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榮
(玉林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 玉林 537000)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主要包括儒、道、佛三大家思想中的精華”[1],儒、道、佛是圣人之學,其初始之所在,是普利天下人乃至利益一切眾生之心,是通過內(nèi)省內(nèi)觀等方法親自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之后從自己清凈的自性里自然流露出來的,不是像普通的哲學家一樣,通過大腦的思考,邏輯的推理形成的理論。因此,圣人之間絕對沒有隔閡,只是各自采用的概念系統(tǒng)不同,殊途而同歸,表達的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目的都是一個:引導同時代及其后代人幸福人生,覺悟生命。
表面上看,各家學說自有面貌,實際上千家萬戶原是“一”家,群經(jīng)所述都是“道”家,歸根結底都是“人”家。儒家講孝之心頭、道家講常飲自家水之舌頭、佛家解決當下這個念頭,頭頭是“天人合一”之“道”[2]。儒家之道:“一以貫之”,“本立而道生”。道家之道:“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佛家之道:“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千經(jīng)萬論都是修心,儒家講正心,道家講靜心,佛家講明心,所有的努力都是幫助人啟迪道心,開啟內(nèi)在的大智慧,找到本自具足的明德或良知(儒家)、真心或元神(道家)、佛性或自性(佛家)。
在圣人之學的經(jīng)典中,存在著兩部分智慧,即隱含的和顯化的,隱含的智慧是教我們?nèi)绾涡扌模_成內(nèi)在的覺悟和提升。內(nèi)圣在現(xiàn)實中的呈現(xiàn)就是做好人,做好事,利他利眾展現(xiàn)生命的健康自在,如此,讓我們既能夠享受生命內(nèi)在提升的喜悅,又能夠讓我們自在地生活在當下,這兩方面的同時存在是以內(nèi)在提升為本?!兑捉?jīng)》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個“天行”指的是高維,是形而上“道”的層面,通向高維的意識能量是“天行健”,內(nèi)在縱向不斷向高維提升是“自強”,突破三維,明心見性,合“道”了,才是真正的自強?!暗貏堇?,君子以厚德載物”,“地勢坤”是形而下現(xiàn)實三維經(jīng)驗世界的層面,講的是內(nèi)在意識能量與外在物質(zhì)能量高度地和諧于當下所呈現(xiàn)出的生命狀態(tài)。在縱向和橫向生命和諧的存在中,核心是內(nèi)在縱向提升[3]。
寫“道”的時候,一點點下去,叫“混沌初開”“無中生有”,再對立地點一點,陰陽相對,“一陰一陽之謂道”;加上一橫,表示陰陽相合為道。陰陽即是能量,道就在能量里面;萬物及人身上充滿著同樣的一股能量,能量里面的造化規(guī)則在宇宙叫“道”,當它賦予給萬物之后叫“性”,道即是性[4],兩點之下是一個自,這個陰陽之道我們本自具足,“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個體生命的能量與生命來源處的能量(道)是合一的,“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萬法”,代表悟道一定是反求諸已;加個走之,還要行動起來,才能合道。簡單來說,首是腦袋,代表智慧,之代表行動,知行合一,才能悟道、合道。
道是衍生萬物的力量之源,是宇宙的本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到底是從哪里來的,老子說我不知道,但是在我們這個宇宙形成之前,它就存在了,“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道法自然”,道遵循祂本來的樣子。那么,道在哪里呢?我們到哪里去找道呢?“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道一剎那都沒有離開我們,每個人都在道中,只是被我們自已的貪嗔癡慢疑、怨恨惱怒煩等負能量給遮蔽了,猶如烏云遮住太陽,其光輝無法透射出來,所以“百姓日用而不知”。
