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金玉
(安徽城市管理職業(yè)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
作為普通高校除“漢語言文學”之外各專業(yè)的公共課程,“大學語文”的開設不只是使學生充實語文知識,提升語文能力,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充分感受人類豐富的心靈和智慧,進而達到陶冶心靈,啟迪智慧的目的。它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健全人格的形成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階段,國內政治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對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新要求,反映在教育上是將“立德樹人”視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在這一形勢下,“大學語文”課程應該做出積極響應,在課程內容、教學方式上進行相應的變革,將“立德樹人”這一指導思想貫徹到課程的教學過程之中。本文著眼于“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對“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創(chuàng)新問題進行初步討論,這對提高“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育人效果,發(fā)揮課程應承擔的教育功能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
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立德樹人”已成為當下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傲⒌隆奔磁囵B(yǎng)學生美好的品德,是教育的根本;“樹人”就是培養(yǎng)國家需要的人才,為教育的核心。落實“立德樹人”,就是要在教育教學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科知識教育,使其成長為國家所需要的專業(yè)人才。具體地說,即在各類學科教學中重視各種思想政治元素的運用,發(fā)揮課程應承擔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將學生的品質塑造和專業(yè)發(fā)展結合起來,使其朝著國家和社會所需要的方向發(fā)展。
“大學語文”課程是一門側重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基礎性的公共課程。這種定位是由“大學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所決定的。人文性也叫人文精神,它以“人”為目的,重視人的生存意義和生命尊嚴,崇尚個性和自由,關心人的個體存在,“以人為本”是這一精神的思想內核?!按髮W語文”的這種人文性集中體現(xiàn)在課程教材之中,選入教材的大多是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經典作品,這些作品從不同角度表達了對“人”的生命關懷和生存意義的關注,蘊含著極為豐富的人文精神。課程教材的這種特點,為“大學語文”課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供了便利,也使得“大學語文”課程的思政功能在實施上具有其他課程所沒有的優(yōu)越性。
具體地說,“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功能的實施,取決于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的運用。這里的“思政元素”主要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體,諸如“四個自信”等主流社會意識形態(tài),是課程承擔“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要依據?!按髮W語文”的思政功能與其人文性密切相關。因為“大學語文”蘊含的思政元素與教材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是相通的。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說,在本質上就是人文精神的體現(xiàn),比如:民主、自由、誠信等價值觀念,就體現(xiàn)了人文精神中如重視人的生命尊嚴和價值、崇尚自由等內涵。再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來看,落實“立德樹人”就是要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就是要著力培養(yǎng)具有深厚的愛國情懷、誠實守信精神、奉獻精神和艱苦奮斗的人。這一目標既關注了作為個體人的生命存在,強調人的全面發(fā)展,又肯定人的生存意義,在于為國家和社會做奉獻。這也是“大學語文”課程人文性的重要體現(xiàn)。教材思政元素與人文精神的相通,使得“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功能的實施具有自身的獨特性,即以作品鑒賞、品讀和情感體驗等藝術接受活動的方式進行,具有“寓教于藝”之特點。
總之,“大學語文”課程的人文性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理念上的相通,決定了“立德樹人”是“大學語文”課程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應承擔的重要使命,是該課程功能的內在之義。這為著眼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行課程創(chuàng)新提供堅實的基礎。
“大學語文”課程的創(chuàng)新,首先要考慮“教學目標”的制定。因為“教學目標”是課程教學活動開展的方向和要實現(xiàn)的具體目的,也是判斷課堂教學質量或效果的主要指標。自“立德樹人”角度言之,“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目標”的制定要突出課程的育人功能,將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清晰地表述在每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之中,在目標上要有準確的定位。
與思想政治類課程不同,“大學語文”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不是直接以概念的形式來表達,而是內蘊在文本事件或形象之中,需要教師主動去發(fā)掘的。大體言之,教材中蘊含的思政元素主要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jié)。如毛澤東的《菩薩蠻·黃鶴樓》一文“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1]表達了詩人對革命的前途、祖國的命運充滿信心,體現(xiàn)了詩人開闊的胸襟、豪邁的氣度和深厚的愛國情懷。光未然的《黃河頌》一文則謳歌了黃河的宏偉氣勢,歌頌了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
