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習明
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的信念,是共產(chǎn)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chǎn)黨人經(jīng)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沒有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chǎn)主義理想,就沒有中國共產(chǎn)黨,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毛澤東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主要締造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探索者,他曾回憶說,自己于1920年夏天在理論上且在某種程度的行動上已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1)[美]埃德加·斯諾,董樂山譯:《西行漫記》,東方出版社2014年版,第147頁?!,F(xiàn)有資料表明,毛澤東在1920年11月已完成了對曾經(jīng)長期信奉或稱贊的改良主義、實驗主義、無政府主義、溫和革命等非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徹底清算,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2)金民卿:《青年毛澤東的思想建黨探索及其深遠影響》,《毛澤東研究》2017年第1期。。這距他1918年夏從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以下簡稱“一師”)畢業(yè)只有兩年多時間。毛澤東自稱,他的政治思想是在讀師范時開始形成的,他的社會行動的初步經(jīng)驗是在讀師范時獲得的(3)[美]埃德加·斯諾,董樂山譯:《西行漫記》,東方出版社2014年版,第135頁。。他于1913年春進入湖南省立第四師范學校(以下簡稱“四師”)讀預(yù)科,1914年春隨“四師”合并到“一師”,1918年夏從“一師”畢業(yè),在師范總共讀了5年半時間(4)《毛澤東傳》(一),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16頁。。研究毛澤東讀師范時的學習經(jīng)歷及其與師范畢業(yè)兩年多時間接受并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邏輯關(guān)系,對于培育新時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有重要啟示作用。因為盡管毛澤東讀的“四師”“一師”是中等師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大學,但他讀師范的年齡是19歲至25歲,與目前我國大學生的年齡相當;而且他讀師范時所學的哲學社會科學課程(5)相對于自然科學課程和純技能型課程,哲學社會科學課程對于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政治思想形成具有更重要的決定性作用。正如習近平所說:“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體學生,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道德修養(yǎng)和精神境界,養(yǎng)成科學思維習慣,促進身心和人格健康發(fā)展?!?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5月19日。),與我國目前大學生(含研究生)所學的哲學社會科學課程基本類同。
要分析毛澤東讀師范時的政治思想形成過程,首先要了解毛澤東讀師范之前的經(jīng)歷,分析他讀師范前所具備的政治思想,確定他讀師范時政治思想形成的起點。
毛澤東于1893年出生在湖南湘潭韶山?jīng)_的一個較富裕的農(nóng)民家庭里。父親克勤克儉、精明剛強,靠自身奮斗擺脫了貧困,試圖按自己的生活模式塑造兒子,期望兒子將來成為同他一樣生財有道的精明人;母親純樸善良,極富同情心,不僅自己虔誠地燒香拜佛,而且給孩子灌輸了“積德行善”“因果報應(yīng)”的信仰。在父親的管教下,毛澤東具備了山區(qū)農(nóng)家子弟的吃苦耐勞、反抗強權(quán)的性格;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下,毛澤東具備了同情貧弱、樂于助人的品格。毛澤東1902年才開始讀私塾,除在1907—1909年停學做過兩年多時間農(nóng)活外,一直讀到1910年。他在私塾所讀課本主要是關(guān)于儒家文化傳統(tǒng)的一些經(jīng)書,所看的“閑書”和“雜書”主要是《水滸》等舊小說,還看過《盛世危言》等宣傳改良思想的書。經(jīng)書培養(yǎng)了他對歷史的興趣和“鑒古知今”的愛好,有助于他后來“古為今用”;舊小說幫助他形成了樸素的反抗不平等的思想;《盛世危言》讓他開始關(guān)心當今中國的命運。