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貴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北京 100038)
當前,全球各國正在共同努力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確保全球糧食安全。從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預測數據看,2021/2022 年度全球糧食產需形勢保持穩(wěn)定,產量將創(chuàng)歷史最高,庫存連續(xù)3 年下降后將首次回升;從海關進出口數據看,我國飼料糧進口數量增加,國際糧食市場出現新的變化。國際糧食價格進入上漲周期,2021 年國際糧價漲幅較大,主要在于貨幣流動性充裕,糧食等大宗商品價格面臨波動的可能性大。本研究系統(tǒng)分析了全球糧食市場供需形勢和金融因素對全球糧食市場的影響,旨在為防范國際糧價上漲向國內傳導、做好國內糧食市場保供穩(wěn)價、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出建議。
1.1 全球谷物產量和大豆產量均創(chuàng)歷史新高 預計2021/2022 年度全球谷物產量28.17 億t,同比增加4 777 萬t,漲幅1.7%,連續(xù)第3 年增長,并創(chuàng)歷史新高。預計三大谷物品種產量均將增長,其中玉米、大米產量創(chuàng)歷史最高,2021/2022 年度全球小麥、粗糧、玉米和大米產量分別為7.85 億t、15.13 億t、11.98 億t 和5.2 億t,同比增加947 萬t、3 305 萬t、4 120 萬t 和524 萬t,增幅分別為1.2%、2.2%、3.6% 和1%。一般情況下,全球糧食產量要到9—10 月份才能基本定局,7 月份預測更多反映前期天氣和面積情況。各品種看,歐盟、烏克蘭小麥產量同比增幅較大,但是6 月份近東地區(qū)天氣干旱,小麥產量增幅降低,大麥產量前景變差;中國、美國、歐盟和烏克蘭玉米產量增加。預計全球大豆產量3.86 億t,同比增加2 250 萬t,增幅6.2%,創(chuàng)歷史紀錄,美國和巴西大豆種植面積擴大,產量增加。
1.2 全球谷物和大豆消費量、貿易量預計增加 在消費方面,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相對減弱,全球經濟出現復蘇跡象,全球糧食消費總體增加,預計谷物食品消費總量將與世界人口同步增長,而用于動物飼料的小麥消費量也將上升。預計全球谷物消費量28.1 億t,同比增加4 085 萬t,漲幅1.5%。預計小麥消費量7.8 億t,同比增加2 043 萬t,漲幅2.7%。小麥相對玉米具有價格優(yōu)勢,支撐小麥飼用需求上升,而且部分國家飼用等級數量增加,有利于補充玉米供應。預計全球粗糧消費量15.1 億t,同比增加1 281 萬t,增幅0.9%。預計全球玉米消費量11.93 億t,同比增加1 670 萬t,增幅1.4%。預計全球大米消費量5.21 億t,同比增加760 萬t,增幅1.5%,大米食用消費是拉動需求增長的主要動力,大米飼用消費也有所上升。大豆消費量3.83 億t,同比增加1 080 萬t,增幅2.9%。
在貿易方面,預計谷物貿易量4.72 億t,同比增加382 萬t,增幅0.8%;小麥貿易量1.89 億t,同比增加390 萬t,增幅2.1%;粗糧貿易量2.35 億t,大麥貿易量從高位略有減少,而高粱貿易量預計增加,抵消大麥減少對粗糧總貿易量的影響,玉米貿易量1.89 億t,同比增加80 萬t;大米貿易量4 800 萬t,同比減少16 萬t,降幅0.3%,原因在于國際市場貨運成本居高不下、集裝箱短缺,對大米貿易帶來不利影響;大豆貿易量1.72 億t,同比增加180 萬t,增幅1.1%。
1.3 全球谷物和大豆庫存有所上升 預計全球谷物期末庫存8.36 億t,同比增加1 968 萬t,增幅2.4%。小麥期末庫存2.97 億t,同比增加521 萬t,增幅1.8%,其中,澳大利亞、歐盟、印度、摩洛哥和烏克蘭小麥庫存同比增長。粗糧庫存3.54 億t,同比增加1 352 萬t,增幅4%,其中玉米期末庫存2.93 億t,同比增加1 370 萬t,增幅4.9%,是連續(xù)3 年下降后的首次增長。大米期末庫存1.85 億t,同比增加94 萬t,漲幅0.5%,是歷史次高。大豆期末庫存4 930 萬t,同比增加330 萬t,增幅7.2%。
