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培育大學生愛國情懷的主要路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秉持主體教育理念,遵循大學生愛國情懷的教育規(guī)律,縱向銜接、橫向貫通。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教學改革需要確立明晰的三維一體化教學目標,整合精準的理實一體化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靈活的虛實一體化教學方式,構建教考學一體化學習評價體系。
[關鍵詞] 愛國情懷;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 2019年度山東中醫(yī)藥大學教育教學研究課題“《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一體化教學體系構建與實踐”(ZYSZ2019012)
[作者簡介] 賈國燕(1977—),女,山東聊城人,碩士,山東中醫(y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 G4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1)43-0164-04? ? [收稿日期] 2021-04-28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wèi)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強調,要在“十四五”時期深化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1]。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培育大學生的愛國情懷意義深遠。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培育學生愛國情懷的主渠道。
一、一體化思想政治教學改革是大學生愛國情懷培育的必經之路
(一)厚植大學生愛國情懷是時代的必然要求
當代大學生是中華民族復興偉業(yè)的生力軍。愛國情懷是大學生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動力源泉和強力支撐。近年來,我國高校學生愛國情懷培育工作不斷推進,但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網絡普及化的浪潮中,不良社會思潮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學生的擔當精神和大局意識,嚴重減弱了大學生承擔歷史重任的動力。在我國“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期,切實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的愛國情懷是時代的要求。
(二)培育愛國情懷是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內在需求
社會成員的全面發(fā)展是社會持久延續(xù)、豐富多彩的基礎。馬克思預言,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2]。近年來,教育的總目標“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成為共識。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維度包括思想、道德、身體素質等。荀子曾指出,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3]??梢?,人與動物的重要區(qū)別在于“義”,即道德意識。道德的核心價值是責任與義務,而愛國是人們對祖國的忠誠與熱愛,是一種責任,屬于道德范疇。可見,培育愛國情懷是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內在需求。
(三)一體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是大學生愛國情懷培育的必經之途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培育學生愛國情懷的主陣地。當前,大中小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存在縱向銜接不足的現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各科目存在橫向貫通不夠的問題,部分學生感覺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內容重復,理論與現實脫節(jié),學習獲得感不強,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學生愛國情懷培育中的作用。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將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重要原則確定為堅持思想政治理論課在課程體系中的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作用,統籌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
所謂一體化,是指使各自獨立運作的個體組成一個緊密銜接、相互配合的整體[4]。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教學,就是指將不同學段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以及同一學段的不同思想政治科目,在共同的教育總目標的引領下,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學規(guī)律,運用一定的教學方式方法,形成一個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有機整體,實現縱向銜接,橫向貫通,協同育人,最終實現培育“全人”的目標。從廣義上講,一體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既包括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教學,還包括高等院校各門思想政治科目的一體化教學。一體化思想政治教學包含教學目標體系、課程教材體系、教學內容體系、學習評價體系及師資建設體系等。每一項內容都具有完整的系統,這些系統相互聯系,最終形成有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教學體系。從大學生愛國情懷培育的視角來看,高校一體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需要教師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充分了解大學生愛國情懷教育現狀及中小學愛國教育狀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目標、內容、方式、學習評價等方面的一體化改革。
二、大學生愛國情懷培育路徑之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教學改革探索
為厚植大學生愛國情懷,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積極構建一體化教學體系,并在實踐中不斷優(yōu)化。
(一)確立明晰的三維一體化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在教學活動中預期達到的結果。一體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不僅包含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總目標、各學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各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而且就某一教學專題而言,還要設定不同學段的教學目標,以及在各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涉及該專題的教學目標,從而形成某一專題教育的各學段教學側重點有異,但又相互融合、相互支撐的教學目標體系。