《易經(jīng)》講的三易:一是變易,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時刻都在變化中;二是簡易,變化不是雜亂無章,沒有規(guī)律可循的,大道至簡,“天人合一”,觀念一轉化,自已的時空世界就轉化;三是不易,這個“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不易,即“道”,通過簡易“證得”不易。在生命里,一化萬象;在寂靜里,萬象歸一。儒道佛都強調(diào)在打坐內(nèi)觀的靜中慢慢體認,轉回來找這個“一”[5]。也就是說,儒家“返本還原”,道家“歸根復命”,佛家“明心見性”。“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這里的“不變”即“不易”;“緣”指的是隨時都在變化中的現(xiàn)象世界中的人、事、物等外部條件,即“變易”。一個志于道的人,面對千變?nèi)f化的外部環(huán)境和問題,不會被其左右,而會運用靈活的方法隨順變化著的時空條件而守不變之正“道”[6]。
德,繁體字是憄,雙人旁意為內(nèi)在的心即隱形人與外在的行即顯形人要相合,心地再好,無端總發(fā)脾氣打人罵人,不是有德;反過來,如果言談舉止都很不錯,但心地已接近垃圾場,也不是有德,只有內(nèi)外一致,表里如一,心境美,行為美,才是有德。心是身體的司機,修德的歸依處是修心,誠和信是德的內(nèi)核,直心即“思無邪”,心正則一切正,外在的行為只是內(nèi)部念頭的推動。發(fā)心正,發(fā)心純,發(fā)心誠,把彎彎繞繞的私心修成直心,沒有任何貪嗔癡曼疑怨恨惱怒煩等負能量的污染,當心應對萬物時,象鏡子一樣,“物來則應,物去不留”,不受任何外境的干擾,非常清凈,不再是私欲和情緒的奴隸,自己成了真正的主人,也就是佛法中的“歇即菩提”。
在《尚書·大禹謨》這篇文章中,帝舜對大禹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盵7]朱熹、陸九淵等大儒,皆認為這四句話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主旨,視其為中國文化的心傳家法,即十六字心傳。實際上,這不僅僅是儒家文化的心傳家法,更是中西方歷代圣賢的心傳家法。這里我們只談“人心惟危,道心惟?!边@八個字,從字面上來看,人心是危險的,道心是微弱的,人心容易把人引向危險,道心本身很微妙微弱。人心(貪嗔癡慢疑、怨恨惱怒煩)即人性的弱點,惡,消極力量,表現(xiàn)為各種貪欲、偏見、自私、狹隘、傲慢、攀比、虛榮、嫉妒等負能量;道心(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即人性的優(yōu)點,善,積極力量,表現(xiàn)為覺悟、豁達、仁愛、謙虛、正直、無私等正能量。幾乎所有的人生困惑和災禍都是人心招來的;幾乎所有的輝煌燦爛都是道心創(chuàng)造的。人心是社會所有矛盾和沖突的根源;道心是一切和諧美好的源頭。人生的終極目標是超越人心,澄明道心。當心漸漸與大道融為一體的時候,就是“道心”逐漸超越“人心”的過程,當?shù)佬耐耆饺诵牡臅r候,就是“無我”的格局和境界。修德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超越人心,澄明道心的過程。
“智慧”二字濃縮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首先,智慧的“智”可理解為:“知”即覺知,“日”即光明,“智”即光明的覺知,有了這光明的覺知,就可以“抓心中賊”,用光明的覺知覺察情緒、欲望、念頭。給自已點一盞心燈,陰暗的念頭一起,馬上就能照破,“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如果這股私欲的能量不能馬上被照破,那就用你覺知的心燈一直照著它、陪伴它,直到完全轉化為止。王陽明先生為了轉化一股陰暗的能量念頭,有時要靜坐幾個小時。智,也意味著帶向光明的知識?!盎邸笨衫斫鉃椋贺S,用高粱桿樹枝捆在一起,象形為一個掃帚;倒過來的山字,象形為撮箕,下面是個心?;劬鸵馕吨脪咧阍谀愕男牡厣喜粩嗲鍜呷诵牡睦?,用撮箕把它撮掉,慧也就呈現(xiàn)了。