毛澤東于1910年秋到湘鄉(xiāng)縣立東山小學堂讀了一個學期,在繼續(xù)學習傳統(tǒng)經(jīng)籍的同時,開始學習自然科學和地理、英語等新科目,并通過閱讀《新民叢報》接受了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變法思想,養(yǎng)成了閱讀報紙、關(guān)心時事的習慣。1911年,毛澤東到長沙讀中學,成為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所辦報紙《民立報》的熱心讀者,并通過剪辮子表達了與清政府的徹底決裂。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fā),毛澤東投筆從戎當了半年列兵,除接受軍事訓(xùn)練外,他一直沒有中斷訂閱報刊的習慣,他對報上一篇談?wù)撋鐣髁x的文章很有興趣,并試圖與士兵、同學討論。退伍之后,他又讀過半年時間中學,因不滿學校的刻板校規(guī)和有限課程,于1912年下半年到湖南省立圖書館自修。在自修期間,他讀了大量中外書籍,興趣最大、收獲最多的是宣傳西方啟蒙思想的書(6)《毛澤東傳》(一),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1-14頁;《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2-12頁。。
從以上經(jīng)歷可以看出,毛澤東進師范前閱歷已較為豐富,其接觸的思想既有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又有當時流行的維新變法思想和資產(chǎn)階級革命思想。但對毛澤東以后的政治思想產(chǎn)生持續(xù)影響的還是梁啟超的新民學說——主張從“變化民質(zhì)”(即改造國民性)入手來尋求社會改革的途徑。其依據(jù)主要有三:(1)毛澤東后來回憶說,他第一次看到梁啟超編的《新民叢報》,就感到它的內(nèi)容和文體新鮮,在反復(fù)閱讀后,開始“崇拜康有為和梁啟超”。他當時還在《新民說》“論國家思想”第三段末批寫道:英、日諸國是正式成立的“立憲之國家,憲法為人民所制定,君主為人民所擁戴”;“中國數(shù)千年來盜竊得國之列朝”是“專制之國家,法令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悅誠服者”。(2)毛澤東讀師范前留下的唯一的完整的作文,是1912年6月寫的《商鞅徙木立信論》。該文開頭說:“嘆數(shù)千年來民智之不開、國幾蹈于淪亡之慘也?!敝虚g部分說:“吾于是知吾國國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數(shù)千年來民智黑暗國幾蹈于淪亡之慘境有由來也?!?7)《毛澤東早期文稿(1912—1920)》,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5、1、2頁。將國家的落后歸于“民愚”明顯是受了梁啟超的新民說影響。(3)毛澤東在師范時發(fā)起成立的最重要的組織是“新民學會”,其名字和宗旨明顯受《新民叢報》影響(8)《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34頁。。后來,毛澤東又多次提出要培養(yǎng)“新人”,甚至要將反動分子改造成新人。1949年6月,他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提出:“對于反動階級和反動派的人們,在他們的政權(quán)被推翻以后,只要他們不造反,不破壞,不搗亂,也給土地,給工作,讓他們活下去,讓他們在勞動中改造自己,成為新人?!?9)《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6頁。
毛澤東在進師范時的政治思想還是很模糊的:他想改造國民性,卻不知道改造的方法;他已經(jīng)開始意識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但還沒有明確的目標。
在5年半的師范學習生活期間,毛澤東的政治思想開始形成,這些思想為他師范畢業(yè)后接受馬克思主義奠定了基礎(chǔ)。
一是在歷史觀方面,完成了由崇拜圣賢英雄的“無我論”向主張精神個人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的“唯我論”轉(zhuǎn)變,為后來接受歷史唯物主義的“唯民論”奠定了基礎(chǔ)。
1910年,毛澤東在湘鄉(xiāng)東山小學讀書時就萌生了崇拜圣賢英雄的唯心史觀,對古代帝王堯、舜、秦皇、漢武的事跡很向往,還對同學說中國需要有《世界英杰傳》所記述的那樣的偉人(10)[美]埃德加·斯諾,董樂山譯:《西行漫記》,東方出版社2014年版,第128頁;《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9頁。。進師范后,他繼續(xù)崇拜圣賢英雄,尤其是圣賢。毛澤東在1913年所作的《講堂錄》中,抄錄了王夫之的話:“有豪杰而不圣賢者,未有圣賢而不豪杰者。圣賢,德業(yè)俱全者;豪杰,歉于品德,而有大功大名者。”當時他將“圣賢”等同于“仁人”:“以天下萬世為身,而以一身一家為腕。惟其愛天下萬世之誠也,是以不敢愛其身家?!奔凑J為圣賢都是大公無私,是“無我”的,并贊同“宇宙之我,精神之我”(11)《毛澤東早期文稿(1912—1920)》,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589、590頁。。1915年,他又在信中肯定偉人對于未來中國發(fā)展的決定作用,并贊美其仁人無我的精神:“來日之中國,艱難百倍于昔,非有奇杰不足言救濟。”“齏其躬而有益于國與群,仁人君子所欲為也?!?12)《毛澤東早期文稿(1912—1920)》,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8、13頁。
