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芳
(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云南 麗江 674100)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利用影視文學作品優(yōu)化教學一直是備受廣大師生青睞的一種教學手段。以往的相關(guān)研究大都是圍繞課堂上觀看欣賞影視文學作品,研究影視文學作品對英語教學的促進作用,如提高聽力、口語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等方面。大學英語精讀是面對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基礎(chǔ)英語課,教學任務重而課時有限,既不可能上成專門的影視文學欣賞課也不可能像聽說課那樣廣泛運用視頻素材,因此,之前的研究對影視文學作品在大學英語精讀課上的具體實施方式和應用鮮有涉及。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即使不通過課堂長時間觀看或欣賞影視文學作品,大量的素材也能夠被廣泛運用到大學英語精讀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并有效地優(yōu)化教學效果。
一個人的知識,不外直接經(jīng)驗和間接經(jīng)驗兩部分[1]。任何人一生可能經(jīng)歷的直接經(jīng)驗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事都親歷親為,更多時候是通過間接經(jīng)驗獲取知識。影視文學作品是人類智慧和思想的結(jié)晶,是生動而鮮活的間接經(jīng)驗教育素材,將這些素材引入課堂,加上教師適當?shù)囊龑В茏尳逃吁r活有生命力。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的[2]。語言學習是一個漫長且艱苦的過程,就更依賴于興趣來完成。在筆者所在的三本院校,很多學生,特別是理工科的學生,英語基礎(chǔ)差且對英語學習缺乏興趣。但他們普遍對電影電、明星等話題感興趣,甚至有部分同學為了追星努力學外語。教師在課堂上投其所好,引入一些相關(guān)話題和素材不僅可以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氛圍,還能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感受到學習英語的快樂和意義。
在英語精讀教學中,教師傾向于引用來自英語國家或英語原版的影視文學作品,這些都是鮮活的關(guān)于英美社會文化生活的素材。通過借用這些素材,同學們可以接觸到最地道的表達、常用的詞匯、感受文化差異等。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及和推薦能直接促進同學們課下自行觀看或查閱相關(guān)作品,從而有助于課下自學提高。例如,通過觀看或閱讀英語原版影視文學作品可以鍛煉聽力,掌握常見口語表達并累積詞匯,如果這些作品帶中英雙語字幕或是中英文對照版,同學們還可以感受中英文翻譯的微妙之處。
當代大學生在初高中大都接受的是應試教育,影視文學作品通常涵蓋了廣泛而凝練的信息,能幫助學生“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教師在課堂上融入相關(guān)的素材,能幫助同學們認識世界,廣泛地涉獵全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lǐng)域的知識和信息,從而拓寬視野和知識面。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也是各科教學中備受重視的一環(huán),見多識廣的學生更容易發(fā)展出獨到的見解和判斷力,因為人多見世面后其思想格局就會增加,不會拘泥于一些小問題,也不會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枯燥和狹隘。此外,影視文學中蘊含的巨大想象力及各方觀點等也會成為同學們自身靈感的來源,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蘊含其中的積極正面的思想導向,有助于加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啟迪他們追求真善美,這也符合當下立德樹人的理念。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經(jīng)常需要向?qū)W生解釋清楚一些專有名詞或固定表達的意思,才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文章、背景或主題。如果只是依靠教師的口述灌輸,就做不到以學生為中心。因此,可以通過引用一些恰當?shù)挠耙曃膶W作品來生動有效地向?qū)W生闡明概念,并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思考。