首先,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總目標。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印發(fā)《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將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總目標明確為:引導學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5]。也就是說,無論哪一學段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都要始終圍繞“鑄魂育人、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作為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不斷促進受教育者的全面發(fā)展。
其次,關于不同學段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按照一體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的規(guī)劃,每一學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的側重點不同。就大學階段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而言,《方案》明確指出,大學階段重在增強使命擔當,引導學生矢志不渝聽黨話跟黨走,爭做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梢姡咝K枷胝卫碚撜n的教學目標重點在于提升大學生的政治認知和政治認同,增強大學生承擔民族復興大任的理性自覺。大學生愛國情懷培育是《方案》中明確的內容,與提升大學生政治素養(yǎng)同向而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重要內容。
再次,關于專題教育具體目標。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中的各科目都蘊含培育愛國情懷的內容。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通力合作,在課程總目標的指引下,構建各門思想政治理論課,并且明晰具體的愛國情懷培育的教學目標體系。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為例,教師要依據總目標、學段目標、課程特點,構建包括知識目標、情感和價值觀目標、能力與行為目標在內的“思想道德與法治”愛國情懷三維教學目標體系。在知識方面,側重于道德層面“為什么要愛國”的理論闡釋;在情感方面,側重于基于美德和義務倫理的寬廣胸襟和社會擔當精神的引導;在能力與行為目標方面,側重于基于社會現象的社會觀察、理性判斷與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yǎng),并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自覺將愛國熱情轉化為實際行動?!八枷氲赖滦摒B(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愛國情懷培育目標與中小學相銜接,最終指向培養(yǎng)熱愛祖國、勇于擔當、全面發(fā)展的人,為該課程愛國情懷培育的教學活動明確方向。
(二)整合精準的理實一體化教學內容
一體化教學改革不僅要著眼于大中小學教學內容的整體性,還要注重某一學段教學內容理論與實踐的一體化,以及教學內容的精準性。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6]。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點,在明確不同學段同一教學主題的層次性和梯度性的基礎上,將某一學段的理論與實踐教學內容融為一體,從而幫助學生實現從感性到理性,從實踐上升到理論,再從理論落實到實際行動的過程。大學生在逐漸走向成熟的過程中,思維略帶片面,情緒容易波動,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挖掘思想政治理論深度,通過透徹的學理性講解,使學生從知識的層面把握愛國的內涵和意義,從更深層次上理解愛國思想和愛國主義,再通過相關實踐活動,使他們的愛國之情建立在理性認知和思想認同基礎之上,從而實現從自發(fā)的愛國之情向自覺的愛國之行的轉變。
另外,對教學內容進行理實一體化改革要注重精準性。當前,高校各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所使用的全國統編教材具有很強的普遍適用性,但卻難以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精準引導?;诖耍鏖T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以問題為導向,精選培育愛國情懷的教學內容,構建精準的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內容體系,實現思想政治理論知識與社會具體實踐的融合,以及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專業(yè)課之間的結合,這不僅有利于大學生愛國情懷的培育,還有利于學生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為例,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需求的基礎上,以明晰的愛國情懷培育的教學目標為指引,以統編教材內容為依托,本著全面、系統、準確的原則,收集梳理融入“四史”(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資源、疫情防控內容和具有專業(yè)特色的愛國情懷培育輔助教學材料,厚積一體化教學的共享資源。凝練教學內容,注重理論內容的精準化和真實性、案例內容的生活化和專業(yè)性,形成縱向遞進、橫向貫通、理實一體的模塊化教學內容體系。在理論講授過程中,穿插情景展示,引導學生就現實生活進行思考、討論,體悟愛國的價值。要在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開展愛國主題實踐活動,比如組織參觀紅色教育基地,參加志愿服務活動、“思政+藝術”愛國抗疫實踐活動等,并利用學校媒體展示學生的優(yōu)秀實踐成果,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
(三)創(chuàng)新靈活的虛實一體化教學方式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fā)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明確提出,將線上與線下教育資源完美結合,辦好課堂愛國主義教育,開展好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推動高校校園中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結合?;诖?,在主體教育理論的指導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秉持“學生中心,有效教學”理念,關注學生的需要和潛能,積極探索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路徑,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7]。大學生愛國情懷培育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不僅要充分利用“思政大課堂”,尋求新型培育載體,而且要構建靈活的虛實一體化教學方式體系,實現網絡虛擬教學手段和線下實體教學方式的靈活結合,充分發(fā)揮線上與線下教學的互補優(yōu)勢,強化教學效果。在線下教學中,可以借助虛擬媒介,進行情景重現、角色體驗活動,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堂活動中,教師對學生進行積極性反饋,幫助學生消除畏難情緒,在寬容的環(huán)境中逐步培育愛國情懷。