到1917年時,毛澤東雖仍然崇拜圣賢,但已經(jīng)開始拋棄“無我論”,認為圣賢之所以能推動歷史發(fā)展,并不是因為“無我”,而是因為掌握了“大本大源”。這種思想的進步主要反映在1917年8月23日《致黎錦熙信》中。其中說道:“欲動天下者,當動天下之心”“動其心者,當具有大本大源。……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薄笆ト?,既得大本者也;賢人,略得大本者也;愚人,不得大本者也?!薄靶∪死劬?,君子當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藭r天下皆為圣賢,而無凡愚,可盡毀一切世法,呼太和之氣而吸清海之波。”(13)《毛澤東早期文稿(1912—1920)》,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85-86、87、88-89頁。
毛澤東的“本源”說雖然源自宋明理學,但政治方向不同:朱熹強調(diào)理之作用,是為了存天理,滅人欲,即突出“無我”;毛澤東提出大本大源的思想,是為了從根本上變換人心,達到改造中國社會的目的(14)阿明布和:《從一信一批注看毛澤東學生時期的哲學求索》,《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毛澤東只是在思想方法上接受了宋明理學“先立乎其大”的觀點,也就是儒家傳統(tǒng)的務(wù)本、立本的思維模式(15)蔡樂蘇:《〈毛澤東早期文稿〉中幾個關(guān)鍵詞語釋義》,《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6期。。
毛澤東在從哲學、倫理學的角度探求本源過程中,很快就徹底拋棄了“無我論”和崇拜圣賢英雄的唯心史觀,繼而明確提出了“唯我論”,其體現(xiàn)是他于1917年下半年至1918年上半年所做的《倫理學原理》批注。他認為:“吾從前固主無我論,以為只有宇宙而無我,今知其不然。蓋我即宇宙也?!薄叭祟愔康脑趯崿F(xiàn)自我而已。實現(xiàn)自我者,即充分發(fā)達吾人身體及精神之能力至于最高之謂。達此目的之方法在活動,活動之所憑借,在于國家社會種種之組織,人類之結(jié)合?!泵珴蓶|在倫理學上有兩個主張:一是個人主義?!耙磺兄顒幼魉猿扇珎€人,一切之道德所以成全個人,表同情于他人,為他人謀幸福,非以為人,乃以為己。”二是現(xiàn)實主義。“以時間論,止見過去、未來,本不見有現(xiàn)在。實現(xiàn)非此之謂,乃指吾之一生所團結(jié)之精神、物質(zhì)在宇宙中之經(jīng)歷,吾人務(wù)須致力于現(xiàn)實者?!泵珴蓶|主張的個人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并不是西方以個人為中心的個人享樂主義,而是追求個性解放和自我實現(xiàn)的精神個人主義,正如他自己所說:“此個人主義乃為精神的,可謂之精神個人主義。”(16)《毛澤東早期文稿(1912—1920)》,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230-231、246-247、203-204、151-152頁。
盡管主張個性解放和自我實現(xiàn)的“唯我論”仍沒有跳出歷史唯心主義的范疇(17)利華:《也論青年毛澤東的思想發(fā)展——〈毛澤東早期文稿〉研讀補要》,《黨的文獻》1997年第2期。,但由于毛澤東同情勞動人民,關(guān)心勞動群眾的個性解放和自我實現(xiàn),而勞動群眾要達到個性解放和自我實現(xiàn),必然接受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承認人民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英雄,即“唯民論”。這是毛澤東在提出“唯我論”后的不到兩年時間就寫出帶有“唯民論”思想的《民眾的大聯(lián)合》的原因。該文開頭就提出:“國家壞到了極處,人類苦到了極處,社會黑暗到了極處。補救的方法,改造的方法,教育,興業(yè),努力,猛進,破壞,建設(shè),固然是不錯,有為這幾樣根本的一個方法,就是民眾的大聯(lián)合。”(18)《毛澤東早期文稿(1912—1920)》,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338頁。
二是在對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國學的態(tài)度上,經(jīng)過了由被動接受到“略通大要”的轉(zhuǎn)變,為后來接受馬克思主義并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做了準備。
