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羅丹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顱腦外傷以撞傷和跌墜傷較為常見,常發(fā)生于交通事故、災難中,屬于臨床常見病之一[1]。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頭皮損傷、呼吸道受阻、顱骨骨折昏迷和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障礙等,具有較高的致死、致殘率[2]。氣管切開是臨床干預顱腦外傷的主要手段,但其屬于有創(chuàng)侵入,易發(fā)生肺部感染,影響患者康復。因此,術(shù)后護理干預對顱腦外傷氣管切開術(shù)患者非常必要。臨床多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給予病情監(jiān)測,便于及時發(fā)現(xiàn)并處理異常情況,適時進行心理疏導,可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但其常規(guī)吸痰過于頻繁,易損傷患者氣管黏膜,加重肺部感染。而早期纖維支氣管鏡灌洗吸痰采用灌洗吸痰的方式,能夠有效清除體內(nèi)痰液,改善肺通氣功能。本研究將早期纖維支氣管鏡灌洗吸痰用于顱腦外傷氣管切開術(shù)后患者,效果理想,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 年6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顱腦外傷氣管切開術(shù)后患者89 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兩組。對照組44例,男22例,女22例;年齡23~71 歲,平均(50.2±10.2)歲;氣管切開6~50 h,平均(27.4±6.7)h。觀察組45 例,男23 例,女22例;年齡22~70歲,平均(50.1±10.1)歲;氣管切開6~51 h,平均(27.6±6.4)h。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符合顱腦外傷診斷標準[3];無精神疾病者;患者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心、腎等功能障礙者;合并肺部感染者;存在認知、心理障礙者。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按需吸痰,負壓10.6~16.0 kPA,吸痰時間<15 s。給予常規(guī)霧化吸入,使用微量注射泵濕化氣管,推進速度可隨痰液黏稠度的改變作相應調(diào)整。護理人員強化基礎(chǔ)護理,晨間進行口腔護理,室內(nèi)通風保持空氣潔凈,痰培養(yǎng)1次/周。
觀察組給予早期纖維支氣管鏡灌洗吸痰,在患者生命體征基本平穩(wěn),神經(jīng)學癥狀不再進展后24 h,選用纖維支氣管鏡進行氣道灌洗,1 次/d。吸痰指征:床旁聽診或聽到患者呼吸音減弱、脈搏減慢或加快、血氧飽和度突降、血壓降低或升高等。吸痰前后給予患者10 min的高濃度吸氧,滴入2 mL 2%的利多卡因,置入鏡前常規(guī)氣管,痰液黏稠不易吸出時,進行局部支氣管反復灌洗,5 mL/次,灌洗總量<100 mL,直到排凈痰液。操作中對患者行心電監(jiān)護,當血氧飽和度在85%以下時需暫停操作。持續(xù)操作時間≤15 min,應抬高床頭30~40°。對患者進行口腔護理。1周為一個療程,兩組患者均干預兩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1)肺部感染情況[4]:觀察兩組患者銅綠假單胞菌、鮑曼不動桿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發(fā)生率。(2)呼吸道炎癥水平[5]:術(shù)后1、5 d,分別抽取兩組患者清晨空腹外周靜脈血3 mL,分離血清,行血常規(guī)檢查,并記錄兩組患者的白細胞計數(shù)、多形核細胞計數(shù);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兩組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和腫瘤壞死因子水平。(3)肺通氣功能指標[6]:干預前和干預1周后,分別抽取兩組患者動脈血,通過全自動血氣分析儀(上海三崴醫(yī)療設備有限公司,型號:cobas b 123)行血氣分析,對比兩組患者動脈血氧分壓(PaO2)、氧合指數(shù)(PaO2/Fi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21.0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肺部感染情況 觀察組肺部感染發(fā)生率為22.22%,對照組肺部感染發(fā)生率為45.45%,兩組肺部感染發(fā)生率比較,P<0.05。見表1。
