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蘆
(創(chuàng)榮(北京)咨詢發(fā)展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四川 成都 610000)
本文所提到的NGO,主要是指我國非政府的,具有非營利性,為社會公益服務的獨立組織。正是因為NGO所具有的公益性這一特點,因此非盈利性項目在非政府組織中占有絕大部分比例。如果一味地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必將導致社會資源的不平等加劇和社會貧富分化的加劇。因此只有從經濟活動設定上就杜絕對以資金收益為目標,建立具有非盈利性的項目,才能在某些具有非競爭性且難以產生回報的領域中,取得社會成效。然而不管是否以利潤為目標,都需要對項目的績效進行評估,而NGO組織的非盈利性項目的公益性特征,就決定了不能簡單的用收入利潤這類的企業(yè)財務指標來評判。所以本文從管理會計工具的角度來探索對非政府組織中非盈利項目績效評估。
項目是企業(yè)日常運營的重要部分,也是企業(yè)競爭力表現(xiàn)的載體。同樣在非政府組織中,通過一個個的非盈利項目的實施,是NGO實現(xiàn)其自身社會效益的方式。但非政府組織在通過非盈利項目向社會大眾提供公共服務時,也可能出現(xiàn)類似資源配置錯位的情況,這一現(xiàn)象稱之為志愿失靈。導致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大致如下:
1.供給因素
銷售商品和提供服務是企業(yè)的資金來源,財政收入是政府組織的資金來源,而非政府組織的資金來源則主要依賴于政府撥款,社會捐贈和服務性收費。隨著NGO的不斷發(fā)展和增加,政府撥款的覆蓋面逐漸減少,特別是草根NGO,能取得的政府撥款更是少之又少。而服務性收費,又會違背大多數(shù)社會公眾對公益組織的定義。社會捐助則依賴于社會民眾和企業(yè)的自身意愿。因此在資金來源上,NGO會面臨較大的壓力。
2.業(yè)余性因素
由于NGO是以提供社會性公益服務為主,因此很難向應聘者提供具有競爭性的工資薪金報酬,這樣會增加吸引較強專業(yè)能力的人員加入組織的難度。為了彌補人員不足,只能使用招募志愿者和義工的方式。這又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非政府組織的專業(yè)技術水平,從而影響其社會效益的發(fā)揮。
3.內部管理因素
非政府組織在我國出現(xiàn)的時間不算太長,在自身的發(fā)展和社會的認可上還需要提高。因此在內部制度特別是內部控制上,很多機制還不健全。不像營利性企業(yè)在制度建設和管理控制上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模式,不少NGO雖然有一定的制度,但很多也流于表面,沒有得到嚴格的執(zhí)行。另外正是因為內控制度的缺失,也使得組織的決策很多時候由經濟資源的實際控制人來決定,這種高度集權的實際管理模式,也會大大增加組織的決策風險。
非政府組織的公益活動中,利益相關方是指那些會影響項目實施或者在項目目標達成后,會受到影響的組織和個人,比如出資方,供應商,被幫助者,非政府組織自身員工,和其他非政府組織等。
利益相關方理論認為:項目組織方需要與各個不同的利益相關者群體之間都保持一個較為平等而溫和的關系,這種良好的關系更加有利于相互之間的協(xié)同。在NGO的項目活動中,NGO作為項目的組織者,需要和出資方建立相互信賴的關系,讓出資人能放心地將資源交付組織者進行配置,同時組織者也需要和受資方建立平等的關系,以了解受資方的真正需求是什么,也讓受資方不會對項目產生排斥抵觸的情緒。項目組織方必須關注每一個利益相關者群體的需求,不能忽視任何一方的利益。比如出資方可能會關注資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受資方可能會關注資金的時效性和公正性,外部監(jiān)管機構則可能更關心項目的合法性和合規(guī)性。項目組織方的重大決策都需要各個利益相關者群體的參與。由于公益項目更加注重其社會綜合效益,因此項目中的許多決策,都需要各方面的相關群體來共同商討。
非政府組織由于自身的非營利性,導致了其自身不可能通過留存收益這一模式來完成積累發(fā)展。因此,非政府組織通過不斷從外界獲取資源來維持并發(fā)展。而要想讓政府,企業(yè),社會民眾自愿向這些非政府組織義務提供資源,NGO必須要證明自身的價值和可靠。在這些年社會發(fā)展中,NGO作為政府活動之外的補充者,已經得到公眾所認同,甚至在某些政府服務暫時無法顧及的領域,NGO還成了中堅力量。但隨著NGO的不斷發(fā)展,其自身的一些問題也不斷出現(xiàn)。由于自身組織架構問題,活動效率問題,資金監(jiān)管問題,使得一些丑聞讓NGO的公信力受到了嚴重影響。因此需要建立一種有效的績效評估機制,來增加NGO的透明性,公正性和有效性。