例如,為了解釋清楚《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二冊第二單元提到的“Salvation Army ”,教師引用電影《戰(zhàn)爭之王》里販賣軍火的主人公的經(jīng)典臺詞 “ I supplied every army but Salvation Army.” 并提問:“為什么一個唯利是圖的軍火商會賣武器給任何軍隊卻唯獨不賣給救世軍呢?”這一下就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并幫助他們深刻地記住“救世軍”不是一支真正的軍隊,而是一個慈善組織。
講解第五單元的題目“The Company Man”時,教師引用日本社畜漫畫,學生不僅能立刻明白標題的內(nèi)涵,而且像“社畜”這樣的網(wǎng)絡(luò)流行語能拉近教師和學生的距離,使得師生之間的溝通和知識傳授過程變得有趣又高效。
再比如,講解該單元課文里“Type A ”的概念時,教師引用韓國電影《我的B型男友》的封面海報,啟發(fā)學生從海報人物迥然不同的穿著和動作表情來對“Type A ”和 “Type B”的性格特點加以猜測。這不僅可以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思考,而且教師不用多講,相關(guān)概念就一目了然。
詞匯教學既是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點也是難點,用例句講解單詞是詞匯教學的有效手段。章柏成、韋漢教授在其研究中曾指出:“科學的英語詞匯教學呈現(xiàn)方式里面一個不可或缺的,及其重要的因素就是舉例環(huán)節(jié)。通過舉例把學習者從簡單機械重復、死記硬背的枷鎖里解放出來,增加英語學習的趣味性,提高詞匯學習效率。”[3]例句的設(shè)置如果枯燥乏味就無法激起學生的興趣,不利于他們掌握好詞匯。筆者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通過引用影視文學作品來設(shè)置例句,情況就會大不同。
例如,講解distinguish(第二冊第六單元)時,引用《動物莊園》里的經(jīng)典結(jié)尾,” The creatures outside looked from pig to man, and from man to pig, and from pig to man again; but already it was impossible to say which was which.”[3]教師在簡單介紹文學作品后讓學生用”distinguish…from…” 來做句子改寫,這一方面強化他們對生詞的應用,另一方面通過文學作品故事加深其對詞匯的掌握。講解correspondence (第一冊第二單元)時,借用《查令十字街84號》的故事設(shè)置了例句 “ The writer kept up correspondence with the book owner for over 20 years.” 在詞匯教學的同時,通過這個作品再次呼應了本單元的主題 “Friendship”。又比如,在講解associate(第一冊第一單元)時,利用《消失的地平線》設(shè)置了例句“ People often associate the book with Shangrila.” 并讓學生說出是哪本書,由于筆者的學校所在地是麗江,因此學生一聽到”香格里拉“便立刻來了勁。
在大學英語精讀課上,閱讀教學不僅要確保同學們理解文章,掌握相關(guān)詞匯語法等,還要幫助他們理解感受作者所表達的相關(guān)主題和觀點。如果只是靠閱讀文字或教師的講解,學生即使腦子里明白,內(nèi)心也不一定能深刻體會。如果教師能借用一些類似主題或觀點的影視作品,通過鮮活的畫面,音樂的渲染,同學們將獲得浸入式的體驗,作品所傳達的主題不僅進入他們的腦子里還能滲透進他們的內(nèi)心。
例如,第一冊第4單元的主題是“American Dream”, 文章講述一名意大利移民在大蕭條時期來到美國并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實現(xiàn)了美國夢的故事。在分析人物性格和文章主題時,筆者向同學們介紹了電影《鐵拳男人》。這部電影講的是一位退役的拳擊手在大蕭條時期為了養(yǎng)家而重新復出,通過艱苦的訓練最終再次登上職業(yè)巔峰的故事。由于是一個根據(jù)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教師通過電影的節(jié)選片段,向同學們展示了大蕭條的時代背景,讓同學們再次體會到電影和課文里兩位主人公面對生活的困苦而不懈努力實現(xiàn)夢想的精神。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diào),“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遵循教書育人規(guī)律,遵循學生成長規(guī)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盵4]之后,很多高校把思政教育納入高校課堂實踐中,思政教育也是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影視文學作品以其豐富生動的表現(xiàn)形式能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例如,第二冊第一單元的課文探討的是中西方教育差異。在課堂討論時候,有學生明顯表現(xiàn)出了對中式教育和中國教育體系的不滿。教師向同學們介紹了BBC的一部實驗性質(zhì)的紀錄片《中國老師來了》,并跟同學們講述了在這個實驗比拼里,中式教育是如何完勝英式教育并讓那些原本不認可中式教育的英國老師和校長最后也不得不承認中式教育確實有很多可取之處。