2.2 呼吸道炎癥水平 觀察組白細胞計數(shù)、多形核細胞計數(shù)、超敏C 反應蛋白和腫瘤壞死因子水平改善幅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呼吸道炎癥水平比較()
組別 n 白細胞計數(shù)(109/L) 多形核細胞計數(shù)(109/L) 腫瘤壞死因子(pg/mL) 超敏C反應蛋白(ng/mL)觀察組 術(shù)后1 d 45 31.45±9.61 6.61±1.68 13.67±2.24 5.46±1.12術(shù)后5 d 45 11.17±4.41 0.56±0.35 8.18±1.24 3.26±0.62對照組 術(shù)后1 d 44 31.55±9.51 6.71±1.58 13.57±2.34 5.45±1.13術(shù)后5 d 44 15.28±5.52 0.87±0.36 11.26±2.13 4.65±0.87
2.3 肺通氣功能指標 觀察組PaO2、PaCO2、PaO2/FiO2改善幅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肺通氣功能指標比較()
組別 n PaO2(mmHg) PaCO2(mmHg) PaO2/FiO2(%)觀察組 干預前 45 62.7±9.6 52.4±8.2 166.3±30.3干預后 45 100.7±13.7 37.2±4.8 300.7±43.4對照組 干預前 44 61.7±9.7 51.4±8.3 165.2±31.4干預后 44 95.6±12.6 42.3±6.4 275.6±40.3
顱腦外傷患者有嚴重的身心應激反應,部分患者會損傷腦神經(jīng),往往會出現(xiàn)自主呼吸功能障礙等[7]。臨床治療上多采用氣管切開術(shù),但是易引發(fā)肺部感染?;杳曰颊邥е峦萄史瓷錅p弱或消失,呼吸道內(nèi)分泌物排出受阻,引起患者顱內(nèi)壓增高,導致神經(jīng)功能紊亂,血流動力學改變,引起肺淤血水腫,使分泌物淤積,易產(chǎn)生細菌,引發(fā)肺炎[8]。因此,對于顱腦外傷氣管切開術(shù)后患者需及時給予有效的護理。常規(guī)護理干預嚴密監(jiān)測患者是否出現(xiàn)吸痰指征,及時給予吸痰,能夠確?;颊吆粑劳〞尺€可有效避免發(fā)生肺部感染,但其吸痰過程都是醫(yī)護人員根據(jù)患者的吸痰指征而進行,難以保證全部吸出呼吸道深處的誤吸物和分泌物。早期纖維支氣管鏡灌洗吸痰采用纖維支氣管鏡,能夠進行可視化吸痰,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常規(guī)吸痰的不足,能夠幫助患者降低呼吸道阻力,使肺泡擴張,從而改善患者肺通氣功能。
氣管切開破壞了機體呼吸道黏膜,也破壞了其免疫功能,黏膜纖毛運動及咳嗽反射能力減弱,易使病原菌侵入肺組織和支氣管,引發(fā)肺部感染。隨病情進展,機體纖毛清除能力逐步下降,造成支氣管堵塞,患者自主排痰能力喪失,進一步導致呼吸道感染,加重炎癥反應。干預后,觀察組鮑曼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白細胞計數(shù)、多形核細胞計數(shù)、超敏C 反應蛋白和腫瘤壞死因子水平改善幅度高于對照組。說明早期纖維支氣管鏡灌洗吸痰可降低肺部感染和呼吸道炎癥水平,優(yōu)于常規(guī)護理。常規(guī)護理通過加強病房管理,無菌操作規(guī)程、切口護理、呼吸道及口腔護理等干預措施,保證操作合乎規(guī)程,從而預防呼吸道感染的進一步發(fā)展,以降低肺部感染、減輕炎癥反應,改善呼吸道炎癥水平。早期纖維支氣管鏡灌洗吸痰能夠直接灌洗肺部及氣管,能夠稀釋患者呼吸道中痰液,快速清除痰栓或分泌物,從而有效解除呼吸道阻塞,減輕炎癥、水腫反應,降低對呼吸道黏膜的損傷,以維持呼吸道黏膜防御功能及纖毛黏液清除功能,從而有效降低肺部感染,改善患者換氣與通氣功能,進而有效控制炎癥反應進一步加重,改善呼吸道炎癥水平。
氣管切開會刺激氣道黏膜,使其產(chǎn)生強烈的應激反應,引起局部水腫和形成高分泌狀態(tài),從而嚴重影響患者的肺通氣功能。干預后,觀察組PaO2、Pa-CO2、PaO2/FiO2改善幅度高于對照組。分析發(fā)現(xiàn),常規(guī)護理干預通過吸痰,以清除支氣管和氣管內(nèi)分泌物,有效降低呼吸道阻力,預防呼吸道內(nèi)分泌物再聚集,改善通氣與血流比例,從而有助于改善腦血管通透性,以緩解腦水腫,并降低顱內(nèi)壓,促進患者肺通氣功能恢復。早期纖維支氣管鏡灌洗吸痰能夠徹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利于呼吸道內(nèi)的氣體交換,以提高患者的呼吸節(jié)奏,從而保障了肺部的O2供給,進而促進肺泡擴張,已排除肺部殘余的CO2,最終改善患者的肺通氣功能。
綜上所述,早期纖維支氣管鏡灌洗吸痰應用于顱腦外傷氣管切開術(shù)后患者,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肺部感染、呼吸道炎癥水平、肺通氣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