非政府組織一直是一個比較小眾的組織模式,在初期很少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因此對非政府組織的理論研究也比較緩慢。近些年非政府組織開始快速發(fā)展后,對非盈利項目績效評估的需求也才開始增加,但由于理論支持比較落后,只能從一些企業(yè)項目的績效評估體系開始引入。但是由于非盈利這一特征,導致很多公司企業(yè)采用的項目績效評估方式并不適合非政府組織的非盈利項目。另外,我國多數(shù)非政府組織規(guī)模較小,也導致了對項目績效評估的意識比較淡漠。
由于我國目前非盈利項目的績效考核體系還在探索階段,因此許多績效考核的方式都還不夠成熟。引入的一些績效考核方式,更適合于營利性組織的考核,而在非營利性的組織中,則適用性會差很多,例如利潤這一概念,是很多商業(yè)企業(yè)績效考核的一個基礎,但在非營利企業(yè)中,則不會有利潤這個概念,因此在其之上構建的績效考核體系,就完全被架空。由于當下采用的績效考核方式不適用,導致了整個考核過程也只能是模仿一個外殼,起不到評估的真正作用。
一些績效評估的方法還是把重心全都放在了評估結果的數(shù)據(jù)上。由于公益項目很多都是具有長期性,因此如果只是關注項目結果的情況,則可能會導致項目運行過程的忽略,最后在項目結束后才發(fā)現(xiàn)沒有達成最初的計劃目標。
項目績效評估是一門專業(yè)性較強的工作,由于我國的非政府組織發(fā)展較慢,也難以提供具有競爭力的工資水平,因此難以招募到高水平的專業(yè)評估人才,使得實際工作中很多績效評估都是由非專業(yè)人士來完成的,因此也很難通過績效評估來起到優(yōu)化項目流程,提高項目效率的作用。
指標是績效評估中一個重要因素,可以反映項目的特定方面的實施進展。因此在設定指標時,需要特別注意指標的明確,相關,經濟,充分和可監(jiān)測性。其中,明確性要求指標最好能是一個可以量化的指標。
為了能使績效評估的指標能量化,需要設定一個具體的產出目標。然后通過公式:指標基準水平+預計改善水平=具體產出目標,來倒算出量化后的預計改善水平。
數(shù)據(jù)的搜集方式各種各樣,也各有利弊,其中容易量化的方式包括問卷調查,現(xiàn)場試驗等,不容易量化的方式包括與相關人員的交談,查閱官方數(shù)據(jù),社區(qū)訪談等。需要將各種方式相結合,才能取得較為客觀全面的數(shù)據(jù)。
首要的就是思想準備。只有從觀念上重視了績效考核的作用,才會積極地去尋找和探索改善目前績效考核中存在問題的方法。從外部來看,需要對全社會宣傳非政府組織在市場經濟發(fā)展中的重要性,讓政府和社會意識到非盈利項目績效考核的必要性,從外部來推動NGO明白項目績效考核是資源提供方對自身利益的維護,是政府這類監(jiān)管機構出于對項目監(jiān)管的需求。從內部來看,需要讓非政府組織的領導和成員明白,項目的績效評估,能提高自身的透明度,增強社會公信力,同時也能提高自身的效率,充分發(fā)揮組織的社會效益。
目前借鑒的營利組織和事業(yè)單位的績效評估系統(tǒng),只是一個開端,而后續(xù)的完善則需要向其他地區(qū)非盈利項目考核的先進經驗去學習,比如前一部分提到的一些方法。在如何設定指標,如何量化成績,如何選用搜集數(shù)據(jù)的方法,都可以把其他地區(qū)的經驗拿來參考。再綜合目前使用較多的平衡記分卡和APC(問責,績效,能力)評估理論,將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結合,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結合,將績效評估落實到日常的項目運作中去,建立一套能操作,可操作的績效評估體系,讓績效評估不再只是流于表面形式。
項目績效評估,最終得到的是對該項目完成情況的一個評估,然后通過評估的結果作為該項目完成度的評價,最后再把項目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的辦法,作為積累的經驗,再運用到下一個項目中去,這是目前多數(shù)NGO對項目績效評估的使用方式,但這樣即使在發(fā)現(xiàn)問題時已經晚了。所以需要逐漸重視項目績效評估的監(jiān)測過程,這樣才能在項目運營中,保證項目的平穩(wěn)實施,及時糾正錯誤,讓項目能在預計的方向進行。
綜上所述,NGO的非盈利項目績效評估,是社會經濟多樣化發(fā)展后,需要完善的一個方面。評估體系的完善也需要社會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在以前的基礎上,不斷學習其他地區(qū)的理論和經驗,讓其在我國的非政府組織的發(fā)展中,充分發(fā)揮積極作用,也有助于構建一個讓政府組織和非政府組互補互助的社會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