1.4 近年來我國飼料糧進口數量不斷增加 國內糧食供需總體寬松,但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其中,小麥產需平衡有余;稻谷供大于求,階段性過剩特征明顯;大豆缺口主要依靠進口。近年來,我國飼料糧進口數量不斷增加,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為落實2020 年1 月15 日中美雙方簽署的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xié)議,我國主動擴大對美國大豆、玉米、高粱和豬肉等農產品進口;二是2016 年收儲制度改革成效顯著,國內玉米產能主動調減,我國玉米連續(xù)4 年出現產需缺口,2020 年臨儲玉米庫存消化結束;三是增加進口既是國內大宗商品保供穩(wěn)市的需要,也是價差推動下企業(yè)自主進口的結果,由于國內玉米價格上漲,國內外玉米價差明顯擴大,價差最大超過900 元/t,導致國內玉米及替代品大量進口替代國產玉米用于飼料。2021 年上半年我國進口玉米、高粱、大麥共2 575 萬t,同比增加1 427 萬t,其中,進口玉米1 530 萬t,同比增加1 164 萬t;進口高粱480 萬t,同比增加303 萬t;進口大麥565 萬t,同比增加321 萬t。截至6 月底,2020/2021 年度(10 月至次年9 月)進口玉米1 992 萬t,較上年度同期增長458 萬t,同比增加35%。玉米及替代品進口大幅增加,玉米市場產需缺口得到有效彌補,國內飼料糧供應有保障。預計2020/2021 年度我國進口玉米、高粱和大麥分別為2 800 萬t、750 萬t 和1 000 萬t,同比增加2 040 萬t、380 萬t 和404 萬t。預計2021/2022 年度我國進口玉米2 000 萬t,進口高粱、大麥2 100 萬t,仍然處于歷史較高水平。此外,國內進口的部分小麥、豌豆、木薯、碎米等商品也都對玉米形成替代。為滿足國內飼料養(yǎng)殖生產的蛋白粕需求,預計2021/2022 年度我國大豆進口1.02 億t,同比增加400 萬t,增速有所放緩。
2.1 全球糧食價格進入上漲周期 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糧食生產和供應鏈、部分國家限制糧食出口、流動性寬松、拉尼娜天氣、我國采購需求上升等因素疊加影響,2020 年下半年以來國際糧食價格總體呈現上漲趨勢,擺脫了2013 年下半年以來持續(xù)低位運行的周期。進入2021 年后價格漲幅擴大,大豆、玉米、小麥價格在2 月份沖高回調后,5 月上旬再次沖高,6—7 月份呈現寬幅震蕩,而大米價格在2 月份之后開始從高位回落,特別是新季大米上市后價格下跌加快。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7 月判斷,天氣因素仍對糧食生產構成威脅,能源價格持續(xù)走強,貨幣流動性充足,糧食價格上行動力尚未明顯減弱。6 月份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全球谷物價格指數129.4,環(huán)比下降2.6%,同比漲幅33.8%;植物油價格指數6 月平均為157.5 點,環(huán)比下降9.8%,同比漲幅81.9%,糧食和植物油市場價格還在寬幅波動。7 月23日美國大豆、玉米和小麥(芝加哥期貨市場主力合約)價格每蒲式耳分別為1 348.5、543、689.50 美分,同比漲幅50.9%、61.7%、28.8%;越南和泰國5%破碎率大米出口價格分別為390 美元/t 和400 美元/t(2 月初受疫情等因素影響價格分別為525 美元/t 和561 美元/t),同比跌幅16%和15%,已經低于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時的水平。
2.2 糧食價格金融屬性再次增強 糧食市場高燒不退,不能完全根據糧食供求關系來分析走勢,主要因為美元走弱和貨幣流動性充裕。由于國際市場多數商品以美元定價,美元走弱推動商品價格上漲。據分析,萬德數據顯示,2020 年3 月中旬美元指數最高為102.8,之后逐月下降,到2021 年1 月最低點89.83,美元指數走勢與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基本同步。美歐日等主要發(fā)達經濟體實施了超大規(guī)模寬松貨幣政策,國際金融市場流動性泛濫,2020 年3 月以來,美國銀行間同業(yè)拆借利率在經歷了2018—2019 年上升之后,快速下降至零利率附近。大量資金涌入大宗商品市場,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小麥、玉米等非商業(yè)多頭持倉和商業(yè)多頭持倉明顯增加,4 月份之后資金開始震蕩減倉,但總體持倉仍然處于歷史較高水平。