“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也可以把道心比作成一面鏡子,人心就是鏡子上的灰塵,灰塵擦干凈了,道心這面鏡子自然就呈現(xiàn)出來了。所以,有知識的人不一定有智慧,知識只有作用于智慧才有力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德即智慧,人生之本。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講到:“吾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边@是一個人修德超越“小我”走向“大我”歸于“無我”之后的自然狀態(tài)。對萬物的慈愛是一種境界,孔子說“仁者愛人”,佛陀說“眾生平等”,與宇宙萬物一體的慈愛之心能夠生發(fā)出來是以完全消解“小我”,將人性的負能量完全轉化干凈為前提條件的,是自性之愛,自性之光的外顯。“儉”即儉樸,對自己的吃穿住用等生活要求非常低,極簡主義,把不必要的欲望給切斷,因為這些不必要的欲望,不僅增加了心靈和身體的負擔,更是遮蔽了智慧,欲海難填,“知足者富”?!安桓覟樘煜孪取保从肋h把自己的利益要求放在最后,或者說根本就沒有自己的利益要求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小我”的名聞利養(yǎng)全部被打破,呈現(xiàn)出完全利他利眾的生命狀態(tài),也就是習近平主席所說的“我將無我,不負人民”中“無我”的心量、格局和境界,“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道與德之間是什么關系呢?人與道之間的障礙是人的心靈之鏡布滿了貪嗔癡慢疑和怨恨惱怒煩等私欲的灰塵和雜質(zhì),將灰塵和雜質(zhì)這些負能量清除的過程,就是心靈凈化的過程,也是德性不斷圓滿的過程?!疤熘d我者,德也”,找“天”可能找不到,可是一個人身上有德性的話,那就是天存在的證明。德是“天”的承載力量,是“道”的顯示器,缺德就是虧“天”了?!疤斓肋h,人道邇”,德是聚寶盆,“德者,得也”,有德有得,德者得之,越是利他,就越利已。德性較高,心靈凈化的較為徹底的人才能悟道,進而才能合道。反過來講,一個真正合道的人,必定是一個心靈徹底得到凈化,完全消除了人和大道之間障礙的人,必然是有德之人,總結為:合道的人必然全德,全德的人才能合道,合在一起為道德。
修身即是修行,修行即是修德,修德即是修心,修心即是修念頭,“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隨時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隨時修正自己的行為,反省自己的毛病和習氣。覺察觀照清楚自己的每一個念頭,不讓惡的念頭生發(fā)出來變成現(xiàn)實的行為,通過內(nèi)觀等方法慢慢將其轉化,也就是將念頭從“我能得到什么”轉向“我能給予什么”。利已之念為惡,利他利眾之念為善,有善的念頭,就有善的行為,有善的行為,慢慢就形成善的習慣,善的習慣最后形成善的性格,完成能量的升級,人格的圓滿,“心純凈,行純善”,所以修德的根本是修念頭。打坐內(nèi)觀時,不斷地覺知到內(nèi)在那些來來去去的念頭,但不恐懼它,不排斥它,不批判它,而是承認它的存在,理解它的執(zhí)著,接納它的全部,與它們做朋友、愛人和親密伙伴,用一顆平等無別的心與溫柔溫暖的愛慢慢融化它們。如此來寧靜你的心,凈化你的意念,提升你的能量級別。對自己內(nèi)在念頭的清晰度,決定心智的清晰度。當一個人的德性修到完全不關注自己的利益得失時,也就不會對一切人、事、物產(chǎn)生控制和占有的念頭,心靈就會處于沒有任何束縛的解脫和自由的狀態(tài)。也就是說,越自私的人,煩惱、焦慮、壓力越多;越無私的人,越不受名聞利養(yǎng)的束縛,心靈處于空靈的自由狀態(tài),越容易找到與宇宙大“道”相連通的自性“寬帶端口”,回歸本來,“朝聞道,夕死可矣”,已超越生死。