2.誠信、友善、敬業(yè)等美好品質。如《世說新語·期行》一文,作者通過陳元方與來客的對話,強調辦事誠信、為人方正的重要性。在《世說新語·身無長物》一文中,作者通過描寫主人翁王恭雖身無長物卻愿意把竹席送給友人的行為,體現(xiàn)了王恭為人友善的美好品質等。
3.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如魯迅的《傷逝》描述了女主人翁子君面對封建禮教的反抗,追求自由愛情的故事。學生應學習子君敢于追求自由和平等,堅強、勇敢的美好品質。魯迅的《在酒樓上》一文則批判了辛亥革命后部分知識分子妥協(xié)和消沉的現(xiàn)象,強調了建立公正和法治社會的必要性等。
4.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一文不僅描寫了幽美渺遠的月下美景,帶領讀者領略祖國山河的壯美,還啟發(fā)讀者理解社會、人生的哲理,懂得富國、安邦的道理。胡適的《容忍與自由》一文批判了封建專制和法西斯主義制度下的專制現(xiàn)象,展示了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包容精神,體現(xiàn)了人際交往中尊重、和諧因素的重要性。
教材中這些思政元素,是制定“大學語文”課程育人目標的主要依據。這里要注意的是,不同文本類型、不同文體特征的課文,思政元素的呈現(xiàn)方式不同,其育人目標的定位也不同,所以,文本選擇尤其重要。一般來說,抒情類文本如詩歌側重情感熏陶。不少經典古詩詞的作者往往將自己的人生價值和自己所屬于的時代融為一體,展現(xiàn)出了一種為國為民的責任感。教師教授此類課文時,要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體現(xiàn)的品質、操守或精神。如在屈原《國殤》一文的教學中,此詩的育人目標定位于愛國精神,可以這樣表述:“感受屈原的人格精神,培養(yǎng)愛國情懷,激發(fā)愛國熱情?!边@種定位,旨在通過課文的教學引導學生體會戰(zhàn)士們視死如歸的愛國精神,強化他們的愛國觀念。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品讀詩句,總結為國捐軀將士身上的愛國精神和英雄氣概,這對樹立學生“舍小我為大我”的愛國意識是有重要作用的。
對于敘事類、說理類文本如小說、記敘文、戲曲等,則側重態(tài)度價值觀的塑造。如魯迅的《傷逝》一文的育人目標定位是“自由、平等”,可以這樣去描述:“體驗文中的自由觀念和平等意識,樹立正確價值觀,培養(yǎng)良好品質”。這種定位目的是通過課文的學習啟發(fā)學生體會文本的悲劇美,理解課文關于“個性解放、婚姻自主與落后社會的沖突”的主題,引導學生領略魯迅先生的“立人”“立國”思想,領悟作者對真、善、美的熱情歌頌,對假、惡、丑的無情批判,從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大學語文”課堂教學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其學習的主動性,要改變過去單純依靠講授式為主的教學方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從“大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施過程看,應該是在教師和學生互動中推進的。這一過程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是學生進行課程學習的引導者。教師的引導通常是以“問題”的形式展開的,教學過程體現(xiàn)為教師發(fā)問,學生應答,再發(fā)問,再應答這一互動形態(tài)。因此,課堂教學的順利實施,關鍵在于“問題”的設計。從育人的角度來說,教師應注重“問題”設計中的育人導向,也就是借助“問題”來引導學生理解、體驗各類育人元素,達到塑造心靈、提升品質的目的,從而實現(xiàn)課程的育人目標。
比如,在《詩經·蓼莪》一課的教學中,圍繞情感的熏陶、培養(yǎng)學生的孝道和感恩意識這一教學目標,我們可以這樣來設計“問題”,如:“詩中‘哀哀父母’[2]一語反復出現(xiàn),作用是什么?”“‘欲報之德’[3],報誰之德?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感?”前一個問題是為引導學生在探究中感受父母的辛勞,后一個問題旨在引導學生體驗感恩意識,這些問題的設計就是讓學生在理解詩歌主旨的基礎上,領悟以“孝”為核心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精神。又如《上善若水》一課的教學中,圍繞加強學生的修養(yǎng),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這一教學目標,設計問題如下:“結合課文總結老子認為一個人立身處事需要具備哪些品格?”“你能否感受老子的智慧,談談你對品德的理解?”通過這些設計的問題,引導學生理解人與人相處過程中應具備包容、仁慈、友善等品質,汲取中華文化優(yōu)秀精神養(yǎng)料。
除了“問題”設計的育人導向外,教師還應該加強課堂互動中思想價值觀的引領,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在思考、討論的過程中,在思想價值觀上存在不正確的認識,教師應及時加以引導向正確認識改正。在《孔子論孝》一課中,教師提出“什么是孝道?”這樣的問題,若部分學生對孝道沒有全面的理解,把實行孝道僅僅停留在物質層面,如回答“孝順父母就是給父母提供好的物質生活”時,教師不可急于肯定或否定學生答案,應注意引導的方法,如通過《孔子論孝》的文本解讀、講解《黃香溫席》《親嘗湯藥》《恣蚊飽血》《百里負米》等關于孝道的小故事或通過其他學生更正面的回答,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改正之前不正確的認識,并啟發(fā)學生思考應該如何盡孝,讓學生真正理解孝道的內涵。讓學生們明確孝順父母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事。
又如,在《湘夫人》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這樣提問:“《湘夫人》的主要內容是在寫湘君對湘夫人的等待和追尋,而作者為何如此詳細地介紹湘君建筑的水屋?”教師應注意學生是否能回答湘君細致地布置水屋的過程體現(xiàn)了湘君對湘夫人深厚的愛意,能否體會到等待的情感。也可以這樣提問:“你在情感或人生的某一個階段關于等待的故事,以及你怎么看待‘等待’?”如學生的回答是:“等待是無聊的、耗時的”,教師應明確引導學生理解情感經營中付出的重要性,而等待也是人生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經歷,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關于疫情期間“等待”相關的感人視頻,利用情感熏陶法培養(yǎng)學生的大愛情懷。