進師范前,毛澤東所學課程主要是國學,雖然有些是被動接受,但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基本持肯定態(tài)度。1915年,毛澤東一度產(chǎn)生過輟學專門研究國學的想法,后在黎錦熙的教育引導(dǎo)下,他才明白:“通為專之基,新為舊之基,若政家、事功家之學,尤貴肆應(yīng)曲當?!薄皣鴮W則亦廣矣,其義甚深,……顧吾人所最急者,國學常識也。”他認為,學習國學常識的目的是“求公例公理,繩束古今為一貫”;學習國學常識“首貴擇書”,可從曾國藩的“雜鈔”入門;其方法有“演繹法”(察其曲以知其全,執(zhí)其微以會其通)“中心統(tǒng)轄法”(守其中而得大,施于內(nèi)而遍于外)(19)《毛澤東早期文稿(1912—1920)》,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590、21、21、24、25頁。。
1917年,毛澤東談到畢業(yè)后的計劃時明確提出“略通國學大要”的設(shè)想:“弟久思組織私塾,采古講學與今學校二者之長,暫只以三年為期,課程則以略通國學大要為準。過此即須出洋求學,乃求西學大要,歸仍返于私塾生活,以幾其深。”“略通國學大要”成為出國留學“求西學大要”的基礎(chǔ)了。后來,在辦工人夜校時,他專門關(guān)注了如何教工人國學常識,他認為:“常識為與以普通之知識及精神之安慰。如歷史,教以歷代之大勢及近年關(guān)系最巨之事跡,所以粗養(yǎng)其歷史的觀念及愛國心?!藫衿渲匾芭c夜學學生有密接關(guān)系者?!?20)《毛澤東早期文稿(1912—1920)》,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89、100頁。
毛澤東“略通國學大要”對于他日后接受馬克思主義和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jié)合提供了主體素質(zhì)方面的重要條件。因為國學表現(xiàn)出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經(jīng)世特質(zhì)與馬克思主義在價值取向上有契合之處:馬克思主義重視實事,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出發(fā)點和歸宿點;中國儒家立足現(xiàn)實、經(jīng)世致用、重視與國計民生相關(guān)的社會和人生問題的探求(21)楊亞利:《青年毛澤東“略通國學大要”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讀〈毛澤東早期文稿〉》,《理論學刊》2010年第11期。。毛澤東教夜校學生國學常識的實踐,為他后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積累了初步的經(jīng)驗。
三是在中國社會變革方式方面,完成了由變法維新到教育啟蒙的轉(zhuǎn)變,為后來轉(zhuǎn)向階級革命且一直注重思想革命奠定了基礎(chǔ)。
毛澤東在離開韶山上東山小學之前,就讀過《盛世危言》,感到中國不能守著老樣子不變;讀東山小學時,他開始注意中國以外的事情,非常羨慕通過明治維新而強大起來的日本,非常崇拜華盛頓、林肯、拿破侖、彼得大帝等富國強兵的英雄(22)《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9、11頁。;讀中學時,他在作文中歌頌商鞅變法,認為商鞅是“利國福民偉大之政治家”,表明當時他有希望通過圣賢制定良法來改變中國“民智黑暗國幾蹈于淪亡之慘境”的思想(23)《毛澤東早期文稿(1912—1920)》,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頁。。
讀師范期間,毛澤東仍然持有圣賢救世觀。1915年6月,他仍然認為“來日之中國,艱難百倍于昔,非有奇杰不足言救濟”。但他主張的圣賢救世的重點不再是變法而是變思想。1917年,他提出:“當今之世,宜有大氣量人,從哲學、倫理學入手,改造哲學,改造倫理學,根本上變換全國之思想?!薄艾F(xiàn)在國民性惰,虛偽相崇,奴隸性成,思想狹隘,安得國人有大哲學革命家,大倫理革命家,如俄之托爾斯泰其人,以洗滌國民之舊思想,開發(fā)其新思想?!?24)《毛澤東早期文稿(1912—1920)》,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8、86、639頁。
毛澤東圣賢救世觀的形成,并非任一己之力的臆造物,而是時代的必然產(chǎn)物。把中國的希望寄予少數(shù)非凡人物,是當時知識分子的普遍心態(tài)(25)石福祁:《毛澤東早期圣賢救世觀評析》,《蘭州學刊》1999年第3期。。毛澤東之所以將救世的重點由“變法”轉(zhuǎn)為“變思想”,是因為他認為,“今日變法,俱從枝節(jié)入手”;“本源未得,則此等枝節(jié)為贅疣,為不貫氣,為支離滅裂,幸則與本源略近,不幸則背道而馳”;“自昔無知識,近頃略閱書報,將中外事態(tài)略為比較,覺吾國人積弊甚深,思想太舊,道德太壞”(26)《毛澤東早期文稿(1912—1920)》,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85、86頁。。