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為例,在理論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課前教師利用網絡教學平臺設置課前預習或投票題目,了解學生對愛國的認知程度及愛國情懷狀況,并引導學生將相關困惑留言;課中采用啟發(fā)式教學,使用通俗的語言有針對性地精講愛國理論,并穿插視頻或借助3D虛擬仿真技術進行情景重現,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討論,并及時通過平臺記錄學生發(fā)言情況,實現教與學的良性互動,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課后在網絡教學平臺設置課后檢測和討論話題,便于教師及時了解并引導學生,提升思想引領的可及性。在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專業(yè),整合本土資源,與黨團活動、勞動教育等相融合,設置具有專業(yè)特色的愛國主題實踐活動。實踐教學可以借助網絡進行,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靈活的虛實一體化教學方式集理論說服、思想領悟、情感共鳴、行動踐行為一體,打破時空限制,搭建溝通橋梁,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收獲感。
(四)構建立體的教考學一體化學習評價體系
學習評價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對學生學習過程和效果檢查、分析的環(huán)節(jié),是學生學習的指揮棒和助推器,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積極性和效果。學生的學習評價結果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大學生愛國情懷培育的效果。2015年9月,教育部印發(fā)的《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中明確提出,改革考試評價方式,建立健全科學全面準確的考試考核評價體系,注重過程考核。以此為導向,與一體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相適應,教師要遵循學生主體性、過程管理、全面評價的原則,構建綜合立體的一體化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評價體系,以確保評價的科學性和規(guī)范性,并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為例,教師將學習評價體系設置為三個子體系:課堂參與評價體系、實踐活動評價體系和綜合學習評價體系。其中,課堂參與評價,通過在網絡教學平臺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預設計分項目、計分規(guī)則和相應分值,以便于記錄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情況;實踐活動評價,根據實踐內容設置同學評價、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及第三方評價等,分別通過網絡教學平臺投票、教師線下批閱、第三方反饋等方式對學生參與活動的情況及效果進行評價;綜合學習評價,教師要根據授課和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制作包含主客觀各類題型的網絡題庫,然后學生通過機考完成隨機組卷的考試。三部分成績按比例折合,形成學生的學習評價成績。教考學一體化的多元學習評價體系的構建與運行,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線上與線下、過程與結果的全方位考核,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學生學習的盲目性、實踐教學的形式化及課程考核模式的單一化等問題。同時,利用網絡平臺管理成績,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效果評價的科學性與規(guī)范化,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愛國認知、愛國情感、愛國意志與愛國行動的統一。
綜上所述,在大學生愛國情懷培育工程推進過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在涵養(yǎng)自身愛國情懷的基礎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秉持主體教育理念,以問題為導向,縱向銜接、橫向貫通,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教學改革,以切實厚植大學生的愛國情懷,促使大學生全面發(fā)展并成長為勇擔重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教育文化衛(wèi)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9-23(2).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3]王先謙.荀子集解:第1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8:164.
[4]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1538.
[5]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中共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0-12-22)[2021-04-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12/t2020123
1_508361.html.
[6]杜尚澤.習近平:“‘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N].人民日報,2021-03-07(1).
[7]王紅梅.主體教育理論視域下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路徑探究[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20(196):101.
Discussion on the Path of Cultivating the Patriotism of College Students: A Case Study Based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JIA Guo-yan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Shandong 250355, China)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is the main way to cultivate the patriotism of college students.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focus on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holding the main education concepts, follow the education law to cultivate the patriotism of college students, connecting the related knowledge points vertically and horizontally.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needs to establish a clear three-dimensional integrated teaching goal, sort out the accurate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novate teaching methods by combining virtual simulation and reality, and build a learning evaluation system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learning.
Key words: patriotis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tegration; teaching reform