在學生評價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如在詩歌章節(jié)的學習后,教師可以在班級組織朗誦活動,并明確評分標準,使用當場亮分的方式給學生打分。教師要改變過去單一的評價方式,在評價中要做到公平和公正;要充分發(fā)揮云課堂等網絡平臺的評價功能及時對學生進行過程性、多元化評價。教師應增加學生評價中道德素養(yǎng)的考核比例,以每課時為單位,根據學生的課堂活動參與度情況、課堂中的語言表達情況、課堂出勤情況、道德評分等多項考核項給予學生及時的、綜合性的評價分數(shù),并反饋給學生。教師根據學生評價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對于課堂表現(xiàn)較差,道德分較低的同學應給予必要的引導和關注,學生可以根據教師的課堂評價及時地發(fā)現(xiàn)問題并加以調整以達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標。另外教師應在班級建立評價反饋機制,接受學生的監(jiān)督。
核心素養(yǎng)包括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盵4]這一核心素養(yǎng)是通過具體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來實現(xiàn)的,就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來說,是指“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xiàn)出來的語言能力與其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能力及其品質,是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xiàn)”[5],無論是“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還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都強調知識、能力和品格并重。由于“大學語文”的課程定位側重于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而“人文素養(yǎng)”和“大學語文”思政元素是相通的,這就意味著“大學語文”課程在“核心素養(yǎng)”上同樣側重于思想品格的培養(yǎng)。徐中玉教授曾指出:“大學語文與中學語文的不同之處在于其研究性、人文性和創(chuàng)新性上,大學語文不是中學語文教育量的補充,兩者之間有著質的區(qū)別,大學語文的綜合任務,在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塑造他們健康的人格,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6],可見,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是“大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因此,“大學語文”課程在教學活動要處理好知識傳授、能力訓練和課程育人之間的關系,應該以育人為主,兼顧知識傳授和能力訓練。否則,“大學語文”課程將成為中小學語文課程的復制,失去了開設的依據。大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處理:
首先,要處理好知識傳授與課程育人之間的關系,注重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語文知識的學習中領會課文中的人文精神。不要讓語文知識的傳授成為課堂教學的主導因素,應以人文精神的探究和感受為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教師在教學中要進行課程思政,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要充分結合時事熱點和當代大學生活,達到育人的效果。對待古代文學作品,如在神話以及經典名著章節(jié)的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正確思考公平和正義、責任與擔當、持之以恒等。在《游幻境指迷十二釵 飲仙醪曲演紅樓夢》一課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思考愛情以及眾生平等的大愛觀的含義;在《精衛(wèi)填?!芬徽n教學中應啟發(fā)學生思考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又如在《盤古神話》《女媧神話》等課的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理解奉獻、責任和擔當?shù)膬群?,并在教學中結合當下疫情啟發(fā)學生去思考一些問題,例如:什么叫作真正的責任和擔當?怎么去理解大國精神?這樣就把古代文學和現(xiàn)代社會、人文素質和思政教育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了德育教育。在問題討論的過程中,應該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多傾聽學生的思考,而不是用一刀切的答案來遏制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
其次,要正確處理好語文能力訓練和課程育人之間的關系。語文能力主要是以聽、說、讀、寫為主的,運用祖國母語的能力。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聽、說、讀、寫等訓練活動中,要時刻注意思政元素的滲透。如在講授《詩經·蒹葭》《長恨歌》等禮贊愛情的古詩詞單元,可以指導學生開展以情感為主題的朗誦、辯論、漢字聽寫活動,通過活動的開展可以進一步加強學生對文本主題的理解、強化對情感的熏陶,并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文字書寫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在講解戲劇單元如《哈姆雷特》《長亭送別》等課文時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話劇或情景劇表演,學生在開展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增加對文本人物形象的理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喚起學生對于理想的追求;教師在講授愛國小說或散文單元時可以組織學生去參觀烈士紀念館或展開“三下鄉(xiāng)”等活動,通過此類活動的開展可以進一步地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在茶文化的單元的講授中,教師可以加入茶詩和《紅樓夢》中的相關內容進行講解,并邀請學生進行茶歌對唱、茶藝展示,學生在準備表演或展示的過程中也進一步地加深了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增強了文化的認同感,提高了自己的實踐能力。
總之,“大學語文”教學重視課程的育人功能,不是說完全拋棄應承擔的知識傳授和能力訓練任務。大學語文是對中小學語文的延續(xù)性和深化性教育,應該堅持在知識傳授中育人,在能力訓練中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