老子說:“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失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钡赖氯柿x禮五者一體也。如果不能全部地歸合于道,那么就局部地體會德;如果不知道何者為德,那就做到仁,這里的仁強調(diào)的是外在行為,可能心地上還有很多垃圾沒有清理掉,但言談舉止是過關的;德既強調(diào)外在行為,又側重于內(nèi)在的起心動念?!叭收?,愛人”,與義相比,仁者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愛的范圍要廣大一些。如果仁也做不到,那就講義,義是只能在本位上做到“親親”,也就是上孝,下慈,盡悌,盡職,做不到“仁民,愛物”。如果這些都做不到,那就守一個禮,以禮為代表的規(guī)則,規(guī)范。如果連禮都守不了,那下一步就是面臨法律,法律都要突破,那就只好接受暴力的懲罰了,因此,老子說,沒有道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孔子將人大體上分為五類:庸人、士人、君子、賢人和圣人,從庸人到圣人是德性漸次圓滿的過程,“君子上達于道”,君子以達“道”為最高價值??鬃诱f:“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只“志于道”一句就涵蓋了下面幾句的功夫[7]。道是最高價值,是一生追求的方向;那如何能夠達“道“呢?要通過修德才能達“道”,即“據(jù)于德”;那如何修德呢?“里仁為美”,也就是心中常駐芳華,將心處于“仁”的境界,心地純凈,時刻涵納真善美;那又如何能夠達到“仁”的境界呢?是通過書法、繪畫、音樂等藝術方式調(diào)心,使自己的身心慢慢發(fā)生變化,比如陰暗的能量念頭來臨時,用心彈一首曲子,在彈奏的過程中,人曲合一,陰暗的能量念頭自然會被轉化,道心會漸漸澄明。另一層意思,“藝”即“義”,也就是做好“孝悌”的本位和工作的本職,通過本位本職這一角色服務社會,把本位本職做到極致,在知行合一的過程中,心量、格局和境界漸漸被打開,最后成就自己,即“游于藝”。正如聞名世界的企業(yè)家稻盛和夫所說“工作即修行,在工作中修行,是鍛煉靈魂、提高心性、培養(yǎng)人格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我們用心工作,就是用工作來磨練我們的心。提升我們靈魂的層次,光明我們的良知”,這里的“良知”即“道心”。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所說的“心”,可以籠統(tǒng)地理解為精神、德性,或者電腦的軟件操作系統(tǒng)。電腦需要殺毒、格式化,甚至重裝系統(tǒng),這是凈化,人的心靈也需要凈化,把心靈上積累的貪嗔癡慢疑、怨恨惱怒煩等諸多垃圾都清掉,心靈就會變得干凈,智慧之光就會煥發(fā)。安住道心相當于格式化的開始,完成生命格式化的過程需要很長的時間,因為原有的生命程序非常龐大,不是短期就能刪除干凈的,這就是“江山易改,稟性難移”,人很難改變自己的原因?!爸居诘溃瑩?jù)于德,依于仁,游于易”是給自己重裝系統(tǒng)的過程,這就是悟后起修,也就是明白道心之后,安住在道心中觀照世界,讓道心生起妙用,指導自己的生活和行為,并且形成利他利眾的新習慣與新思維[8]。正如儷波教授所說:志于道的君子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遇見的所有人、事、物都是應用題,這就是覺,讀懂了一道應用題就是一次悟,悟有不同的層次和境界,與終極智慧“道”相關聯(lián)的悟才是徹悟,讀懂了題目再去做題,才叫行。如此,心上學,事上練,每一個當下練的都是心境,最后完全打開精神世界,與整個宇宙大道同頻共振,這就是修德的過程。那么,德性漸次圓滿于合道的境界是什么樣的呢?自古以來,很少有悟道的圣賢給我們做具體的描述,孔子“予欲無言”;老子也感慨“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佛陀拈花,迦葉一笑”,最終極的智慧“道”是超越語言的,由于每個人的根基不同,悟境也完全不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講出來怕聽者黏著于中間境界,反倒影響其通往終極智慧。盡管如此,孟子還是大體上概括出修德路上漸次呈現(xiàn)出的六個境界[9],即“可欲之謂善;有諸已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以堅定君子修德的方向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