顯然,比起教師苦口婆心的說教,直接利用外國人拍攝的中式教育的作品和實驗數(shù)據(jù)更有說服力,對同學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更好。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英語也是在學習英美文化。教育部在《關(guān)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zhì)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文化素質(zhì)教育,重點指人文素質(zhì)教育。主要是通過對大學生加強文學、歷史、哲學、藝術(shù)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教育,同時對文科學生加強自然科學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體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質(zhì)?!盵5]大學英語是面對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與英專的同學相比,他們沒有專門設(shè)置的英美文學文化類的課程,因此需要將文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貫穿到整個大學英語教學中。具體實施策略通常是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進行廣泛的文學作品閱讀。
例如,《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三冊第六單元的課文是歐亨利的 The Last Leaf, 在學習該課文時,教師通過一個簡短的該作品的英語卡通視頻幫助同學們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故事情節(jié),還介紹了歐亨利的其他作品,如The Gift of the Magi,The Cop and the Anthem 等幫助同學們進一步了解歐亨利的寫作風格,并鼓勵同學們課后自行閱讀。
又如,第四冊第五單元的課文是毛姆的 A Friend in Need, 在讀文章之前,同學們大都猜測這是一篇講述患難之交的故事。教師借用同學們都熟悉的《甄嬛傳》中甄嬛和安陵容的故事引出“塑料友情”的話題啟發(fā)他們閱讀文章找出真相。另外,教師還介紹了毛姆的代表作The Moon and Sixpence,The Painted Veil 等,并激發(fā)同學們思考:“月亮”和“六便士” 到底哪一個更重要?通過《月亮與六便士》又引出其主人公的原型著名畫家高更,這又拓展了學生在藝術(shù)方面的知識面。
當今社會,網(wǎng)絡(luò)上影視文學資源極度豐富,在選取時,教師應遵循的原則主要有:相關(guān)性、時效性、經(jīng)典性。無論是用于課堂的哪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選用的素材首先要與該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內(nèi)容和主題相關(guān),切不可牽強附會,否則,不僅不能起到優(yōu)化教學的作用,反而帶給學生更多困惑。其次,年輕人喜歡趕時髦,教師在選取影視文學素材融入課堂時也應盡可能選取近期熱門的作品,如需選擇年代較早或同學們不太熟悉的素材時,應盡可能考慮經(jīng)典作品。最后,許多的文學作品都有對應的電視或電影的改編版本,教師可以根據(jù)同學們自身的基礎(chǔ)和興趣愛好來確定到底是選擇文學書籍還是影視作品。
本文提到的影視文學作品素材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均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的心得體會,所選的例子也都是教學過程中真實使用過的。實踐證明,在精讀課堂教學中融入這些自帶吸引力的影視文學作品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并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思考,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但是由于課堂上不可能花大量時間觀看和欣賞這些作品,只能通過圖片或視頻片段點到即止,教師還應注重鼓勵學生課下進行更全面地查閱,進而對這些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通過不斷積累,知識面和視野慢慢擴大,不僅在語言能力方面得到提升,還能提高自身綜合素質(zhì)。
對教師而言,要想做到隨時選取理想的影視文學素材應用于課堂教學,自身必須要有深厚的積累。這就要求教師平時要注意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廣泛地積累。無論是時下熱門的影視作品,還是經(jīng)典的文學著作或是英文的報刊書籍,甚至是經(jīng)典對白都要多看多記,最終形成一個自身的資源庫。同時教師還要利用好網(wǎng)絡(luò)資源,不斷擴充自身的資源庫,以便在有需要時都能信手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