毛澤東不僅寫文章呼吁變思想,而且參加了改變思想的社會實踐。他自1915年11月起擔任學友會多屆文牘,1917年10月任學友會總務(wù)兼教育研究部部長。學友會“專為補助學校教育而設(shè)”;教育研究部負責夜學,在辦夜學的過程中,他認識到:“我國現(xiàn)狀,社會之中堅實為大多數(shù)失學之國民,此輩阻礙政令之推行、自治之組織、風俗之改良、教育之普及,其力甚大。此時固應(yīng)以學校教育為急,造成新國民及有開拓能力之人材?!?27)《毛澤東早期文稿(1912—1920)》,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95、96頁。這表明,毛澤東在辦夜學的實踐中逐步擺脫了圣賢救世的思想束縛,已經(jīng)由倡導(dǎo)圣賢倫理教化轉(zhuǎn)向主張平民教育主義。由師范畢業(yè)后,毛澤東通過主辦《湘江評論》、發(fā)起湖南改造促進會和湘潭教育促進會、參與湖南自治運動等社會實踐,逐漸認識到:“用教育的方法”“理論上說得通,事實上做不到”,因為“現(xiàn)在世界的教育,是一種資本主義的教育”。因此,主張“俄國式革命”,先用暴力“打破資本經(jīng)濟制度”,建立“無產(chǎn)階級專政”,握得其教育權(quán)(28)《毛澤東書信選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0頁。。這些思想于1920年12月就已明確提出,表明毛澤東具有了通過階級革命完成社會革命的思想,成為了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和踐行者。但是,即使在殘酷的階級革命中,毛澤東也一直重視思想革命——政治思想教育。比如,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提出:“紅軍黨內(nèi)最迫切的問題,要算是教育的問題,為了紅軍的健全與擴大,為了斗爭任務(wù)之能夠負荷,都要從黨內(nèi)教育做起。”(29)《毛澤東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4頁。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提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團結(jié)全黨進行偉大政治斗爭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如果這個任務(wù)不解決,黨的一切政治任務(wù)是不能完成的?!?30)《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頁。
毛澤東的政治思想能在5年半的師范學習生活中取得這么大的進步并在畢業(yè)兩年多時間成為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從教育的角度來分析,主要可以歸因于以下幾方面:
毛澤東就讀的兩所師范學院均在湖南長沙,都深受湘學傳統(tǒng)影響。湘學傳統(tǒng)乃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雖帶有傳統(tǒng)文化一般性特征,但更具有湖南地域性知識分子群體的特點,即推崇經(jīng)世致用的務(wù)實學風。這一學風在教育導(dǎo)向上的最大表現(xiàn)是形成了重視愛國教育和國情研究、強調(diào)人格鍛造、倡導(dǎo)知行合一的校風?!耙粠煛钡摹督甜B(yǎng)學生之要旨》規(guī)定:“國民教育趨重實際,宜使學生明現(xiàn)今之大勢,察社會之情狀,實事求是。”(31)《湖南第一師范校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2頁?!耙粠煛毙iL孔昭綬提出,以人格教育、軍國民教育、實用教育為實現(xiàn)救國強種唯一之教育。人格教育和實用教育的目標是“陶冶情操,鍛煉意志”“尊品格而重自治,愛人道而尚大公”“明現(xiàn)今之大勢,察社會之情狀,實事求是,為生利之人,而勿為分利之人”;途徑為“不宜專恃教授,務(wù)使學生銳意研究,養(yǎng)成自動之能力”,組織訓(xùn)話會、學友會、課外勞動會、課外運動會等,開辦工人夜校,開展社會調(diào)查。其中訓(xùn)話會是利用各種紀念日和每個星期的周會,結(jié)合時局或?qū)W生思想實際作時事報告和思想教育;學友會是以砥礪道德,研究教育,增進學識,鍛煉身體,聯(lián)絡(luò)感情為宗旨;社會調(diào)查主要是要求學生在寒暑假回鄉(xiāng)了解本縣教育和鄉(xiāng)土情況、本校畢業(yè)生工作情況或采集生物標本等;軍國民教育的目標是“激發(fā)愛國思想,提倡尚武精神,研究軍事學術(shù)”,途徑為組織學生課外志愿軍(32)高菊村等:《青年毛澤東》,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58-59頁;唐振南等:《學生時代的毛澤東》,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第87-89頁。。