2.3 我國增加進口影響國際糧價走勢 我國飼料糧進口數量增加,國際糧食市場出現新的變化,明顯提高了全球玉米種植業(yè)景氣。受中國增加進口和價格上漲刺激,全球主要生產國玉米面積增加,2021 年美國農場主積極擴大玉米種植,愿意擴大對中國出口,而巴西擴大種植的計劃同樣可觀。盡管中國增加進口玉米不會影響全球玉米供應,但中國擴大進口也遭遇國際資金的炒作等不利因素。回顧市場行情走勢,2021 年4 月、5 月期間我國開始采購2021 年美國玉米,據美國農業(yè)部監(jiān)測,這段時期美國對中國銷售在2021/2022 年度交貨的美國玉米大約1 054 萬t,資金利用巴西干旱天氣等預期因素不斷炒作,持續(xù)拉升國際玉米價格,CBOT 玉米價格最高突破7 美元/蒲式耳。
2.4 未來糧食價格走勢依然復雜多變 未來國際糧食價格走勢與美國等發(fā)達國家的貨幣政策走向有直接關系,仍然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美聯(lián)儲6 月16 日會議傳遞出超半數美聯(lián)儲官員預計美聯(lián)儲將在2023 年加息3 次的信號,受此影響國際農產品價格大幅下跌。如果美國等發(fā)達國家疫情防控取得很好效果,隨之而來的很可能就是退出極端寬松政策,美元加息、美元指數反轉、美債收益率提高等因素都將會顯著沖擊金融市場,如果2021 年全球糧食豐收與量化寬松退出碰頭,全球糧食價格將劇烈波動。流動性是無法預測的,美元走勢不一定有趨勢性走勢,如果美元指數走向震蕩,那么國際糧食價格仍然難以從高位回落。
3.1 立足國內保障自給,積極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一是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嚴守耕地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立足國內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以國內生產的確定性應對國際市場的不確定性。二是糧食進口分品種施策。糧食安全目標從保糧食轉向??诩Z,重點保障口糧品種絕對安全,通過少量進口調節(jié)品種需求。在鞏固提升我國玉米生產的情況下,鼓勵飼料糧和替代谷物適度進口,把握好進口節(jié)奏,推動大豆進口來源多元化,化解進口集中風險,保障持續(xù)穩(wěn)定供應。
3.2 加強重要民生商品價格調控,防范國際糧價上漲向國內傳導 一是深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大宗商品調控決策部署,多措并舉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穩(wěn)價,重點防范輸入性通脹。特別是加強重要民生商品價格調控,應對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于中小企業(yè)、中下游企業(yè)的影響。二是聚焦玉米、小麥、食用油、豬肉等重點品種,促進“產、供、儲、加、銷”有效銜接,全力保障重要民生商品供應充足。三是加強期貨現貨市場聯(lián)動監(jiān)管,規(guī)范價格行為,維護市場正常秩序,切斷國際糧價上漲向國內傳導的金融路徑。
3.3 密切跟蹤國際糧食形勢,加強糧食進出口風險管控一是密切跟蹤國際糧食價格走勢,加強國際糧食市場監(jiān)測預警與分析研判,充分利用大數據、物聯(lián)網等現代化信息技術,提高數據分析和預測預警能力。二是確保疫情背景下大豆、玉米供應鏈和物流鏈穩(wěn)定運行,確保糧食國際貿易不受阻、物流不中斷,應對貿易保護和市場波動,管控國際糧價上漲傳導的貿易路徑。三是加大政策宣傳解讀,強化糧食信息預期引導作用,講好中國糧食故事,切斷國際糧價上漲傳導的預期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