結合的產物——模擬審判情景劇進行闡釋教學方法設計。模擬審判情景劇是情景教學法中的一種具體教學方式,即以《經濟法》某個重要的知識點為母本,以社會上發(fā)生的熱點案例為承載,以模擬審判表演為形式進行課堂教學。模擬審判情景劇可以通過學生親自表演的方式吸引學生的眼球,通過將所講授的經濟法律知識與社會熱點案例緊密結合,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課堂教學所要學習的內容,同時深入思考以及與同學團結協(xié)作來運用所學習的知識具體解決問題。這樣,通過模擬審判情景劇在《經濟法》課堂教學中的靈活運用,可以幫助學生從被動學習積極主動地轉變?yōu)樽灾魈骄渴綄W習,提升育人效果。
目前,不同高職院校財會類專業(yè)《經濟法》課程教學的課時各不相同,從32—96課時都有。由于課程定位不夠準確的緣故導致各高職院校的《經濟法》課程授課教師普遍反映該門課的課時量不足,難以幫助學生能夠真正理解經濟法律知識并進而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事實上,由于《經濟法》課程在高職財會專業(yè)教育中扮演的實質上是專業(yè)基礎課的角色,教師真正需要教會學生的并非本科教學所需要的專業(yè)理論,也不是一個一個具體的考證知識點,開設的目的是為了學生未來自學考證內容時能夠易于理解、輕松自如,所以依據(jù)筆者《經濟法》課程近10年教學的經驗,48課時足夠完成《經濟法》課程的教學任務,保證能夠實現(xiàn)教學與考證相結合的經濟法律教學,幫助學生學習最基礎的經濟法律知識,同時學會運用經濟法律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并滿足對學生進行課程思政教育的要求。在開設時間上,由于學生考證時間在第二學期,為了滿足學生考證的需要,所以高職財會類專業(yè)《經濟法》課程放在第一學年的第一學期開設比較合適,開設太晚將無法發(fā)揮考證基礎課的作用。同時,因為學生作為大學新生剛剛進入大學,對大學課程的新鮮感和求知欲都是最旺盛的時候,第一學期開設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認真學習知識、培養(yǎng)職業(yè)道德和敬畏法律的意識。
高職財會類專業(yè)三門考證科目所涵蓋的經濟法律知識具體有經濟法律基礎理論、會計法、支付結算法、票據(jù)法、稅法、預算法、政府采購法、勞動法與勞動合同法、社會保險法、企業(yè)法、公司法、保險法、證券法、合同法、國有資產管理法、知識產權法、物權法、破產法、公平交易法、涉外經濟法、法律糾紛解決制度等諸多的法律部門,因此需要根據(jù)不同學生考證的需要對相關部門法的知識進行取舍。第一,要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考證的諸多知識點,就需要對相關法律部門的基礎理論進行講授。第二,本門課程不是考證輔導課,因此要避免把有限的課時浪費在不必要的考證知識點講授方面。第三,在高職財會類專業(yè)中,由于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培養(yǎng)目標的不同,不同專業(yè)和班級的學生對于考證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如會計專業(yè)與財務管理專業(yè)以及審計專業(yè)學生的考證需求其實就不完全一致,有的高職院校甚至會在財會類專業(yè)中增設CPA方向,筆者就曾經出現(xiàn)同一學期只擔任一門《經濟法》課程教學,卻因專業(yè)要求不同而依據(jù)四種不同課程標準和授課計劃進行授課的情況。因此授課教師要依據(jù)學生的不同需要來分門別類地講授具體的課程內容,沒有必要把整本教材的內容全部講完。
教學內容的整合重組和精選優(yōu)化既要注重技術教育,又要注重人文教育,既重視專業(yè)教育,又重視綜合能力培養(yǎng),既充分發(fā)揮課程在課程群中的獨特作用,又注意加強各課程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增強其內在邏輯性,在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與提高素質的結合上,構建高職人才培養(yǎng)的課程框架[7]。目前高職財會類專業(yè)《經濟法》教學扮演著財會類專業(yè)中專業(yè)教育、考證教育和技能教育相結合的角色,與考證需求不同一樣,財會類專業(yè)中不同專業(yè)對于學生學習經濟法律知識和職業(yè)技能訓練的要求也是完全不一致的,這也是為什么不同類型會計師資格證書考試內容不完全相同的原因。在課程內容體系的安排上,不能照搬本科教材大而全的體系,要結合專業(yè)特點、職業(yè)崗位對專業(yè)知識和能力的要求,來設計課程內容[8]。因此,在《經濟法》課程內容設計時首先要涵蓋所有考證、專業(yè)教育和思政教育所需要的部門法,然后必須依據(jù)不同專業(yè)的要求有針對性選取各自需要的經濟法律知識作為教學內容進行講授。例如針對會計和財務管理專業(yè)更多的是要進行會計和管理方面的專業(yè)知識教育,其職業(yè)技能也更為偏重會計法律和稅法等方面專業(yè)知識的運用培養(yǎng),而針對審計專業(yè)則更多的是要進行合同法、金融法等專業(yè)知識的教育,其職業(yè)技能也更為偏重審計法律等方面專業(yè)知識的運用培養(yǎng)。
社會上,會計崗位、財務管理崗位和審計崗位都是職務犯罪高危崗位,現(xiàn)實中不斷地涌現(xiàn)各類財會人員由于缺乏職業(yè)道德操守和法律意識而職務違法甚至犯罪的案例。這說明,扮演者高職財會類專業(yè)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角色的《經濟法》在課程內容設計上一定要有針對性的挖掘課程思政教育元素,便于課程思政教育的開展。同時,針對不同專業(yè)的不同特點,在教學內容設計時還要便于有針對性的開展側重點不同的課程思政教育。例如針對會計和財務管理專業(yè)的學生更多的是要開展愛崗敬業(yè)教育和會計法律責任教育,針對審計專業(yè)的學生需要更多地開展愛國守法教育和審計法律責任教育。除此之外,還可以結合課程內容適當?shù)囊胍恍└呗殞W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較為感興趣的、且與其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有利于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其他部門法知識,如憲法知識、民法知識、行政法知識和刑法知識等法律知識,把這些法律知識融入經濟法律知識講授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經濟法律知識的精髓,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遵紀守法意識,形成法治思維,從而更好地完成課程思政教育的育人任務。
通過將高職院校財會類專業(yè)《經濟法》課程體系與內容的重新設計,將《經濟法》教學與考證相結合,為解決目前高職院校財會類專業(yè)《經濟法》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提供了一定的思路,為高職院校財會類專業(yè)教學滿足考證的需要、講授經濟法律知識、進行課程思政教育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