“一師”還善于利用偶發(fā)事件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當毛澤東的同班同學易詠畦于1915年3月病逝,袁世凱于5月9日承認日本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時,“一師”校長張干、學監(jiān)王季范、教員楊昌濟發(fā)起了“悼念學友,毋忘國恥”的悼念活動,學校于5月23日組織開了追悼會,并將師生送的挽詩挽聯(lián)編印成冊。這次追悼活動有效地幫助學生將悲痛之心轉(zhuǎn)化為雪國恥而努力讀書的力量。毛澤東的挽詩挽聯(lián)就記錄了這一轉(zhuǎn)化,其挽聯(lián)為“胡虜多反復(fù),千里度龍山,腥穢待湔,獨令我來何濟世;生死安足論,百年會有役,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時”;其挽詩寫道“關(guān)山蹇驥足,飛飚拂靈帳;我懷郁如焚,放歌倚列嶂。列嶂青且蒨,愿言試長劍;東海有島夷,北山盡仇怨”(33)《毛澤東早期文稿(1912—1920)》,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頁。。
毛澤東非常認同“一師”的教育理念,并積極踐行。他在課堂筆記中記載:“謹言慎行即是學。古者為學,重在行事?!薄伴]門求學,其學無用。欲從天下國家萬事萬物而學之,則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34)《毛澤東早期文稿(1912—1920)》,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586頁。他積極主動參與學校組織的各種實踐活動,并組織同學開展了成績展覽會、講演會、辯論會、運動會等活動,恢復(fù)了工人夜校(35)《毛澤東傳》(一),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38頁。,還經(jīng)常利用假期與同學“游學”。
毛澤東讀師范時受到的愛國教育和人格教育培養(yǎng)了他的重精神追求和立真志的人格。他認為:“若人生僅此衣食住三者而已足,是人生太無價值?!薄拔彷叡叵胍蛔钊菀字椒ǎ越饨?jīng)濟問題,而后求遂吾人理想之世界主義?!薄耙韵礈靽裰f思想,開發(fā)其新思想?!薄爸菊?,吾有見夫宇宙之真理,照此以定吾人心之所至之謂也。”“真欲立志,不能如是容易,必先研究哲學、倫理學,以其所得真理。”(36)《毛澤東早期文稿(1912—1920)》,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638-639、86頁。可見,他讀師范時的真志是促進人類進步,是建立在真知即探索真理的基礎(chǔ)之上的。
毛澤東在讀師范時受到的軍國民教育讓他牢固樹立了德智體全面發(fā)展(身心完善)的理念。他認為,智、仁與勇是古時的三達德,“今之教育學者以為可配德智體之三言?!币硇耐晟票仨殹拔拿髌渚瘛薄耙靶U其體魄”(37)《毛澤東早期文稿(1912—1920)》,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59、70頁。。“文明其精神”就是加強學習。他善于學習,能根據(jù)師友的建議改進學習方法,在與師友的質(zhì)疑中求得學問的長進和道德的提升。他在信中寫道:“從前拿錯主意,為學無頭序,而于學堂科學,尤厭其繁碎。今聞于師友,且齒已長,而識稍進。于是決定為學之道,先博而后約,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專門?!薄暗芙陙硭写邕M,于書本得者少,于質(zhì)疑問難得者多。茍舍譚論而專求之書,其陋莫甚,雖至今昏懵如前,未可知也。”“教育為事,重在互相比較參觀,交換其知識,而討論其方法?!?38)《毛澤東早期文稿(1912—1920)》,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7、13、114頁?!耙靶U其體魄”就是加強體育鍛煉。他不僅重視從理論上研究體育的重要性和體育鍛煉的方法,在《新青年》上發(fā)表《體育之研究》的論文,而且付諸實踐,經(jīng)常野游、游泳和冷水浴,使自己具備了強健的身體和頑強的意志。
毛澤東讀師范時接受的實用教育和時事教育培養(yǎng)了他關(guān)心時事、注重調(diào)查研究、實事求是的品格。他不僅養(yǎng)成了堅持閱讀《民報》和《新青年》等進步報刊的習慣,而且經(jīng)常編輯報刊,發(fā)表自己對時政的看法,使自己的政治思想緊跟時代步伐,為他以后最終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做了充分準備。他在辦工人夜校時注意調(diào)查研究工人的生活情況和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招生宣傳和從事教學活動,為他以后動員和教育群眾、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積累了初步的經(jīng)驗。他在“游學”時,比較系統(tǒng)地調(diào)查了各個階層的生活情況,為他以后調(diào)查中國農(nóng)村、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積累了初步的經(jīng)驗。而且,他在辦工人夜校和“游學”過程中逐步改變了對工人農(nóng)民和體力勞動的態(tài)度——由輕視變?yōu)橹匾暎涸?911—1912年當兵時還因自己是學生出身而不屑做挑水這樣的體力勞動(39)[美]埃德加·斯諾,汪衡譯:《毛澤東自傳》,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年版,第43頁。,在1917年辦工人夜校時則已認識到:“我國現(xiàn)狀,社會之中堅實為大多數(shù)失學之國民?!薄安菽绝B獸,同茲生類,猶宜護惜,而況人乎?”(40)《毛澤東早期文稿(1912—1920)》,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96、97頁。
總之,毛澤東讀師范時的學風環(huán)境塑造了他注重實踐、實事求是的文化性格,不僅促使他在畢業(yè)后繼續(xù)探尋救國真理并在比較中選擇了馬克思主義,而且促使他在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之后獨具卓識地提出并解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重大問題(41)李佑新:《湘學務(wù)實學風與青年毛澤東的文化性格》,《求索》2007年第12期。。
毛澤東讀師范時遇到了一批學識淵博、道德高尚、以培養(yǎng)棟梁之材為己任的好教師。在這些教師中,毛澤東最欽佩楊昌濟。他在1915年7月致友人信中寫道:“弟觀楊先生之涵宏盛大,以為不可及?!?42)《毛澤東早期文稿(1912—1920)》,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頁。他在1936年對斯諾說,“給我印象最深的教員是楊昌濟”,他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他“努力鼓勵學生立志做有益于社會的正大光明的人”(43)[美]埃德加·斯諾,董樂山譯:《西行漫記》,東方出版社2014年版,第136頁。。楊昌濟在教導(dǎo)學生時很注重先立其大,他說:“所見大,則所志大;所志大,則所學大、所思大、所為大,斯為大人矣。”“繩束萬物之理,有大例焉,通其大例而執(zhí)之,則可以應(yīng)無窮之變而不為所困,豈非人生之大樂乎?”(44)《楊昌濟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5-27頁。他要求學生“高尚其理想”“奮斗”“有朝氣”“有獨立心”“貫通今古,融合中西”(45)《毛澤東傳》(一),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19頁。;并向?qū)W生大力宣傳王船山的“知行觀”,對此毛澤東的課堂筆記有許多記錄,如“古者為學,重在實行”“閉門求學,其學無用,欲從天下國家萬事萬物而學之”(46)《毛澤東早期文稿(1912—1920)》,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587頁。。楊昌濟的教導(dǎo)不僅增強了毛澤東救國救民的社會責任感,而且培養(yǎng)了他的獨立思考能力和知行合一精神。毛澤東正是在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驅(qū)使下,積極投身于救國救民的社會活動,并在總結(jié)社會活動失敗的經(jīng)驗教訓(xùn)中接受馬克思主義。
毛澤東讀師范時交往最密切的老師是黎錦熙,不僅在給友人的信中多次提到他,而且兩人經(jīng)常當面交往和書信往來。毛澤東曾寫道:“吾于黎君,感之最深,蓋自有生至今,能如是道者,一焉而已。”“邵西曰,國文者,具清切之藝能,述通常之言事,曲曲寫之,能盡其妙,一也。得文章之意味,觀古今之群籍,各審其美而靡所閡,二也?!瓪v史者,觀往跡制今宜者也,公理公例之求為急?!q不止此,游戲、手工、圖畫、音樂,美感教育也。……故諸科在學校為不可闕。邵西所言各科下手方法及其用如此。”(47)《毛澤東早期文稿(1912—1920)》,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21、22-23頁。從信中可以看出,黎錦熙的引導(dǎo),對于毛澤東從偏科到系統(tǒng)學習各科特別是國文和歷史起到了重要作用,為他后來接受歷史唯物主義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打下了堅實的史學基礎(chǔ)。
毛澤東在讀師范時,結(jié)交了一大批志同道合、才華出眾、積極要求進步的同學。他結(jié)交同學和朋友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增進身心完善和學問進步。正如他在信中所說:“人非圣賢,不能孑然有所成就,親師而外,取友為急?!薄捌妥钥酥ι醣?,欲借外界以為策勵,故求友之心甚熱?!瓱o他長處,惟守‘善與人同’‘取人為善’二語,故己有得,未嘗敢不告于人;人有善,雖千里吾求之?!?48)《毛澤東早期文稿(1912—1920)》,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8、28頁。他不僅與同學中優(yōu)秀者如蔡和森、張昆弟、陳章甫、羅學瓚、周世釗、李維漢、蕭子升等經(jīng)常研討和鍛煉,而且還登求友廣告,邀請刻苦耐勞、意志堅定、隨時準備為國捐軀的校外青年與他結(jié)為好友,并因此得以與羅章龍、楊開慧等結(jié)識。
這些學友都充滿著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相約不談女人、不談日常生活中的瑣事。他們只談大事,只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事,他們討論最多的中心問題是“如何使個人及人類的生活向上”,其結(jié)論是“集合同志,創(chuàng)造新環(huán)境,為共同的活動”。他們于1918年4月成立了新民學會,以“革新學術(shù),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為宗旨,以“不虛偽、不懶惰、不浪費、不賭博、不狎妓”為紀律。最初的會員有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何叔衡、肖三、張昆弟、羅章龍、李維漢、周世釗等20多人。盡管新民學會成立時強調(diào)個人修養(yǎng),政治性比較含糊,但三個月后,他和蔡和森等會員就“不諱忌嫌疑于政黨社會黨”,而開始探求“改造中國與世界”的道路,并于1920年夏出現(xiàn)了較大的爭論:以蔡和森為代表的激進派主張走社會主義道路,建立共產(chǎn)黨;以蕭子升為代表的溫和派“頗不認俄式革命(馬克思式)為正當”,主張從教育入手的新式革命。毛澤東于1920年12月1日的回信中明確表示贊同蔡和森的主張,到1921年1月,新民學會已成為奉馬克思主義為主要信仰的革命團體(49)《毛澤東傳》(一),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39-41、70-75頁;[美]埃德加·斯諾,汪衡譯:《毛澤東自傳》,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年版,第49-51頁。。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新民學會是毛澤東轉(zhuǎn)向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創(chuàng)建早期共產(chǎn)黨組織的組織基礎(chǔ)。
毛澤東能在1920年信仰馬克思主義,并在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后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jié)合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拓者,與他1913—1918年在湖南長沙的5年半師范學習生活經(jīng)歷有重大的關(guān)系。他就讀的“四師”“一師”有一批思想進步、道德高尚、學識淵博且以培養(yǎng)棟梁之材為己任的教師,有一群積極要求進步、以天下為己任且愿意結(jié)為好友共同進步的同學,并且形成了重視軍國民教育、注重人格鍛造、倡導(dǎo)知行合一的校風。在這一校風的熏陶下,毛澤東形成了救國救民的社會責任感、實事求是的精神、自強不息的性格,其政治思想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并在畢業(yè)后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過程中變成了馬克思主義者。除毛澤東外,“一師”畢業(yè)的學生在1921年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前后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和踐行者的還有蔡和森、何叔衡、張昆弟、陳章甫、羅學瓚、李維漢等。
毛澤東就讀師范的學習生活經(jīng)歷以及“一師”畢業(yè)生中馬克思主義信仰者和踐行者眾多的情況,對新時代大學生成長成才和高等教育提高質(zhì)量有重大的啟示意義:大學生要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棟梁之材,必須勤奮學習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世界先進文化,積極參加社會調(diào)研和社會實踐,與關(guān)注民族命運、關(guān)心民眾生活、追求全面發(fā)展的同學結(jié)成研學與踐行社團,培養(yǎng)自己的家國情懷,強健自己的體質(zhì),健全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的能力;大學教師要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fù)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必須有堅定的理想、淵博的學識、高尚的品格、寬廣的視野,有關(guān)心時代進步、民族復(fù)興、人民幸福、學生成長的情懷;高等學校要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shè)者和接班人,必須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和教師的家國情懷,積極組織和開展學術(shù)研討、社團活動和社會調(diào)研與實踐活動,營造勤奮學習、刻苦鍛煉、自由研討、共同進步、全面發(fā)展、勇于實踐的校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